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歷代外銷銀的發展歷程

過去中國文化輸出頻繁, 各種精美藝術品深受海外人士喜歡。 其中外銷銀就是其中一種蘊含中國藝術文化的特殊藝術品。

中國外銷銀一般是指從18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中後期, 由中國製造並出口西洋的銀器製品。 中國外銷銀的工藝水準被認為可以和當時歐洲皇室銀器相媲美。 但是在中國的銀器發展史上, 外銷銀器一直不為人們所認識。 直到1975年, 美國人克羅斯比·福布斯《中國外銷銀器》一書的出版, 才使真相浮出水面——這些頗具特色的器物來自東方古老的中國。

此次, 古今藝事將帶領讀者朋友們一起走進那個曾在中國外貿史上熠熠生輝的“白銀時代”。

瓜棱形八分檔大茶壺晚清

款識:喜

竹葉紋鏤空琉璃大碗晚清

款識:怡安

從這些銀器入手, 結合歷史文獻, 我們發現這些外銷銀器的製作時代集中於清代和民國時期, 主要是通過貿易的形式銷往西方國家。 這一時期的外銷銀器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基礎上, 在器物造型及裝飾方面, 賦予了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呈現出一種中西合璧的文化面貌。

而一旦西式器型與中國元素相結合成為一種時尚, 就激發了中國工匠們極大的創造力,

他們用傳統的手藝創作出了一件又一件藝術佳作, 將中國的銀器製作工藝推向了巔峰。 近年來, 隨著中國海外藝術品的回流, 這部分銀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 國內一些文博機構和收藏家開始收藏和研究這些外銷銀器。

累絲鏤空盤 民國

我國外貿史上的“白銀時代”

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歐洲商人通過大帆船直接與我國建立了貿易聯繫。 這樣便出現了專門針對西方客戶的中國手工製品,並逐漸形成了獨立于傳統內銷品的外銷產業和相關的生產、販運系統。

工業革命爆發以後,銀器在歐洲的使用量迅猛增長。 當時,中國既不缺乏能工巧匠,人力成本又相對較低,更不像英、荷、法等國那樣徵收高額的金銀製品稅,產品有其獨特的競爭力。 因此開始有人嘗試加工符合西方人需求的產品,賣給來華的外國商人和船員,中國外銷銀器就此誕生。

我國的外銷銀器產業, 大體是在18世紀中期廣州“一口通商”以後發展起來的。 作為當時主要交易對象的英國人, 他們一般會將貨品運往母國以及印度等英國殖民地。

大部分又通過英、法、荷三國商人之手而轉售到了英國。

到了19世紀中後期,上海已經提升為第一大貿易港口;而長江沿岸的內陸口岸,不但是重要的貨物中轉站,也是外商向內地各省傾銷工業產品和搜刮原材料的區域性中心,洋人的活動同樣非常頻繁,外銷銀器由此逐漸成為全國性產業。

20世紀以後,廣東幫 (粵幫)的連鎖百貨公司也有了西式金銀器櫃檯。 在上海,這類商戶被稱為“洋幫”,而以內銷品為主、大多由蘇浙贛籍商人開辦的銀樓,則被稱為“本幫”。

中國銀匠運用傳統技堆焊葡萄藤果盤

廠生產的廉價的機制銀器蠶食著手工作坊的陣地,中國金銀價格也向國際靠攏,材料和人工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在技術落後的國家中,民族特色無一例外地會成為最後的撒手鐧,此時又正值西方傳統風格走下坡路,審美需求多樣化,新潮流迭出,進入爭奇鬥豔的工藝美術新時代。

1938年末,天津、上海、九江、武漢、廣州等主產地相繼淪陷,外銷銀器業便開始凋敝了。香港還有數家商戶繼續制售洋裝銀器,比如德興和惠記,一直到日用銀器不再流行的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此類業務才告終止。

中國外銷銀器採用中國傳統銀器製作手藝,以西式器型為主,中式紋飾為輔,主要用於出口海外。

19世紀中後期西方大國的工業化進程達到了新階段,機械化電氣化時代揭開了帷幕。美英大術製造外銷銀器,結合龍鳳、戲曲故事、人物風景、梅蘭竹菊、鳥雀、松鶴、八仙、“福壽”字等中式紋飾,帶給西方社會匠心獨運的東方風情和華夏文明,中國題材的外銷銀器成為市場上的一股清風。

“松鶴延年”觀音瓶

中國金銀工藝萌生於史前時代晚期,歷經千年發展,至明清時期趨於純熟完善。晚清外銷銀器運用錘揲、鏨刻、貼焊、鏤空、累絲、鎏金、銀胎琺瑯、模壓、鑲嵌等傳統工藝,器物造型紋飾極具立體感和真實感,以其鮮明的藝術魅力展示著華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是中國金銀工藝的巔峰之作。

醒酒壺晚清

款式:大吉

中國銀匠還在器型設計上借鑒紫砂壺的造型,製造出融精緻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純中國風器物,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東方古國的古典優雅和唯美藝術。相較於西方本土銀器,中國外銷銀器物美價廉,又巧妙地將中西元素合二為一,因而深受西方人青睞。

人物故事龍耳瓶晚清

外銷銀器款識中有一類是銀器的成色標識。從19世紀70年代(或稍晚)開始,廣州、香港和上海外銷銀樓普遍採用兩位阿拉伯數字成色,其中以“90”為最多,“85”次之,“88”

中國外銷銀器包裝精美,頗具中國特色。大件銀器常用木盒包裝,內用紙板製作與器物外形貼合的凹槽充分固定器物,有的襯上光滑單色絲綢,以襯托銀器之華貴。一些木盒猶如漆器,外部塗深色漆,並用金漆或其他淺色漆描繪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圖畫。小件器物常用紙板做盒芯,外包織錦絲綢,秀美華麗。

此套銀茶具是晚請時應 歐洲客戶訂貨而製作的外銷 銀器。1995年 香港佳士德公司拍賣時估價為60,000~80,000港元。

中國外銷銀器所蘊含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它們是舊中國開拓海外貿易的見證,是近代世界豐富多彩社會生活的紀念,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實物載體。

中國銀匠運用傳統技堆焊葡萄藤果盤

廠生產的廉價的機制銀器蠶食著手工作坊的陣地,中國金銀價格也向國際靠攏,材料和人工成本優勢逐漸消失。在技術落後的國家中,民族特色無一例外地會成為最後的撒手鐧,此時又正值西方傳統風格走下坡路,審美需求多樣化,新潮流迭出,進入爭奇鬥豔的工藝美術新時代。

1938年末,天津、上海、九江、武漢、廣州等主產地相繼淪陷,外銷銀器業便開始凋敝了。香港還有數家商戶繼續制售洋裝銀器,比如德興和惠記,一直到日用銀器不再流行的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此類業務才告終止。

中國外銷銀器採用中國傳統銀器製作手藝,以西式器型為主,中式紋飾為輔,主要用於出口海外。

19世紀中後期西方大國的工業化進程達到了新階段,機械化電氣化時代揭開了帷幕。美英大術製造外銷銀器,結合龍鳳、戲曲故事、人物風景、梅蘭竹菊、鳥雀、松鶴、八仙、“福壽”字等中式紋飾,帶給西方社會匠心獨運的東方風情和華夏文明,中國題材的外銷銀器成為市場上的一股清風。

“松鶴延年”觀音瓶

中國金銀工藝萌生於史前時代晚期,歷經千年發展,至明清時期趨於純熟完善。晚清外銷銀器運用錘揲、鏨刻、貼焊、鏤空、累絲、鎏金、銀胎琺瑯、模壓、鑲嵌等傳統工藝,器物造型紋飾極具立體感和真實感,以其鮮明的藝術魅力展示著華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蘊,是中國金銀工藝的巔峰之作。

醒酒壺晚清

款式:大吉

中國銀匠還在器型設計上借鑒紫砂壺的造型,製造出融精緻性和趣味性於一體的純中國風器物,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東方古國的古典優雅和唯美藝術。相較於西方本土銀器,中國外銷銀器物美價廉,又巧妙地將中西元素合二為一,因而深受西方人青睞。

人物故事龍耳瓶晚清

外銷銀器款識中有一類是銀器的成色標識。從19世紀70年代(或稍晚)開始,廣州、香港和上海外銷銀樓普遍採用兩位阿拉伯數字成色,其中以“90”為最多,“85”次之,“88”

中國外銷銀器包裝精美,頗具中國特色。大件銀器常用木盒包裝,內用紙板製作與器物外形貼合的凹槽充分固定器物,有的襯上光滑單色絲綢,以襯托銀器之華貴。一些木盒猶如漆器,外部塗深色漆,並用金漆或其他淺色漆描繪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圖畫。小件器物常用紙板做盒芯,外包織錦絲綢,秀美華麗。

此套銀茶具是晚請時應 歐洲客戶訂貨而製作的外銷 銀器。1995年 香港佳士德公司拍賣時估價為60,000~80,000港元。

中國外銷銀器所蘊含的價值是多方面的,它們是舊中國開拓海外貿易的見證,是近代世界豐富多彩社會生活的紀念,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實物載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