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湘江對話丨王小保:“美麗鄉村”建設要更注重地域表達

王小保:“美麗鄉村”建設要更注重地域表達

新湖南用戶端記者 李婷婷 實習生 曹婧

設計大師當導遊, 會如何講述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城市裡那些不太為人所知的設計故事?今年8月,

在新湖南用戶端成立2周年之際, 舉辦了一場“大師帶你看作品”活動, 邀請湖南省建築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景觀設計研究中心主任王小保, 帶領讀者看游山看水, 一起發現隱藏在城市細節裡的美。

在此之前, 一場洪水席捲長沙。 7月2日, 洪峰通過湘江長沙站, 超歷史最高水位0.31米。 湖南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刻不容緩。 而科學有效的海綿城市建設, 需要從宏觀層面出發, 再落實到諸多細節處。

而今年5月份, 在由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省設計藝術家協會主辦, 湖南省建築設計院、省設計藝術家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承辦的第三屆“湖湘景觀設計藝術大賽”頒獎禮上,

王小保指出:參賽同學普遍對鄉村的理解還較弱, 對農業、農村、農民三農問題認識還不足, 思想內涵與高度仍需進一步提高。

有人情味的城市, 需要有人情味的設計。 近日, 新湖南用戶端記者就相關問題專訪王小保。 “景觀設計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對話。 我們要通過設計, 拉進萬物的距離。 ”他說。

壹 談“人性化設計”

<<< 設計師要認識人性、閱讀大地、體驗生活、聆聽故事

新湖南:現在很多設計師很“自我”, 如何解決“為誰設計”的問題?設計如何“接地氣”, 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王小保:現代人文地理學派和現象主義景觀學派都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 強調普通人在日常環境中的活動。 場所和景觀是供人使用的, 要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首先, 設計要實用, 能滿足多種功用;其次, 設計要經濟, 能就地取材, 應自然地勢和氣候條件, 用最少的勞動和能量投入來構築和管理;再者, 設計是方便宜人的, 要貼合人的尺度, 人的比例;還有, 它們都是有故事的, 而且這些故事與這個場所和場所的使用者相關。

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公共場所的美, 它是體驗, 是生活, 也是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人與自然的交流。 要做好這些, 設計師需要認識人性、閱讀大地、體驗生活, 還要懂得聆聽故事。

新湖南:設計應如何避免過度“干預”農村應有的生態?“低干預”的概念、意義與經驗是什麼?

王小保:所謂“低干預”, 指的是充分發揮自然界所具有的生態資源優勢, 最大程度降低景觀設計中的人為干涉因素。 實現低干預, 要針對風景園林的全生命週期過程進行節約化控制, 執行“低成本”、“低消耗”、“低維護”、“低排放”策略。

低干預設計是一項系統、漫長的工程, 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城市景觀建設經濟壓力, 也是親近自然、生態保護的善意之舉。

貳 談“湖湘景觀設計藝術大賽”

<<< 通過大賽, 讓學生跟社會接得更緊

新湖南:“美麗湘村”湖湘景觀設計藝術大賽已連續舉辦三屆, 為何要辦這樣的比賽, 您的初衷是什麼?

王小保:一個好的賽事應該結合教學需求、文化需求和國家的需求。 為什麼我們將學生作為主要評選對象, 而不是專業組?從國家未來的發展來看,更重要在於學生,在於教育帶來的影響。我們把全國各地優秀的導師、學術專家請過來,傳播一些新的觀念和理念,也通過大賽改變、影響我們原來的一些教學模式,讓學生跟社會接得更緊一些,我認為這是“湖湘景觀設計大賽”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並沒有把它做成“陽春白雪”,“美麗湘村”有基層的、邊遠的山村,參與者有城鎮的基層管理者,我們希望大賽更加大眾化、接地氣,最後從整個活動效果來看,參與程度非常高。

另外,我們希望它的一定要面向未來,不是說為解決某一類問題,而更多的是中國未來的發展。為什麼連續兩屆都在做“湘村”,我們想發展人的思維,拓展大家對“湘村”的認識,同時也為企業、社會培養人才。

新湖南:請談談“湖湘景觀設計藝術大賽”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關聯。

王小保:我們要站在幾個角度去看“美麗湘村”。不能單純站在設計師的角度,還應該站在一個社會管理者、宣導者、使用者等多個角度來設計。模式一定強調創新,這方面浙江做得不錯,為我們“美麗湘村”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當下國家將繼續加大財政投入鄉村建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美麗鄉村”將會是中國經濟和空間發展的熱點。

湖南作為全國鄉村建設的重點地區,探討美麗鄉村建設的前沿理論思想與實踐十分必要。每屆湖湘景觀設計藝術大賽都著眼于國內外景觀的最新動向,緊貼即時需求,第三屆大賽更是以“美麗湘村”為設計主題,致力於湖南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重要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仨 談“美麗鄉村”建設

<<< “美麗鄉村”建設要更加注重地域表達

新湖南:從設計的層面上,“美麗鄉村”建設應該達到怎樣的願景?

王小保: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地域性。現在我們的審美出了些問題,一律按照西方的建築模式,很多小鎮看起來都千篇一律,實質上是對當地風情的抹殺。

地域環境和文化的不同,導致了每個地方的生活模式都不同,所以,我們在解決的功能問題的同時,要做更多的地域的表達,包括建築形態、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要盡可能保留它的歷史痕跡;要能夠提供一種生活模式,要突出它的地域特色和個性化;要注重鄉賢文化的建設,讓鄉賢文化助推美麗鄉村和諧發展。

新湖南:景觀設計直接關涉人民生活空間的品質,是生活、社會、精神空間享受的直接體現。鄉村尤其需要景觀的改善與提升,幾十年來鄉村景觀有很大的變化,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您看來,有哪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改善?

王小保:美麗鄉村建設要解決好“新”和“舊”之間的關係。我們要關注、重視舊村落的建設,不是一味的大拆大建,需要一定的思想體系,即鄉村沒落、鄉賢缺失之後,傳統村落面臨的復興的問題。另外,現在很多新村落的建設,與傳統村落是割裂的,如何處理好新、舊的關係,是未來我們需要重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現在大多發展中的鄉村都向城市看齊,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現代文明的標誌,鄉村呈現出城市景觀,導致缺乏鄉村應有的自由、親切的生活氛圍和特色,也造成鄉土文化的消失。還有些地方片面追求鄉村經濟的增長,造成對鄉村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使鄉村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另外,目前在商業街、商業體這方面關注過多,而生態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部分關注還不夠,投資也很少。這都是我們現階段還比較薄弱的地方。

要解決、改善這些問題,需要制定有關鄉村景觀的法規和政策,加強景觀價值觀念的宣傳和教育。全國的每個地區的情況都不同,像湖南這樣多山多水的丘陵地帶,鄉村整理方式肯定不同於黃土高原,所以還要強調和突出鄉村景觀的地方特色,體現當地的文化內涵,這不僅可以使鄉村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對於挖掘鄉村景觀的經濟價值,促進鄉村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鄉村多種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

新湖南:在“美麗鄉村”的設計和實施中,如何與農民、農村地方幹部交流溝通,達到實用需求、設計藝術、美學理念上的平衡與提升?

王小保:與當地老百姓溝通最重要的是注意方式。在做每個專案的時候,廣泛發動村民代表,請他們積極引導,不損害老百姓利益。

要達到實用需求、設計藝術、美學理念上的平衡,需要針對不同村鎮各自的特點進行設計。比如雙沖村是建委的扶貧點,原來政府對它的整治是有專項資金的,我們去引導產業的發展。但田漢村有自己的產業,我們通過引入一些機制,組織一些賽事,進行文化引導和整理,幫它做響自己的文化品牌。再比如銅官,它更多的是一個系統,將文化、產業、生活方式進行梳理,提倡新的模式,強化它的文化旅遊品牌,形成一個產業鏈。

肆 談“海綿城市”

<<< 我們要重新認識人和水的關係,“還地于水”

新湖南:請結合今年6、7月份湖南的洪水談談海綿城市建設。

王小保:此次湖南水災,湘江長沙站水位達到39.33米,突破1998年的歷史最高水位39.18米,表明了湖南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刻不容緩。而科學有效的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從宏觀層面出發,再落實到諸多細節處。

基於流域、跨越城市尺度的共同合作,才是城市雨洪管理的根本解決辦法。目前湖南省的海綿城市建設存在觀念上的誤區,其建設理念依然是解決小問題的“工程思維”,以LID設施建設為主要工作對各個區域進行小修小補,並未從宏觀的層面,根據湖南省水情特徵和水問題,建設全面的、健康的水系統和水迴圈格局,解決城市雨洪威脅。

LID設施應對的是高頻率、半年一遇至一年一遇的小降雨事件,無法解決集中降雨和過境洪水所造成的洪澇災害。湖南省今年面臨了嚴峻洪澇災害,長沙水文局監測資料顯示,6月份全市平均降雨558毫米,較歷年均值(234.4毫米)偏多138%,相當於整個汛期降雨量的56%。面對如此集中的暴雨災害,僅僅依靠小區域內的獨立LID設施是無法應對和解決的。

湖南省海綿城市建設需要立足於流域內整體的水迴圈和水系統,以四水(湘江、資江、沅江、澧水)為整體骨架,依託城市共治解決雨洪問題,構建流域水安全格局的“大動脈”,保護水文過程的關鍵區域,將割裂、獨立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上升到城市共同治理的雨洪管理宏觀層面。

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地區填河造地,圍湖造田,造成洪峰次數和水量大幅度增加,河道設計洪水量被迫反復增高。並且,房地產大力開發興建“湖景房”、“江景房”,以“生態”、“觀景”作為宣傳亮點,將住宅、商業等用地與濕地、湖泊等自然水體相鄰。一方面自然水體及泛洪區面積大量縮減,削弱了地區洪水調蓄能力,另一方面,原有水體和泛洪區本是易受洪水侵蝕的低窪區域,建成後也極易遭受城市內澇和洪水氾濫等災害,損失人民財產,威脅社會安全。

我們要重新認識“人”和“水”的關係,重拾祖先適應水環境的知識和智慧,評估城市限建區,加強生態保護,將必要的關鍵水過程區域“還地于水”,這必須是未來湖南城市發展的基本共識。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線上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用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李婷婷]

而不是專業組?從國家未來的發展來看,更重要在於學生,在於教育帶來的影響。我們把全國各地優秀的導師、學術專家請過來,傳播一些新的觀念和理念,也通過大賽改變、影響我們原來的一些教學模式,讓學生跟社會接得更緊一些,我認為這是“湖湘景觀設計大賽”最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我們並沒有把它做成“陽春白雪”,“美麗湘村”有基層的、邊遠的山村,參與者有城鎮的基層管理者,我們希望大賽更加大眾化、接地氣,最後從整個活動效果來看,參與程度非常高。

另外,我們希望它的一定要面向未來,不是說為解決某一類問題,而更多的是中國未來的發展。為什麼連續兩屆都在做“湘村”,我們想發展人的思維,拓展大家對“湘村”的認識,同時也為企業、社會培養人才。

新湖南:請談談“湖湘景觀設計藝術大賽”與美麗鄉村建設的關聯。

王小保:我們要站在幾個角度去看“美麗湘村”。不能單純站在設計師的角度,還應該站在一個社會管理者、宣導者、使用者等多個角度來設計。模式一定強調創新,這方面浙江做得不錯,為我們“美麗湘村”的發展提供了方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當下國家將繼續加大財政投入鄉村建設,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美麗鄉村”將會是中國經濟和空間發展的熱點。

湖南作為全國鄉村建設的重點地區,探討美麗鄉村建設的前沿理論思想與實踐十分必要。每屆湖湘景觀設計藝術大賽都著眼于國內外景觀的最新動向,緊貼即時需求,第三屆大賽更是以“美麗湘村”為設計主題,致力於湖南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重要的示範和引領作用。

仨 談“美麗鄉村”建設

<<< “美麗鄉村”建設要更加注重地域表達

新湖南:從設計的層面上,“美麗鄉村”建設應該達到怎樣的願景?

王小保: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地域性。現在我們的審美出了些問題,一律按照西方的建築模式,很多小鎮看起來都千篇一律,實質上是對當地風情的抹殺。

地域環境和文化的不同,導致了每個地方的生活模式都不同,所以,我們在解決的功能問題的同時,要做更多的地域的表達,包括建築形態、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要盡可能保留它的歷史痕跡;要能夠提供一種生活模式,要突出它的地域特色和個性化;要注重鄉賢文化的建設,讓鄉賢文化助推美麗鄉村和諧發展。

新湖南:景觀設計直接關涉人民生活空間的品質,是生活、社會、精神空間享受的直接體現。鄉村尤其需要景觀的改善與提升,幾十年來鄉村景觀有很大的變化,也存在一些問題。在您看來,有哪些亟需解決的問題?我們應該如何改善?

王小保:美麗鄉村建設要解決好“新”和“舊”之間的關係。我們要關注、重視舊村落的建設,不是一味的大拆大建,需要一定的思想體系,即鄉村沒落、鄉賢缺失之後,傳統村落面臨的復興的問題。另外,現在很多新村落的建設,與傳統村落是割裂的,如何處理好新、舊的關係,是未來我們需要重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現在大多發展中的鄉村都向城市看齊,把城市的一切看成現代文明的標誌,鄉村呈現出城市景觀,導致缺乏鄉村應有的自由、親切的生活氛圍和特色,也造成鄉土文化的消失。還有些地方片面追求鄉村經濟的增長,造成對鄉村資源的不合理開發與利用,使鄉村生態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另外,目前在商業街、商業體這方面關注過多,而生態的、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部分關注還不夠,投資也很少。這都是我們現階段還比較薄弱的地方。

要解決、改善這些問題,需要制定有關鄉村景觀的法規和政策,加強景觀價值觀念的宣傳和教育。全國的每個地區的情況都不同,像湖南這樣多山多水的丘陵地帶,鄉村整理方式肯定不同於黃土高原,所以還要強調和突出鄉村景觀的地方特色,體現當地的文化內涵,這不僅可以使鄉村重新充滿生機和活力,而且對於挖掘鄉村景觀的經濟價值,促進鄉村經濟結構的轉型,發展鄉村多種經濟也是非常有益的。

新湖南:在“美麗鄉村”的設計和實施中,如何與農民、農村地方幹部交流溝通,達到實用需求、設計藝術、美學理念上的平衡與提升?

王小保:與當地老百姓溝通最重要的是注意方式。在做每個專案的時候,廣泛發動村民代表,請他們積極引導,不損害老百姓利益。

要達到實用需求、設計藝術、美學理念上的平衡,需要針對不同村鎮各自的特點進行設計。比如雙沖村是建委的扶貧點,原來政府對它的整治是有專項資金的,我們去引導產業的發展。但田漢村有自己的產業,我們通過引入一些機制,組織一些賽事,進行文化引導和整理,幫它做響自己的文化品牌。再比如銅官,它更多的是一個系統,將文化、產業、生活方式進行梳理,提倡新的模式,強化它的文化旅遊品牌,形成一個產業鏈。

肆 談“海綿城市”

<<< 我們要重新認識人和水的關係,“還地于水”

新湖南:請結合今年6、7月份湖南的洪水談談海綿城市建設。

王小保:此次湖南水災,湘江長沙站水位達到39.33米,突破1998年的歷史最高水位39.18米,表明了湖南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刻不容緩。而科學有效的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從宏觀層面出發,再落實到諸多細節處。

基於流域、跨越城市尺度的共同合作,才是城市雨洪管理的根本解決辦法。目前湖南省的海綿城市建設存在觀念上的誤區,其建設理念依然是解決小問題的“工程思維”,以LID設施建設為主要工作對各個區域進行小修小補,並未從宏觀的層面,根據湖南省水情特徵和水問題,建設全面的、健康的水系統和水迴圈格局,解決城市雨洪威脅。

LID設施應對的是高頻率、半年一遇至一年一遇的小降雨事件,無法解決集中降雨和過境洪水所造成的洪澇災害。湖南省今年面臨了嚴峻洪澇災害,長沙水文局監測資料顯示,6月份全市平均降雨558毫米,較歷年均值(234.4毫米)偏多138%,相當於整個汛期降雨量的56%。面對如此集中的暴雨災害,僅僅依靠小區域內的獨立LID設施是無法應對和解決的。

湖南省海綿城市建設需要立足於流域內整體的水迴圈和水系統,以四水(湘江、資江、沅江、澧水)為整體骨架,依託城市共治解決雨洪問題,構建流域水安全格局的“大動脈”,保護水文過程的關鍵區域,將割裂、獨立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上升到城市共同治理的雨洪管理宏觀層面。

20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地區填河造地,圍湖造田,造成洪峰次數和水量大幅度增加,河道設計洪水量被迫反復增高。並且,房地產大力開發興建“湖景房”、“江景房”,以“生態”、“觀景”作為宣傳亮點,將住宅、商業等用地與濕地、湖泊等自然水體相鄰。一方面自然水體及泛洪區面積大量縮減,削弱了地區洪水調蓄能力,另一方面,原有水體和泛洪區本是易受洪水侵蝕的低窪區域,建成後也極易遭受城市內澇和洪水氾濫等災害,損失人民財產,威脅社會安全。

我們要重新認識“人”和“水”的關係,重拾祖先適應水環境的知識和智慧,評估城市限建區,加強生態保護,將必要的關鍵水過程區域“還地于水”,這必須是未來湖南城市發展的基本共識。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線上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用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李婷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