華文網

「我在基層做信訪」一位信訪工作者的自白

編者按:

按照國家信訪局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內蒙古信訪》微信公眾號推出“我在基層做信訪”專欄。專欄將定期展播各盟市推薦的優秀原創作品,充分展示全區廣大基層信訪幹部立足崗位、甘於奉獻,

全心全意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工作狀態,有效樹立信訪部門和信訪幹部隊伍良好形象,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今天,小編帶你走進“我在基層做信訪”第十九篇——《一位信訪工作者的自白》,一起來圍觀吧!

對於大多數信訪工作者來說,信訪不是主旋律電影裡的慷慨激昂,而是工作中一次次的付出與收穫,生活中一次次的失落與欣喜,這是我作為一個信訪工作者的自白,

你呢?

信訪局就是社會的一角,我從懵懂中來,往複雜中去,於是心中多了一份對民生的牽絆。那些妥善解決的,沒能完全化解的矛盾,都成了生命中一道道或深或淺的記憶。那些阻攔我,使我奔潰的,都註定讓我變的更加堅強。

第一次走進信訪局。七年前,剛大學畢業來報到的我被同事誤認為是信訪群眾,於是,熱接熱待,耐心詢問,成了我對信訪工作者的第一印象。

雖然後來這個烏龍事件常被大家拿來說笑,但是我對信訪這個職業的第一份理解就是—熱情。

第一次接待群眾。幾年的“幕後”工作讓我對信訪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但是真要和群眾面對面,還是生怕自己說不好,說不對,

忐忑的心快要跳出嗓子眼。於是,傾心聽,細心想,耐心問,精心記,用心答,隨著上訪群眾的滿意而歸,我也體會到,原來信訪工作者的幸福就源於服務群眾,把事情做好,群眾滿意了,自己的心也舒坦了。

第一次被無理群眾惡語中傷。工作久了才知道,原來信訪工作者常常是不被理解的,難免要當群眾的“出氣筒”,第一次被群眾中傷,眼眶微微濕潤,又生生咽了回去。後來,再遇到這樣的誤會,

我只是無言的笑笑,不爭不辯,無愧於心。

第一次對工作產生懈怠。不知從何時開始,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害怕生命一分一秒的流逝。每天的工作任務那麼繁,那麼雜,我也“壓力山大”,但是看到一雙雙迷茫的眼睛,聽到他們急切的詢問,我不得不低下頭,再次用心把一個個案件細節梳理清楚。我必須把群眾的聲音傳遞出去,也一定要把政策傳達到每一位群眾中去。

第一次被群眾感激的雙手握緊。信訪人姚某是那麼的不善言辭,她總是一句話也不說的等在辦公室裡,以至於每次我們都因為太忙而沒時間過多理會她的等待。大家都知道她反映的是七十年前父親被國民黨殺害的事情,她自己因為拿不出有效證據一直無法落實政策。由於年代太久,證明人都已去世,而組織部、檔案局經過查閱檔案都無法證明她父親是被迫殺的共產黨員,她的訴求已經不是政策範圍內能解決的了。但她依舊常來信訪局,打聽事情進展,一等就是一天,也不多打擾我們。時間久了,我們也不再向她再多做解釋。直到有一天,下班時間到了她還不走,經過詢問才知道,老太太家住外地,縣城沒有住處。於是我們及時向局長彙報,當晚局長自掏腰包為老太太安排了住處,後來我又介紹她租住了表哥的房子,幫她置辦了日常用品。瞭解到老太太生活特別貧困,我們為她爭取到了鄉里的臨時救助,後來見到我們時,她總是握著我的手,一遍一遍說著感謝的話,我終於也收穫了點點甘甜,無比喜悅。

我想,每個信訪工作者都應該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看到那麼多的矛盾,發現世界並非我們想像中那麼和諧美好;第二次是發現我們再怎麼努力,終究有些事情會無能為力;第三次是明知無能為力,但還是努力爭取。在信訪的這七年裡,比以往每時每刻都來的豐富。感謝委屈,感謝痛苦,那些磨礪成了經歷,那些經歷成了閱歷,那些閱歷成就了如今的我,不急、不燥、不抱怨,無畏、無恨、無貪念。我將要在最有精力的這幾年,再把信訪工作好好幹一干。

她的訴求已經不是政策範圍內能解決的了。但她依舊常來信訪局,打聽事情進展,一等就是一天,也不多打擾我們。時間久了,我們也不再向她再多做解釋。直到有一天,下班時間到了她還不走,經過詢問才知道,老太太家住外地,縣城沒有住處。於是我們及時向局長彙報,當晚局長自掏腰包為老太太安排了住處,後來我又介紹她租住了表哥的房子,幫她置辦了日常用品。瞭解到老太太生活特別貧困,我們為她爭取到了鄉里的臨時救助,後來見到我們時,她總是握著我的手,一遍一遍說著感謝的話,我終於也收穫了點點甘甜,無比喜悅。

我想,每個信訪工作者都應該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看到那麼多的矛盾,發現世界並非我們想像中那麼和諧美好;第二次是發現我們再怎麼努力,終究有些事情會無能為力;第三次是明知無能為力,但還是努力爭取。在信訪的這七年裡,比以往每時每刻都來的豐富。感謝委屈,感謝痛苦,那些磨礪成了經歷,那些經歷成了閱歷,那些閱歷成就了如今的我,不急、不燥、不抱怨,無畏、無恨、無貪念。我將要在最有精力的這幾年,再把信訪工作好好幹一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