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海歸故事|趙會:轉身只為汽車強國夢|中國汽車報

近一個小時的深度採訪結束後, 《中國汽車報》記者與長安汽車工程研究總院副院長、總工程師, 國家首批“千人計畫”專家趙會道別, 他走出會議室的那一刻, 忽然轉過身來, 笑著對記者說:“多宣傳宣傳自主品牌, 別宣傳我。 ”

趙會

此後, 這個場景長久地縈繞在記者的腦海中。 甚至此刻, 當記者打開電腦準備寫這篇海歸人物專訪時, 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畫面仍然是趙會的轉身。

11年前, 趙會也是如此, 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轉身”——從美國福特公司辭職, 帶著“汽車強國”的理想毅然回國, 加入長安汽車, 成為長安汽車首位“海歸”技術專家。 他的這一次“轉身”, 不僅推動了長安汽車安全性能的大幅提升, 也間接帶動了國內自主品牌對於碰撞安全領域的研發。

從“美國夢”到“中國夢”

“穩重儒雅、低調謙遜”, 同大多數海歸專家一樣, 趙會大多數時間都在默默致力於自主研發,

鮮少走向台前。 因此, 在採訪之初, 他一再表示, 關於自己的故事不想過多提及, 更想聊聊專業和行業話題。

實際上, 早年求學期間, 趙會並沒有想過會與汽車結下如此深厚的緣分。 主攻金屬材料專業的他, 大學畢業後曾在瀋陽鑄造研究所攻讀碩士, 在接下來的5年間, 他所從事的工作與汽車行業並無瓜葛。

直至1990年, 趙會通過英文考試拿到全額獎學金赴美學習, 而錄取他的大學恰好位於世界汽車名城——底特律。 “我在美國留學期間的博士生導師是機械與材料領域的跨學科專家, 因此我選擇了相關的機械專業課程, 漸漸地走上了汽車研發之路。 ”趙會告訴記者, 正是這樣的選擇, 成就了他與汽車的不解之緣。

畢業後,

憑藉著扎實的專業功底, 趙會進入福特汽車工作。 “我第一天上班接觸的就是汽車碰撞安全領域的工作, 至今已經20多年了。 ”趙會回憶道, 在美國工作的12年間, 他經歷過兩次經濟波動。 汽車工業很像美國經濟的晴雨錶, 每次遭遇經濟危機之際, 汽車企業總會大規模裁人。 但對於碰撞安全這個領域, 美國的汽車公司卻從未放鬆過一時一刻, 即便在經濟危機期間, 也在吸納員工。 趙會告訴記者, 整個美國社會對於汽車安全的重視程度很高, 這種大環境對他的影響也很深。

很快, 趙會成為了美國汽車碰撞安全領域的翹楚。 “去美國之前, 很多人都喜歡談‘美國夢’, 大概意思就是說只要經過不懈的努力奮鬥, 便能獲得美好的生活。

”趙會感慨道, “其實, 在我心裡還隱藏著一個‘中國夢’, 而且在美國工作得越久, 這種為國造車的意願就越強烈。 ”

2006年, 長安汽車集團公司總裁帶隊在世界一流的汽車城內招兵買馬, 目的就是要告別過去依賴合資品牌發展的老路, 走向正向開發的道路。 趙會回憶道, 當時長安汽車對人才、對知識的渴望與誠意打動了他, 所以他毅然決定跟隨長安汽車歸國。

一片空白也要做好汽車安全

雖然在整個採訪過程中, 趙會始終保持著平緩又溫和的語調, 但只要談起關於碰撞安全領域的內容, 他的言談舉止中會瞬間流露出一種特殊的力量, 或許這股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勁兒”就是他對於汽車安全的執著與堅守的最真實的體現。

趙會告訴記者, 2006年加入長安之際, 長安的自主研發還處於初級階段, 而在碰撞安全領域幾乎可以說是一片空白, 加上他, 整個企業做碰撞安全測試的員工只有3個人。

從處於全球汽車產業巔峰的底特律“空降”到自主汽車產業正處於起步階段的重慶, 這種心理落差換做常人是很難接受的。 然而趙會卻告訴記者, 這並不是他所焦慮的, 比安全技術積累薄弱更讓人感到有壓力的是國內消費者對於安全觀念的淡漠。 “那個時候很多人買車, 只關心價格, 對於車輛的安全係數卻不怎麼在意。 ”趙會告訴記者, 這樣的消費現狀給他帶來了很大的觸動, 他決心一定要帶領團隊提升產品的安全性能, 帶動人們提升對車輛安全的重視。

“在那個過程中,長安汽車讓我底氣十足。”趙會回憶道,2008年正值全球經濟危機,整個汽車工業一片蕭條,然而就在那個當口下,長安汽車高層仍然堅持投入1.5億元建立國內一流的碰撞安全實驗室,並成功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那種大家都在收縮專案的時期,長安汽車高層就已經明確了態度:自主品牌一定要有後勁,而後勁的來源就是要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趙會告訴記者,在研發能力提升中,長安汽車始終把碰撞安全放在重中之重。

2011年,長安E30純電動汽車主動申報安全碰撞試驗,開創中國電動車行業“帶電碰撞”先河;2012年,長安逸動主動申報,成為國內在售車型中首款獲得新五星評價的自主車型,實現新C-NCAP“第一撞”;2016年,長安汽車碰撞安全技術已達最新C-NCAP標準的五星水準。

11年時間,長安汽車的碰撞安全實驗室已由1個結構分析室發展成12個不同分支的研究室,整個團隊也由原來的3人擴充到120多人。據瞭解,目前這個團隊規模是自主品牌中最大的,他們每年要對400多輛車進行碰撞測試。通過11年的堅持,在趙會的帶領下,長安汽車的碰撞安全研發成果已經斬獲了包括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內的多個獎項。不過,趙會認為,口碑要遠遠勝於獎盃。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實際上,近年來,長安汽車後勁已然顯現,而且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和好評。2015年長安品牌乘用車年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長安汽車也成為了中國汽車歷史上首個跨過百萬輛門檻的自主品牌,“領頭羊”實力凸顯。

“我將為汽車研究貢獻餘生”

實際上,只要是涉及到研發,涉及到碰撞安全,趙會總是擁有著不知疲倦的執著,很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包括海外招聘。據瞭解,他已多次赴美國底特律為長安引進汽車技術人才。

趙會告訴記者,目前長安汽車每年至少會組織一次海外宣傳招聘,並會根據引進人才的專長制定工作任務、搭建相應平臺,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的確,海外人才的引進一直是長安汽車的一大特色,而今,長安汽車不僅在人才引進方面做得很突出,還先後在義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罕、美國底特律建立研發中心,與重慶、上海、北京形成各有側重的全球研發格局。

不久前,長安汽車再次在碰撞安全試驗方面發起了自我挑戰,以一輛緊湊型SUV CS55進行側面碰撞測試來挑戰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嚴苛標準,趙會到現場進行了講解。他告訴記者,目前CS55已經能夠輕鬆達到C-NCAP五星水準。而挑戰更為嚴苛的IIHS側面碰撞,則是長安對自身產品品質自信的體現。

趙會認為,長安汽車最終還是要走向世界,並在更加嚴酷的戰場上進行比拼。而且,要想實現真正的汽車強國夢,自主品牌仍要在新領域不斷進行技術積累,更要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我希望長安汽車能夠走向世界,我們有這個決心。這也是我退休之前的一個期望。”而對於自己的未來,趙會似乎早有規劃,他告訴記者,他會一直留在中國,並為汽車研究貢獻餘生。

文:韓忠楠 編輯:孫煥玉

版權聲明

“在那個過程中,長安汽車讓我底氣十足。”趙會回憶道,2008年正值全球經濟危機,整個汽車工業一片蕭條,然而就在那個當口下,長安汽車高層仍然堅持投入1.5億元建立國內一流的碰撞安全實驗室,並成功獲批國家重點實驗室。

“在那種大家都在收縮專案的時期,長安汽車高層就已經明確了態度:自主品牌一定要有後勁,而後勁的來源就是要有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趙會告訴記者,在研發能力提升中,長安汽車始終把碰撞安全放在重中之重。

2011年,長安E30純電動汽車主動申報安全碰撞試驗,開創中國電動車行業“帶電碰撞”先河;2012年,長安逸動主動申報,成為國內在售車型中首款獲得新五星評價的自主車型,實現新C-NCAP“第一撞”;2016年,長安汽車碰撞安全技術已達最新C-NCAP標準的五星水準。

11年時間,長安汽車的碰撞安全實驗室已由1個結構分析室發展成12個不同分支的研究室,整個團隊也由原來的3人擴充到120多人。據瞭解,目前這個團隊規模是自主品牌中最大的,他們每年要對400多輛車進行碰撞測試。通過11年的堅持,在趙會的帶領下,長安汽車的碰撞安全研發成果已經斬獲了包括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進步獎在內的多個獎項。不過,趙會認為,口碑要遠遠勝於獎盃。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實際上,近年來,長安汽車後勁已然顯現,而且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和好評。2015年長安品牌乘用車年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長安汽車也成為了中國汽車歷史上首個跨過百萬輛門檻的自主品牌,“領頭羊”實力凸顯。

“我將為汽車研究貢獻餘生”

實際上,只要是涉及到研發,涉及到碰撞安全,趙會總是擁有著不知疲倦的執著,很多事情都要親力親為,包括海外招聘。據瞭解,他已多次赴美國底特律為長安引進汽車技術人才。

趙會告訴記者,目前長安汽車每年至少會組織一次海外宣傳招聘,並會根據引進人才的專長制定工作任務、搭建相應平臺,讓他們無後顧之憂。

的確,海外人才的引進一直是長安汽車的一大特色,而今,長安汽車不僅在人才引進方面做得很突出,還先後在義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罕、美國底特律建立研發中心,與重慶、上海、北京形成各有側重的全球研發格局。

不久前,長安汽車再次在碰撞安全試驗方面發起了自我挑戰,以一輛緊湊型SUV CS55進行側面碰撞測試來挑戰IIHS(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嚴苛標準,趙會到現場進行了講解。他告訴記者,目前CS55已經能夠輕鬆達到C-NCAP五星水準。而挑戰更為嚴苛的IIHS側面碰撞,則是長安對自身產品品質自信的體現。

趙會認為,長安汽車最終還是要走向世界,並在更加嚴酷的戰場上進行比拼。而且,要想實現真正的汽車強國夢,自主品牌仍要在新領域不斷進行技術積累,更要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我希望長安汽車能夠走向世界,我們有這個決心。這也是我退休之前的一個期望。”而對於自己的未來,趙會似乎早有規劃,他告訴記者,他會一直留在中國,並為汽車研究貢獻餘生。

文:韓忠楠 編輯:孫煥玉

版權聲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