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玉米高產紀錄田塊技術與效益分析

來源 | 《作物雜誌》 2017(6)

作者 |李少昆等

摘要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71 團通過實施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 2014 年創造10500畝(1227.6 kg/畝)的全國玉米大面積高產記錄, 2017年單產達到1229.8kg/畝, 成本效益分析表明, 2014 年和 2017年高產紀錄田塊畝淨利潤分別達到 1607.88元/畝)和 1110.65元/畝, 實現了高產高效的協同。 技術分析表明, 高產田融合了以籽粒收穫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以密植栽培、高品質群體調控為核心的高產栽培技術、以綠色防控、秸稈還田、肥料減施為重點的綠色生產技術, 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統一作業管理, 實現了玉米綠色增產增效,

為玉米生產轉方式增效益和發展現代玉米生產樹立了成功案例。

正文

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體系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創建, 2013-2016 年連續 4 年被農業部遴選為全國玉米主推技術,

在各地示範推廣創造出一批玉米高產紀錄, 推動了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及綠色生產技術的推廣。 其中, 2013 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奇台總場創造了單產 1511.74 kg / 畝的全國玉米小面積(1.5畝)高產紀錄, 實現單季畝產突破“三千斤”, 2017 年在同一地點再次創造1517.11 kg / 畝的全國玉米高產新紀錄, 大幅度提升了我國玉米現實產量潛力。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 71 團自 2009 vb年起開始實施玉米密植綠色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 產量和效益逐年提高。 經農業部專家組測產驗收, 2014 年在萬畝(10500畝)連片田塊創造1227.6 kg/畝的全國玉米大面積高產紀錄。 2017 年 10 月 14 日, 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全國玉米栽培學組、國家玉米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專家再次對位於71團6連的1103號示範田(面積為73.3hm2,
1100畝)進行現場機械籽粒收穫測產, 結果平均產量達到1229.8 kg/畝。

高產田能否實現高的經濟效益且持續增產增效?今後玉米生產轉方式的方向在哪裡?這是當前各級政府部門、科技人員和廣大農民朋友所關心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分析 71 團高產紀錄田塊的技術要點、實施效果和技術特徵,

試圖尋找答案。

1.萬畝高產田產量與產量結構

測產結果(表1)表明, 2014 年萬畝高產田 30 個測試點平均單產 18414kg/hm2, 其中, 收穫穗數為7102穗/畝, 變幅為5938-8761穗/畝;單穗重平均為 174.2g, 變幅為 138.5-214.6 g;採用品種主要是M751、M753、KWS3564、德育919、先玉335等, 其中M751、M753兩品種占總種植面積 50%以上。 2017 年, 採用機械粒收測產, 測產地塊(71團6連1103號地)面積為73.3hm2(1100畝), 種植品種為登海8883, 產量為 1229.8 kg/畝。 從高產田的產量及產量結構看, 選用耐密品種、高密度栽培是獲得大面積高產突破的主要途徑。

2. 萬畝高產田種植技術要點與田間作業

萬畝高產田採用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 以耐密宜機收品種、高密度種植、群體品質調控栽培為核心, 集成精細整地、高品質種子與精量播種、化學調控、機械施肥、綠色防控、秸稈還田、機械粒收、烘乾收儲等關鍵技術, 採取全程成本核算, 萬畝田產量目標1200 kg/畝, 利潤目標 1000元/畝。 種植技術要點如下。

1)耐密高產抗倒適合機械作業品種。 選擇國家或自治區審定、經品種篩選試驗推薦的耐密、抗倒、抗病、適應機械精量點播和機械粒收的優良品種。

2)精細整地。採用大型聯合整地機整地,提高整地品質。

3)精量播種。適期早播,GPS 導航播種,選用發芽率≥96%,種子發芽勢高的精品種子,機械單粒精量點播。有滴灌條件的地塊,採取播後1~2d滴水出苗,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保苗率及群體整齊度。帶種肥播種時要種、肥分離。

4)高密度種植。保苗密度6500-7500株/畝。具體密度依據各品種耐密性和熟期確定。

5)機械施肥。根據玉米產量目標和地力水準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使用各級土肥站經測土推薦的配方或配方專用肥。在有條件的地區,施優質粗有機肥 30-45t/hm2或精製有機肥 15t/hm2左右;全部磷肥、30%-40%的氮肥(如有種肥可相應減少用量)和 70%鉀肥作基肥,剩餘的肥料結合第二次中耕和開溝時機械追施。基肥結合整地採用秋季全層施肥:施二銨300kg/hm2、尿素75kg kg/hm2;種肥:磷酸二銨120kg/hm2;追肥:頭水前側追施尿素 375-450kg/hm2。滴灌地塊採取水肥一體化運籌,在每次滴水時隨水施滴灌專用肥或其他速效肥料。

6)水分管理。生育期間灌水 2-3 次,頭水適當晚澆,有利於玉米蹲苗紮根抗倒,最佳時期一般在中午葉片卷葉、早晚展開時。

7)化學調控。在6~9片展葉時噴施玉米專用生長調節劑,如噸田寶、玉黃金、羥基乙烯利等,控制基部節間長度,預防倒伏。

8)病蟲害綠色防控。選擇抗/耐本地主要病蟲害的品種;針對所在區域病蟲害類型選擇種衣劑包衣,預防苗期病蟲害;在玉米出苗後至灌漿期,地邊懸掛頻振式殺蟲燈抓玉米螟、棉鈴蟲和地老虎蛾,一盞燈管理面積3.3hm2(50畝)左右;另懸掛紫光殺蟲燈誘殺害蟲成蟲,每盞燈約管33.3hm2(500畝)。

9)機械粒收與烘乾。籽粒水分含量降至 25%以下時,直接進行機械籽粒收穫,一次完成摘穗、剝皮、脫粒,一般在 10 月中旬~11 月初。收穫籽粒烘乾儲藏、交售。

10)秸稈還田。採用秸稈還田培肥地力。機械收穫時秸稈粉碎抛灑還田,或利用秸稈還田機粉碎秸稈。秸稈翻埋還田時,用重型切口耙進行切地,讓土壤和粉碎的秸稈充分混合後再進行耕翻,耕深不小於 28 釐米,耕後耙透、鎮實、整平,消除因秸稈造成的土壤架空。秸稈量大的地塊可利用飼草檢拾打捆機將一部分秸稈打捆作飼料。

3 .萬畝高產田成本效益核算

按當年生產資料價格對 71 團萬畝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田進行生產成本的逐項計算,結果見表3。2014 年高產田生產經營總費用為785.94元/畝,按玉米籽粒價格 1.95 元/kg(14%含水率,下同)計算,產值 35907.3元/hm2,淨利潤達到 1607.88元/畝;2017 年市場價格下滑,高產田生產經營總費用為734.05元/畝,按籽粒價格 1.5 元/kg計算,產值 1844.7元/畝,淨利潤 1110.65元/畝,仍然達到了淨利潤 1000元/畝的目標,實現了高產高效協同提高。

2014 年,在生產經營總費用785.94元/畝中,生產成本 621.38元/畝占總經營費用的 79.1%,土地費164.56元/畝占20.9%。在生產成本中,機械作業費223.6元/畝,占生產總成本的 36.0%,排第1位;肥料費188.4元/畝,占30.3%,排第 2 位;種子費占 16.3%,排第3位;依次,勞務費(播種、追肥、灌水、收穫等環節輔助投工)占 7.2%, 灌溉費占5.4%,保險費占4.1%,農藥費占0.7%。

2017 年,在生產經營總費用 734.05元/畝中,生產成本 568.05元/畝占總經營費用的 77.4%;土地費166元/畝占22.6%。在生產成本中,機械作業費203.9元/畝,占生產總成本的 35.9%,仍然排第 1 位;肥料費投入161.2元/畝,占 28.4%,排第 2 位;種子費占16.3%,排第 3 位;依次,灌溉費占 8.0%,勞務費(播種、追肥、灌水、收穫等環節輔助投工)占 6.0%,保險費占 4.4%,農藥費占 1.0%。

4.萬畝高產紀錄田技術效益分析

71 團萬畝高產紀錄田的實踐表明,玉米生產效益可以通過提高產量、實施全程機械化、減少投入和採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等多個途徑得以實現。

(1)高產獲得高產值,為增效奠定了基礎。測產結果(表1)表明,2014 年10 500畝高產田的產量水準達到1227.6kg/畝,使我國玉米大面積單產邁上1 200 kg/畝的新臺階,2017 年對 1100畝地塊的籽粒收穫測試,平均產量達到 1229.8 kg/畝。從產量結構分析,高產的突破主要是通過選用耐密、產量潛力大、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採取高密度種植和高品質群體調控栽培,充分挖掘當地的光溫水土生產潛力而實現。

(2)全程機械化、統一種植和作業管理及標準化生產大幅度降低了用工投入,提高了機械作業效率。71 團高產田玉米全程機械化作業環節如表 2 所示。通過單粒點播技術減少了間、定苗環節,每畝地可節省人工投入 30-50 元;通過實施籽粒收穫,減少了果穗運輸、翻曬和脫粒成本,比人工收穫每畝至少可節省 20 0元用工,比較效益十分顯著。71團每塊條田的面積一般在500-1000畝,高產田採取統一作物種植規劃、統一機械作業、施肥、灌水、病蟲防治和標準化生產模式,機械作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從投入產出分析可見,高產田機械作業費為 203.9-223.6元/畝,占生產總成本的 35.9%~36%,排在第 1 位,而勞動力投入成本僅占總生產成本的 6.0%-7.2%。該農場每個職工承包29畝土地,通過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每公頃用工僅為34-5元/畝,主要用於播種、追肥、灌水、收穫等環節,按當地每個工日200-300元雇工費折算,用工不足0.25個/畝。

(3)培肥地力、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綠色生產。71 團高產田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起開始秸稈還田,已持續 30 餘年,期間,還採取了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與大豆、小麥輪作等措施,地力得到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保持在 3%~5%,為實現玉米持續高產奠定了基礎。同時採用測土配方施肥和機械深施肥等技術,不僅提高了施肥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施肥投入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高產紀錄田化肥投入量為磷酸二銨 420kg/hm2,尿素 450~525kg/hm2,肥料生產效率較高。在病蟲害防控方面,通過選擇抗病品種,地邊懸掛頻振式殺蟲燈和紫光殺蟲燈誘殺害蟲,不僅節約了成本,還可替代殺蟲劑的使用,實現了綠色防控。一般每盞頻振式殺蟲燈管 3.3hm2(50畝)玉米地,成本為 260元,折合成本約 78元/hm2(5.2元/畝);每盞紫光燈成本 80元,可管 33.3hm2(500畝),折合每畝成本約 2.4元/hm2(0.16元/畝),兩項合計 80.4元/hm2(5.36元/畝)。

5.結論

綜上可見,萬畝高產紀錄田塊實現了高產高效的融合。與傳統生產相比,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建立了全新的玉米栽培理念,即以玉米籽粒生產效率為目標,通過選用脫水快的品種降低含水量,實現田間籽粒直接收穫並降低烘乾成本,通過全程機械化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及統一作業管理降低勞動力投入、提高機械作業效率;通過增密種植實現增產,降低早熟玉米生育期縮短對產量的影響;通過病蟲害綠色防控、秸稈還田、化肥減施等措施,實現綠色生產;將增密種植、高品質群體調控為核心的高產栽培、以機械粒收技術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和綠色生產技術相融合,通過規模化、標準化實施,實現玉米綠色增產增效,提高玉米了競爭力。

2)精細整地。採用大型聯合整地機整地,提高整地品質。

3)精量播種。適期早播,GPS 導航播種,選用發芽率≥96%,種子發芽勢高的精品種子,機械單粒精量點播。有滴灌條件的地塊,採取播後1~2d滴水出苗,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保苗率及群體整齊度。帶種肥播種時要種、肥分離。

4)高密度種植。保苗密度6500-7500株/畝。具體密度依據各品種耐密性和熟期確定。

5)機械施肥。根據玉米產量目標和地力水準進行測土配方施肥,使用各級土肥站經測土推薦的配方或配方專用肥。在有條件的地區,施優質粗有機肥 30-45t/hm2或精製有機肥 15t/hm2左右;全部磷肥、30%-40%的氮肥(如有種肥可相應減少用量)和 70%鉀肥作基肥,剩餘的肥料結合第二次中耕和開溝時機械追施。基肥結合整地採用秋季全層施肥:施二銨300kg/hm2、尿素75kg kg/hm2;種肥:磷酸二銨120kg/hm2;追肥:頭水前側追施尿素 375-450kg/hm2。滴灌地塊採取水肥一體化運籌,在每次滴水時隨水施滴灌專用肥或其他速效肥料。

6)水分管理。生育期間灌水 2-3 次,頭水適當晚澆,有利於玉米蹲苗紮根抗倒,最佳時期一般在中午葉片卷葉、早晚展開時。

7)化學調控。在6~9片展葉時噴施玉米專用生長調節劑,如噸田寶、玉黃金、羥基乙烯利等,控制基部節間長度,預防倒伏。

8)病蟲害綠色防控。選擇抗/耐本地主要病蟲害的品種;針對所在區域病蟲害類型選擇種衣劑包衣,預防苗期病蟲害;在玉米出苗後至灌漿期,地邊懸掛頻振式殺蟲燈抓玉米螟、棉鈴蟲和地老虎蛾,一盞燈管理面積3.3hm2(50畝)左右;另懸掛紫光殺蟲燈誘殺害蟲成蟲,每盞燈約管33.3hm2(500畝)。

9)機械粒收與烘乾。籽粒水分含量降至 25%以下時,直接進行機械籽粒收穫,一次完成摘穗、剝皮、脫粒,一般在 10 月中旬~11 月初。收穫籽粒烘乾儲藏、交售。

10)秸稈還田。採用秸稈還田培肥地力。機械收穫時秸稈粉碎抛灑還田,或利用秸稈還田機粉碎秸稈。秸稈翻埋還田時,用重型切口耙進行切地,讓土壤和粉碎的秸稈充分混合後再進行耕翻,耕深不小於 28 釐米,耕後耙透、鎮實、整平,消除因秸稈造成的土壤架空。秸稈量大的地塊可利用飼草檢拾打捆機將一部分秸稈打捆作飼料。

3 .萬畝高產田成本效益核算

按當年生產資料價格對 71 團萬畝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生產田進行生產成本的逐項計算,結果見表3。2014 年高產田生產經營總費用為785.94元/畝,按玉米籽粒價格 1.95 元/kg(14%含水率,下同)計算,產值 35907.3元/hm2,淨利潤達到 1607.88元/畝;2017 年市場價格下滑,高產田生產經營總費用為734.05元/畝,按籽粒價格 1.5 元/kg計算,產值 1844.7元/畝,淨利潤 1110.65元/畝,仍然達到了淨利潤 1000元/畝的目標,實現了高產高效協同提高。

2014 年,在生產經營總費用785.94元/畝中,生產成本 621.38元/畝占總經營費用的 79.1%,土地費164.56元/畝占20.9%。在生產成本中,機械作業費223.6元/畝,占生產總成本的 36.0%,排第1位;肥料費188.4元/畝,占30.3%,排第 2 位;種子費占 16.3%,排第3位;依次,勞務費(播種、追肥、灌水、收穫等環節輔助投工)占 7.2%, 灌溉費占5.4%,保險費占4.1%,農藥費占0.7%。

2017 年,在生產經營總費用 734.05元/畝中,生產成本 568.05元/畝占總經營費用的 77.4%;土地費166元/畝占22.6%。在生產成本中,機械作業費203.9元/畝,占生產總成本的 35.9%,仍然排第 1 位;肥料費投入161.2元/畝,占 28.4%,排第 2 位;種子費占16.3%,排第 3 位;依次,灌溉費占 8.0%,勞務費(播種、追肥、灌水、收穫等環節輔助投工)占 6.0%,保險費占 4.4%,農藥費占 1.0%。

4.萬畝高產紀錄田技術效益分析

71 團萬畝高產紀錄田的實踐表明,玉米生產效益可以通過提高產量、實施全程機械化、減少投入和採取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等多個途徑得以實現。

(1)高產獲得高產值,為增效奠定了基礎。測產結果(表1)表明,2014 年10 500畝高產田的產量水準達到1227.6kg/畝,使我國玉米大面積單產邁上1 200 kg/畝的新臺階,2017 年對 1100畝地塊的籽粒收穫測試,平均產量達到 1229.8 kg/畝。從產量結構分析,高產的突破主要是通過選用耐密、產量潛力大、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採取高密度種植和高品質群體調控栽培,充分挖掘當地的光溫水土生產潛力而實現。

(2)全程機械化、統一種植和作業管理及標準化生產大幅度降低了用工投入,提高了機械作業效率。71 團高產田玉米全程機械化作業環節如表 2 所示。通過單粒點播技術減少了間、定苗環節,每畝地可節省人工投入 30-50 元;通過實施籽粒收穫,減少了果穗運輸、翻曬和脫粒成本,比人工收穫每畝至少可節省 20 0元用工,比較效益十分顯著。71團每塊條田的面積一般在500-1000畝,高產田採取統一作物種植規劃、統一機械作業、施肥、灌水、病蟲防治和標準化生產模式,機械作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從投入產出分析可見,高產田機械作業費為 203.9-223.6元/畝,占生產總成本的 35.9%~36%,排在第 1 位,而勞動力投入成本僅占總生產成本的 6.0%-7.2%。該農場每個職工承包29畝土地,通過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每公頃用工僅為34-5元/畝,主要用於播種、追肥、灌水、收穫等環節,按當地每個工日200-300元雇工費折算,用工不足0.25個/畝。

(3)培肥地力、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綠色生產。71 團高產田自 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起開始秸稈還田,已持續 30 餘年,期間,還採取了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與大豆、小麥輪作等措施,地力得到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保持在 3%~5%,為實現玉米持續高產奠定了基礎。同時採用測土配方施肥和機械深施肥等技術,不僅提高了施肥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施肥投入成本,減少了環境污染。高產紀錄田化肥投入量為磷酸二銨 420kg/hm2,尿素 450~525kg/hm2,肥料生產效率較高。在病蟲害防控方面,通過選擇抗病品種,地邊懸掛頻振式殺蟲燈和紫光殺蟲燈誘殺害蟲,不僅節約了成本,還可替代殺蟲劑的使用,實現了綠色防控。一般每盞頻振式殺蟲燈管 3.3hm2(50畝)玉米地,成本為 260元,折合成本約 78元/hm2(5.2元/畝);每盞紫光燈成本 80元,可管 33.3hm2(500畝),折合每畝成本約 2.4元/hm2(0.16元/畝),兩項合計 80.4元/hm2(5.36元/畝)。

5.結論

綜上可見,萬畝高產紀錄田塊實現了高產高效的融合。與傳統生產相比,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建立了全新的玉米栽培理念,即以玉米籽粒生產效率為目標,通過選用脫水快的品種降低含水量,實現田間籽粒直接收穫並降低烘乾成本,通過全程機械化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及統一作業管理降低勞動力投入、提高機械作業效率;通過增密種植實現增產,降低早熟玉米生育期縮短對產量的影響;通過病蟲害綠色防控、秸稈還田、化肥減施等措施,實現綠色生產;將增密種植、高品質群體調控為核心的高產栽培、以機械粒收技術為核心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和綠色生產技術相融合,通過規模化、標準化實施,實現玉米綠色增產增效,提高玉米了競爭力。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