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小學生不願意當班幹部?

在班幹部的競選中, 如果採用一些成人的市儈手段, 也許能幫助孩子贏得眼前利益, 滿足一時虛榮, 但更大的代價是扭曲了孩子的心靈, 喪失了最基本的品格。

如果孩子當個班幹部處處受制, 連犯錯誤的機會都沒有, 孩子又怎麼能夠成長呢?

如果孩子覺得還是當個自由人比較輕鬆愉快, 請尊重他自己的選擇。

上二年級的閨女回家說班裡選舉中隊長、中隊委和小隊長, 自己沒當選。 小傢伙一臉無可無不可, 我也全當是普通的“學校新聞播報”, 在一邊的姥姥不滿了:“你閨女就該當當班幹部, 長點兒責任感!”

第二天回到辦公室, 跟同事說到此事, 有人說“你傻啊, 怎麼也得讓孩子當個小隊長, 再慢慢往上當, 對升學有用的!你是不是需要私下裡找老師說說?”, 有的說“千萬別當, 從小裝大人, 沒勁”……沒想到大家對孩子當不當班幹部的分歧還挺大的。

只是一個小小的班幹部, 為什麼有的家長緊張又敏感, 有的偏偏無感, 甚至無視呢?

首先我想問問三個問題:

一、為什麼我們的小學要設置班幹部?初衷應該是服務同學、協助老師工作, 應該並沒有要培養孩子領導能力的設想, 更不是好中選優, 把孩子進行分類的手段。

二、小學的班幹部具體做什麼呢?班幹部負責的事務有:上課喊“起立”、收發作業、統計人數、領消毒水、體育課和放學整隊、老師不在時維持班級紀律,

到了中高年級要輪流寫中隊日誌等, 基本上以協助老師的班級瑣務為主。

三、我們的小學是如何選班幹部的呢?我也做了小調查, 以北京的小學為例, 比較常見的方式是:自薦+由同學投票選舉產生。

我們再來看看國外的小學有“班幹部”一說嗎?

國外的小學也有“班幹部”嗎?

就文化相近的東亞地區而言, 韓國小學有班長副班長, 還有學習部長、體育部長等, 都是通過班內選舉當上的;老師會講清選舉規則, 給孩子時間做準備、宣傳、拉票等等, 若發現孩子違規拉票, 會被取消其參選資格。

相比之下, 日本小學的做法很讓人感到“意外”:在日本小學, 人人都是班幹部, 諸如班長、擺放桌椅管理員、分飯管理員、掃除管理員、黑板報管理員、電源開關管理員、鞋櫃鞋箱清掃員、失物管理員、保健員等等,

很多日本小學會按照座次輪流擔當班長, 有的則是通過毛遂自薦, 再由“石頭剪子布”決定。

英國小學通常不設班長等班幹部, 美國的朋友則回復說:“這裡小學沒有國內那種班幹部, 但是會有小助手(teacher’s helper)之類的工作”。

“中國式班幹部”的一些怪現象

讓小學生參與分擔班級內部事務, 這樣的做法在國內外都不新鮮。 只是, 國內的“班幹部”的稱謂, 直接將政治色彩濃厚的“幹部”一詞, 用到小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自然也讓學生職務蒙上了一絲“官僚氣息“。

孩子即便當個小隊長, 別個一道杠, 也會有親友打趣:“喲, 當官了呀!”, 別的家長和老師也會對班上的“班幹部”另眼相待,

能當班幹部的, 總歸比一般的孩子優秀一些吧。 另一方面, 那些學著老師的樣子, 教訓同學的小班幹部們, 又挺招同學反感的, “她又不是老師, 管起人來, 比老師還凶!”

這裡我要引用一位日本媽媽與孩子的一段對話:

媽媽問:“假如你今天做值日生, 是不是就可以指揮其他同學?”

孩子說:“那怎麼可以呢?同學之間怎麼可以互相指揮呢?就連命令語都是不允許使用的, 因為那會傷害被命令同學的心靈。 大家都是同學, 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都是平等的。 ”

如果在學校在班級, 這個“平等”的大前提沒有確定好, 當選班幹部的孩子就感覺“有權了”、高人一等了, 那就難免出現一些與孩子年齡不符的怪現象——

有的孩子為了當選班幹部,

想盡辦法, 用小禮物賄賂同學, 也有拉幫結派, 要脅同學或孤立競爭對手的, 這是不是也叫“不擇手段”呢?

有的小幹部向老師彙報違反紀律的學生名單時, 就算很多人都違反了紀律, 也只挑幾個跟自己平時關係不好的同學報上去, 這算不算是“黨同伐異、包庇自己人”?

班裡舉辦活動時, 眼看著其他小組的節目更精彩, 要搶了自己小組的風頭, 於是心生嫉妒, 要麼拖拖拉拉不上報節目單, 要麼借老師之口貶低別人:“老師說了, 就這啊, 你們願意演就演吧!”這算不算“打壓異己”呢?

競爭對手考試沒考好, 就去冷嘲熱諷一番, “你這樣, 還是學習委員呢?”

……

兒童的世界也是一個小社會, 有自己的運轉規則。 一些成人的市儈手段, 也許能幫助孩子贏得眼前利益,滿足一時虛榮,但更大的代價是扭曲了孩子的心靈,喪失了基本的品格。

好在,兒童群體自有它的“糾錯機制”——如果班幹部過於蠻橫囂張,下次再選舉,同學們會齊心合力讓他落選。

拉票過程中,要脅對方“你不選我我就不跟你玩了”,或者送禮賄賂同學,這些違規的招數用多了就沒人理了,而且萬一被公開,可能連參選資格都沒有了。

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

不願意當班幹部?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很多都不願意參與班幹部的競選。家長好說歹說,孩子就是不去參加自薦。很多家長都特別奇怪,明明自己家孩子成績也很好、活潑外向、能說會道的,為什麼就不願意參與一下競爭,當個班幹部多鍛煉一下呢?

孩子不想蹚渾水

簡單開心就好

說實話,如果班上已經出現了上述的那些怪現象,孩子又看得明白,不想蹚這趟渾水,也許還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如果孩子不屑于跟某些不擇手段的人競爭,不想被複雜的“同僚關係”牽制,想過得簡單開心一些,又何嘗不可呢?

有些正直的孩子因為當了班幹部,可能還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和困擾。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夠,或者愛鑽牛角尖的,更是牽扯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影響了正常的學習,搞得身心疲憊。

當班幹部處處受制

還是自由人比較愉快

第二個原因,恐怕還得回到班幹部是“老師之下,同學之上”的角色設定。

相對于普通學生,老師對班幹部理所應當要“高標準嚴要求”(懲罰也會更重),班幹部更得以身作則,比如班上發言不積極,班幹部就得帶頭積極舉手發言,別的同學不積極沒關係,班幹部不積極發言,胳臂上的二道杠,老師分分鐘可以讓你摘了。

想起自己小時候被老師指定為數學課代表,從此每次數學考試都膽戰心驚,生怕分數“配不上”數學課代表這職務——其實數學課代表的工作也就是收發數學作業而已,為什麼要數學成績第一呢?但實際上呢,直到現在,老師還是會選學科成績最好的學生來當這一科的課代表,不聽話的除外。

此外,班幹部是為同學服務,更是為老師服務的,需要聽老師的。作為班幹部,要準確傳達和執行老師的“旨意”,同學有意見也要強制執行,自己心裡反對也不可以說……甚至自己明明知道這樣不對,也只能硬著頭皮按老師的要求做。

同樣是犯點小錯誤,普通學生可以,但作為班幹部就不可以,不可以在走廊打鬧,不可以在教室內喧嘩,不可以忘寫作業,不可以……同樣是違反紀律,普通學生罰抄課文3遍,班幹部就得抄5遍。

同事的兒子今年四年級,是同年齡裡比較少見的成績好、有擔當又懂事的男孩了。三年級他當了一年的中隊長,四年級說什麼都不參加自薦了。家長問了很久,孩子才說原因,原來當時幾個不服氣的女生,天天盯著他什麼時候犯錯誤,中午在操場上和男生一起瘋跑一下,就會被她們告老師;偶爾一次沒考好,就被冷嘲熱諷。“那幾個事兒媽,我實在受夠了!惹不起,躲得起!”孩子如是說。

如果“班幹部”三個字讓人如此不自在,那就不難理解孩子更願意當一個快樂的自由人吧!

為什麼“中國式班幹部”仍然很搶手?

孩子希望當個自由人,而不少家長仍希望他們能在比例有限的班幹部中“分得一杯羹”。

由於班幹部通過選舉產生,可以想見,學習好、特長明顯、擅長表達的“明星學生”更容易當選,而調皮搗蛋、寡言內向的學生基本沒戲。

所以,在很多家長看來,當選班幹部,是對孩子學習成績、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各方面能力的一種肯定。而且,各種級別的三好學生雖然也是同學民主投票產生,往往也是在班上這些有更多表現機會的班幹部中選出,可見,它不僅“有面兒”,還有“實際的好處”。

一個更現實而迫切的需求是——小升初時的“推優”。

在“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的邏輯之下,而小學生的學習成績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班幹部”身份就成為家長眼中的一大砝碼:學習成績一樣的,班幹部優先;都是班幹部的,大隊委優先;並列都是三道杠的,就看誰連續3年被評為區級三好學生……為了爭取有限的“推優”機會,這簡直就是一個緊鑼密鼓的利益鏈,容不得家長有任何閃失。

2017年開始,北京的小升初已經全面取消了“推優”,可謂明智之舉,規避了不少問題。

當班幹部就能培養孩子的領導力麼?

也許有更好的途徑

儘管如此,不少家長還是覺得,如果孩子當上了班幹部,在待人接物方面總是能夠得到鍛煉的,會更有責任感,沒准還能培養領導力。

畢竟,那些國際頂級大學,比如哈佛和耶魯,雖然不再強調考試成績,那也是要考察孩子的團隊精神、領導力、社交能力、服務精神的。

不過,具體到小學階段,我還是要勸家長們不要過於緊張。小學班幹部承擔的大多是班級內部的雜務,如果學校的教學理念比較保守,紀律又很嚴格,班幹部基本上也鍛煉不出什麼能力。

而“領導力”從本質上說,是一個人的影響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並不是當了“班幹部”才能有機會培養領導力的。

如果孩子拒絕參選班幹部,或者過於自由散漫,沒機會當班幹部,家長希望孩子加強團隊協作的能力,還有更好的途徑。

同事說,她兒子之前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自由散漫。參加足球隊後,他仍然不仔細聽教練講戰術,結果在一次比賽中進了一個烏龍球,馬上被隊友指責“你腦子進水了”。自此孩子就學會了要認真聽教練講,明確自己的任務,在改進自己的狀態後,為球隊的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僅重新贏得隊友的喜歡和信任,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現在已經是一個會全力以赴、有擔當有包容心的小小男子漢了。

讓孩子參與一項對抗性的團體運動項目,或者參與健美操、樂團、合唱團這樣的藝術團體(當然孩子得有興趣),讓孩子有一個有歸屬感的團隊,參與團隊活動,在與老師、隊員的互動中,孩子就有機會瞭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調整自我認知和期待,瞭解團隊是怎樣合作的,為團隊共同的目標努力協作,一起比賽或者完成演出。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協作能力、孩子的責任感都有機會得到更充分的鍛煉。

看到這裡,如果你不再因孩子沒當選班幹部而焦慮,也不再因為孩子當了班幹部而沾沾自喜,就算我沒白寫啦。

最後,我也想問問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校長、老師們——什麼時候小學生的班幹部制度也能跟國際接軌呢?

各位朋友,如果關於“班幹部”有什麼故事經驗分享,歡迎留言,海外的讀者如果有更多國家的更多做法,也歡迎分享。

作者簡介:

裙帶菜:家有7歲的閨女和3歲的兒子,做過新聞網站編輯、時尚雜誌編輯,自稱童書媽媽鐵粉。

__END___

也許能幫助孩子贏得眼前利益,滿足一時虛榮,但更大的代價是扭曲了孩子的心靈,喪失了基本的品格。

好在,兒童群體自有它的“糾錯機制”——如果班幹部過於蠻橫囂張,下次再選舉,同學們會齊心合力讓他落選。

拉票過程中,要脅對方“你不選我我就不跟你玩了”,或者送禮賄賂同學,這些違規的招數用多了就沒人理了,而且萬一被公開,可能連參選資格都沒有了。

為什麼那麼多的孩子

不願意當班幹部?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孩子很多都不願意參與班幹部的競選。家長好說歹說,孩子就是不去參加自薦。很多家長都特別奇怪,明明自己家孩子成績也很好、活潑外向、能說會道的,為什麼就不願意參與一下競爭,當個班幹部多鍛煉一下呢?

孩子不想蹚渾水

簡單開心就好

說實話,如果班上已經出現了上述的那些怪現象,孩子又看得明白,不想蹚這趟渾水,也許還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如果孩子不屑于跟某些不擇手段的人競爭,不想被複雜的“同僚關係”牽制,想過得簡單開心一些,又何嘗不可呢?

有些正直的孩子因為當了班幹部,可能還給自己帶來了不少的麻煩和困擾。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夠,或者愛鑽牛角尖的,更是牽扯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影響了正常的學習,搞得身心疲憊。

當班幹部處處受制

還是自由人比較愉快

第二個原因,恐怕還得回到班幹部是“老師之下,同學之上”的角色設定。

相對于普通學生,老師對班幹部理所應當要“高標準嚴要求”(懲罰也會更重),班幹部更得以身作則,比如班上發言不積極,班幹部就得帶頭積極舉手發言,別的同學不積極沒關係,班幹部不積極發言,胳臂上的二道杠,老師分分鐘可以讓你摘了。

想起自己小時候被老師指定為數學課代表,從此每次數學考試都膽戰心驚,生怕分數“配不上”數學課代表這職務——其實數學課代表的工作也就是收發數學作業而已,為什麼要數學成績第一呢?但實際上呢,直到現在,老師還是會選學科成績最好的學生來當這一科的課代表,不聽話的除外。

此外,班幹部是為同學服務,更是為老師服務的,需要聽老師的。作為班幹部,要準確傳達和執行老師的“旨意”,同學有意見也要強制執行,自己心裡反對也不可以說……甚至自己明明知道這樣不對,也只能硬著頭皮按老師的要求做。

同樣是犯點小錯誤,普通學生可以,但作為班幹部就不可以,不可以在走廊打鬧,不可以在教室內喧嘩,不可以忘寫作業,不可以……同樣是違反紀律,普通學生罰抄課文3遍,班幹部就得抄5遍。

同事的兒子今年四年級,是同年齡裡比較少見的成績好、有擔當又懂事的男孩了。三年級他當了一年的中隊長,四年級說什麼都不參加自薦了。家長問了很久,孩子才說原因,原來當時幾個不服氣的女生,天天盯著他什麼時候犯錯誤,中午在操場上和男生一起瘋跑一下,就會被她們告老師;偶爾一次沒考好,就被冷嘲熱諷。“那幾個事兒媽,我實在受夠了!惹不起,躲得起!”孩子如是說。

如果“班幹部”三個字讓人如此不自在,那就不難理解孩子更願意當一個快樂的自由人吧!

為什麼“中國式班幹部”仍然很搶手?

孩子希望當個自由人,而不少家長仍希望他們能在比例有限的班幹部中“分得一杯羹”。

由於班幹部通過選舉產生,可以想見,學習好、特長明顯、擅長表達的“明星學生”更容易當選,而調皮搗蛋、寡言內向的學生基本沒戲。

所以,在很多家長看來,當選班幹部,是對孩子學習成績、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各方面能力的一種肯定。而且,各種級別的三好學生雖然也是同學民主投票產生,往往也是在班上這些有更多表現機會的班幹部中選出,可見,它不僅“有面兒”,還有“實際的好處”。

一個更現實而迫切的需求是——小升初時的“推優”。

在“上不了好中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的邏輯之下,而小學生的學習成績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班幹部”身份就成為家長眼中的一大砝碼:學習成績一樣的,班幹部優先;都是班幹部的,大隊委優先;並列都是三道杠的,就看誰連續3年被評為區級三好學生……為了爭取有限的“推優”機會,這簡直就是一個緊鑼密鼓的利益鏈,容不得家長有任何閃失。

2017年開始,北京的小升初已經全面取消了“推優”,可謂明智之舉,規避了不少問題。

當班幹部就能培養孩子的領導力麼?

也許有更好的途徑

儘管如此,不少家長還是覺得,如果孩子當上了班幹部,在待人接物方面總是能夠得到鍛煉的,會更有責任感,沒准還能培養領導力。

畢竟,那些國際頂級大學,比如哈佛和耶魯,雖然不再強調考試成績,那也是要考察孩子的團隊精神、領導力、社交能力、服務精神的。

不過,具體到小學階段,我還是要勸家長們不要過於緊張。小學班幹部承擔的大多是班級內部的雜務,如果學校的教學理念比較保守,紀律又很嚴格,班幹部基本上也鍛煉不出什麼能力。

而“領導力”從本質上說,是一個人的影響力和團隊協作的能力,並不是當了“班幹部”才能有機會培養領導力的。

如果孩子拒絕參選班幹部,或者過於自由散漫,沒機會當班幹部,家長希望孩子加強團隊協作的能力,還有更好的途徑。

同事說,她兒子之前總是注意力不集中,自由散漫。參加足球隊後,他仍然不仔細聽教練講戰術,結果在一次比賽中進了一個烏龍球,馬上被隊友指責“你腦子進水了”。自此孩子就學會了要認真聽教練講,明確自己的任務,在改進自己的狀態後,為球隊的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僅重新贏得隊友的喜歡和信任,各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現在已經是一個會全力以赴、有擔當有包容心的小小男子漢了。

讓孩子參與一項對抗性的團體運動項目,或者參與健美操、樂團、合唱團這樣的藝術團體(當然孩子得有興趣),讓孩子有一個有歸屬感的團隊,參與團隊活動,在與老師、隊員的互動中,孩子就有機會瞭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調整自我認知和期待,瞭解團隊是怎樣合作的,為團隊共同的目標努力協作,一起比賽或者完成演出。在這個過程中,團隊協作能力、孩子的責任感都有機會得到更充分的鍛煉。

看到這裡,如果你不再因孩子沒當選班幹部而焦慮,也不再因為孩子當了班幹部而沾沾自喜,就算我沒白寫啦。

最後,我也想問問我們的教育管理部門、校長、老師們——什麼時候小學生的班幹部制度也能跟國際接軌呢?

各位朋友,如果關於“班幹部”有什麼故事經驗分享,歡迎留言,海外的讀者如果有更多國家的更多做法,也歡迎分享。

作者簡介:

裙帶菜:家有7歲的閨女和3歲的兒子,做過新聞網站編輯、時尚雜誌編輯,自稱童書媽媽鐵粉。

__END___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