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瓷器識別|瓷器鑒賞

[cí qì]

瓷器

(瓷質器物)

本詞條由“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專案 審核 。

瓷器是由瓷石、高嶺土、石英石、莫來石等燒制而成,

外表施有玻璃質釉或彩繪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經過高溫(約1280℃-1400℃)燒制, 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從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 是中華文明展示的瑰寶。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 瓷器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 謝肇淛在《五雜俎》記載:“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 蓋磁州窯最多, 故相延名之, 如銀稱米提, 墨稱腴糜之類也。 ”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 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瓷器稱謂的史料。

簡介

定義

凡是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 但當今對瓷器的具體定義, 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 一般人認為, 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第一, 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 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和化妝土,

並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 經過高溫燒成之後, 胎色白, 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 胎體吸水率不足1%, 或不吸水。

第二, 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 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 各地瓷土不同, 燒成溫度也有差異, 要以燒結為准。

第三, 瓷器表面所施的釉, 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介紹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 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 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 大約在西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 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 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 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 燒制溫度也較低, 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 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 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 至宋代時, 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 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 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柴窯和建窯。

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 胎體質薄輕巧, 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 素雅清新, 充滿生機。 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 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 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 另外, 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 均精美非常, 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 "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 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 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 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奢侈品之一,

瓷器通過各種貿易管道傳到各個國家, 精美的古代瓷器作為具有收藏價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中國古代瓷器有曾拍出天價的精品, 但部分國寶級瓷器並不在中國國內。 歐美人士在結婚時, 便特別喜歡送贈高級瓷器茶具。

名稱來源

在中國, “瓷器”一詞最早見諸于許慎的《說文解字》中。 “瓷”這個字在漢以前指“瓦器”, 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瓷”為:“瓦器, 從瓦次。 ”。 《隋書》何稠傳》記載的“匠人無取清意, 稠以綠瓷為之”。 當時的綠瓷應該包括我們今天稱呼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質感很好的製品。 磁縣博物館已有收藏, 但當時不稱“青瓷”而稱“綠瓷”。

“磁器”一詞早見於唐代文獻記載內。 當時磁、瓷的使用也分別得比較清楚。 如《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邢州巨鹿郡土貢磁器;越州會稽郡土貢瓷器。”。

當時磁州的一些窯場都會生產到唐代。那麼磁器的最初出現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稱涵義一樣,指的是磁州所產陶磁器。當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個河北南部一帶的產品。這種磁器與瓷器在外觀上肯定有區別。因此《新唐書》才以不同稱謂加以記載。《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土貢延埴盎缶”當時磁州屬於河北管轄,似可旁證“磁器”也包括盎缶類產品。在實物資料方面,磁州的臨水曾經發現唐代窯址,墓葬出土過許多唐風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妝白瓷、醬褐釉瓷。這些都可以納入“磁器”範圍。

由於磁器產量巨大,不僅行銷範圍擴展止整個中國北方,官民具獲其益,還有許多輸出國外。導致文獻記載中出現以“磁”代“瓷”現象,建構出內涵豐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後“磁”“瓷”開始出現混用現象。

元時陶瓷文獻廣泛使用“磁器”的稱謂來指胎體堅固的陶磁製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學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韻府》卷96。〈七蜀缽脫。磁缽條》中詠道:“累累山果映磁缽,薄薄濁繆半瓦壺”。《元史》記載景德鎮設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來,景德鎮部分學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設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寫史料為“浮梁瓷局”。真可一曬)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詞文枕上,彭城磁州窯仍然保留了“礠窯”之稱謂。宋、金、元、明、清時期,我國各地許多生產陶磁的地名也統統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東的“磁村窯”,福建的'磁灶窯",寧夏的"磁峰窯",“磁器”用語風靡世界。

明代隨著彭城窯場在中國北方陶瓷生產中心的確立,關於磁器的記載漸趨豐富。“磁器”一詞得到各種解釋,有了特定與明確含義。明代學者曹仲明《格古要論》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產地在磁州。產品“佳者與定相類,但無類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高於定器”。明《彰德府志》記載為:“彭城,在滏源裡。居民善陶缶罌之屬,或繪以五彩。”。指出磁州的陶瓷還有五彩陶瓷品種。

實際上,自元代起磁州窯陶瓷大規模發展,產品覆蓋面與影響力遍及全國,導致文獻記載及實際生活中大量出現以“磁”代“瓷”現象。日本學者常石英明則提出早在宋代,就出現以“磁”代“瓷”的現象。元政府曾在浮梁設立“浮梁磁局”,就連景德鎮陶瓷器產品也被稱之為“磁器”了。

清乾隆年間在北京崇文門一帶出現了專門銷售陶瓷產品的“磁器口”街道。後來在重慶、南京都有了“磁器口”街道。連文學作品,如許多文學名著中如〈紅樓夢〉也多用“磁器”而不用“瓷器”。《清宮檔案》的文獻也使用“磁器”稱謂。民國時期,著名文學家魯迅等的作品和日記中,亦常常使用“磁器”一詞。磁器含義擴展範圍之廣,達到令人驚訝的程度。

20世紀5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強力推行文字規範化工作,正式規定以後通用“瓷器”稱謂,不再提倡使用“磁器”名稱。但在國外形成的結果卻難以更改。如今日本與韓國至今仍使用“磁器”一詞用於表述堅硬、潔白的陶瓷製品,而不使用“瓷”字。

另外臺灣、香港、澳門同胞及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華人現在仍然繼續使用“磁”字,如以“磁磚”泛指“瓷磚”等。這是“磁器”稱謂與涵義延至至今的例證,當然也是磁州窯的光榮。不過這些都屬於定義域的研究問題,還會牽涉到文字學、分類學、民俗學及商品流通學研究領域,值得繼續探討。

關於磁州窯的最早出處,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謝肇淛在〈五雜俎〉一書中認為:“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認為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於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他在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磁州窯”這一稱謂,並闡述了磁器與磁州窯的直接關聯。筆者提出,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磁州窯”稱謂的史料。

“磁州窯”一名出現後,當時仍未定型與統一。明清時期的學者在文獻記載中,分別使用了“磁器”、“磁窯”或“磁州窯”等不同名稱。清康熙〈磁州志〉對彭城陶瓷的描述使用了“磁器”一詞。嘉慶年間〈景德鎮陶錄〉稱“磁州窯”;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稱“磁窯”。實際上磁器、磁窯與磁州窯含義是相同的,即指磁州地區的窯場及其產品。但從具體表述內容看,唐代的“磁器”與明代的“磁器”所表述的實體應有細微差別。近年來在觀台窯址出土的一批金代細白瓷應該是〈格古要論〉中說到的“好者與定器相類”並“佳高於定”的“磁器”。

近代磁州窯研究中,導致統一使用“磁州窯”稱謂的是由於1918年河北巨鹿北宋遺址被發現,而引起的“磁州窯熱”。國內外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出土的產品與當時彭城生產的“磁器”風格相同,屬於同一類型。為避免與當時通用的“磁器”稱謂相混淆,而採用“磁州窯”的稱謂。日本專家長谷部樂爾認為英國的霍普遜是近代研究中最早在論文中使用“磁州窯”稱謂。另外,袁勵准的〈骨董瑣記〉、吳仁敬、幸安潮的〈中國陶瓷史〉、葉麟趾的〈古今中外陶瓷彙編〉等著作,在文章中均使用了“磁州窯”這一名稱。從此磁州窯名稱的使用頻率漸趨普及。進而在國際上出現“磁州窯型”與“磁州窯系”的提法與命名。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磁州窯研究熱的幾度興起,古代陶瓷遺址不斷發現。磁州窯文獻研究也取得進展,一些歷史懸案迎刃而解。在論文與報刊文章中,磁州窯稱謂使用趨向規範與統一,磁州窯名稱使用頻率增多。其次,磁州窯產品內涵與窯系外延逐漸豐富與充實。

近年來,在磁州窯的故鄉--彭城陶瓷產區,一些賓館、飯店開始重新使用“磁都”一詞來起名字,如磁都飯店、磁都賓館、磁都影劇院等。重新使用“磁”字,表達人們對昔日“磁器之都”的懷念、熱愛之情。其中或許對古磁文化有一種難於割捨的情愫。

以筆者之見,即使在現代,“瓷器”與“磁器'兩詞不妨繼續混用下去,可由人們自由選用,無妨各表其義下去。固有的使用無需重新改變。因為,文字的使用要一個顧及歷史的延續,對原有的文獻亦不必做狗尾續貂式的改變。否則,就難免逃脫閹割歷史之嫌了。

無論如何,我們從“磁器”一詞的誕生到其取代“瓷器”之演繹,由此可見磁州窯對人類文明和發展史的貢獻。並由此看出民窯磁州窯之頑強的生命力,與曾經的噴發式的張力。

瓷器的發展

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中國特產。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裡崗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裡青、釉裡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西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戧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裡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又有“霽紅瓷”,以瓷色如雨後霽色而得名。窯變色從一種發展為窯變紅、窯變綠、窯變紫三種彩。清代生產“彩瓷”,圖樣新穎,瓷色華貴,以“琺瑯瓷”、“粉彩”傑出,又有“天青釉”,仿擬五代柴窯瓷色,還有霽紅瓷和霽青瓷等。當今著名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以青花瓷、青花玲瓏瓷、顏色釉瓷和粉彩瓷聞名。河北唐山、山西長治、廣州石灣都能採用傳統工藝及現代化技術設備,燒制各種各色瓷器。此外,還有河南禹縣的鈞瓷、湖南醴陵的紅瓷、臨汝的汝瓷,浙江龍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燒制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準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于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制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瑯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鬥豔,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瑯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瑯彩又稱“料彩”。

瓷器與陶器的關係密不可分。當部分摻有高嶺土(或長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銅、氧化鐵、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日本信樂燒最早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以素瓷(沒有裝飾花紋,以色彩純淨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為主。明代以後以彩繪瓷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個瓷器製作國家日本也與茶道文化界也發揚了其獨特的茶器。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

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 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燒(bizenyaki)等。另外歐洲自18世紀起亦開始製造瓷器,今天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等地,特別是英國已建立起多個高級瓷器品牌。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品質上乘。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品質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堿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于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于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于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麵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宋代著名書法家也是茶學家的蔡襄在《茶錄》中雲:"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可見,宋代盛鬥茶之風,又視建窯所產茶碗為最佳之器。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于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裡紅等品種。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廠。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瑯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于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據明末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記載,紫砂壺的創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于供(龔)春,供春是學使吳頤山的家僮。明正德年間,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供春暇時仿老僧制壺,做了一把銀杏樹癭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但原蓋已失,曾由清黃玉麟配製一瓜蒂蓋,後被著名畫家黃賓虹看出"張冠李戴",遂又由制壺名家裴石民重做一個樹癭壺蓋。供春之後,出現了制壺的"四名家",即董翰、趙梁(一名趙良)、袁錫(一名元錫)、時朋(一作鵬)。和"四名家"同時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發明了壺放在匣缽(瓦囊)中燒制法,一直沿用至今。明萬曆年間至清初,被公認為第一制壺大家的是時大彬(時朋之子),他與自己的高足李仲芳(李茂林之子)、徐友泉三人因排行都是老大,故稱"壺家三大"。時大彬另有四大弟子,即邵文金(又名享祥)、邵文銀(又名享裕)、蔣時英、歐正春。同時,還有紫砂壺藝史上重要人物陳用卿、陳仲美、惠孟臣。現品飲烏龍茶用的"烹茶四寶"中的容量僅50~100毫升的茶壺,人稱孟臣罐,即其所擅長製作而得名。到了清初、中期,第一大家為陳鳴遠,名家還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後期至道光年間,紫砂壺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號曼生,曾設計了眾多壺式,由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製作,壺身上留有大塊空白,自己刻銘,後人稱"曼生壺式",多學之。之後,又出現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壺名人。顧景舟又將制壺藝術推向頂峰,被譽為"一代宗師",與時大彬齊名。此外,還有蔣蓉等一批陶藝家,從而使宜陶始終居於最高水準的地位。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鬥宮等窯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明代,德化瓷藝人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製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波羅在遊歷福建泉州時,盛讚德化陶瓷並將德化瓷帶往海外各地。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準;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裡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在清代時出口歐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德化瓷業,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風格,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燒制技藝重新煥發出青春。

簡史

一、原始瓷器——商代

商代出現的釉陶被稱為原始瓷器,屬於青瓷系。

1、狀況:不多見。

2、胎骨、釉料接近瓷器。

釉是以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製成的物質,種類很多:

1) 按燒成溫度:可分高溫釉、低溫釉;

2) 按外表特徵: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

3) 按釉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

3、浙江上虞發現青瓷窯址。

4、器型:尊、罐、豆

鄭州銘功路商墓出土青瓷尊

北方地區發現很多墓葬出土。如

1) 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

2) 河北(槁城)、

3) 北京,

4) 陝西(西安),

5) 山東(益都),

6) 安徽(屯溪),

7) 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甕、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徵,但與後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這些也稱為原始青瓷。

不成熟的地方表現在:

1) 氣孔較大。

2) 胎料中雜質較多。

3) 釉色還不夠穩定。

二、原始青瓷——春秋戰國

青瓷:指的是高溫顏色品種之一,其坯料和釉料均含有較高的鐵的成分,經過1200度以上高溫焙燒,使瓷器表面掛釉有一層鋥亮的青光。

三、早期瓷器——漢代,東漢時期進入了成熟階段

1、使用了龍窯,溫度達到1300度。

2、使用高嶺土相近的瓷土。

3、掛釉不到底,有弦紋、波紋裝飾。

4、出現了青瓷和黑瓷。

黑瓷:為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的品種,也用氧化鐵作釉的呈色劑,增加鐵的含量就成了黑瓷,其釉料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在5%以上。黑瓷創燒于東漢,浙江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勻。

上虞窯:我國古代著名青瓷窯之一。在今浙江上虞。境內窯址密集。今小仙壇及帳子山東漢瓷窯遺址,是我國最早瓷窯之一,燒造青瓷、黑瓷和印紋硬陶。三國吳及兩晉所產青瓷極為精緻,南京趙士岡吳墓出土赤烏十四年(251)青瓷虎子,鎮江晉墓出土的青瓷押均為上虞窯產品。江浙地區墓葬出土這一時期的瓷器也大多屬此窯所產。南朝、隋、唐稍有衰退。五代、北宋燒制複盛,為著名越窯的重要產地之一。1984年曾在上虞發現兩座商代結構完整、裝燒量大、窯溫高的燒造印紋硬陶的龍窯。

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

浙江上虞縣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其中小仙壇窯址瓷片的科學測定表明,

1) 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

2) 胎體呈灰白色,

3) 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

4) 燒成溫度為 1310℃,

5) 採用龍窯焙燒,

6) 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準。

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

術語知識釉彩類

釉上彩——指在已燒好的素器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的溫度烘烤而成,因彩繪在釉上,故名。最早見於宋代,明清景德鎮窯釉上彩廣泛應用,品種有鬥彩、五彩、粉彩、琺瑯彩等。

釉下彩——指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釉,入窯經高溫(1300℃左右)一次燒成,因彩繪在釉下,故名。釉下彩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色彩繪瓷器,元代景德鎮窯的青花、釉裡紅瓷,使釉下彩工藝更臻完美,明清兩代青花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

青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1%~2.5%範圍的鐵量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創期,漢代趨於成熟,宋代達于高峰,出現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貴品種。

白釉——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產生白釉。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白釉,是東漢墓葬出土的白瓷。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種。

黑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鐵量在高溫中焙燒,便呈現黑色,故名。東漢時早期越窯已燒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純。東晉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澤,色黑如漆。唐宋時期由於飲茶的盛行,黑釉茶盞風靡一時,把黑釉瓷的製作推向新水準,成為我國傳統的瓷器品種之一。

紅釉——釉料以銅為主要著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紅色,故名。宋代鈞窯、元明清景德鎮窯釉裡紅、鮮紅、郎窯紅、豇豆紅等,都是銅紅釉的名貴品種。

器型類

琢器——景德鎮制瓷專用術語。指不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圓器——景德鎮制瓷專用術語。指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盤、碟等。

博山爐——爐的一種式樣。盛行于漢、晉,系仿銅熏爐燒制。因其爐蓋高聳,象徵海上蓬萊三山,故名。使用時,燃香料於爐中,香煙從蓋上鏤孔冒出,有如雲霧繚繞。漢代一般為陶質,南北朝時有青瓷博山爐。

穀倉——一種陪葬物。下部為罐形,上部堆塑樓閣、人物、家畜、糧倉等,故名。三國至東晉時期浙江地區燒制,多為青釉。

耳杯——杯的一種式樣。亦稱“羽觴”。酒具。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於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

壓手杯——杯的一種式樣。口平外撇,腹壁較直,自腹壁處內收,腹壁漸厚,圈足。握於手中有凝重之感,穩妥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雞缸杯——一種灑具。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爵杯——杯的一種式樣。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一旁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高足杯——杯的一種式樣。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種式樣。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裡紅等。

紋飾常見

常見紋飾有:百花、山水人物、漁樵耕讀、耕織圖、十六子、百子圖、博古、八仙、八寶、三星人、雲龍、穿花龍、九龍、九龍鬧海、海水龍、雲鶴、團鶴、雲鳳、鳳穿花、雲蝠、團蝶、牡丹、鳳牡丹、丹鳳朝陽、水仙、蘭草、蘭石、石榴、蓮池荷花、並蒂蓮、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蘭花、團花、團菊、折枝、牡丹、纏枝蓮、山石芭蕉、山石 .牡丹、秋葉怪石、山石竹鵲、花卉蝴蝶、喜鵲梅花、海馬瑞獸、雄鷹獨立、鷹石、三魚、荷花翠鳥、花鳥、錦維牡丹、松鹿、松鶴、松鷹、松下老人、二老賞月、人鹿、仕女、牧牛圖、三羊開泰、五子登科、米帶觀硯、山高水長、萬壽無疆、安居樂業、歌舞昇平、雙燕、五穀豐登、年景、松壽梅、重陽菊花、七夕圖、獅球、海獸、天鵝、天馬、花蝶、葫蘆、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靈芝、葡萄、蟠躪螭、朵花、梧桐、纏枝花、團蓮、把蓮、勾蓮、冰梅、草蟲、魚藻、蟈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廬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讀書、仕女歌舞、印譜、秦磚漢瓦、金石文字、皎潔明月、銀河在天、七珍八寶、壽星、鐘尷、羅漢、二老圖、五倫圖、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慶壽、眼麟、福祿壽、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蓮、西蕃蓮、苟藥、芙蓉、富貴白頭、松下三老、合和二仙、劉海金瞻、竹蘭梅菊、子孫葫蘆、竹林七賢、四靈、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廂記、三國演義、封神榜、文王訪賢、水滸、空城計、隋唐演義、陳平賣肉、木蘭從軍、加官進爵、赤壁賦、飲中八仙、大喬二喬、四妃十六子、嬰戲百子圖等。 有許多裝飾圖案的構思,有著耐人尋味的深刻寓意和表達人們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對生活的祝福。下面重點介紹一些我國古代傳統裝飾圖案。

二龍戲珠圖案

為二條雲龍一火球;龍據說是“四靈”之長,“四靈”為龍、鳳、龜、麟。《廣雅》載“有鱗曰蛟龍,有冀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蜻龍,末升天曰蟠龍。”在傳說中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如果圖案為多條龍戲珠,稱為“群龍戲珠”。如果圖案為二條雲龍盤旋中間有一壽字,則稱為 “雲龍捧壽”。表示吉祥安泰相祝頌的意思。

龍鳳呈祥圖案

為一龍一鳳;傳說龍是鱗蟲之長,鳳為羽蟲之尊。那裡有龍出現,那裡就有鳳來儀,那裡就會天下太平,五穀豐登。龍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祥獸瑞鳥,為一種祥瑞和吉祥的象徵。此外也有稱之為“龍祥鳳瑞”。

龜鶴齊齡圖案

為一龜一鶴;傳說中的龜是四靈之一,為甲蟲之長。是長壽的象徵,可兆吉凶。故古時以龜甲刻文。《爾雅·釋蟲》中記載 “十龜:一神龜、二靈龜、三攝龜、四寶龜、五文龜、六籃龜、七山龜、八譯龜、九水龜、十火龜。”日本人對龜有特殊感情,常有以龜字為名者,而取其長壽之意。

傳說中的鶴是一種仙禽,據《雀豹古今注》中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可見古人認為鶴是多麼長壽了。因而鶴常被認為鳥中長壽的代表。而龜鶴齊齡則寓有同享高夀之意。

松鶴延年圖案

為仙鶴、松樹;松在古代人們心目中認為是百木之長,在古籍中亦有載“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所以,松除了是一種長壽的象徵外,也常常作為有志有節的代表和象徵。松鶴延年則寓延年益壽或為志節清高之意。亦有稱“松鶴同春”。

歲寒三友圖案

為松、竹、梅或竹、梅、石鬆;“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竹,清高而有節,寧折不屈,開懷大度,人們常以竹之節寓氣節之節。周滅商後,伯夷、叔齊入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為有氣節之人物。梅,不懼風雪嚴寒,明代楊維真曾有詩贊梅雲“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覽天下青”。梅花之品格為歷代人們所稱頌。松、竹、梅被人們稱為“歲寒三友”。而頌揚品德、志節高尚之意。

宋代名家蘇東坡為清高之士,曾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其愛竹成癖。蘇東坡亦曾題詩雲“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之友。”

壽比南山圖案

為山水松樹或海水青山;《詩經》中有“如南山之壽。”在以前常見的對聯中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或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而寓以福長壽永之意。也有稱為“壽山福海”。

三星高照圖案

為三個老神仙;“三星”傳說是福星、祿星、壽星。或稱福、祿、壽三星。傳說“三星"是管人間禍福的,福星管禍福,祿星管富貴、壽星管生死。“三星高照”象徵著幸福、富有和長壽。

年年有餘圖案

為兩條鯨魚;以“蛤”“年”“餘”“魚”同音,而表示一種對年年都有結餘的富裕生活的嚮往。兩條鯨魚首尾相連者,稱為“連年(蛤)有餘(魚)”。一婦人提魚者稱“富富(婦)有餘(魚)”。一童子擊磐、一童子持魚,稱為吉(擊)慶(磐)有餘(魚)。

馬上封候圖案

為一馬上一蜂一猴;“候”為古時高官。以馬上封(蜂)候(猴)的寓意來表達一種立即就要升騰的願望。圖案為一大猴背一小猴者,稱輩輩(背)封猴(候)。圖案為一楓樹一印、一猴者或為一蜂一猴抱印者,稱封候掛印、封候抱印。

太師少師圖案

為一大獅子一小獅子;古代宮名中有太師,以“獅”“師”同音,而借音借意以獅為師,而寓以“太師八寶聯春圖案

為八件寶器;八寶分兩類,一類是佛家八寶,一類是仙家八寶。佛家八寶為:、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共八件寶器。而一般則俗稱為“輪、螺、傘、蓋、花、缸、魚、腸”,簡稱“八寶”。

仙家八寶即八仙之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放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共八件寶器。也稱為“八寶”。

八仙過海圖案為八仙人各持寶器;下面有大海波濤。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人有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鐵拐李、漢中離、何仙姑、藍采和。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自用法寶護身為舟,竟相過海,以示神通。

天女散花圖案

為一仙女提籃作散花狀;佛經故事中說,天女將花撒于菩薩的身上,用以檢驗佛門弟子們的行道好壞。

長命百歲圖案

為一雄雞長鳴狀及旁有禾穗若干;古時的小孩常於脖子上掛一鎖片,上面寫長命百歲。是小孩健康長命免於災病的一種護身符。用雄雞長鳴(長命)以及無數禾穗(百歲)來表示“長命百歲”的希望。

麒麟送子圖案

為麒麟背上騎一娃娃;麒麟為毛蟲之長,為四靈之一。《玉篇》說之為“仁獸也”麒麟是祥瑞的象徵,是吉祥如意的徵兆。以麒麟背上有一娃娃,來表達那時人們心中盼望得子的願望。

花開富貴圖案

為牡丹花盛開時團,牡丹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所以盛開的牡丹被人們認為富貴之意

五蝠捧壽圖案

為五隻蝙蝠中間有一壽桃或一團;壽字五蝠即五福,古時人們認為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終命。”寄希望于有福長壽。

平安如意圖案

為一瓶、鵲輯、如意;以瓶寓“平”音,以鵲鴉寓“安”意,再加上一個如意,而稱為平安如意。為一種祈禱和平的願望。

教子成名圖案

為一雄雞引頸高鳴,旁有五隻小雞;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而寓以“教子成名”之意。

此外還有“五子登科”“教子成龍”、“望子成龍”、“一品當朝”等。

玉堂富貴圖案

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壯丹花(富貴)寓意為“王堂富貴”。若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者稱“五世(柿)同堂(棠)”等。

英雄鬥智圖案

為一鷹一熊作爭鬥狀;鷹《本草》載“虎鷹翼展支餘,能博虎”。熊,《詩經、小雅》載“維熊維罷,男子之樣。”是力量的象徵。以鷹英同音,熊雄同意,而鷹熊寓英雄。二猛禽凶獸相鬥,二勇相爭智者勝,以此來比喻英雄之大智大勇。

總的來看,我國陶瓷發展到明、清兩代,揭開了嶄新的一頁,進入到以多種彩瓷,特別是以青花資器為主流的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無論在青花瓷器或彩瓷的器物上,均可見到繪有一幅幅完美的山水、人物、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等花紋裝飾圖案。取材生動,畫法氣勢磅睛,不受構滯,自由奔放,潑辣清新,簡練樸素,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使人觀之精神陡健。這是我國陶瓷史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外國瓷器

伊拉克

伊拉克位於古代文明發祥地的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所在地,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腹地,土地肥沃,生活富庶。這片土地曾被東方學家普拉絲塔命名為“肥沃的新月行地帶”,這一地區在古代既是東方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和文化的樞紐。自1910年以來法國人貝奧雷就在此地進行發掘,巴格達以北120公里處的薩馬拉遺址因出土中國陶瓷而聞名。薩馬拉位於低格裡斯河畔, 西元836~892年,這裡曾作為首都,先後經過三次發掘。出土有唐越窯青瓷等器;裾專家分析,與浙江余姚上林湖出土的標本完全相同。此外在阿比達(有譯為阿爾比塔)等地也發現過9~10世紀褐色瓷,晚唐、五代越窯青瓷。

埃及

埃及是“陶瓷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位於地中海東南部、非洲的東北部和亞洲的西部,扼紅海和地中海咽喉。尼羅河自南向北流貫全境,著名的古城遺址福斯塔特(今埃及首都開羅)位於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建於西元641年,當時是埃及工商業中心,9世紀時相當繁榮。尼羅河的定期氾濫孕育了埃及悠久而古老的文明,故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中國與非洲的文化交流始于中國的秦漢時期。早在戰國七雄之一的商鞅正在進行雄心勃勃的變法之時,遠在埃及的亞歷山大也已經建立了輝煌的亞歷山大裡亞城。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地志》中是這樣描述這座名聞遐邇的城市:“它有優良的海港,所以是埃及唯一的貿易地,而它之所以也是埃及的唯一的陸上貿易地,則因為一切貨物都方便地從河上運來,聚集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隨後埃及的命運無論是文化、藝術、商業還是精神都被寫進了世界歷史。埃及從9世紀前後就源源不斷地進口中國陶瓷。自1912年日本中東文化調查團的三上次男、小山富士等古陶瓷學者對這座遺址進行發掘以來,福斯塔特共有六、七十萬片瓷片出土,其中有一萬二千片中國陶瓷,時間跨度從中國唐代~明清時期。

在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越窯瓷器主要有:9~13世紀初期的越窯青瓷,有些刻有蓮花、鳳凰等紋樣;還有比較典型的屬於唐代平底小圓凹式的玉璧底碗。20世紀60年代在庫賽爾和阿伊紮布等遺址也出土過唐末到宋初青瓷器。

除埃及以外,非洲的其它地方也出土有越窯瓷器。如20世紀60年代在蘇丹的埃哈布、哈拉伊蔔等地出土有唐末五代青瓷;50年代中期在基爾瓦島也出土唐末到宋初青瓷,據統計,該國出土中國瓷器的遺址有46處之多。40年代末在肯亞的曼達島出土有9~10世紀的青瓷。

保養方法

瓷器如果保養不當,會受到嚴重危害,不利於瓷器的長久保存,特別是傳世和出土的精品,更應該精心保養。瓷器的保養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同時,對瓷器的保養也不能太過以免又造成保護性的損害。瓷庫中國在此向諸位藏友介紹一下如何保養瓷器。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儘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體型較長,還需防風吹 倒。

三、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釐米,藏品放在盒中應鬆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四、 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較長時間的高溫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還產生很多鈣質、矽質化合物,即土鏽。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雙氧水浸泡3小時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以上,用清潔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鏽。如果除不盡,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鏽處,5小時後用醫用手術刀斜削除去土鏽,刀片只能向一個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鏽去除後,再用白潔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鏽完全去除,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高溫釉和釉下彩。

五、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堿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淨水沖淨。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淨。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衝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為酸、鹼性物質易損傷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撣子做清潔,因為雞毛撣子易損傷瓷器上的描金。珍貴瓷器收藏時應配有相應尺寸,帶膽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1]

瓷器雖然珍貴,有些藏友對於它的保養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只要方法合適、即能保養得當,盡享收藏之樂。

修復方法

由於胎質差,釉質不勻,或某些瓷器釉質內所合成分之一種或幾種發生了結晶作用或沉積作用,矽土沉積到一定程度,釉會變成乳白色,或者會以一種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蓋了陶體上的色彩與飾紋;遇到這種情況,可用1%的氫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塗幾分鐘,塗後蒸餾水沖洗掉酸痕,再用細金相砂紙細磨,盡可能恢復它的透明性,顯露出釉下紋飾。釉面硬結石灰物質可用 5%鹽酸或硝酸清除。

瓷器的粘接劑,要選擇無色透明,粘接強度高,耐老化力強,凝結速度快的,粘結合縫後,難辨茬口縫隙。 粘接時要按事前設計的方案,照顧到相鄰的關係,一般可先從底部開始粘,有的可從口沿開始粘,但要做到粘一塊不能有絲毫的差錯,一塊錯位,會影響全器。粘合後一定要擠壓,用寸帶捆綁固定。

釉面缺損補殘,用樹脂與石英粉調為膏狀,油泥或石膏做局部模,以樹脂膏填補後,砂紙打磨光潔。難度最大的是做釉色。瓷器的釉色很豐富,主要以丙稀酸快幹色徐料運用噴筆,手繪相結合的工藝,各種色澤,繪紋分別對待。釉面光澤可選擇“玻璃白”塗料或無色透明的雙組份聚胺酯清漆、丙烯酸清漆,噴罩上後用布蹭或瑪瑙碾子壓光。

中國的瓷都

中國歷來有三大瓷都的說法,分別是江西景德鎮、福建泉州市德化縣、湖南醴陵市。景德鎮:景德鎮自不必說,藝術陶瓷,品種繁多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以工藝瓷聞名天下,青花、釉裡紅、粉彩、鬥彩等皆為上品,一度是中國對外國元首的贈品。

德化:宋元時期曾隨著泉州刺桐港的繁榮而暢銷海外,《南海一號》打撈出來的陶瓷很多產自德化。德化白瓷一直獲得了國內外的崇高評價,享有“中國白”的盛譽,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備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稱為“東方藝術的明珠”。

醴陵市: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醴陵釉下五彩瓷1915年和國酒茅臺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金質獎章,近代醴陵瓷器作為人民大會堂裝用瓷器而被稱為“國瓷”

如《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邢州巨鹿郡土貢磁器;越州會稽郡土貢瓷器。”。

當時磁州的一些窯場都會生產到唐代。那麼磁器的最初出現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稱涵義一樣,指的是磁州所產陶磁器。當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個河北南部一帶的產品。這種磁器與瓷器在外觀上肯定有區別。因此《新唐書》才以不同稱謂加以記載。《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土貢延埴盎缶”當時磁州屬於河北管轄,似可旁證“磁器”也包括盎缶類產品。在實物資料方面,磁州的臨水曾經發現唐代窯址,墓葬出土過許多唐風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妝白瓷、醬褐釉瓷。這些都可以納入“磁器”範圍。

由於磁器產量巨大,不僅行銷範圍擴展止整個中國北方,官民具獲其益,還有許多輸出國外。導致文獻記載中出現以“磁”代“瓷”現象,建構出內涵豐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後“磁”“瓷”開始出現混用現象。

元時陶瓷文獻廣泛使用“磁器”的稱謂來指胎體堅固的陶磁製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學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韻府》卷96。〈七蜀缽脫。磁缽條》中詠道:“累累山果映磁缽,薄薄濁繆半瓦壺”。《元史》記載景德鎮設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來,景德鎮部分學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設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寫史料為“浮梁瓷局”。真可一曬)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詞文枕上,彭城磁州窯仍然保留了“礠窯”之稱謂。宋、金、元、明、清時期,我國各地許多生產陶磁的地名也統統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東的“磁村窯”,福建的'磁灶窯",寧夏的"磁峰窯",“磁器”用語風靡世界。

明代隨著彭城窯場在中國北方陶瓷生產中心的確立,關於磁器的記載漸趨豐富。“磁器”一詞得到各種解釋,有了特定與明確含義。明代學者曹仲明《格古要論》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產地在磁州。產品“佳者與定相類,但無類痕。亦有劃花、繡花,素者價高於定器”。明《彰德府志》記載為:“彭城,在滏源裡。居民善陶缶罌之屬,或繪以五彩。”。指出磁州的陶瓷還有五彩陶瓷品種。

實際上,自元代起磁州窯陶瓷大規模發展,產品覆蓋面與影響力遍及全國,導致文獻記載及實際生活中大量出現以“磁”代“瓷”現象。日本學者常石英明則提出早在宋代,就出現以“磁”代“瓷”的現象。元政府曾在浮梁設立“浮梁磁局”,就連景德鎮陶瓷器產品也被稱之為“磁器”了。

清乾隆年間在北京崇文門一帶出現了專門銷售陶瓷產品的“磁器口”街道。後來在重慶、南京都有了“磁器口”街道。連文學作品,如許多文學名著中如〈紅樓夢〉也多用“磁器”而不用“瓷器”。《清宮檔案》的文獻也使用“磁器”稱謂。民國時期,著名文學家魯迅等的作品和日記中,亦常常使用“磁器”一詞。磁器含義擴展範圍之廣,達到令人驚訝的程度。

20世紀5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強力推行文字規範化工作,正式規定以後通用“瓷器”稱謂,不再提倡使用“磁器”名稱。但在國外形成的結果卻難以更改。如今日本與韓國至今仍使用“磁器”一詞用於表述堅硬、潔白的陶瓷製品,而不使用“瓷”字。

另外臺灣、香港、澳門同胞及東南亞地區的海外華人現在仍然繼續使用“磁”字,如以“磁磚”泛指“瓷磚”等。這是“磁器”稱謂與涵義延至至今的例證,當然也是磁州窯的光榮。不過這些都屬於定義域的研究問題,還會牽涉到文字學、分類學、民俗學及商品流通學研究領域,值得繼續探討。

關於磁州窯的最早出處,明代萬曆年間[1573-1619]謝肇淛在〈五雜俎〉一書中認為:“今俗語窯器謂之磁器者,蓋磁州窯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銀稱米提,墨稱腴糜之類也。”。認為當時出現的以“磁器”代窯器是由於磁州窯產量最多所致。他在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磁州窯”這一稱謂,並闡述了磁器與磁州窯的直接關聯。筆者提出,這是迄今發現最早使用“磁州窯”稱謂的史料。

“磁州窯”一名出現後,當時仍未定型與統一。明清時期的學者在文獻記載中,分別使用了“磁器”、“磁窯”或“磁州窯”等不同名稱。清康熙〈磁州志〉對彭城陶瓷的描述使用了“磁器”一詞。嘉慶年間〈景德鎮陶錄〉稱“磁州窯”;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稱“磁窯”。實際上磁器、磁窯與磁州窯含義是相同的,即指磁州地區的窯場及其產品。但從具體表述內容看,唐代的“磁器”與明代的“磁器”所表述的實體應有細微差別。近年來在觀台窯址出土的一批金代細白瓷應該是〈格古要論〉中說到的“好者與定器相類”並“佳高於定”的“磁器”。

近代磁州窯研究中,導致統一使用“磁州窯”稱謂的是由於1918年河北巨鹿北宋遺址被發現,而引起的“磁州窯熱”。國內外部分專家學者認為出土的產品與當時彭城生產的“磁器”風格相同,屬於同一類型。為避免與當時通用的“磁器”稱謂相混淆,而採用“磁州窯”的稱謂。日本專家長谷部樂爾認為英國的霍普遜是近代研究中最早在論文中使用“磁州窯”稱謂。另外,袁勵准的〈骨董瑣記〉、吳仁敬、幸安潮的〈中國陶瓷史〉、葉麟趾的〈古今中外陶瓷彙編〉等著作,在文章中均使用了“磁州窯”這一名稱。從此磁州窯名稱的使用頻率漸趨普及。進而在國際上出現“磁州窯型”與“磁州窯系”的提法與命名。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磁州窯研究熱的幾度興起,古代陶瓷遺址不斷發現。磁州窯文獻研究也取得進展,一些歷史懸案迎刃而解。在論文與報刊文章中,磁州窯稱謂使用趨向規範與統一,磁州窯名稱使用頻率增多。其次,磁州窯產品內涵與窯系外延逐漸豐富與充實。

近年來,在磁州窯的故鄉--彭城陶瓷產區,一些賓館、飯店開始重新使用“磁都”一詞來起名字,如磁都飯店、磁都賓館、磁都影劇院等。重新使用“磁”字,表達人們對昔日“磁器之都”的懷念、熱愛之情。其中或許對古磁文化有一種難於割捨的情愫。

以筆者之見,即使在現代,“瓷器”與“磁器'兩詞不妨繼續混用下去,可由人們自由選用,無妨各表其義下去。固有的使用無需重新改變。因為,文字的使用要一個顧及歷史的延續,對原有的文獻亦不必做狗尾續貂式的改變。否則,就難免逃脫閹割歷史之嫌了。

無論如何,我們從“磁器”一詞的誕生到其取代“瓷器”之演繹,由此可見磁州窯對人類文明和發展史的貢獻。並由此看出民窯磁州窯之頑強的生命力,與曾經的噴發式的張力。

瓷器的發展

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中國特產。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裡崗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裡青、釉裡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西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戧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裡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又有“霽紅瓷”,以瓷色如雨後霽色而得名。窯變色從一種發展為窯變紅、窯變綠、窯變紫三種彩。清代生產“彩瓷”,圖樣新穎,瓷色華貴,以“琺瑯瓷”、“粉彩”傑出,又有“天青釉”,仿擬五代柴窯瓷色,還有霽紅瓷和霽青瓷等。當今著名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以青花瓷、青花玲瓏瓷、顏色釉瓷和粉彩瓷聞名。河北唐山、山西長治、廣州石灣都能採用傳統工藝及現代化技術設備,燒制各種各色瓷器。此外,還有河南禹縣的鈞瓷、湖南醴陵的紅瓷、臨汝的汝瓷,浙江龍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燒制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準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于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制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瑯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鬥豔,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瑯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瑯彩又稱“料彩”。

瓷器與陶器的關係密不可分。當部分摻有高嶺土(或長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銅、氧化鐵、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日本信樂燒最早就是這樣出現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明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以素瓷(沒有裝飾花紋,以色彩純淨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為主。明代以後以彩繪瓷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個瓷器製作國家日本也與茶道文化界也發揚了其獨特的茶器。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

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 如中國浙江越窯(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紀後轉肩發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賀的信樂燒(shigarakiyaki)、長崎有田燒(aritayaki)、岡山縣備前燒(bizenyaki)等。另外歐洲自18世紀起亦開始製造瓷器,今天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等地,特別是英國已建立起多個高級瓷器品牌。

瓷器產地分類

1.越窯

該名稱最早見於唐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一詩,系對杭州灣南岸古越地青瓷窯場的總稱。其形成於漢代,經三國、西晉,至晚唐五代達到全盛期,至北宋中葉衰落。中心產地位於上虞曹娥江中游地區,始終以生產青瓷 主,品質上乘。陸羽《茶經·四之器》中評述茶碗的品質時寫道:"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 ;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陸羽煮飲綠茶,故極推崇越瓷。

2.邢窯

在今河北內丘、臨城一帶,唐代屬邢州,故名。該窯始于隋代,盛于唐代,主產白瓷,質地細膩,釉色潔白,曾被納為御用瓷器,一時與越窯青瓷齊名,世稱"南青北白"。陸羽在《茶經》中認為邢不如越,主要因為他飲用蒸青餅茶,若改用紅花比較,或要反映真實的茶湯色澤,則結果正好相反,所以兩者各有所長,關鍵在於與茶性是否相配。

3.汝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一帶,因北宋屬汝州而得名。北宋晚期為宮廷燒制青瓷,是古代第一個官窯,又稱北宋官窯。釉色以天青為主,用石灰一堿釉燒制技術,釉面多開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較薄。

4.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南禹縣,此地唐宋時為鈞州所轄而得名。始于唐代,盛於北宋,至元代衰落。以燒制銅紅釉為主,還大量生產天藍、月白等乳濁釉瓷器,至今仍生產各種藝術瓷器。

5.定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在今河北曲陽潤磁村和燕山村,因唐宋時屬定州而得名。唐代已燒制白瓷,五代有較大發展,白瓷釉層略顯綠色,流釉如淚痕。北宋後期創覆燒法,碗盤器物口沿無釉,稱為"芒口"。五代、北宋時期承燒部分宮廷用瓷,器物底部有"官"、"新官"銘文。宋代除燒白瓷外,還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品種。

6.南宋官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宋室南遷後設立的專燒宮廷用瓷的窯場。前期設在龍泉(今浙江龍泉大窯、金村、溪口一帶),後期設在臨安郊壇下(今浙江杭州南郊烏龜山麓)。兩窯燒制的器物胎、釉特徵非常一致,難分彼此,均為薄胎,呈黑、灰等色;釉層豐厚,有粉青、米黃、青灰等色;釉面開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有"紫口鐵足"之稱。16世紀末,龍泉青瓷在法國 場上出現,轟動整個法蘭西,由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語言稱呼它,只得用歐洲名劇《牧羊女》中女主角雪拉同所披的青色長袍來比喻,於是"雪拉同"成為青瓷的代名詞。當今龍泉窯又有新的發展。杭州南宋官窯遺址建立了南宋官窯博物館。

7.哥窯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至今遺址尚未找到。有的文獻上將浙江龍泉官窯稱為哥窯,實為訛傳。傳世的哥窯瓷器,胎有黑、深灰、淺灰、土黃等色,釉以灰青色為主,也有米黃、乳白等色,由於釉中存在大量氣泡、未熔石英顆粒與鈣長石結晶,所以乳濁感較強。釉面有大小紋開片,細紋色黃,粗紋黑褐色,俗稱"金絲鐵線"。從瓷器的釉色、紋片、造型來看,均不同于宋代龍泉官窯。

8.建窯

在今福建建陽。始于唐代,早期燒制部分青瓷,至北宋以生產兔毫紋黑釉茶盞而聞名。兔毫紋為釉麵條狀結晶,有黃、白兩色,稱金、銀兔毫;有的釉面結晶呈油滴狀,稱鶴鴿斑;也有少數窯變花釉,在油滴結晶周圍出現藍色光澤。 種茶盞傳到日本,都以"天目碗"稱之,如"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等,現都成為日本的國寶,非常珍貴。該窯生產的黑瓷,釉不及底,胎較厚,含鐵量高達10%左右,故呈黑色,有"鐵胎"之稱。宋代著名書法家也是茶學家的蔡襄在《茶錄》中雲:"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燲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可見,宋代盛鬥茶之風,又視建窯所產茶碗為最佳之器。

9.景德鎮窯

在今江西景德鎮。始燒于唐武德年間,產品有青瓷與白瓷兩種,青瓷色發灰,白瓷色純正,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磐"之譽。它在宋代主要燒制青白瓷。元代為宮廷燒制青白瓷,上有"樞府"字樣,還燒制青花、釉裡紅等品種。至明代它成為全國瓷器燒制中心,設立了專為宮廷茶禮燒制茶具的工廠。這時青花瓷有很大發展,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十分喜愛。此時,釉上彩、鬥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種相繼出現,還燒造了多種名貴藍、紅釉、甜白釉瓷器。清代時它又創制琺瑯彩、粉彩等多種新品種。自宋代開始,景德鎮瓷器就遠銷日本,明清時大量輸入歐洲,同時也奠定了"景瓷宜陶"的瓷都地位。

10.宜興窯

在今江蘇宜興丁蜀鎮。早在漢晉時期,就始燒青瓷,產品造型的紋飾均受越窯影響,胎質較疏鬆,釉色青中泛黃,常見剝釉現象。于宋代開始改燒陶器,及明代它則以生產紫砂而聞名於世。據明末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記載,紫砂壺的創始者是金沙寺僧,正始于供(龔)春,供春是學使吳頤山的家僮。明正德年間,吳頤山在金沙寺讀書時,供春暇時仿老僧制壺,做了一把銀杏樹癭壺,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但原蓋已失,曾由清黃玉麟配製一瓜蒂蓋,後被著名畫家黃賓虹看出"張冠李戴",遂又由制壺名家裴石民重做一個樹癭壺蓋。供春之後,出現了制壺的"四名家",即董翰、趙梁(一名趙良)、袁錫(一名元錫)、時朋(一作鵬)。和"四名家"同時的另一位名家李茂林發明了壺放在匣缽(瓦囊)中燒制法,一直沿用至今。明萬曆年間至清初,被公認為第一制壺大家的是時大彬(時朋之子),他與自己的高足李仲芳(李茂林之子)、徐友泉三人因排行都是老大,故稱"壺家三大"。時大彬另有四大弟子,即邵文金(又名享祥)、邵文銀(又名享裕)、蔣時英、歐正春。同時,還有紫砂壺藝史上重要人物陳用卿、陳仲美、惠孟臣。現品飲烏龍茶用的"烹茶四寶"中的容量僅50~100毫升的茶壺,人稱孟臣罐,即其所擅長製作而得名。到了清初、中期,第一大家為陳鳴遠,名家還有邵茂林、邵旭茂等。乾隆中後期至道光年間,紫砂壺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是陳鴻壽。陳鴻壽,號曼生,曾設計了眾多壺式,由楊彭年、楊鳳年兄妹製作,壺身上留有大塊空白,自己刻銘,後人稱"曼生壺式",多學之。之後,又出現黃玉麟、裴石民、朱可心等制壺名人。顧景舟又將制壺藝術推向頂峰,被譽為"一代宗師",與時大彬齊名。此外,還有蔣蓉等一批陶藝家,從而使宜陶始終居於最高水準的地位。

11.德化窯

福省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著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鬥宮等窯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

明代,德化瓷藝人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製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波羅在遊歷福建泉州時,盛讚德化陶瓷並將德化瓷帶往海外各地。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準;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裡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在清代時出口歐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德化瓷業,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風格,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燒制技藝重新煥發出青春。

簡史

一、原始瓷器——商代

商代出現的釉陶被稱為原始瓷器,屬於青瓷系。

1、狀況:不多見。

2、胎骨、釉料接近瓷器。

釉是以石英、長石、硼砂、黏土等為原料製成的物質,種類很多:

1) 按燒成溫度:可分高溫釉、低溫釉;

2) 按外表特徵:可分透明釉、乳濁釉、顏色釉、有光釉、無光釉、裂紋釉(開片)、結晶釉等;

3) 按釉料組成:可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鉛硼釉等。

3、浙江上虞發現青瓷窯址。

4、器型:尊、罐、豆

鄭州銘功路商墓出土青瓷尊

北方地區發現很多墓葬出土。如

1) 河南(鄭州、安陽、洛陽、鞏縣、偃師),

2) 河北(槁城)、

3) 北京,

4) 陝西(西安),

5) 山東(益都),

6) 安徽(屯溪),

7) 江蘇(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遺址和墓葬中,先後出土了許多原始青瓷及殘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盤、瓶、甕、罐、豆等。經科學測定,它們已基本上具備了瓷器的特徵,但與後來成熟階段的青瓷比較,還帶有原始性,這些也稱為原始青瓷。

不成熟的地方表現在:

1) 氣孔較大。

2) 胎料中雜質較多。

3) 釉色還不夠穩定。

二、原始青瓷——春秋戰國

青瓷:指的是高溫顏色品種之一,其坯料和釉料均含有較高的鐵的成分,經過1200度以上高溫焙燒,使瓷器表面掛釉有一層鋥亮的青光。

三、早期瓷器——漢代,東漢時期進入了成熟階段

1、使用了龍窯,溫度達到1300度。

2、使用高嶺土相近的瓷土。

3、掛釉不到底,有弦紋、波紋裝飾。

4、出現了青瓷和黑瓷。

黑瓷:為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的品種,也用氧化鐵作釉的呈色劑,增加鐵的含量就成了黑瓷,其釉料中三氧化二鐵的含量在5%以上。黑瓷創燒于東漢,浙江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勻。

上虞窯:我國古代著名青瓷窯之一。在今浙江上虞。境內窯址密集。今小仙壇及帳子山東漢瓷窯遺址,是我國最早瓷窯之一,燒造青瓷、黑瓷和印紋硬陶。三國吳及兩晉所產青瓷極為精緻,南京趙士岡吳墓出土赤烏十四年(251)青瓷虎子,鎮江晉墓出土的青瓷押均為上虞窯產品。江浙地區墓葬出土這一時期的瓷器也大多屬此窯所產。南朝、隋、唐稍有衰退。五代、北宋燒制複盛,為著名越窯的重要產地之一。1984年曾在上虞發現兩座商代結構完整、裝燒量大、窯溫高的燒造印紋硬陶的龍窯。

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在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肅等地東漢墓葬和遺址中,都出土了東漢的青瓷器。

浙江上虞縣就發現了四處東漢瓷窯窯址,其中小仙壇窯址瓷片的科學測定表明,

1) 含鐵量比原始青瓷少,

2) 胎體呈灰白色,

3) 胎質燒結,吸水最低的一片僅有 0.16%,

4) 燒成溫度為 1310℃,

5) 採用龍窯焙燒,

6) 顯微鏡結構與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達到較高水準。

說明東漢時期青瓷燒造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因浙江上虞縣一帶曾是古越人的故鄉,戰國時屬越國管轄,唐朝時稱越州,所以這一帶的瓷窯統稱越窯。

術語知識釉彩類

釉上彩——指在已燒好的素器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600—900℃的溫度烘烤而成,因彩繪在釉上,故名。最早見於宋代,明清景德鎮窯釉上彩廣泛應用,品種有鬥彩、五彩、粉彩、琺瑯彩等。

釉下彩——指在胎體上彩繪之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釉,入窯經高溫(1300℃左右)一次燒成,因彩繪在釉下,故名。釉下彩最早見於唐代長沙窯青釉褐綠色彩繪瓷器,元代景德鎮窯的青花、釉裡紅瓷,使釉下彩工藝更臻完美,明清兩代青花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

青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1%~2.5%範圍的鐵量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創期,漢代趨於成熟,宋代達于高峰,出現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貴品種。

白釉——釉料中的含鐵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潔白的瓷胎上,入窯經高溫燒制,就會產生白釉。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白釉,是東漢墓葬出土的白瓷。唐代邢窯白瓷、宋代定窯白瓷、元代景德鎮窯卵白釉、明代永樂甜白釉、明清德化窯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種。

黑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鐵量在高溫中焙燒,便呈現黑色,故名。東漢時早期越窯已燒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純。東晉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窯,燒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澤,色黑如漆。唐宋時期由於飲茶的盛行,黑釉茶盞風靡一時,把黑釉瓷的製作推向新水準,成為我國傳統的瓷器品種之一。

紅釉——釉料以銅為主要著色元素,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焙燒,便呈現紅色,故名。宋代鈞窯、元明清景德鎮窯釉裡紅、鮮紅、郎窯紅、豇豆紅等,都是銅紅釉的名貴品種。

器型類

琢器——景德鎮制瓷專用術語。指不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圓器——景德鎮制瓷專用術語。指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盤、碟等。

博山爐——爐的一種式樣。盛行于漢、晉,系仿銅熏爐燒制。因其爐蓋高聳,象徵海上蓬萊三山,故名。使用時,燃香料於爐中,香煙從蓋上鏤孔冒出,有如雲霧繚繞。漢代一般為陶質,南北朝時有青瓷博山爐。

穀倉——一種陪葬物。下部為罐形,上部堆塑樓閣、人物、家畜、糧倉等,故名。三國至東晉時期浙江地區燒制,多為青釉。

耳杯——杯的一種式樣。亦稱“羽觴”。酒具。系仿漢代漆制羽觴,器身呈橢圓形,兩側有對稱的小耳,故名。流行於東漢至兩晉、南北朝,品種有綠釉陶、青瓷等。

壓手杯——杯的一種式樣。口平外撇,腹壁較直,自腹壁處內收,腹壁漸厚,圈足。握於手中有凝重之感,穩妥合手,故稱壓手杯。以明永樂青花壓手杯最為著名。

雞缸杯——一種灑具。敞口,淺腹,臥足。杯上以鬥彩繪畫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故名雞缸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幾可亂真。

爵杯——杯的一種式樣。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後翹,下承三高足,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一旁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高足杯——杯的一種式樣。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鬥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種式樣。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裡紅等。

紋飾常見

常見紋飾有:百花、山水人物、漁樵耕讀、耕織圖、十六子、百子圖、博古、八仙、八寶、三星人、雲龍、穿花龍、九龍、九龍鬧海、海水龍、雲鶴、團鶴、雲鳳、鳳穿花、雲蝠、團蝶、牡丹、鳳牡丹、丹鳳朝陽、水仙、蘭草、蘭石、石榴、蓮池荷花、並蒂蓮、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蘭花、團花、團菊、折枝、牡丹、纏枝蓮、山石芭蕉、山石 .牡丹、秋葉怪石、山石竹鵲、花卉蝴蝶、喜鵲梅花、海馬瑞獸、雄鷹獨立、鷹石、三魚、荷花翠鳥、花鳥、錦維牡丹、松鹿、松鶴、松鷹、松下老人、二老賞月、人鹿、仕女、牧牛圖、三羊開泰、五子登科、米帶觀硯、山高水長、萬壽無疆、安居樂業、歌舞昇平、雙燕、五穀豐登、年景、松壽梅、重陽菊花、七夕圖、獅球、海獸、天鵝、天馬、花蝶、葫蘆、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靈芝、葡萄、蟠躪螭、朵花、梧桐、纏枝花、團蓮、把蓮、勾蓮、冰梅、草蟲、魚藻、蟈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廬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讀書、仕女歌舞、印譜、秦磚漢瓦、金石文字、皎潔明月、銀河在天、七珍八寶、壽星、鐘尷、羅漢、二老圖、五倫圖、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慶壽、眼麟、福祿壽、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蓮、西蕃蓮、苟藥、芙蓉、富貴白頭、松下三老、合和二仙、劉海金瞻、竹蘭梅菊、子孫葫蘆、竹林七賢、四靈、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廂記、三國演義、封神榜、文王訪賢、水滸、空城計、隋唐演義、陳平賣肉、木蘭從軍、加官進爵、赤壁賦、飲中八仙、大喬二喬、四妃十六子、嬰戲百子圖等。 有許多裝飾圖案的構思,有著耐人尋味的深刻寓意和表達人們內心對幸福的嚮往和對生活的祝福。下面重點介紹一些我國古代傳統裝飾圖案。

二龍戲珠圖案

為二條雲龍一火球;龍據說是“四靈”之長,“四靈”為龍、鳳、龜、麟。《廣雅》載“有鱗曰蛟龍,有冀曰應龍,有角曰虯龍,無角曰蜻龍,末升天曰蟠龍。”在傳說中龍珠被認為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如果圖案為多條龍戲珠,稱為“群龍戲珠”。如果圖案為二條雲龍盤旋中間有一壽字,則稱為 “雲龍捧壽”。表示吉祥安泰相祝頌的意思。

龍鳳呈祥圖案

為一龍一鳳;傳說龍是鱗蟲之長,鳳為羽蟲之尊。那裡有龍出現,那裡就有鳳來儀,那裡就會天下太平,五穀豐登。龍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祥獸瑞鳥,為一種祥瑞和吉祥的象徵。此外也有稱之為“龍祥鳳瑞”。

龜鶴齊齡圖案

為一龜一鶴;傳說中的龜是四靈之一,為甲蟲之長。是長壽的象徵,可兆吉凶。故古時以龜甲刻文。《爾雅·釋蟲》中記載 “十龜:一神龜、二靈龜、三攝龜、四寶龜、五文龜、六籃龜、七山龜、八譯龜、九水龜、十火龜。”日本人對龜有特殊感情,常有以龜字為名者,而取其長壽之意。

傳說中的鶴是一種仙禽,據《雀豹古今注》中載,“鶴千年則變成蒼,又兩千歲則變黑,所謂玄鶴也”。可見古人認為鶴是多麼長壽了。因而鶴常被認為鳥中長壽的代表。而龜鶴齊齡則寓有同享高夀之意。

松鶴延年圖案

為仙鶴、松樹;松在古代人們心目中認為是百木之長,在古籍中亦有載“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所以,松除了是一種長壽的象徵外,也常常作為有志有節的代表和象徵。松鶴延年則寓延年益壽或為志節清高之意。亦有稱“松鶴同春”。

歲寒三友圖案

為松、竹、梅或竹、梅、石鬆;“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竹,清高而有節,寧折不屈,開懷大度,人們常以竹之節寓氣節之節。周滅商後,伯夷、叔齊入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為有氣節之人物。梅,不懼風雪嚴寒,明代楊維真曾有詩贊梅雲“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覽天下青”。梅花之品格為歷代人們所稱頌。松、竹、梅被人們稱為“歲寒三友”。而頌揚品德、志節高尚之意。

宋代名家蘇東坡為清高之士,曾雲:“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其愛竹成癖。蘇東坡亦曾題詩雲“梅寒而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是三益之友。”

壽比南山圖案

為山水松樹或海水青山;《詩經》中有“如南山之壽。”在以前常見的對聯中 “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或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而寓以福長壽永之意。也有稱為“壽山福海”。

三星高照圖案

為三個老神仙;“三星”傳說是福星、祿星、壽星。或稱福、祿、壽三星。傳說“三星"是管人間禍福的,福星管禍福,祿星管富貴、壽星管生死。“三星高照”象徵著幸福、富有和長壽。

年年有餘圖案

為兩條鯨魚;以“蛤”“年”“餘”“魚”同音,而表示一種對年年都有結餘的富裕生活的嚮往。兩條鯨魚首尾相連者,稱為“連年(蛤)有餘(魚)”。一婦人提魚者稱“富富(婦)有餘(魚)”。一童子擊磐、一童子持魚,稱為吉(擊)慶(磐)有餘(魚)。

馬上封候圖案

為一馬上一蜂一猴;“候”為古時高官。以馬上封(蜂)候(猴)的寓意來表達一種立即就要升騰的願望。圖案為一大猴背一小猴者,稱輩輩(背)封猴(候)。圖案為一楓樹一印、一猴者或為一蜂一猴抱印者,稱封候掛印、封候抱印。

太師少師圖案

為一大獅子一小獅子;古代宮名中有太師,以“獅”“師”同音,而借音借意以獅為師,而寓以“太師八寶聯春圖案

為八件寶器;八寶分兩類,一類是佛家八寶,一類是仙家八寶。佛家八寶為:、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共八件寶器。而一般則俗稱為“輪、螺、傘、蓋、花、缸、魚、腸”,簡稱“八寶”。

仙家八寶即八仙之護身法寶。為漁鼓、寶劍、花籃、放籬、葫蘆、扇子、陰陽板、橫笛共八件寶器。也稱為“八寶”。

八仙過海圖案為八仙人各持寶器;下面有大海波濤。俗話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人有張果老、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鐵拐李、漢中離、何仙姑、藍采和。傳說八仙在慶賀王母娘娘壽辰歸途中路過東洋大海,各自用法寶護身為舟,竟相過海,以示神通。

天女散花圖案

為一仙女提籃作散花狀;佛經故事中說,天女將花撒于菩薩的身上,用以檢驗佛門弟子們的行道好壞。

長命百歲圖案

為一雄雞長鳴狀及旁有禾穗若干;古時的小孩常於脖子上掛一鎖片,上面寫長命百歲。是小孩健康長命免於災病的一種護身符。用雄雞長鳴(長命)以及無數禾穗(百歲)來表示“長命百歲”的希望。

麒麟送子圖案

為麒麟背上騎一娃娃;麒麟為毛蟲之長,為四靈之一。《玉篇》說之為“仁獸也”麒麟是祥瑞的象徵,是吉祥如意的徵兆。以麒麟背上有一娃娃,來表達那時人們心中盼望得子的願望。

花開富貴圖案

為牡丹花盛開時團,牡丹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長期以來被人們當做富貴吉祥、繁榮興旺的象徵。所以盛開的牡丹被人們認為富貴之意

五蝠捧壽圖案

為五隻蝙蝠中間有一壽桃或一團;壽字五蝠即五福,古時人們認為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日考終命。”寄希望于有福長壽。

平安如意圖案

為一瓶、鵲輯、如意;以瓶寓“平”音,以鵲鴉寓“安”意,再加上一個如意,而稱為平安如意。為一種祈禱和平的願望。

教子成名圖案

為一雄雞引頸高鳴,旁有五隻小雞;以雄雞教小雞(子)鳴(名),而寓以“教子成名”之意。

此外還有“五子登科”“教子成龍”、“望子成龍”、“一品當朝”等。

玉堂富貴圖案

為玉蘭花、海棠花、牡丹花;以玉蘭花(玉)海棠花(堂)壯丹花(富貴)寓意為“王堂富貴”。若圖案為五個柿子和海棠花者稱“五世(柿)同堂(棠)”等。

英雄鬥智圖案

為一鷹一熊作爭鬥狀;鷹《本草》載“虎鷹翼展支餘,能博虎”。熊,《詩經、小雅》載“維熊維罷,男子之樣。”是力量的象徵。以鷹英同音,熊雄同意,而鷹熊寓英雄。二猛禽凶獸相鬥,二勇相爭智者勝,以此來比喻英雄之大智大勇。

總的來看,我國陶瓷發展到明、清兩代,揭開了嶄新的一頁,進入到以多種彩瓷,特別是以青花資器為主流的新的歷史時期。在這個時期,無論在青花瓷器或彩瓷的器物上,均可見到繪有一幅幅完美的山水、人物、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等花紋裝飾圖案。取材生動,畫法氣勢磅睛,不受構滯,自由奔放,潑辣清新,簡練樸素,富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使人觀之精神陡健。這是我國陶瓷史珍貴的民間文化遺產。

外國瓷器

伊拉克

伊拉克位於古代文明發祥地的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王國的所在地,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經腹地,土地肥沃,生活富庶。這片土地曾被東方學家普拉絲塔命名為“肥沃的新月行地帶”,這一地區在古代既是東方的政治中心,也是經濟和文化的樞紐。自1910年以來法國人貝奧雷就在此地進行發掘,巴格達以北120公里處的薩馬拉遺址因出土中國陶瓷而聞名。薩馬拉位於低格裡斯河畔, 西元836~892年,這裡曾作為首都,先後經過三次發掘。出土有唐越窯青瓷等器;裾專家分析,與浙江余姚上林湖出土的標本完全相同。此外在阿比達(有譯為阿爾比塔)等地也發現過9~10世紀褐色瓷,晚唐、五代越窯青瓷。

埃及

埃及是“陶瓷之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國家,位於地中海東南部、非洲的東北部和亞洲的西部,扼紅海和地中海咽喉。尼羅河自南向北流貫全境,著名的古城遺址福斯塔特(今埃及首都開羅)位於肥沃的尼羅河三角洲,建於西元641年,當時是埃及工商業中心,9世紀時相當繁榮。尼羅河的定期氾濫孕育了埃及悠久而古老的文明,故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中國與非洲的文化交流始于中國的秦漢時期。早在戰國七雄之一的商鞅正在進行雄心勃勃的變法之時,遠在埃及的亞歷山大也已經建立了輝煌的亞歷山大裡亞城。古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在《地志》中是這樣描述這座名聞遐邇的城市:“它有優良的海港,所以是埃及唯一的貿易地,而它之所以也是埃及的唯一的陸上貿易地,則因為一切貨物都方便地從河上運來,聚集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市場”。隨後埃及的命運無論是文化、藝術、商業還是精神都被寫進了世界歷史。埃及從9世紀前後就源源不斷地進口中國陶瓷。自1912年日本中東文化調查團的三上次男、小山富士等古陶瓷學者對這座遺址進行發掘以來,福斯塔特共有六、七十萬片瓷片出土,其中有一萬二千片中國陶瓷,時間跨度從中國唐代~明清時期。

在埃及福斯塔特遺址出土的越窯瓷器主要有:9~13世紀初期的越窯青瓷,有些刻有蓮花、鳳凰等紋樣;還有比較典型的屬於唐代平底小圓凹式的玉璧底碗。20世紀60年代在庫賽爾和阿伊紮布等遺址也出土過唐末到宋初青瓷器。

除埃及以外,非洲的其它地方也出土有越窯瓷器。如20世紀60年代在蘇丹的埃哈布、哈拉伊蔔等地出土有唐末五代青瓷;50年代中期在基爾瓦島也出土唐末到宋初青瓷,據統計,該國出土中國瓷器的遺址有46處之多。40年代末在肯亞的曼達島出土有9~10世紀的青瓷。

保養方法

瓷器如果保養不當,會受到嚴重危害,不利於瓷器的長久保存,特別是傳世和出土的精品,更應該精心保養。瓷器的保養必須遵循輕拿輕放、小心謹慎的原則,同時,對瓷器的保養也不能太過以免又造成保護性的損害。瓷庫中國在此向諸位藏友介紹一下如何保養瓷器。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儘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二、瓶、罐、 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體型較長,還需防風吹 倒。

三、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釐米,藏品放在盒中應鬆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四、 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 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較長時間的高溫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還產生很多鈣質、矽質化合物,即土鏽。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雙氧水浸泡3小時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以上,用清潔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鏽。如果除不盡,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鏽處,5小時後用醫用手術刀斜削除去土鏽,刀片只能向一個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鏽去除後,再用白潔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鏽完全去除,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高溫釉和釉下彩。

五、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堿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淨水沖淨。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淨。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衝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為酸、鹼性物質易損傷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撣子做清潔,因為雞毛撣子易損傷瓷器上的描金。珍貴瓷器收藏時應配有相應尺寸,帶膽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1]

瓷器雖然珍貴,有些藏友對於它的保養有些摸不著頭腦,但是只要方法合適、即能保養得當,盡享收藏之樂。

修復方法

由於胎質差,釉質不勻,或某些瓷器釉質內所合成分之一種或幾種發生了結晶作用或沉積作用,矽土沉積到一定程度,釉會變成乳白色,或者會以一種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蓋了陶體上的色彩與飾紋;遇到這種情況,可用1%的氫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塗幾分鐘,塗後蒸餾水沖洗掉酸痕,再用細金相砂紙細磨,盡可能恢復它的透明性,顯露出釉下紋飾。釉面硬結石灰物質可用 5%鹽酸或硝酸清除。

瓷器的粘接劑,要選擇無色透明,粘接強度高,耐老化力強,凝結速度快的,粘結合縫後,難辨茬口縫隙。 粘接時要按事前設計的方案,照顧到相鄰的關係,一般可先從底部開始粘,有的可從口沿開始粘,但要做到粘一塊不能有絲毫的差錯,一塊錯位,會影響全器。粘合後一定要擠壓,用寸帶捆綁固定。

釉面缺損補殘,用樹脂與石英粉調為膏狀,油泥或石膏做局部模,以樹脂膏填補後,砂紙打磨光潔。難度最大的是做釉色。瓷器的釉色很豐富,主要以丙稀酸快幹色徐料運用噴筆,手繪相結合的工藝,各種色澤,繪紋分別對待。釉面光澤可選擇“玻璃白”塗料或無色透明的雙組份聚胺酯清漆、丙烯酸清漆,噴罩上後用布蹭或瑪瑙碾子壓光。

中國的瓷都

中國歷來有三大瓷都的說法,分別是江西景德鎮、福建泉州市德化縣、湖南醴陵市。景德鎮:景德鎮自不必說,藝術陶瓷,品種繁多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以工藝瓷聞名天下,青花、釉裡紅、粉彩、鬥彩等皆為上品,一度是中國對外國元首的贈品。

德化:宋元時期曾隨著泉州刺桐港的繁榮而暢銷海外,《南海一號》打撈出來的陶瓷很多產自德化。德化白瓷一直獲得了國內外的崇高評價,享有“中國白”的盛譽,尤其是雕塑造型人物,更具備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明代建白瓷器,稱為“東方藝術的明珠”。

醴陵市:醴陵陶瓷生產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遠在東漢時期,醴陵就有較大規模的作坊,專門從事陶器製作。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醴陵開始燒制粗瓷。醴陵釉下五彩瓷1915年和國酒茅臺同時獲得巴拿馬國際金質獎章,近代醴陵瓷器作為人民大會堂裝用瓷器而被稱為“國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