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啟功:小心學碑的這個坑

碑與帖是古代書法作品流傳的不同形制, 各有風格, 各有特點。

一般說來, 碑重氣勢, 而帖講韻味;碑顯莊重, 而帖貴流便;碑求界格方嚴, 而帖追意態揮灑;碑以雄健為美, 帖以溫雅取勝;碑講刀法, 帖重筆意;碑有二次創造之美, 帖貴一次揮灑成功;學碑取其結字體勢, 臨帖求得筆情墨趣。 古今學書者, 有的師碑, 有的臨帖, 傾其心力, 皆有所得。 所貴者在於碑帖結合, 融會貫通。

“師碑”還是“師帖”?“師筆”還是“師刀”?這是學書者遇到的首要問題, 關係到學書者個人的審美取向, 也是歷來書法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左:王羲之四月廿三日帖 右:啟功臨王羲之四月廿三日帖

在“師碑”還是“師帖”這個問題上, 啟功先生注重臨帖——“師筆”, 但他並不反對別人寫碑——“師刀”。 他認為:“碑與帖, 譬如茶與酒, 同一人也, 既可飲茶, 亦可飲酒。 偏嗜兼能, 無損於人之品格, 何勞評者為之軒輊乎。 ”

學習書法究竟師碑還是師帖?啟功先生認為人各有所愛,

就像我們生活中的酒與茶一樣, 有的人喜歡飲酒, 有的人喜歡喝茶,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有的人既飲酒, 又喝茶, 這又有何妨呢?

啟功先生主張“師帖”而不“師碑”, 自有他的道理。 為了說明他的觀點, 他對北碑不同形制的代表作品進行了認真分析, 指出其優劣得失:“《張猛龍碑》在北朝諸碑中, 名為冠冕。 龍門諸記, 豪氣有餘, 而未免粗獷逼人。 邙山諸志, 精美不乏, 而未免於千篇一律。 ”這裡啟先生充分肯定了《張猛龍碑》的藝術價值, 認為乃北碑之冠(唐初楷書大家歐陽詢就明顯受到此碑的影響)。 但啟先生又同時指出洛陽《龍門二十品》豪氣有餘而未免粗獷, 洛陽墓誌雖精美, 卻千篇一律,

缺少變化。

在學唐楷還是學魏碑的問題上, 啟功先生將唐碑和魏碑進行比較後認為:“北朝碑率, 鐫刻粗略, 遠遜唐碑, 其不能詳傳毫鋒轉折之態處, 反成其古樸生辣之致, 此正北朝書人、石人意料所不及者。 《張猛龍碑》於北碑中, 較《龍門造像》, 自屬工放, 但視《刁遵》《敬顯雋》等, 又略見刀痕, 惟其於書丹筆跡, 有合有離之間, 適得熟甜辣味外之味, 此所以可望而難追也。 ”這裡啟先生說明了唐碑的長處是鐫刻精細, 能詳傳筆鋒, 變化豐富。 而北碑卻鐫刻粗略, 過於率意, 卻有意外的效果, 可望而不可追, 這是書人和石工未能意料到的結果。

啟功先生主張“師帖”的觀點和他一貫堅持的“師筆”的觀點是一致的。 先生詩雲:

少談漢魏怕徒勞, 簡牘摩挲未幾遭。

豈獨甘卑愛唐宋, 半生師筆不師刀。

啟先生認為學習書法應該多看墨蹟, 多臨墨蹟, 多“師筆”而少“師刀”, 因為墨蹟活, 能夠看到古代書法家的行筆軌跡, 容易理解其中的奧妙。

關於墨蹟和碑誌的辯證關係, 以及對我們學習書法的功效, 啟先生說:“運筆要看墨蹟, 結字要看碑誌。 不見運筆之結字, 無從知其來去呼應之致。 結字不嚴之運筆, 則見筆而不見字。 去恰當位置之筆, 自覺其龍飛鳳舞, 人見其雜亂無章。 ”

在上面, 啟先生辯證地說明了學習墨蹟和碑版、墓誌的不同效用, 古人的墨蹟筆道清楚, 層次分明, 容易看出用筆的來龍去脈, 連帶和變化。 而碑刻和墓誌則不然, 它是經過鐫刻後, 二次加工的作品, 加之天長日久的風化,

與作者的原創作品已明顯不同, 最主要的是我們根本無法看清楚筆形、筆意和筆趣的變化。

但臨習碑誌可以學習古人的結字位置, 因為任何碑刻墓誌再經過鐫刻, 它也基本保持了原作的風格面貌, 結字位置不會有大的變化。

作者:倪文東(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