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珠樹秋先折,瑤琴我獨傷

唐 “金聲”仲尼式古琴

尺 寸:通長120.6cm;肩寬20.5cm;尾寬14.2cm

創作年代:唐

拍賣成 交 價:RMB 18,400,000

楊氏三琴, 《金聲》琴當具其首。 該琴仲尼式, 琴體圓厚秀麗, 木質松黃古老, 八寶灰胎, 內雜大量硃砂, 間有少量金末。 栗殼色表漆。 面底細密蛇腹斷, 兼雜梅花、流水斷, 斷紋突起如劍鋒。 肩在三徽處, 長方形龍池與鳳沼。 底面項間刻琴名“金聲”兩字。 尾部冠角簡潔大方, 無尾托, 齦托呈半圓狀。 玉質琴軫與雁足。 腹內無題款。 此琴楊氏尤為鍾愛, 曾請管平湖大師用朱漆修補, 認為其製作年代當在唐世。 該琴撫彈之下, 手感頗佳, 琴音敦厚清潤, 極具古風。

琴面渾圓, 自首至護軫向內收窄, 肩當三徽, 紫檀岳尾, 嶽山自上而下收窄, 金徽玉軫, 雁足梅花紋飾, 姜黃色流蘇回頭穗, 古樸可賞;琴面斷紋種類較多, 蛇腹斷、冰片斷、流水斷、牛毛斷並存, 琴名“金聲”字體內填以朱砂, 側觀二字在流水斷斷紋中如同在一片如碧波般。

據楊大鈞先生後人楊寶元先生講, 當年他家在定阜街, 北京古琴會就在隔壁的興華寺街, 即現今的興華寺胡同, 管平湖先生經常到家裡做客與老先生切磋琴藝, 並隨身帶著修琴的瓶瓶罐罐, 裡面裝著大漆和鹿角霜等材料, 在楊先生家裡修復了很多老琴, “金聲”琴是在解放前1948年做的修復。 琴面栗殼色, 局部有朱紅漆和混有八寶灰的鹿角霜, 琴面徽外的栗殼色漆雖然漆的色相與明度較朱漆更接近於原有漆面,

但略顯偏暖, 這些都是當年管平湖先生修復過的部位。

宋 仲尼式古琴

尺 寸:通長122cm;肩寬19.8cm;尾寬13.5cm

創作年代:宋

拍賣成 交 價:RMB 7,935,000

無名仲尼式琴。 該琴琴體秀美勻稱, 略帶扁勢。 木質黃舊疏鬆, 八寶灰胎, 內雜硃砂與少許金屬細末。 表漆栗殼色, 面底小蛇腹斷, 斷紋細密勻稱, 間雜小流水斷。 肩在三徽處, 長方形龍池與鳳沼, 腹內無題款。 按彈之下, 發音靈敏透潤, 具獨特神韻。

紫檀嶽山, 花梨焦尾, 螺鈿徽, 玉軫, 白玉葵花形雁足, 池內貼硬木片, 琴體面板為褐黃色的桐木, 所用材料考究。 這張仲尼式琴的琴體較之“金聲”更加纖秀, 棱角硬朗, 琴面弧度較為扁平, 有唐圓宋扁之感, 按彈落指生音, 手感頗佳。

漆面的髹飾工藝依循古法, 用天然大漆與鹿角霜混合, 質地堅實, 從琴面和局部的破損處能看到灰胎中混有黃色、紅色和藍色等顆粒物, 說明灰胎是按八寶灰配製, 藍色為青金石, 綠色為綠松石, 黃色為金粉末, 其它可能還有珍珠、瑪瑙、象牙等材料的顆粒含於灰層中。 灰胎之上有一層淺栗色底漆, 琴面深栗色, 是經過煉製熟漆。 如今, 千年以後的琴面斷紋主要有蛇腹斷、流水斷和牛毛斷三種, 琴頭有些許梅花斷, 古樸可人。 漆面色彩極為豐富, 觀察發現有三次髹漆痕跡, 第一次使用的是栗色漆, 第二次使用的是朱紅漆, 第三次使用的也是栗色漆, 加上原有的兩層漆一共五種不同色相與明度的漆層在斷紋的分割下交相輝映,
如霞雲般, 露出灰胎部分則燦若繁星, 如此既雕既琢, 整體卻又複歸於樸。

元 “松雪道人識”仲尼式古琴

尺 寸:通長121.5cm;肩寬18cm;尾寬13.3cm

創作年代:元

拍賣成 交 價:RMB 6,900,000

王暢安先生外甥女崔君芝女士攜其舅當年所贈之琴與觀。 琴為仲尼式, 桐木制, 小蛇腹斷紋, 髹黑漆色古舊。 龍池內有淺刻填墨腹款“松雪道人識”五字。 元代趙孟頫號松雪道人, 鑒者考之。 趙孟頫之遺琴也。

桐木斫, 蛇腹斷間流水斷, 金徽玉軫, 翠玉雁足。 龍池內納音左側刻款“松雪道人識”。 這張仲尼式琴保存狀態良好, 雖經歷過修復卻未經破腹。 琴體側面斷紋完整、上下連貫統一, 由此可以確信其腹款內容當與琴面為同一時期。 從漆面的蛇腹斷看來, 斷紋有凸起的劍鋒, 是因胎體脹縮所致,

而蛇腹斷之間的流水斷與牛毛斷則必須由時光去塑造。 琴頭、琴肩至琴尾的比例關係勻稱秀美, 有宋元氣息。 趙孟頫在龍池內落下自己的名號, 說明他曾參與了這張琴的斫制, 這張琴也必然會留下他對於器物造型審美以及對古琴音色的特殊要求, 因此, 這張仲尼式琴也是研究趙孟頫藝術全貌的重要器物。

明 “蕉林玉聲”蕉葉式古琴

《永樂大典》中記載唐代就已經有蕉葉樣式的古琴, 但是沒有唐代的傳世品, 蕉葉式琴相傳是明代祝公望所創制, 目前所見到的實物也都是明代的, 其造型仿生芭蕉葉, 琴頭護珍為葉柄, 向下彎曲在琴底延伸至琴尾, 琴體兩側作卷邊如芭蕉葉片之翻卷, 蕉葉琴外部線條的變化要求其內部的槽腹也要有相應的調整, 器物表面的鹿角霜灰胎在每一遍髹塗和打磨時也都要顧及線條的流暢與飽滿,所以蕉葉式古琴要比其它樣式的古琴更費精力。

這張蕉葉琴,琴側共有四個上卷的波紋造型,上卷後成為單獨的曲線形體,向下的波紋沒有卷邊而是與底板保持水準,因此上卷波紋的如同躍出水準的浪花;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張明代蕉葉式琴蕉林聽雨,琴側卷邊上下波紋的曲線線條連在一起,兩者相比,這張蕉葉式琴更加硬朗俊巧。此外,這張蕉葉琴的琴面渾圓,弧度很飽滿,琴頭嶽山處於蕉葉的下卷邊,承露隨琴頭向護珍處急劇傾斜做減薄處理,並且向兩側做圓弧狀,護珍向軫池方向並未做減薄,而是微微隆起,因此整個琴頭呈梭型,清秀而圓實;嶽山在高聳的琴頭上如同山峰之巔,又如青岱之上的一片彤雲。蕉葉琴的琴底褐栗色漆,細密牛毛斷與冰片斷,龍池內納音黃色泛出暖暖的金光,從其老化程度來看,這張蕉葉琴在斫琴之始就選用了老的材料。將琴捧在手中分量感很輕,說明其木汁早已幹透,選材符合古人所講輕、松、脆、滑的要求,而只有良材加上善斫才能出妙音。

清末民國 “中和”師曠式古琴

尺 寸:通長122.5cm;肩寬22.5cm;尾寬14.2cm

創作年代:清末民國

拍賣成 交 價:RMB 816,500

該琴師曠式,或稱月式,琴體較扁,木質黃黑,鹿角灰胎,黑漆為地,表髹朱漆。面底蛇腹斷隱約可見。琴底項間刻琴名《中和》。龍池圓形,鳳沼方形,象天圓地方。琴底龍池周圍刻有內外兩圈題款:外圈為“閑克大定,靈氣通和,聲應宇宙”。內圈為“長白完顏衡桂題”,其前後各有一陰紋長方豎章與陽紋小方章。池下琴背刻:“暇時與昆季偶一揮之,天籟清越,心曠神怡。能於塵囂擾攘中,獲一服清涼散,不亦快哉!”下署“七十二峰山樵題記”,下有一小方印。池內納音呈圓形突起。納音四周寫有一圈朱書題款:“丙寅夏日,峰五衡仿宋大雅琴式制”。從其內外題款可以看出,該琴當是滿清貴族完顏衡桂仿宋琴大雅所作,並常在閒時與其弟彈奏。該琴按彈之下,手感頗佳,琴音鏗鏘有力,別具一格。按存世歷代老琴中,由滿族文人琴家親制的琴,極為少見,故彌作珍貴。

器物表面的鹿角霜灰胎在每一遍髹塗和打磨時也都要顧及線條的流暢與飽滿,所以蕉葉式古琴要比其它樣式的古琴更費精力。

這張蕉葉琴,琴側共有四個上卷的波紋造型,上卷後成為單獨的曲線形體,向下的波紋沒有卷邊而是與底板保持水準,因此上卷波紋的如同躍出水準的浪花;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張明代蕉葉式琴蕉林聽雨,琴側卷邊上下波紋的曲線線條連在一起,兩者相比,這張蕉葉式琴更加硬朗俊巧。此外,這張蕉葉琴的琴面渾圓,弧度很飽滿,琴頭嶽山處於蕉葉的下卷邊,承露隨琴頭向護珍處急劇傾斜做減薄處理,並且向兩側做圓弧狀,護珍向軫池方向並未做減薄,而是微微隆起,因此整個琴頭呈梭型,清秀而圓實;嶽山在高聳的琴頭上如同山峰之巔,又如青岱之上的一片彤雲。蕉葉琴的琴底褐栗色漆,細密牛毛斷與冰片斷,龍池內納音黃色泛出暖暖的金光,從其老化程度來看,這張蕉葉琴在斫琴之始就選用了老的材料。將琴捧在手中分量感很輕,說明其木汁早已幹透,選材符合古人所講輕、松、脆、滑的要求,而只有良材加上善斫才能出妙音。

清末民國 “中和”師曠式古琴

尺 寸:通長122.5cm;肩寬22.5cm;尾寬14.2cm

創作年代:清末民國

拍賣成 交 價:RMB 816,500

該琴師曠式,或稱月式,琴體較扁,木質黃黑,鹿角灰胎,黑漆為地,表髹朱漆。面底蛇腹斷隱約可見。琴底項間刻琴名《中和》。龍池圓形,鳳沼方形,象天圓地方。琴底龍池周圍刻有內外兩圈題款:外圈為“閑克大定,靈氣通和,聲應宇宙”。內圈為“長白完顏衡桂題”,其前後各有一陰紋長方豎章與陽紋小方章。池下琴背刻:“暇時與昆季偶一揮之,天籟清越,心曠神怡。能於塵囂擾攘中,獲一服清涼散,不亦快哉!”下署“七十二峰山樵題記”,下有一小方印。池內納音呈圓形突起。納音四周寫有一圈朱書題款:“丙寅夏日,峰五衡仿宋大雅琴式制”。從其內外題款可以看出,該琴當是滿清貴族完顏衡桂仿宋琴大雅所作,並常在閒時與其弟彈奏。該琴按彈之下,手感頗佳,琴音鏗鏘有力,別具一格。按存世歷代老琴中,由滿族文人琴家親制的琴,極為少見,故彌作珍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