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識人察人,都用這三個技巧!

俗話說,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還有一句經典名言說, “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 ”不論是“千里馬”, 還是“金子”, 在這個世界上, 才華橫溢、滿腹經綸、身懷絕技的人不在少數, 但缺少的是一雙發現人才的眼睛, 缺少的是具有一雙慧眼的“伯樂”。

人才就在眼前, 金子就在腳下, 但就是沒有人發現。

千里馬之所以能在窮鄉僻壤、山路泥濘之中、鹽車重載之下被發現, 是因為幸遇善於相馬的伯樂。 千里馬若不遇到伯樂, 恐怕要終身困守在槽櫪之中, 永無出頭之日。 許多人才都是被“伯樂”相中, 又為其創造了一個發展成長、施展才華的機會,

才獲得成功的。

當然, 伯樂也不是沒有, 但有了伯樂還不行, 還得是真正的好伯樂。 有些伯樂也會看走眼, 會把“黃銅”看作是“黃金”、會把“跛足馬”看成是“千里馬”, 所以“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這句話如果放在企業裡, 恐怕就要改為“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真正的好伯樂就更不常有”。

作為企業的管理者, 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好伯樂, 首先要掌握一些識別“千里馬”的技巧和方法, 以下幾點值得參考:

(1) 通過言語表達來瞭解一個人的思想境界

潛人才都是尚未得志, 他們在公開場合說官話、假話的機會極少, 他們的話, 絕大多數是在自由場合下直抒胸臆的肺腑之言, 是不帶“顏色”的本質之言, 因而就更能真實地反映和表達他們真實的思想感情。

劉邦和項羽在未成名之前, 見到秦始皇威風凜凜凜凜地巡行。 各說了一句話。 劉邦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則說:“彼可取而代之也!”兩個都有稱王稱霸的雄心, 卻表現出兩種性格, 劉邦貪婪多欲, 項羽強悍爽直。

短短的一句話, 劉、項兩個人的志向表露得清清楚楚。

(2) 通過行為舉止來判斷一個人的志向抱負

一個人的行為, 體現著一個人的追求。 一個講究吃喝打扮的人, 所追求的是口舌之福和衣著之麗;一個善於請客送禮的人, 所追求的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一個幹工作吊兒郎當, 迎候領導者卻十分周到殷勤的人, 所追求的是個人私利, 等等。

任何一個人, 一旦進人了自己希望進入的角色, 就會為了保住角色而多多少少地帶點“裝扮相”, 只有那些處在一般人中的人才, 他們既無失去角色的擔心。 又不刻意地尋覓表現自己的機會, 所以, 他們的一切言行都比較質樸自然。

領導者若能在一個人才毫無裝扮的情況下透視出他的“真跡”,

而且選種“真跡”又包含和表現出某種可貴之處, 那麼大膽地啟用這種人才, 十有八九是可靠的。

(3) 通過名聲和信譽來考察一個人的品德修養

善識人才者, 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不受“語浪言潮”所左右。 對於已成名的“顯人才”, 不跟在吹捧讚揚聲的後面唱讚歌, 而應該多聽一聽反對意見;對於未成名的“潛人才”所受到的讚譽, 則應該留心在意。

這是因為, 人們大多有“馬太效應”心理, 人云亦云者居多, 大家說好, 說好的人越發多起來, 大家說孬, 說孬的人也會隨波逐流。 當人才處在潛伏階段, “馬太效應”對他毫不相干。 再者, 人們對他吹捧沒有好處可得。

所以, 人們對“潛人才”的稱讚是發自於內心的, 是心口一致的。

用人者如果聽到大家對一位普通人進行讚揚時, 一定要引起注意。

古往今來, 許多人才都是用人者聽到別人的讚譽後而得知的。

劉備就是在聽到人們對諸葛亮的讚譽後, 而“三顧茅廬”請得賢才的, 周文王也是在百姓的讚譽聲中, 得知渭水邊的賢才姜太公的。

“潛人才”多出身卑微, 而出身卑微的人一旦受到人們的讚譽, 就是其價值得到了“民間”的承認, 用人者就要大膽地啟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