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海口最新總體城市設計出爐:打造3個城市副中心增加14公園19廣場

2011版海口城市總體規劃正式確定了中心組團東西兩側的新城組團建設, 2012年海口市政府正式搬遷於西部的長流組團, 海口的城市空間逐漸向東西兩翼拓展。 目前長流組團剛剛完成部分濱海區建設, 江東組團建設仍處於起步階段。 在此基礎上, 最新版《海口總體城市設計》編制完成, 並於2017年6月29日在海口市規劃局進行公示, 目前規劃公示已結束。 《海口總體城市設計》對海口城市風貌, 生態建設, 標誌建築, 建築顏色、高度、立面等方面進行了統一規劃, 海口四個行政轄區也重新進行了規劃定位, 未來海口還將增加14個公園和19個廣場。

△海口歷史發展進程

海口總體城市設計總目標

濱海花園、魅力椰城

還有這些都是海口未來的發展目標:

現代港口城市、生態文明城市、健康宜居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度假勝地、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支點城市、大南海開發的區域中心城市、海南首善之城。

怎麼實現?

總體規劃原則:以“東融、南控、中調、北優、西強”為原則進行空間格局控制。

針對中心組團與東西兩側新城組團發展不協調的問題, 結合多規合一的最新提法, 改變總規中“東進西擴”這種仍然默認以中心組團為核心向外推進的發展方式,

提出“東融西強”的空間發展策略。 同時提出變“北拓”為“北優”的策略, 以期提升濱海地區的城市面貌和空間品質, 使城市發展重心北移至濱海地區, 進而轉變城市建設的現狀, 由內陸式發展向濱海式發展轉移, 同時協調三大城市組團間的關係。

東部江東組團強調城鄉建設與山水田園景觀環境的融合, 彰顯休閒度假的特質, 與中心組團及長流組團形成差異式發展;南部以生態綠廊控制城市發展邊界;中部城市腹地調整功能結構, 提升宜居宜業;北部提升濱海地區的城市面貌和空間品質, 使城市發展重心北移至濱海地區;西部長流組團發揮發展的主觀能動性和與中心組團的互動性,

強化自身相對獨立的城市結構。

在濱海地區形成長流起步區、秀英港、海口灣、南渡江口四大綜合功能片區, 展現海口作為現代港口城市和國際濱海都市的城市形象特徵。

空間設計目標分解:面向國際的濱海“秀”城、凸顯生態的花園“綠”城、健康宜居的活力“樂”城、根植本土的魅力“名”城

四條功能帶

由北到南, 海口將形成四條功能帶:濱海旅遊度假功能帶、城市生產生活功能帶、生態休閒文化功能帶、特色觀光農業功能帶。

“一主三副”

4個城市級公共中心, 包括國興大道市公共中心、西海岸城市副中心、秀英-金貿城市副中心、南渡江口城市副中心。

市公共中心彙集省級行政辦公、金融商貿、文化博覽、商業購物、餐飲娛樂等多種功能, 主要突出面向島內的綜合服務功能;

西海岸城市副中心彙集市級行政辦公、商貿會展、旅遊度假等多種功能, 拓展島內的服務功能, 同時承擔面向島外的服務職能;

秀英-金貿城市副中心彙集旅遊休閒、會展博覽、商業購物、商務辦公、康體娛樂等多種功能, 面向高端消費,補充與拓展城市主中心功能;

南渡江口城市副中心彙集旅遊服務、康體娛樂、商業休閒等多種功能,成為島內旅遊重要的集散中心、服務中心和消費中心。

△海口市公共中心分級體系圖

“二橫五縱”

“二橫”的骨架道路分別為濱海大道及其東延線、國興大道-海秀路及其西延線,“五縱”其中四條骨架道路分別為長海大道、丘海大道、濱江東路、興洋大道,另有與人民大道-五指山路-朱雲路連線重合的空間發展廊道。

△二橫五縱示意圖

主城區設計目標:營造具有濱海城市特色的天際線

濱海地區與內陸連綿平緩的大面積建設引導不同,以規模相對較小的建築組群模式進行空間形態組織,為彰顯濱海城市的特色,打造濱海形象門戶,回應發展重心北移的空間結構策略,在南海明珠島、秀英港、葫蘆島、海甸島西端、海甸溪北岸、南渡江三江口、如意島等區域設定七處局部高點,構建濱海城市形態主次分明的立體結構,形成濱海城市建築景觀組群。

△海口市主城區城市形態示意圖

提示

由於規劃內容眾多,不僅對四個轄區定位、發展策略等大層面進行了規劃,更是細緻到建築色彩、建築高度、公園廣場等方面的詳細內容,接下來大家按需查看。

海口4個行政區重新規劃定位

1

秀英區定位:濱海新城、樂游水城、科創都心

根據總體規劃要求,長流組團核心區和南部地區將以科研、文化、教育為主要功能。

秀英區規劃結構為三軸三帶、四心一核、山海通廊。

三軸三帶:沿濱海大道、長海大道、站前路形成三條城市空間與功能發展軸,由五源河、秀英溝、榮山河形成三條生態景觀帶,軸帶交織,構成城市設計管控的基本骨架。

四心一核:在三軸三帶的基礎上聚集城市功能和重點建設專案,形成西海岸城市副中心、長流片區中心、秀英港、南海明珠島四個城市中心,以西海岸城市副中心為區域核心。

山海通廊:拓寬五源河生態廊道,形成由火山聯通濱海的綠色通廊。

△秀英區規劃

2

龍華區定位:魅力港灣、宜居城區、休閒花園

龍華區規劃結構為三軸三帶、向海築心、花園綠城。

三軸三帶:沿濱海大道、海秀路、丘海大道形成三條城市空間與功能發展軸,由龍昆路、南海大道、海秀路形成三條林蔭大道景觀帶,形成三橫兩縱的規劃整體結構。

向海築心:對濱海地區進行提升優化,在區內濱海地區建立秀英-金貿城市副中心。

花園綠城:從北到南以萬綠園-世紀公園、金牛嶺公園、沙坡-羊山水庫濕地森林公園為北、中、南三個片區的綠心,結合其他公園,形成片區綠色開敞空間體系。

△龍華區規劃

3

瓊山區總體定位:古韻府城、臨江社區、濕地田園

瓊山區應著重對府城範圍內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合提升,打造海南本土文化傳承的重要品牌,同時發揮高鐵門戶節點的重要視窗作用,塑造現代、繁榮的海口城市形象。

瓊山區規劃結構為T軸聚心、三帶兩園。

T軸聚心:T軸指構成區域風貌骨幹的兩條軸線,分別為國興大道軸線與行政中心-紅城湖-府城軸線;聚心指由T軸串聯起來的城市人文景觀的主要集聚區,主要包括國興大道以南的大英山新城市中心,瓊山府城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向南延伸的部分城市功能。

三帶兩園:指構成區域生態景觀體系的主要要素。三帶,即南渡江景觀遊憩帶,美舍河文化休閒帶,以及響水河生態旅遊帶;兩園,即白水塘濕地公園,玉龍泉國家森林公園。

4

美蘭區總體定位為:古埠新市,空港門戶,水岸樂城

美蘭區規劃結構為:雙心聚核,三帶五軸,多點多片,強化本底。

雙心聚核:即海口所城歷史文化街區與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兩個中心串聯、凝聚成美蘭區城市形象展示的核心區域。

四帶五軸:四帶,即以南渡江、海甸溪、美舍河和芙蓉河四條區域主要水系構成的生態水岸景觀帶;五軸,即五條主要的區域城市軸線,包括騎樓老街-大英山中軸、國興大道-白駒大道軸線、瓊山大道-如意島軸線、海甸溪-江東濱海景觀軸線、桂林洋-濱海中軸。

多點多片:指區域內其他各功能組團及其相應的組團中心,包括海甸島-新埠島組團、江東濱海組團、桂林洋組團等。

強化本底:保護和強化江東地區的生態綠化本底,使其作為城市建設區域的綠色底景。

△美蘭區規劃

5

海口各板塊也制定了相應的“小目標”

在海甸島、東海岸、西海岸等濱海地區,利用濱海特色資源,建設相應的旅遊度假服務設施,打造城與海相呼應的優美濱海景觀,建設濱海旅遊度假功能帶。

在近海區域,以城市建成區為基礎,優化組團式空間發展佈局,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形成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功能帶。

在城市腹地南控帶區域,利用生態景觀資源基礎,串聯森林公園帶、火山口地質公園、觀瀾湖旅遊度假區、東寨港旅遊區等重點區域,通過南控帶本身和向外延伸南渡江、五源河等生態綠廊分隔城市組團,形成休閒旅遊承載地。

在市域南部地區,按照“一心四軸”的城鎮空間格局在建制鎮周邊適當發展觀光農業、休閒旅遊業以及重點產業園,形成特色建設項目沿軸指狀佈局。

公園和廣場建設

1

完善公園系統,增加公園數量:在長流新城,中心組團東部、新埠島及東部組團適當增加城市級、片區級公園數量,使公園服務面積覆蓋到城市的大部分片區。

明確公園主題,強化環境與場所設計:結合公園的主題進行多樣化的設計,增強公園的可辨識度與趣味性。主要類型分為濱海公園、體育公園、歷史公園、生態公園等。

提升公園內公共服務設施水準:應結合公園的類型與功能,佈置多樣化的公共服務設施與休憩設施,完善無障礙設施和標識系統。

△海口市公園系統引導圖

△海口市現有公園及未來新增公園

2

增加廣場數量,擴大廣場分佈:結合商業及文化中心增加廣場分佈的數量,以滿足商業中心的廣場集散功能。在開敞空間增加休閒廣場,滿足休閒遊憩功能,車站前增加站前廣場。

△海口市廣場系統引導圖

△海口市現有廣場及未來新增廣場

城市建築高度控制

按照整體性、特色化、綜合效益三大原則,確定高度分區控制要求,共劃分6類高度控制分區:

H1:限高為12米。包括府城局部、所城局部、歷史文化街區及有較高控制要求的敏感地區,以及大部分鄉野村落。該區域不應建設高層建築。

H2:限高為24米。包括城市一般地區中低強度的居住、綜合發展區和成片的產業園區,主要分佈於主城區南部、各建制鎮區週邊。該區域可根據需要建設少量標誌性高層建築。

H3:限高為60米。包括城市一般地區中高強度的居住和綜合發展區,該區域可根據空間形態控制要求集中建設高層建築群體。

H4:限高為100米。包括鄰近城市各級中心的居住區和綜合發展區,以及部分城市片區級中心。該區域高層建築群組設計應考慮與相鄰高度分區和周邊環境的協調性。

H5:限高為150米。包括高強度開發的市級中心、副中心區和部分重要片區中心的非核心區,及其周邊高強度開發的商住混合區。

H6:高度不設限制。包括高強度開發的市級中心、副中心以和部分重要片區中心的核心區。儘管高度不設上限,但應充分考慮到建築組群與周邊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在尺度上與其協調,減少對周圍居住建築、公共綠地、公共空間形成的陰影遮擋。

作為城市節點、標誌物出現的建築,其建築主體的最低建築高度不得低於其下控制高度上限的80%;在城市天際線或視廊控制範圍內的城市建設高度應同時遵循相關控制要求。

△海口市市域高度分區控制圖

視線廊道

依據城市形態特徵和景觀分佈,建立城邊看海、海上看城、城內看城和城外看城四類視線廊道,構成的城市總體視廊系統。

城邊看海:選擇魯能海藍椰風濱海地段、南渡江三水交匯地段、海甸河口-世紀大橋地段、海航國際廣場、印象海南島演出場地和海南國際會展中心濱海廣場等六處地段作為城市海景體驗的重要空間節點,重點塑造城市的標誌性海洋景觀。

△城邊看海規劃

海上看城:重點打造如意島、海甸島西端觀光塔、葫蘆島、秀英港和南海明珠島作為海上看城的標誌性體驗空間,注重塑造由濱海地區觀賞城市的視線廊道。

△海上看城規劃

城內看城:沿南渡江濱水空間篩選重要的公共空間節點,以江東入海口、三水交匯地段、司馬坡島、西岸濱江節點為臨水看城觀景點;選取重要的城市公園節點,以萬綠園、紅城湖公園、金牛嶺公園、長流中軸公園、長流中軸景觀帶為憑園看城觀景點;選擇海口站、長流站、海口東站、秀英港、靈山空港門戶五處作為重點打造的門戶看城觀景點。

△城內看城規劃

城外看城:以馬鞍嶺火山為城外看城體驗節點,注重全域性的景觀感受,重點塑造生態景觀與城市景觀相協調的整體景觀格局,尤其是凸顯五源河綠色生態廊道在城市中的結構性作用。

△城外看城規劃

建築設計(立面控制)

相鄰建築高度差距建議在1.5倍以內,以維持整體高度關係協調,避免突兀。

公共建築的15層或45米以下部分,立面最大連續長度不應超過90米;公共建築的15層或45米以上部分,每層的建築面積占基地面積的比例不宜超過20%,立面連續長度不應超過40米;工業與倉儲建築除特殊生產工藝要求外,單層廠房或倉庫的立面連續長度不宜超過150米,多層廠房或倉庫的立面連續長度不應超過70米;一般住宅/商業與住宅混合,多層住宅的立面連續長度不應超過80米;高層板式住宅的立面連續長度不應超過60米;高層塔式住宅的面寬不應超過30米;村鎮住宅毗鄰建造時,其連續長度不宜超過60米。

建築色彩

行政辦公建築建築色彩彩度不宜太高,應儘量選用永久性材料(石材、金屬)。

商務辦公建築可選用各種顏色和材料,但應注意與周邊環境協調,避免出現視覺干擾和光污染。

文化、體育、教育、交通設施建築鼓勵選用鮮明色彩及各種材料,增強其公共性與標識性。

醫療、科研、市政設施建築以淺色為主,避免出現明度或彩度比較高的顏色。

一般住宅色彩以淺色為主,可局部選用彩度較高的顏色,但應控制其比例,不得超過外立面總面積的20%。坡屋頂色彩明度、彩度不宜太高,色相應與周邊建築協調。低密度住宅以淺色或天然建築材料為主,坡屋頂可自行選用顏色,但色相應與相鄰住宅協調。

商業與住宅混合建築其商業部分和住宅部分應分別符合一般規定,如色彩或材料有區別,商業部分與居住部分應有明確的界線(如統一的簷口和外廊)。

村鎮住宅以淺色為主,防止不裝飾外立面的情況出現。

商業建築可採用彩度比較高的顏色,但應避免對周圍環境形成視覺干擾和光污染。

工業與倉儲建築鼓勵彩度比較高的顏色,但不得超過外立面總面積的50%,且同一建築的顏色不應超過3種。

△建築色彩示例

標誌物

建立“兩帶兩心、三點多綴”的標誌物體系。兩帶為濱海濱江帶與城市南控帶,兩心為長流城市中心與國興大道城市中心,三點為構築城市南山北島標誌性空間的馬鞍嶺火山、南海明珠島、如意島,多綴為構築于重要臨水與開敞空間的景觀橋與眺望塔。

特色風貌區規劃

建設風貌上,海口主城區將建成六種特色風貌區和一般風貌區。六種特色風貌區分別為濱海風尚風貌區、濱海風情風貌區、都市風尚風貌區、生態濱江風貌區、城市田園風貌區,以及本土風情風貌區。

1

濱海風尚風貌區

風貌目標:展示濱海地區都市特色,塑造展示城市濱海形象的視窗。

主要範圍:主要分佈在南渡江以西主城區濱海一線地帶,包括海甸溪兩岸,秀英港地區,南海明珠島,以及長流片區的濱海地帶。

構建標誌性節點:應在南海明珠島中心南部、秀英港北側濱海處、葫蘆島中部、美麗沙濱海處共4處佈局區域制高點;應在新海港南側片區中心濱海處、新海港中心區、海南國際會展中心濱海處、南海明珠島對岸濱海處、萬綠園濱海處、白沙門公園濱海處共6處佈局標誌性建築;應打造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北側入海、濱海大道五源河入海口、濱海大道秀英溝入海口、龍昆溝入海口、世紀大橋處、人民大道跨海甸溪處、美麗沙濱海處共7處標誌性構築。

建築風格與色彩:適宜採取現代濱海建築風格和現代熱帶建築風格,主色調宜採用白色和淺灰,輔色調宜採用淡黃和磚紅。

△濱海風尚特色風貌區標誌性節點引導圖

2

濱海風情風貌區

風貌目標:打造具有海口城市特色的濱海旅遊度假區。

主要範圍:包括如意島地區在內的海口主城區南渡江以東濱海地帶。

構建標誌性節點:應在如意島西南部佈局1處區域制高點;應在南渡江入海口東岸、興洋大道與林海一路交叉口、如意島中部共3處佈局標誌性建築;應打造如意島跨海大橋、瓊山大道濱海盡端、椰海大道規劃東延線濱海盡端、東寨港大橋西側門戶共4處標誌性構築。

建築風格與色彩:適宜採取現代濱海建築風格、現代熱帶建築風格以及南洋建築風格,主色調宜採用白色和淺灰,輔色調宜採用淡黃和磚紅。

△濱海風情特色風貌區標誌性節點引導圖

3

都市風尚風貌區

風貌目標:塑造新的國際化、現代化的海口城市中心形象。

主要範圍:海口的城市中心區,包括位於國興大道的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區,以及長流片區的中心區域。

構築標誌性建築:應在長流片區中心區北側、南側,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區國興大道以北、軸線東、西兩側共佈置4處區域制高點;應在長流片區中心區海秀快速路西延線軸線盡端處、紅城湖東側共2處佈局標誌性建築;應打造長流片區中心區南北水系北、中、南三段、大英山新城市中心中軸與紅城湖交點共4處標誌性構築。

建築風格與色彩:適宜以現代熱帶建築風格為主,輔以少量傳統官式建築風格元素,主色調宜採用淡黃和白色,輔色調宜採用赭石和淺灰。

都市特色風貌區標誌性節點引導圖

4

生態濱江風貌區

風貌目標:塑造服務本地居民的濱江生態休閒帶。

主要範圍:主城區範圍內包括司馬坡島在內的南渡江及兩岸地區。

標誌性節點:應在新埠島南端的海甸溪與南渡江交匯處、瓊州大橋東白駒大道兩側、新大洲大道以北濱江路以南共佈置4處區域制高點,在海甸溪與南渡江交匯處可允許建設超高層建築;應在靈山鎮濱江區域的核心處佈局1處標誌性建築;應打造三江口大橋、瓊州大橋和南渡江第一大橋西側城市門戶共4處標誌性構築。

建築風格與色彩:適宜以現代熱帶建築風格為主,輔以少量海南民居建築風格元素。主色調宜採用白色和淺灰,輔色調宜採用淡黃和磚紅。

△都市特色風貌區標誌性節點引導圖

5

本土風情風貌區

風貌目標:結合瓊山府城作為瓊台首府的深厚歷史積澱和海口近代開埠以來的城市風貌,實施“瓊台復興計畫”,打造海口歷史文化的主要展示視窗。

主要範圍:以古代瓊山府城範圍為核心,包括周邊重要文保單位在內的府城片區,以及以海口所城範圍為核心的海口舊城片區。

歷史街區保護:將歷史街區保護範圍內的建築分為保護建築、維修建築、保留建築和拆除改造建築四類。

建築風格與色彩:新建建築應採用歷史街區內固有的傳統建築風格、南洋建築風格和民居建築風格。主色調宜採用赭石和黃褐,輔色調宜採用淡黃和淺灰。

△瓊山府城歷史街區建築分類示意圖

6

都市田園風貌區

風貌目標:打造田園風光主題的郊野休閒區域。

主要範圍:包括南控帶及五源河生態綠帶等在內的以綠地等非建設用地為主的區域。

景觀組織:嚴格控制區域內人工景觀的建設,建議沿五源河、白水塘、芙蓉河等現狀自然水系結合現有景觀綠地和道路構建連續且具有休閒活動功能的步行系統。

建築風格與色彩:風貌區內嚴格控制新建建築,對區域內現存村莊、城市建設用地予以管制。建築風格應以現代熱帶建築風格和海南民居建築風格為主。主色調宜採用磚紅和灰藍,輔色調宜採用白色和草綠。

△都市田園特色風貌區範圍示意及景觀組織引導圖

面向高端消費,補充與拓展城市主中心功能;

南渡江口城市副中心彙集旅遊服務、康體娛樂、商業休閒等多種功能,成為島內旅遊重要的集散中心、服務中心和消費中心。

△海口市公共中心分級體系圖

“二橫五縱”

“二橫”的骨架道路分別為濱海大道及其東延線、國興大道-海秀路及其西延線,“五縱”其中四條骨架道路分別為長海大道、丘海大道、濱江東路、興洋大道,另有與人民大道-五指山路-朱雲路連線重合的空間發展廊道。

△二橫五縱示意圖

主城區設計目標:營造具有濱海城市特色的天際線

濱海地區與內陸連綿平緩的大面積建設引導不同,以規模相對較小的建築組群模式進行空間形態組織,為彰顯濱海城市的特色,打造濱海形象門戶,回應發展重心北移的空間結構策略,在南海明珠島、秀英港、葫蘆島、海甸島西端、海甸溪北岸、南渡江三江口、如意島等區域設定七處局部高點,構建濱海城市形態主次分明的立體結構,形成濱海城市建築景觀組群。

△海口市主城區城市形態示意圖

提示

由於規劃內容眾多,不僅對四個轄區定位、發展策略等大層面進行了規劃,更是細緻到建築色彩、建築高度、公園廣場等方面的詳細內容,接下來大家按需查看。

海口4個行政區重新規劃定位

1

秀英區定位:濱海新城、樂游水城、科創都心

根據總體規劃要求,長流組團核心區和南部地區將以科研、文化、教育為主要功能。

秀英區規劃結構為三軸三帶、四心一核、山海通廊。

三軸三帶:沿濱海大道、長海大道、站前路形成三條城市空間與功能發展軸,由五源河、秀英溝、榮山河形成三條生態景觀帶,軸帶交織,構成城市設計管控的基本骨架。

四心一核:在三軸三帶的基礎上聚集城市功能和重點建設專案,形成西海岸城市副中心、長流片區中心、秀英港、南海明珠島四個城市中心,以西海岸城市副中心為區域核心。

山海通廊:拓寬五源河生態廊道,形成由火山聯通濱海的綠色通廊。

△秀英區規劃

2

龍華區定位:魅力港灣、宜居城區、休閒花園

龍華區規劃結構為三軸三帶、向海築心、花園綠城。

三軸三帶:沿濱海大道、海秀路、丘海大道形成三條城市空間與功能發展軸,由龍昆路、南海大道、海秀路形成三條林蔭大道景觀帶,形成三橫兩縱的規劃整體結構。

向海築心:對濱海地區進行提升優化,在區內濱海地區建立秀英-金貿城市副中心。

花園綠城:從北到南以萬綠園-世紀公園、金牛嶺公園、沙坡-羊山水庫濕地森林公園為北、中、南三個片區的綠心,結合其他公園,形成片區綠色開敞空間體系。

△龍華區規劃

3

瓊山區總體定位:古韻府城、臨江社區、濕地田園

瓊山區應著重對府城範圍內的歷史文化街區進行整合提升,打造海南本土文化傳承的重要品牌,同時發揮高鐵門戶節點的重要視窗作用,塑造現代、繁榮的海口城市形象。

瓊山區規劃結構為T軸聚心、三帶兩園。

T軸聚心:T軸指構成區域風貌骨幹的兩條軸線,分別為國興大道軸線與行政中心-紅城湖-府城軸線;聚心指由T軸串聯起來的城市人文景觀的主要集聚區,主要包括國興大道以南的大英山新城市中心,瓊山府城歷史文化街區以及向南延伸的部分城市功能。

三帶兩園:指構成區域生態景觀體系的主要要素。三帶,即南渡江景觀遊憩帶,美舍河文化休閒帶,以及響水河生態旅遊帶;兩園,即白水塘濕地公園,玉龍泉國家森林公園。

4

美蘭區總體定位為:古埠新市,空港門戶,水岸樂城

美蘭區規劃結構為:雙心聚核,三帶五軸,多點多片,強化本底。

雙心聚核:即海口所城歷史文化街區與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兩個中心串聯、凝聚成美蘭區城市形象展示的核心區域。

四帶五軸:四帶,即以南渡江、海甸溪、美舍河和芙蓉河四條區域主要水系構成的生態水岸景觀帶;五軸,即五條主要的區域城市軸線,包括騎樓老街-大英山中軸、國興大道-白駒大道軸線、瓊山大道-如意島軸線、海甸溪-江東濱海景觀軸線、桂林洋-濱海中軸。

多點多片:指區域內其他各功能組團及其相應的組團中心,包括海甸島-新埠島組團、江東濱海組團、桂林洋組團等。

強化本底:保護和強化江東地區的生態綠化本底,使其作為城市建設區域的綠色底景。

△美蘭區規劃

5

海口各板塊也制定了相應的“小目標”

在海甸島、東海岸、西海岸等濱海地區,利用濱海特色資源,建設相應的旅遊度假服務設施,打造城與海相呼應的優美濱海景觀,建設濱海旅遊度假功能帶。

在近海區域,以城市建成區為基礎,優化組團式空間發展佈局,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形成宜居宜業的生產生活功能帶。

在城市腹地南控帶區域,利用生態景觀資源基礎,串聯森林公園帶、火山口地質公園、觀瀾湖旅遊度假區、東寨港旅遊區等重點區域,通過南控帶本身和向外延伸南渡江、五源河等生態綠廊分隔城市組團,形成休閒旅遊承載地。

在市域南部地區,按照“一心四軸”的城鎮空間格局在建制鎮周邊適當發展觀光農業、休閒旅遊業以及重點產業園,形成特色建設項目沿軸指狀佈局。

公園和廣場建設

1

完善公園系統,增加公園數量:在長流新城,中心組團東部、新埠島及東部組團適當增加城市級、片區級公園數量,使公園服務面積覆蓋到城市的大部分片區。

明確公園主題,強化環境與場所設計:結合公園的主題進行多樣化的設計,增強公園的可辨識度與趣味性。主要類型分為濱海公園、體育公園、歷史公園、生態公園等。

提升公園內公共服務設施水準:應結合公園的類型與功能,佈置多樣化的公共服務設施與休憩設施,完善無障礙設施和標識系統。

△海口市公園系統引導圖

△海口市現有公園及未來新增公園

2

增加廣場數量,擴大廣場分佈:結合商業及文化中心增加廣場分佈的數量,以滿足商業中心的廣場集散功能。在開敞空間增加休閒廣場,滿足休閒遊憩功能,車站前增加站前廣場。

△海口市廣場系統引導圖

△海口市現有廣場及未來新增廣場

城市建築高度控制

按照整體性、特色化、綜合效益三大原則,確定高度分區控制要求,共劃分6類高度控制分區:

H1:限高為12米。包括府城局部、所城局部、歷史文化街區及有較高控制要求的敏感地區,以及大部分鄉野村落。該區域不應建設高層建築。

H2:限高為24米。包括城市一般地區中低強度的居住、綜合發展區和成片的產業園區,主要分佈於主城區南部、各建制鎮區週邊。該區域可根據需要建設少量標誌性高層建築。

H3:限高為60米。包括城市一般地區中高強度的居住和綜合發展區,該區域可根據空間形態控制要求集中建設高層建築群體。

H4:限高為100米。包括鄰近城市各級中心的居住區和綜合發展區,以及部分城市片區級中心。該區域高層建築群組設計應考慮與相鄰高度分區和周邊環境的協調性。

H5:限高為150米。包括高強度開發的市級中心、副中心區和部分重要片區中心的非核心區,及其周邊高強度開發的商住混合區。

H6:高度不設限制。包括高強度開發的市級中心、副中心以和部分重要片區中心的核心區。儘管高度不設上限,但應充分考慮到建築組群與周邊建築與環境的關係,在尺度上與其協調,減少對周圍居住建築、公共綠地、公共空間形成的陰影遮擋。

作為城市節點、標誌物出現的建築,其建築主體的最低建築高度不得低於其下控制高度上限的80%;在城市天際線或視廊控制範圍內的城市建設高度應同時遵循相關控制要求。

△海口市市域高度分區控制圖

視線廊道

依據城市形態特徵和景觀分佈,建立城邊看海、海上看城、城內看城和城外看城四類視線廊道,構成的城市總體視廊系統。

城邊看海:選擇魯能海藍椰風濱海地段、南渡江三水交匯地段、海甸河口-世紀大橋地段、海航國際廣場、印象海南島演出場地和海南國際會展中心濱海廣場等六處地段作為城市海景體驗的重要空間節點,重點塑造城市的標誌性海洋景觀。

△城邊看海規劃

海上看城:重點打造如意島、海甸島西端觀光塔、葫蘆島、秀英港和南海明珠島作為海上看城的標誌性體驗空間,注重塑造由濱海地區觀賞城市的視線廊道。

△海上看城規劃

城內看城:沿南渡江濱水空間篩選重要的公共空間節點,以江東入海口、三水交匯地段、司馬坡島、西岸濱江節點為臨水看城觀景點;選取重要的城市公園節點,以萬綠園、紅城湖公園、金牛嶺公園、長流中軸公園、長流中軸景觀帶為憑園看城觀景點;選擇海口站、長流站、海口東站、秀英港、靈山空港門戶五處作為重點打造的門戶看城觀景點。

△城內看城規劃

城外看城:以馬鞍嶺火山為城外看城體驗節點,注重全域性的景觀感受,重點塑造生態景觀與城市景觀相協調的整體景觀格局,尤其是凸顯五源河綠色生態廊道在城市中的結構性作用。

△城外看城規劃

建築設計(立面控制)

相鄰建築高度差距建議在1.5倍以內,以維持整體高度關係協調,避免突兀。

公共建築的15層或45米以下部分,立面最大連續長度不應超過90米;公共建築的15層或45米以上部分,每層的建築面積占基地面積的比例不宜超過20%,立面連續長度不應超過40米;工業與倉儲建築除特殊生產工藝要求外,單層廠房或倉庫的立面連續長度不宜超過150米,多層廠房或倉庫的立面連續長度不應超過70米;一般住宅/商業與住宅混合,多層住宅的立面連續長度不應超過80米;高層板式住宅的立面連續長度不應超過60米;高層塔式住宅的面寬不應超過30米;村鎮住宅毗鄰建造時,其連續長度不宜超過60米。

建築色彩

行政辦公建築建築色彩彩度不宜太高,應儘量選用永久性材料(石材、金屬)。

商務辦公建築可選用各種顏色和材料,但應注意與周邊環境協調,避免出現視覺干擾和光污染。

文化、體育、教育、交通設施建築鼓勵選用鮮明色彩及各種材料,增強其公共性與標識性。

醫療、科研、市政設施建築以淺色為主,避免出現明度或彩度比較高的顏色。

一般住宅色彩以淺色為主,可局部選用彩度較高的顏色,但應控制其比例,不得超過外立面總面積的20%。坡屋頂色彩明度、彩度不宜太高,色相應與周邊建築協調。低密度住宅以淺色或天然建築材料為主,坡屋頂可自行選用顏色,但色相應與相鄰住宅協調。

商業與住宅混合建築其商業部分和住宅部分應分別符合一般規定,如色彩或材料有區別,商業部分與居住部分應有明確的界線(如統一的簷口和外廊)。

村鎮住宅以淺色為主,防止不裝飾外立面的情況出現。

商業建築可採用彩度比較高的顏色,但應避免對周圍環境形成視覺干擾和光污染。

工業與倉儲建築鼓勵彩度比較高的顏色,但不得超過外立面總面積的50%,且同一建築的顏色不應超過3種。

△建築色彩示例

標誌物

建立“兩帶兩心、三點多綴”的標誌物體系。兩帶為濱海濱江帶與城市南控帶,兩心為長流城市中心與國興大道城市中心,三點為構築城市南山北島標誌性空間的馬鞍嶺火山、南海明珠島、如意島,多綴為構築于重要臨水與開敞空間的景觀橋與眺望塔。

特色風貌區規劃

建設風貌上,海口主城區將建成六種特色風貌區和一般風貌區。六種特色風貌區分別為濱海風尚風貌區、濱海風情風貌區、都市風尚風貌區、生態濱江風貌區、城市田園風貌區,以及本土風情風貌區。

1

濱海風尚風貌區

風貌目標:展示濱海地區都市特色,塑造展示城市濱海形象的視窗。

主要範圍:主要分佈在南渡江以西主城區濱海一線地帶,包括海甸溪兩岸,秀英港地區,南海明珠島,以及長流片區的濱海地帶。

構建標誌性節點:應在南海明珠島中心南部、秀英港北側濱海處、葫蘆島中部、美麗沙濱海處共4處佈局區域制高點;應在新海港南側片區中心濱海處、新海港中心區、海南國際會展中心濱海處、南海明珠島對岸濱海處、萬綠園濱海處、白沙門公園濱海處共6處佈局標誌性建築;應打造海南國際會展中心北側入海、濱海大道五源河入海口、濱海大道秀英溝入海口、龍昆溝入海口、世紀大橋處、人民大道跨海甸溪處、美麗沙濱海處共7處標誌性構築。

建築風格與色彩:適宜採取現代濱海建築風格和現代熱帶建築風格,主色調宜採用白色和淺灰,輔色調宜採用淡黃和磚紅。

△濱海風尚特色風貌區標誌性節點引導圖

2

濱海風情風貌區

風貌目標:打造具有海口城市特色的濱海旅遊度假區。

主要範圍:包括如意島地區在內的海口主城區南渡江以東濱海地帶。

構建標誌性節點:應在如意島西南部佈局1處區域制高點;應在南渡江入海口東岸、興洋大道與林海一路交叉口、如意島中部共3處佈局標誌性建築;應打造如意島跨海大橋、瓊山大道濱海盡端、椰海大道規劃東延線濱海盡端、東寨港大橋西側門戶共4處標誌性構築。

建築風格與色彩:適宜採取現代濱海建築風格、現代熱帶建築風格以及南洋建築風格,主色調宜採用白色和淺灰,輔色調宜採用淡黃和磚紅。

△濱海風情特色風貌區標誌性節點引導圖

3

都市風尚風貌區

風貌目標:塑造新的國際化、現代化的海口城市中心形象。

主要範圍:海口的城市中心區,包括位於國興大道的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區,以及長流片區的中心區域。

構築標誌性建築:應在長流片區中心區北側、南側,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區國興大道以北、軸線東、西兩側共佈置4處區域制高點;應在長流片區中心區海秀快速路西延線軸線盡端處、紅城湖東側共2處佈局標誌性建築;應打造長流片區中心區南北水系北、中、南三段、大英山新城市中心中軸與紅城湖交點共4處標誌性構築。

建築風格與色彩:適宜以現代熱帶建築風格為主,輔以少量傳統官式建築風格元素,主色調宜採用淡黃和白色,輔色調宜採用赭石和淺灰。

都市特色風貌區標誌性節點引導圖

4

生態濱江風貌區

風貌目標:塑造服務本地居民的濱江生態休閒帶。

主要範圍:主城區範圍內包括司馬坡島在內的南渡江及兩岸地區。

標誌性節點:應在新埠島南端的海甸溪與南渡江交匯處、瓊州大橋東白駒大道兩側、新大洲大道以北濱江路以南共佈置4處區域制高點,在海甸溪與南渡江交匯處可允許建設超高層建築;應在靈山鎮濱江區域的核心處佈局1處標誌性建築;應打造三江口大橋、瓊州大橋和南渡江第一大橋西側城市門戶共4處標誌性構築。

建築風格與色彩:適宜以現代熱帶建築風格為主,輔以少量海南民居建築風格元素。主色調宜採用白色和淺灰,輔色調宜採用淡黃和磚紅。

△都市特色風貌區標誌性節點引導圖

5

本土風情風貌區

風貌目標:結合瓊山府城作為瓊台首府的深厚歷史積澱和海口近代開埠以來的城市風貌,實施“瓊台復興計畫”,打造海口歷史文化的主要展示視窗。

主要範圍:以古代瓊山府城範圍為核心,包括周邊重要文保單位在內的府城片區,以及以海口所城範圍為核心的海口舊城片區。

歷史街區保護:將歷史街區保護範圍內的建築分為保護建築、維修建築、保留建築和拆除改造建築四類。

建築風格與色彩:新建建築應採用歷史街區內固有的傳統建築風格、南洋建築風格和民居建築風格。主色調宜採用赭石和黃褐,輔色調宜採用淡黃和淺灰。

△瓊山府城歷史街區建築分類示意圖

6

都市田園風貌區

風貌目標:打造田園風光主題的郊野休閒區域。

主要範圍:包括南控帶及五源河生態綠帶等在內的以綠地等非建設用地為主的區域。

景觀組織:嚴格控制區域內人工景觀的建設,建議沿五源河、白水塘、芙蓉河等現狀自然水系結合現有景觀綠地和道路構建連續且具有休閒活動功能的步行系統。

建築風格與色彩:風貌區內嚴格控制新建建築,對區域內現存村莊、城市建設用地予以管制。建築風格應以現代熱帶建築風格和海南民居建築風格為主。主色調宜採用磚紅和灰藍,輔色調宜採用白色和草綠。

△都市田園特色風貌區範圍示意及景觀組織引導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