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羊脂白玉相媲美的極其稀少明清宮廷仿古玉器黃玉

明清宮廷的仿古玉器中黃玉所見甚少, 物以稀為貴, 可與羊脂白玉相媲美。 魏文帝曹丕有《與鐘大理書》說:“竊見玉書稱美玉, 白如截肪, 黑譬純漆, 赤擬雞冠, 黃侔蒸栗。 ”以“蒸栗”比擬黃玉品色;明代曹昭《格古要論》說, “黃玉如粟者為貴, 謂之甘黃”;明末學者高濂在《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上·論古玉器》提到:“玉以甘黃為上, 羊脂次之。 以黃為中色, 且不易得, 以白為偏色, 時以有之故耳。 今人賤黃而貴白, 以見少也。 ”古代五行以中為黃:黃色在中央, 也是大地之色, 故稱“中色”;因此其認為:“蒸栗色佳, 焦黃為下, 甘青色如新柳,

近亦無之。 ”由此可知, 黃玉有過傲視羊脂玉之歷史典故。 本品即為代表, 且應屬文獻所題“蒸栗”之色, 實為不易。 查閱出版物, 在英國國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中藏有明瑞獸龍把杯, 而本品取品級之高的壺為器形, 甚為珍罕。 同樣取龍題材為裝飾者, 可參考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黃玉螭龍瓶。

“提油”是指做出玉的皮色的方法, 選用自然界天然生成的植物染料經過物理加熱後進行染色, 由於原料的有機性, 再加上上色手法的溫和, 才使得玉器的內部晶體結構沒有被嚴重破壞, 而且最終的成品油潤可人, 反倒比真古玉的手感更加細膩。

明 黃玉提色螭龍執壺, 請賞析:

尺 寸:高17.4cm

創作年代:明

拍賣成 交 價:RMB 1,380,000

執壺形制, 呈長方形,

口沿平直, 頸部微斂, 彎流豐碩, 矩形腹, 束脛, 下呈高足。 整器黃玉為材, 光潤亮澤, 提油技法形成數片棕褐色塊, 以效留皮俏雕之意;短流飽滿, 小口微撇;壺壁高浮雕一條螭龍, 暴睛闊口, 犄角後收, 四肢矯健, 脊背有力, 身軀健壯, 指爪犀利, 攀於側壁, 似欲撲爬而上, 刻畫栩栩如生;盤手以高浮雕、鏤雕、刻劃諸技雕琢而成, 變體龍形為壺鋬, 龍首銜於口沿, 龍目圓睜, 龍角收於腦後, 鬃發披肩, 威嚴豪邁, 龍身變形, 矯健有力, 與壺身結合完美;底足鏤雕而成簡化夔龍紋, 兼以如意頭紋飾, 邊緣起陽線勾勒形態。 玉壺螭龍雕琢寫實生動, 刀法明快精准, 僅寥寥數筆, 螭龍靈活不羈之情貌躍然而出, 與壺身的整體造型、氣韻相得益彰, 即顯示了玉料的華貴精美,
又透露出厚重沉穩的古樸意韻, 借今之物類, 發古之幽思, 二者結合巧妙, 實為明代同類器物中難得的佳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