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只看漫畫書和搞笑的書?深度閱讀和主動學習的秘密就在這裡

今天的文章是童書媽媽“如何讓孩子進行廣泛而深度的閱讀”系列文章的第二篇。

家長們都覺得孩子只看漫畫書和搞笑的書,

是個大問題, 這既反映了家長們對消遣性閱讀的焦慮, 也說明家長對孩子的閱讀動機不夠瞭解。

孩子在自由閱讀中呈現出來的喜好和傾向, 完全是由他的內部動機主導的。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機, 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 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好奇心就是孩子深度閱讀、主動學習的秘訣,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呢?

孩子只看漫畫書

是因為他對別的書沒有好奇心

很多家長對孩子閱讀方面的困擾是——孩子不愛看有內涵的書, 有的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已經上小學四五年級了, 一本大部頭的純文字的書都沒讀過, 只喜歡漫畫書、搞笑的書。 ”

如果僅從自由閱讀的角度來看,

看漫畫書的確能提供很多樂趣, 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我們也從不反對孩子看漫畫書。 之前推薦過書單|請不要給漫畫書判死刑!可以給孩子看的漫畫書單來啦!

不過, 家長們如果都覺得孩子只看漫畫書這是個問題, 也許這還真是個不小的問題。 這個既反映了家長的焦慮, 也說明家長對孩子的閱讀動機不夠瞭解。

我們就從認知科學的角度, 來分析一下孩子的閱讀動機。

成人也好, 孩子也好, 做任何事都是需要動機的。 在自由閱讀方面, 因為幾乎沒有外界的干預和評價, 孩子在自由閱讀中呈現出來的意願和傾向, 可以說是完全是由孩子的內部動機主導的。

我們的內部動機大概會是什麼?其實我們和其他靈長目動物一樣,

有三個相同的內在驅動力:食物、性和庇護所。 動物在灌木叢裡嗅來嗅去, 是源於前三個基本的驅動力。 但是這三個基本的驅動力肯定是不會驅動我們主動提問、主動閱讀和主動學習的。

不過, 人類還單獨擁有第四個驅動力——單純的好奇心。 據目前的研究可知, 迄今為止, 只有人類會抬頭看星星, 然後思考它們是什麼?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機, 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 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 從認知學的角度, 好奇心可分為了消遣性好奇和認知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和認知性好奇

孩子對漫畫書提供的笑料充滿興趣, 這種偏好就像很多成年人愛看娛樂節目、八卦新聞一樣, 屬於消遣性好奇。 消遣性好奇常常會表現為無止盡的喜新厭舊, 所以漫畫書總是會出很多本, 並不停地出續集。 娛樂節目、八卦新聞更是無奇不有, 花樣各種翻新。

首先, 消遣性好奇其實也是學習的必要部分, 它可以説明人開闊視野, 結交新朋友,

找到很多短暫的快樂。 這也是我們提倡孩子應該看漫畫書的主要原因。

但消遣性好奇確實不能促使孩子深入地學習和探索, 通過思考產生一些領悟, 獲得的知識或者說資訊只能作為消遣。

只有將消遣性好奇轉化為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探尋, 我們才會獲益良多。 這種更深入、更有序和更需要付出努力的好奇, 也就是好奇的另一個層次——認知性好奇。

保持好奇心有多重要?

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 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 我想說, 如果吃對於我們而言很重要, 那麼更為重要的是, 不要把感知饑餓的基本能力, 只應用在吃這件事情上。 ”

這句話概括來說, 也就是約伯斯說的“求知若饑, 虛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很多人都認為, 一個人成不成功,和他的智商或者情商有很大關係。但是英國倫敦大學馮·斯蒂姆的一項研究表明,個性特徵對成功的影響力是智力的4倍。好奇心可能是影響個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好奇心將智力、堅持和對新事物的渴望三者完美合一。

因此,好奇心不僅和深度閱讀有關,和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和探索、乃至在學習研究工作中的堅毅程度,都是密切相關的。

我們希望孩子能深入閱讀、主動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保持好奇心——因為人類學習、發展、進步的最大的內驅力都源於好奇心。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六大方法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孩子從兩三歲開始爆發出強烈的好奇心,每個家長都會深有體會吧?據哈佛教育學教授保羅·哈裡斯的研究,孩子從2歲到5歲大概會提出近4萬個問題,很多人都有被孩子無休止的問題問到啞口無言、不勝其煩的體驗。

那如何才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呢?我們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狀態給出了以下方法。

方法一: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

支持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指出,孩子和父母的依附關係,決定了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探知能力和好奇心。安全感強的孩子最能適應與照顧者分離和陌生環境,並能主動地探索新環境。

安全感強的孩子成長較為積極,較容易與別人建立信任和合作關係,並能夠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好奇心。不少研究表明,與父母有著良好關係的孩子,長大後的自我價值、獨立性、學校表現、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會有較好的表現。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是孩子健康成長、人格健全的保證,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好奇心也大有幫助。

方法二:及時給孩子回應

每個人對於別人知道而自己卻不知道的事情,都會非常難敏感,並充滿好奇。

嬰兒的階段,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是不瞭解的,所以孩子常常會一邊看著媽媽,一邊指向某個物體,似乎在問“這是什麼?”,如果媽媽關注到了孩子的需求,並回應了他的問題。他會繼續指向別的物體,如果媽媽對他的手勢沒有反應,他就不會再提問了。

這種情況在任何年齡段都是相似的,嬰幼兒時期在家、在幼稚園、在學校,包括成人在工作中,身邊如果有一個耐心的解答者,我們都會更願意提出更多的問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好奇心,因此也獲益良多。

方法三:重視孩子提出的問題

尤其是“如何”和“為什麼”

如前面所說,拒絕回答或者漠視孩子的提問,都是對孩子好奇心造成傷害。而在孩子提出的問題中,我們尤其應該重視的是——以”如何“和”為什麼“開頭的問題。

孩子大概從兩歲開始,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是什麼”和“在哪裡”的問題,比如“這是什麼?”“它是用來幹什麼的?”“爸爸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是為了幫助他自己瞭解事實,這類問題回答起來還是很容易的。

而到了三歲,孩子就會開始大量地問“如何”和“為什麼”的問題了,隨著孩子的成長這類問題就會越來越多,這表明了孩子希望瞭解世界的本質和規律。

這時候,家長作為“萬物解釋者”的負擔會很重,就像前面提到的“從2歲到5歲孩子大概會提出近4萬個問題”。

提問是認識發展極為重要的能力,而且看似簡單的提問,背後蘊涵著一項驚人的技能。首先,孩子需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找出自己無知的部分;其次孩子還需要分辨不同的、互相矛盾的可能性。

比如,孩子問”鬼是真的存在還是捏造出來的?,那麼首先他得大概知道鬼是什麼,第二他還能夠正確理解“真的存在的”和“捏造出來的”這個矛盾關係。這樣的能力即使對人類的兒童而言,也不是自然而然或者輕而易舉就發展出來的。

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該採用耐心合適的方式、儘量實事求是地回答。對於孩子提出了的問題,如果自己答不上來,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答案。

我女兒小時侯因為看到地球、太陽等星球的轉動,就問我:“它們為什麼會轉動呢?”我倆翻遍了百科全書和搜索網站,發現這竟然是連牛頓都沒研究明白、至今科學家還不能徹底解釋的未知問題,所以我倆一直都非常關注天文學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

對於孩子無窮無盡的問題,父母不要因此反感,或者因為自己答不上惱羞成怒,壓制和漠視孩子的提問。不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不愛提問也不愛思考了。

此外,拆玩具這類看起來的“破壞行為”,卻是孩子好奇心、主動探索能力的表現,明智的父母不僅不會批評孩子,還會為孩子提供一些順手的工具。

方法四:知識並不會影響

好奇心的發展,但不能灌輸知識

有些父母為了呵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把好奇心、想像力和知識對立起來。“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是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到後來,就被一些人推論為:“想像力、好奇心和知識是天敵。”

皮亞傑認為:好奇心更多的是一種認知行為,只有在一個人已經獲得簡單規律之後,他才會發現不符合規律的部分。發現這樣的不一致和資訊缺口,好奇心才會被激發出來。

好奇心因為理解而產生,又可以由未知而激發。所以孩子在學校裡學習各種知識,並不會影響好奇心的發展。

但是如果教授者採用的是灌輸式的,而不是啟發性的教學方法,不啟發鼓勵孩子主動思考,漠視孩子提的問題,對孩子的好奇心還有很大影響的。

而不尊重孩子的認知學習的規律,三四歲就要學拼音、學認字、學數字、學算術的,就要準備“幼升小”考試的,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將是毀滅性的。

方法五:避免用過強的外部激勵和評價

影響孩子的好奇心

6歲以上的孩子開始了正式的學生生涯,那麼他就難免要面對一些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父母師長的約束和勉勵,可能來自學校教育的考試評價體系,這些可以說都是孩子學習的外部動機。如果這種機制不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動力。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過於強大的外部約束反而會導致了內在動機的降低。因為外部獎勵或批評,會使人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受到外部力量的控制,降低了自己對行為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如果家長老師過於強調學習成績、考試分數,孩子的好奇心容易被考試評價體系左右。結果就是:一切的學習都是圍繞考試的,考試考的就認真學認真背,考試不考的就沒興趣,學習變得非常功利。

我們身邊就能看到很多考試成績很好、但是對“自己的喜歡什麼、想幹什麼”一無所知的中學生,到考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就不知所措了。可以說,這樣的孩子未來的發展的潛力並不大,因為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失去了“瞭解世界、瞭解自己”的好奇心了。

方法六:與孩子的世界產生聯結

一起擴展認知的邊界

那麼對於我們已經正在上學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保持或重新拾起對世界的好奇心?

首先,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因為這些說白了,都是外部動機,頂多就是一時有效。我們應該先走進孩子的世界,他們喜歡看什麼漫畫、玩什麼遊戲、講什麼樣的網路語言……我們瞭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和孩子有共同語言,才能從他的自己想法和意願出發,幫助他發展自己真正想發展的能力、想探知的領域。

其次,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和孩子完全隔絕起來,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別的事情別瞎操心。

我們已經決定和孩子成為朋友了,那麼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遇到的困惑或者家庭的重要決定,都應該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商討,把孩子引領到現實的世界中。

不要把孩子的世界拘在學校、課外輔導班和虛擬的網路裡,和孩子一起拓展認知的邊界,才能幫助他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位置,那麼主動學習和深入閱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備註:本文插圖選自電影《E.T. 外星人》,看E.T.的好奇的大眼睛,多麼像我們年幼的孩子們。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作者簡介

舒雯:理工女,童書媽媽編輯,從事理工科學圖書編輯出版13年。

一個人成不成功,和他的智商或者情商有很大關係。但是英國倫敦大學馮·斯蒂姆的一項研究表明,個性特徵對成功的影響力是智力的4倍。好奇心可能是影響個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好奇心將智力、堅持和對新事物的渴望三者完美合一。

因此,好奇心不僅和深度閱讀有關,和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和探索、乃至在學習研究工作中的堅毅程度,都是密切相關的。

我們希望孩子能深入閱讀、主動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保持好奇心——因為人類學習、發展、進步的最大的內驅力都源於好奇心。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六大方法

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孩子從兩三歲開始爆發出強烈的好奇心,每個家長都會深有體會吧?據哈佛教育學教授保羅·哈裡斯的研究,孩子從2歲到5歲大概會提出近4萬個問題,很多人都有被孩子無休止的問題問到啞口無言、不勝其煩的體驗。

那如何才能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呢?我們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狀態給出了以下方法。

方法一: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

支持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研究指出,孩子和父母的依附關係,決定了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探知能力和好奇心。安全感強的孩子最能適應與照顧者分離和陌生環境,並能主動地探索新環境。

安全感強的孩子成長較為積極,較容易與別人建立信任和合作關係,並能夠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好奇心。不少研究表明,與父母有著良好關係的孩子,長大後的自我價值、獨立性、學校表現、社交能力等方面,都會有較好的表現。

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是孩子健康成長、人格健全的保證,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好奇心也大有幫助。

方法二:及時給孩子回應

每個人對於別人知道而自己卻不知道的事情,都會非常難敏感,並充滿好奇。

嬰兒的階段,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是不瞭解的,所以孩子常常會一邊看著媽媽,一邊指向某個物體,似乎在問“這是什麼?”,如果媽媽關注到了孩子的需求,並回應了他的問題。他會繼續指向別的物體,如果媽媽對他的手勢沒有反應,他就不會再提問了。

這種情況在任何年齡段都是相似的,嬰幼兒時期在家、在幼稚園、在學校,包括成人在工作中,身邊如果有一個耐心的解答者,我們都會更願意提出更多的問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好奇心,因此也獲益良多。

方法三:重視孩子提出的問題

尤其是“如何”和“為什麼”

如前面所說,拒絕回答或者漠視孩子的提問,都是對孩子好奇心造成傷害。而在孩子提出的問題中,我們尤其應該重視的是——以”如何“和”為什麼“開頭的問題。

孩子大概從兩歲開始,問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是什麼”和“在哪裡”的問題,比如“這是什麼?”“它是用來幹什麼的?”“爸爸在哪裡?”,這些問題都是為了幫助他自己瞭解事實,這類問題回答起來還是很容易的。

而到了三歲,孩子就會開始大量地問“如何”和“為什麼”的問題了,隨著孩子的成長這類問題就會越來越多,這表明了孩子希望瞭解世界的本質和規律。

這時候,家長作為“萬物解釋者”的負擔會很重,就像前面提到的“從2歲到5歲孩子大概會提出近4萬個問題”。

提問是認識發展極為重要的能力,而且看似簡單的提問,背後蘊涵著一項驚人的技能。首先,孩子需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找出自己無知的部分;其次孩子還需要分辨不同的、互相矛盾的可能性。

比如,孩子問”鬼是真的存在還是捏造出來的?,那麼首先他得大概知道鬼是什麼,第二他還能夠正確理解“真的存在的”和“捏造出來的”這個矛盾關係。這樣的能力即使對人類的兒童而言,也不是自然而然或者輕而易舉就發展出來的。

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該採用耐心合適的方式、儘量實事求是地回答。對於孩子提出了的問題,如果自己答不上來,可以和孩子一起查找答案。

我女兒小時侯因為看到地球、太陽等星球的轉動,就問我:“它們為什麼會轉動呢?”我倆翻遍了百科全書和搜索網站,發現這竟然是連牛頓都沒研究明白、至今科學家還不能徹底解釋的未知問題,所以我倆一直都非常關注天文學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

對於孩子無窮無盡的問題,父母不要因此反感,或者因為自己答不上惱羞成怒,壓制和漠視孩子的提問。不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不愛提問也不愛思考了。

此外,拆玩具這類看起來的“破壞行為”,卻是孩子好奇心、主動探索能力的表現,明智的父母不僅不會批評孩子,還會為孩子提供一些順手的工具。

方法四:知識並不會影響

好奇心的發展,但不能灌輸知識

有些父母為了呵護孩子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就是把好奇心、想像力和知識對立起來。“想像力比知識重要”——是愛因斯坦說過的一句話。到後來,就被一些人推論為:“想像力、好奇心和知識是天敵。”

皮亞傑認為:好奇心更多的是一種認知行為,只有在一個人已經獲得簡單規律之後,他才會發現不符合規律的部分。發現這樣的不一致和資訊缺口,好奇心才會被激發出來。

好奇心因為理解而產生,又可以由未知而激發。所以孩子在學校裡學習各種知識,並不會影響好奇心的發展。

但是如果教授者採用的是灌輸式的,而不是啟發性的教學方法,不啟發鼓勵孩子主動思考,漠視孩子提的問題,對孩子的好奇心還有很大影響的。

而不尊重孩子的認知學習的規律,三四歲就要學拼音、學認字、學數字、學算術的,就要準備“幼升小”考試的,對於孩子的好奇心將是毀滅性的。

方法五:避免用過強的外部激勵和評價

影響孩子的好奇心

6歲以上的孩子開始了正式的學生生涯,那麼他就難免要面對一些壓力,這些壓力可能來自父母師長的約束和勉勵,可能來自學校教育的考試評價體系,這些可以說都是孩子學習的外部動機。如果這種機制不強,也可以說是一種學習動力。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過於強大的外部約束反而會導致了內在動機的降低。因為外部獎勵或批評,會使人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受到外部力量的控制,降低了自己對行為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如果家長老師過於強調學習成績、考試分數,孩子的好奇心容易被考試評價體系左右。結果就是:一切的學習都是圍繞考試的,考試考的就認真學認真背,考試不考的就沒興趣,學習變得非常功利。

我們身邊就能看到很多考試成績很好、但是對“自己的喜歡什麼、想幹什麼”一無所知的中學生,到考大學選專業的時候就不知所措了。可以說,這樣的孩子未來的發展的潛力並不大,因為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失去了“瞭解世界、瞭解自己”的好奇心了。

方法六:與孩子的世界產生聯結

一起擴展認知的邊界

那麼對於我們已經正在上學的孩子,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保持或重新拾起對世界的好奇心?

首先,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因為這些說白了,都是外部動機,頂多就是一時有效。我們應該先走進孩子的世界,他們喜歡看什麼漫畫、玩什麼遊戲、講什麼樣的網路語言……我們瞭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和孩子有共同語言,才能從他的自己想法和意願出發,幫助他發展自己真正想發展的能力、想探知的領域。

其次,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事情、家庭的事情和孩子完全隔絕起來,認為孩子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別的事情別瞎操心。

我們已經決定和孩子成為朋友了,那麼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遇到的困惑或者家庭的重要決定,都應該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商討,把孩子引領到現實的世界中。

不要把孩子的世界拘在學校、課外輔導班和虛擬的網路裡,和孩子一起拓展認知的邊界,才能幫助他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位置,那麼主動學習和深入閱讀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備註:本文插圖選自電影《E.T. 外星人》,看E.T.的好奇的大眼睛,多麼像我們年幼的孩子們。

___END___

童書媽媽三川玲

作者簡介

舒雯:理工女,童書媽媽編輯,從事理工科學圖書編輯出版13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