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元四家山水為何千古不衰?他的獨到之處在哪?

元代中後期, 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四人, 在山水畫創作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繪畫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評價, 被稱為“元季四大家”。

“元四家”在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畫的基礎上, 深受元初書畫家趙孟頫的影響, 把筆墨韻味在繪畫中的作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突出了山水畫的文學趣味, 使詩、書、畫有意識地融為一體, 各具風貌, 開創了一代新風, 形成了以“文人畫”為主流的山水畫派, 把中國山水畫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對明清兩代畫壇影響極大。

黃公望

元四家中, 以黃公望年齒最長, 並直接聆受趙孟頫的教導, 又開始寄畫以樂的門徑, 故列為四家之冠。

黃公望, 字子久, 號大癡、大癡道人、一峰道人, 平江路常熟州人, 元朝畫家。 本姓陸, 名堅, 幼年父母雙亡, 族人將其過繼給永嘉黃氏為養子, 這位黃公年已九十, 膝下無子, 得子萬分欣喜, 笑道:“黃公望子久矣!”因改姓名,

叫黃公望, 字子久。

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 由此生髮, 自創一格;創淺絳山水, 畫風雄秀、簡逸、明快, 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 為“元四家”之首。

黃公望的山水畫從技法面貌上而言, 有兩種風格類型, 明張醜《清河書畫舫》中說:“大癡畫格有二:一種作淺絳色者, 山頭多岩石, 筆勢雄偉;一種作水墨者, 皴紋極少, 筆意尤為簡遠”。

《天池石壁圖》和《丹崖玉樹圖》是他淺降山水的代表作, 兩圖手法略同, 均為重峰疊嶺, 高松層崖, 山巒樹木的造型和勾勒法源自董、巨, 筆法變繁複為簡疏, 多用幹筆皴擦, 化宋人的實質為虛靈。

再皴染後再用清淡的赭石花青渲染, 即所謂“淺絳法”。 赭石和花青具有溫暖和沉靜的視覺色感, 很適宜表現江南青麗明潔的山光樹色,

也符合元人清逸的審美觀。 由黃公望所創立的淺絳山水, 很快在元代流行, 並為後世所崇尚和發揚。 (選自元四家畫集)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江蘇常熟虞山名勝天池石壁的秀麗風光。 畫中層巒疊嶂,

千岩萬壑, 長松雜樹, 縱橫有序, 錯縱多姿, 顯示了天池石壁的雄秀美資。 天池在畫面右上部, 池上有水榭, 兩岸石壁對峙。

山下林木茂密, 數間房舍散落其間, 左下兩株高松聳立。 山澗泉水, 匯成一潭。 潭水之上置水榭小橋。 構圖繁而用筆簡, 筆墨渾厚華滋。 設色多用淡赭, 染以墨青墨綠, 展示出山中的幽趣。 全圖煙雲流潤, 氣勢雄偉, 系黃公望晚年淺絳山水傑作。 (選自元四家畫集)

元 黃公望 丹崖玉樹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黃公望代表性作品之一, 整幅畫面體現出黃公望山水風格的特點。 畫面高山聳立, 樹木蔥郁, 展現出“丹崖玉樹”的景象。 遠處高山之上雲霧迷蒙, 縈繞山峰, 峰石之間植被叢生, 山腰上樹木茂盛, 蓬勃的松樹在岩石間頑強求生。

萬樹遮蔽下的殿閣半隱半露, 前景左側一顆松樹盤曲而上, 高聳參天;右側小橋橫臥, 一隱士策仗尋幽。 用筆簡勁洗練, 筆法蒼秀, 設色淡雅, 正如清代吳修所說:“赭色微黃畫裡春, 墨青墨綠染精神。 ”(選自元四家畫集)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高嶺競力,層岩蜂起,丘壑嶢崢,凍樹蕭瑟,表現隆冬臘月,氣候嚴寒的山區景象。圖中山巒純用筆墨空勾,淡墨漬染。水和天空用濃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皚皚大雪初霽的山峰景色。

山中小樹用細筆勾描,樹幹如“竹根”,樹枝如“花鬍”。用筆洗練,構圖新穎,平中寓險,層次分明,虛實相生,風格雄奇。為黃公望晚年水墨山水畫之傑作。(選自元四家畫集)

吳鎮

吳鎮(1280年—1354年),中國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等,嘉興魏塘橋(今嘉善縣魏塘街道)人。

吳鎮性孤介,一生清貧,曾在村塾教書、並賣卜于武林等地。但他博學多識,工書法,善草書,能詩文,繪畫善水墨山水畫,師法巨然,用長披麻皴,兼以斧劈,筆力勁爽,墨氣淋漓,寫出山川林木崢嶸鬱茂之景,改變了巨然“淡墨輕嵐”的風格。也畫松竹,亦挺拔有致。尤其重視畫面題詠書法與繪畫風格的協調統一。

他的畫善用老筆濕墨,筆力雄勁,墨氣沉厚,題詠詩文較多。畫墨竹筆意豪宕,生意滿紙;畫古木、怪石挺勁有力。明清兩代書畫家均受他很大影響。

元 吳鎮 漁父圖軸

此圖取景於江南一帶水鄉。高樹兩株聳立湖畔,樹下置一毛棚,有小徑穿越敞棚可達湖邊,湖沿蒲草萋萋,隨風搖拂,對江平沙曲岸,遠岫遙岑,更遠處一巒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葉,水波漣漪之中,生動地描繪出“放歌蕩漾蘆花風”的情意。

筆法圓潤,意境幽深。畫風師法巨然而又有變化。此圖是吳鎮63歲時的作品,已形成其代表作的風格,是一幀風情閒逸、清光宜人的佳作。(選自元四家畫集)

吳鎮 溪山高隱圖

倪瓚

倪瓚,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

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

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

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水墨紙本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虞山林壑圖》是倪瓚晚期山水畫作品。構圖平遠,景物極簡,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是“淡墨筆畫,林亭樹石,並遠峰一角”的典型體現。取“一河兩岸”模式,構圖較為繁密。遠山近坡,河水橫隔其間。畫中用筆變中鋒為側鋒,用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層巒疊嶂,潤澤華滋,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

此圖以三段式為基礎進行佈陣,畫面表現平林遠岫的景象。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淡墨皴染較多。全圖墨氣濃郁,枯、濕、濃、淡相互滲透,給人一種遠崗寥曠、湖水清涼的感覺。

此圖在空間佈局上與以往《六君子》《漁莊秋霽》等相異,不以較單純的近舉叢木、遠山合攏來結構畫面,而是中部兩邊各伸出一抹灘渚,以沙洲、雜樹等景物,充實畫面,增加了曲折婉轉的意味,使整個構圖有所變化。可見倪瓚至暮年仍不斷追求“圖式結構”的變革。

元 倪瓚 松亭山色圖

倪瓚崇尚淡逸的生活,由此形成了天真幽淡的畫風。此圖寫坡岸平地,長松修竹,空亭無人,一奇石立於岸邊,遠山遙遙在望。畫山石用筆秀俏而有力,畫樹則用筆輕淡而圓勁。淡墨皴染,力求簡潔。構圖是典型的三段式,恬靜幽遠。

王蒙

王蒙(1308年—1385年,一作1298年—1385年),字叔明(一作叔銘),號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元末明初畫家,元四家中最年輕者。

王蒙于元朝末年曾入仕,後來棄官隱居於今浙江餘杭黃鶴山達30年,自號黃鶴山樵。明初出任山東泰安知州,由於曾在當時宰相胡惟庸家觀畫,胡被捕時受牽連入獄,死於獄中。

王蒙自幼受外祖父趙孟頫的影響,喜好繪畫,後來得到黃公望的指教,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對山水畫有獨到的創新,發明瞭解索皴畫法,善用渴墨苔點,所畫山水景色稠密,山重水複,佈局繁密,蒼鬱深秀;用解索皴和渴墨點苔,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為他的獨到處。

夏山高隱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設色繪重山疊翠,瀑布孤懸,林陰繁薈,流泉下注。

山間梵宇茅舍落錯,屋堂內有高士侍童。筆墨濕潤山巒披麻皴、解索皴並用,濃墨點苔,繁複厚重。

樹木用積墨法,局部以焦墨皴擦,蒼鬱煙潤。構圖雖繁密,但畫家巧妙地運用了實中求虛、疏密對比之法,畫面雄奇蒼渾,無迫塞之感。畫風仿董、巨而有所創新,為王蒙細密中見秀潤明淨的山水畫精品。(選自元四家畫集)

葛稚川移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看完了元四家的是不是想臨摹學習呢?

下面給大家推薦一套書,裡面有元四家的精品力作。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高嶺競力,層岩蜂起,丘壑嶢崢,凍樹蕭瑟,表現隆冬臘月,氣候嚴寒的山區景象。圖中山巒純用筆墨空勾,淡墨漬染。水和天空用濃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皚皚大雪初霽的山峰景色。

山中小樹用細筆勾描,樹幹如“竹根”,樹枝如“花鬍”。用筆洗練,構圖新穎,平中寓險,層次分明,虛實相生,風格雄奇。為黃公望晚年水墨山水畫之傑作。(選自元四家畫集)

吳鎮

吳鎮(1280年—1354年),中國元代畫家,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梅沙彌等,嘉興魏塘橋(今嘉善縣魏塘街道)人。

吳鎮性孤介,一生清貧,曾在村塾教書、並賣卜于武林等地。但他博學多識,工書法,善草書,能詩文,繪畫善水墨山水畫,師法巨然,用長披麻皴,兼以斧劈,筆力勁爽,墨氣淋漓,寫出山川林木崢嶸鬱茂之景,改變了巨然“淡墨輕嵐”的風格。也畫松竹,亦挺拔有致。尤其重視畫面題詠書法與繪畫風格的協調統一。

他的畫善用老筆濕墨,筆力雄勁,墨氣沉厚,題詠詩文較多。畫墨竹筆意豪宕,生意滿紙;畫古木、怪石挺勁有力。明清兩代書畫家均受他很大影響。

元 吳鎮 漁父圖軸

此圖取景於江南一帶水鄉。高樹兩株聳立湖畔,樹下置一毛棚,有小徑穿越敞棚可達湖邊,湖沿蒲草萋萋,隨風搖拂,對江平沙曲岸,遠岫遙岑,更遠處一巒秀起,山色入湖,扁舟一葉,水波漣漪之中,生動地描繪出“放歌蕩漾蘆花風”的情意。

筆法圓潤,意境幽深。畫風師法巨然而又有變化。此圖是吳鎮63歲時的作品,已形成其代表作的風格,是一幀風情閒逸、清光宜人的佳作。(選自元四家畫集)

吳鎮 溪山高隱圖

倪瓚

倪瓚,元代畫家、詩人。初名珽,字泰宇,後字元鎮,號雲林子、荊蠻民、幻霞子等。江蘇無錫人。

倪瓚家富,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忽散盡家財,浪跡太湖一帶。

倪瓚擅畫山水、墨竹,師法董源,受趙孟頫影響。早年畫風清潤,晚年變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

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書法從隸入,有晉人風度,亦擅詩文。

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水墨紙本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虞山林壑圖》是倪瓚晚期山水畫作品。構圖平遠,景物極簡,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是“淡墨筆畫,林亭樹石,並遠峰一角”的典型體現。取“一河兩岸”模式,構圖較為繁密。遠山近坡,河水橫隔其間。畫中用筆變中鋒為側鋒,用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層巒疊嶂,潤澤華滋,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

此圖以三段式為基礎進行佈陣,畫面表現平林遠岫的景象。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淡墨皴染較多。全圖墨氣濃郁,枯、濕、濃、淡相互滲透,給人一種遠崗寥曠、湖水清涼的感覺。

此圖在空間佈局上與以往《六君子》《漁莊秋霽》等相異,不以較單純的近舉叢木、遠山合攏來結構畫面,而是中部兩邊各伸出一抹灘渚,以沙洲、雜樹等景物,充實畫面,增加了曲折婉轉的意味,使整個構圖有所變化。可見倪瓚至暮年仍不斷追求“圖式結構”的變革。

元 倪瓚 松亭山色圖

倪瓚崇尚淡逸的生活,由此形成了天真幽淡的畫風。此圖寫坡岸平地,長松修竹,空亭無人,一奇石立於岸邊,遠山遙遙在望。畫山石用筆秀俏而有力,畫樹則用筆輕淡而圓勁。淡墨皴染,力求簡潔。構圖是典型的三段式,恬靜幽遠。

王蒙

王蒙(1308年—1385年,一作1298年—1385年),字叔明(一作叔銘),號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元末明初畫家,元四家中最年輕者。

王蒙于元朝末年曾入仕,後來棄官隱居於今浙江餘杭黃鶴山達30年,自號黃鶴山樵。明初出任山東泰安知州,由於曾在當時宰相胡惟庸家觀畫,胡被捕時受牽連入獄,死於獄中。

王蒙自幼受外祖父趙孟頫的影響,喜好繪畫,後來得到黃公望的指教,又常與倪瓚等人切磋,對山水畫有獨到的創新,發明瞭解索皴畫法,善用渴墨苔點,所畫山水景色稠密,山重水複,佈局繁密,蒼鬱深秀;用解索皴和渴墨點苔,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為他的獨到處。

夏山高隱圖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設色繪重山疊翠,瀑布孤懸,林陰繁薈,流泉下注。

山間梵宇茅舍落錯,屋堂內有高士侍童。筆墨濕潤山巒披麻皴、解索皴並用,濃墨點苔,繁複厚重。

樹木用積墨法,局部以焦墨皴擦,蒼鬱煙潤。構圖雖繁密,但畫家巧妙地運用了實中求虛、疏密對比之法,畫面雄奇蒼渾,無迫塞之感。畫風仿董、巨而有所創新,為王蒙細密中見秀潤明淨的山水畫精品。(選自元四家畫集)

葛稚川移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看完了元四家的是不是想臨摹學習呢?

下面給大家推薦一套書,裡面有元四家的精品力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