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是什麼意思?

聖人不死, 大盜不上。 出自莊子《內篇, 胠篋》, 原文, 夫穀虛而川竭, 丘夷而淵實。 聖人已死, 則大盜不起, 天下平而無故意矣。 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 則是重利盜蹠也。 為之鬥解以量之, 則並與鬥斛而竊之, 為之權衡以稱之, 則並與權衡而竊之。 為之符璽以信之, 則並與符璽而竊之, 為之仁義以矯之, 則並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彼竊鉤者誅, 竊國者為諸侯, 諸候之門仁義存焉, 則是非而竊仁義聖知邪?故逐於大盜, 揭諸侯, 竊仁義並鬥解權衡符璽之利者, 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 斧鉞之威弗能蘇。

此重利盜蹠而使不可禁者, 是乃聖人之過也。

譯文, 溪水乾涸山谷顯得格外空曠, 山丘夷平深潭顯得格外充實。 聖人死了, 那麼大盜也不會再興起, 天下就太平沒有變故了。 聖人不死, 大盜也不會中止。 即使讓整個社會都重用聖人治理天下, 那麼這也是讓盜蹠獲得最大的好處。

給天下人制定鬥斛來計量物品多少, 那麼大盜就連同鬥解一起盜走了, 給天下人制定秤砣, 秤桿來計量物品的重量, 那麼大盜就連同秤砣枰杆一起盜走了, 給天下制定符, 璽來取信於人, 那麼大盜連同符, 璽一起盜走了, 給天下制定仁義來規範人們的道德行為, 那麼大盜就連同仁義一起盜走了。 怎麼知道是這樣呢?那些偷竊腰帶鉤環之類小東西的人受到刑戮和殺害, 而竊得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 諸侯之門方存仁義。 這不就是盜竊了仁義和聖智嗎?所以, 那些追隨大盜, 高居諸侯之位, 竊奪了仁義及鬥解, 秤具符璽之利的人, 即便有高官厚祿的賞賜不可能勸勉, 即使有行刑殺戮的威嚴也不可能禁上。
這些大大有利於盜蹠而不能使他們禁止做情況, 都是聖人的過錯。

莊子認為, 所謂的孝, 悌, 仁, 義, 忠, 信, 貞, 廉都是對人道的棄毀。 認為, 天子, 諸侯, 大夫, 庶民這四種人, 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 也就是社會治理的美好境界。 孔子這類閑賦的所謂聖人無君候主管的職能而下無大臣經辦的官職,

卻擅自修治禮樂, 排定人倫, 這是太多事了。 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的涵義歸納起來有三點, 一, 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標準脅迫別人, 這種脅迫使社會不和諧。 二, 不耍只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 耍多從人類最基本欲求出發理解別人, 人都不是聖人也不是惡人。 三, 沒有絕對的聖人和惡人, 不要搶佔道德制高點, 也就沒有邪惡的軸心。 道家認為, 強迫他人使用自己的道德標準是道家最大的忌諱, 因為沒有一種道德標準勝過天道, 物競天擇, 能夠長久生存的事物, 必亦有道, 大盜亦如此, 盜亦有道。 若要沒有盜, 靠殺是殺不完的, 因為聖人會不斷地用道德標準製造出大盜。 道家認為, 上善若水,
你順應天道, 順應自然就是善, 我們也不糾結什麼惡不惡, 因為我們一但做了, 就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 聖人裡就會出現大盜, 所以說, 聖人不死, 大盜不止。 莊子的哲學思和道家學說一脈相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