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聚焦2017年八大新經濟亮點 智慧物流機器人成新風口

剛剛過去的2017年, 我國新經濟呈現出勃勃生機, 人工智慧、無人駕駛、共用單車、新能源汽車、5G、大資料、內容付費等多領域燦爛花開。 共用單車、支付寶、網購、高鐵, 被老外譽為中國“新四大發明”, 在“新四大發明”中, 新經濟佔據三席。

值得注意的是, 在大量的新經濟創業公司蓬勃生長的同時, 也有一些企業曇花一現, 鎩羽而歸, 令人為之惋惜。 新年伊始, 我們總結過去一年八大新經濟熱點, 是回顧, 更是期許。

無人零售呈燎原之勢

2017年, 無人零售成為商業界的熱詞之一, 相較傳統模式, 無人零售店擁有更加便捷的購物體驗、人力成本更低,

這直接誘使熱錢湧入, 巨頭佈局, 無人零售開始呈現燎原之勢。

實際上, 無人零售之風早在2016年就出現了。 美國亞馬遜此前推出了無人超市:Amazon Go。 該超市一經出現即引發轟動, 儘管當時Amazon Go的推進雖然並不順利, 但很多人已察覺到零售業的智慧自動化趨勢和商機。

2017年以來, 全國各地已開始建設無人超市, 如去年7月分, 阿裡巴巴的無人超市“淘寶會員店”亮相, 京東集團CEO劉強東也表示要在全國大量開設京東無人超市, 並計畫2018年在全國開500家無人超市。

如今, 傳統的零售企業如娃哈哈、羅森、好鄰居、歐尚超市等, 以及繽果盒子、小麥、Eatbox等新興創業公司相繼入局無人零售。

無人零售的優勢無疑非常明顯, 其能大幅削減成本、提升便利效率、同時營造現代感。

而這些正是商業的本質: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無論是新技術所代表的趨勢還是潛在客源, 對企業而言都是不小的“誘惑”, 因此, 有不少創新型公司進入該領域, 也直接導致無人便利店成為了創投圈最受矚目的創業風口之一。 公開資料顯示, 無人便利店專案至少已經吸金超過10億元。 其中, 如繽果盒子、小麥鋪等項目, 融資金額均超過1億元。

此外, 根據不完全統計, 2017年, 在無人貨架這個領域一共湧入了超過50家創業公司, 風投砸進去了超過20億元。 拿到了錢的無人貨架企業開始激進地擴張。 為了不輸給競爭對手, 它們大手筆採購設備, 在實體便利店和居民社區迅速布點。

事實上, 在無人便利店實際運營中,

店面維護、補貨等環節還無法脫離人工管理。 軟硬體系統開發、貨物的丟失等方面也會增加額外的成本。 在這樣的背景下, 無人便利店到底還是不是值得投資的模式?盲目入局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會不會成為新零售趨勢下的炮灰?

對於未來發展, 有人認為無人超市面臨重重困難, 而同樣有行業人士表示, 科技改變商業模式, 由於人工智慧、大資料等技術的廣泛應用, 無人超市2018年會是爆發之年, 並且隨著這個行業隨著繼續往前推進, 也會進一步規範。

無人駕駛隱現40萬億元藍海

2017年汽車科技行業收穫頗豐, 關於無人駕駛的相關創業專案已經累計獲得近百億美元投資, 隨著各類政策的陸續落地, 各家無人駕駛技術研發公司紛紛大展身手。

這些都表明, 無人駕駛已經駛入了一個不斷加速的軌道。

面對全球上萬億美元規模的汽車市場, 業內普遍認為, 無人駕駛對汽車產業的變革之大, 遠超福特T型車誕生對汽車產業的影響。 無人駕駛技術應用之後, 現有的汽車的技術、能源、設計都面臨顛覆性的變革, 未來將成就40萬億元的市場藍海。

在政策層面, 2017年各國政府不斷推出關於無人駕駛的鼓勵性政策, 其中中美兩國在自動駕駛的技術、資金投入方面全球領先。 2017年我國更是將人工智慧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加速相關立法及扶植政策。 作為中國無人駕駛的領頭羊百度更是喊出2018年量產無人車的目標。

除了政策的有力扶持,

資本的湧入也在助推無人駕駛的發展。 自動駕駛領域融資在去年6.3億美元基礎上繼續保持高增長, 從側面也反映出資本對行業前景的看好。

2017年2月份, 福特宣佈將在未來五年投資10億美元到美國自動駕駛公司ArgoAI;6月份, drive.ai收穫高達50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後, 又在三個月後獲得來自Grab的1500萬美元投資;10月份, 穀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CapitalG領投了Lyft的10億美元融資。

國內方面, 百度在去年下半年成立了一隻規模為100億元的自動駕駛基金, 用於無人駕駛領域的投資與扶持;同年9月份, 景馳科技宣佈完成5200萬美元Pre-A輪融資。

面對科技公司的激流勇進, 傳統車企自然不甘落後。

記者注意到, 去年4月份, 賓士母公司戴姆勒與博世宣佈合作, 將在2021年之前推出明確的車型;同年10月底, 克萊斯勒與脫胎于谷歌的無人駕駛公司Waymo合作的Pacifica自動駕駛測試車的宣佈將進入密西根州,在冬季的雨雪天氣中對測試車進行更嚴格的測試。

據《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儘管經歷了幾輪技術和資本的爆發,但目前大部分公司都在測試階段,沒有真正投放車輛試運行,這意味著無人駕駛藍海仍在,後來者還有機會。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無人駕駛行業仍處於產業初期,技術落地還面臨很多具體問題。可以確定的是,自動駕駛將給包括汽車製造、乘車服務在內的整個出行產業鏈帶來變化,但是不確定因素也大量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無人駕駛汽車大熱,催熱了市場對於擁有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背景的研發團隊的需求。目前,哪怕是Uber這樣的行業先行者,都面臨著此類人才需求不足的問題。

上述人士認為,隨著無人駕駛行業的發展,市場對於這些人才和創企的需求將會持續升高。這就意味著,這一領域的創企和專業人才將會在未來獲得資本的重點關注。

智慧物流機器人成新風口

隨著傳統行業不斷地與科技碰撞。依賴人力的物流行業,也正努力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傳統模式向機器人智慧物流升級。

伴隨著電商發展,快遞包裹量也在不斷增加,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快遞已進入單日快遞億件的時代。隨著包裹量的增長越來越快,物流行業需要思考如何為“未來的日均10億個包裹”做好準備,這使得使用機器人來節省人力成為了一個常見的做法。

電商巨頭亞馬遜的步伐最早,其2012年在全美倉庫中就部署了1.5萬台機器人。此外,國外也成立了很多物流機器人品牌,如矽谷公司Fetch Robotics、印度公司Grey Orange Robotic的Bulter、日立HITACHI的智慧型機器人等。

使用無人倉是實現機器人智慧物流的重要一環。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物流動作可以被智慧化設備所取代。京東物流CEO王振輝最近就表示,京東無人配送網站會在近期開始運營。加上此前,京東物流已經在上海“亞洲一號”投入使用了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京東無人機和京東配送機器人已在常態化運營,加上京東在宿遷的首個無人機機場的正式啟用,標誌著京東物流的全供應鏈“無人化”正在實現。

除了京東外,電商巨頭阿裡和蘇寧,物流巨頭申通和圓通等均加大了無人倉方面的佈局,阿裡去年8月份啟動的惠陽無人倉是我國實際投入使用的規模目前最大的無人倉庫;蘇寧雙十一前全面上線了雲倉庫;圓通則從上海中心開始,正在大面積上馬自動分揀線,無人倉正在我國遍地開花。

隨著各家巨頭的積極佈局、新銳創業公司的迅速崛起,各大企業紛紛加入了智慧物流機器人的市場佈局和研發中來,尤其在我國大力推行中國製造2025以及企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智慧物流機器人已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制約智慧物流發展的問題,例如成本高企,才能有效發揮智慧物流系統的作用,以及無人機配送能否廣泛應用到實處還需要2018年給出答案。

共用單車境遇冰火兩重天

2017年,毫無疑問是屬於共用經濟的年份。共用單車、共用汽車、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共用房屋等共用產物衍生而出,共用經濟已逐漸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在眾多共用創業項目中,最受人矚目的莫過於共用單車。共用單車已經成為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ofo和摩拜作為共用單車的兩大巨頭,圍繞他們的話題源源不斷。誰才是行業老大?未來究竟是合併還是競爭?一直引人熱議。

不僅如此,ofo和摩拜還吸引著大量的投資者的目光,就連互聯網兩大巨頭騰訊、阿裡也分別投資了摩拜和ofo。從2017年來看,ofo和摩拜都得到了大約10億美元的巨額融資。有消息稱,ofo的下一輪融資也即將到來。

除了融資,ofo和摩拜也在積極的擴張海外市場,英國曼徹斯特成為摩拜單車登陸全球的第100個城市;ofo目前已經進入20個國家,超過250個城市。

不過,從整個共用單車行業來看,那些得不到後續融資的企業日子就沒有這麼好過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短短幾個月,就有多家共用單車企業宣佈因為資金鏈斷裂等問題而結束運營。酷騎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3Vbike等共用單車企業都在經歷了短暫的春天之後,遭遇了停止運營的結局。不僅如此,部分企業還出現了押金無法退回的問題。

押金問題一直都是共用企業無法規避的問題。無論是共用單車還是共用汽車,都有企業被爆出拖欠用戶押金。酷騎單車更是被中國消費者協會公開發文譴責,目前警方對其展開了調查。早前因資金鏈斷裂的共用汽車EZZY,因資金斷裂問題,拖欠用戶押金,至今仍有用戶未收到押金。

僥倖存活的共用單車企業日子也不太好過,ofo和摩拜佔據了太多的市場份額,要想從中得到一絲機會十分艱難。哈羅單車和永安行的合併是去年首次共用單車企業之間的合併。

有業內人士表示,他們二者的合併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他們的死亡。這家合併後的新公司得到了阿裡的垂青。在哈羅單車D1輪融資完成之後,阿裡系成為所在公司低碳科技的第一大股東。不僅如此,2017年12月27日,哈羅單車還宣佈了完成10億元的D2輪融資。阿裡也在背後加持。

共用單車只是整個共用經濟的縮影,其他的共用行業也面臨著相似的境遇。以共用充電寶為例,目前,市場上形成了街電、來電、小電、以及怪獸充電四家主要的競爭企業,成為共用充電寶的第一梯隊。另一方面,河馬充電、小寶充電等多家共用充電寶企業走向了倒閉。

有專家表示,作為一種新興經濟模式,共用經濟還處於發展初期。對於這種新興經濟模式,要特別注意更新監管理念與方式,完善監管約束體系建設,從而更好推動共用經濟發展。

新能源汽車衝擊百萬輛

回顧2017年,新能源汽車走過了精彩紛呈的一年。國內外優秀車企的電動化戰略加速推行、後補貼時代來臨、動力電池市場快速反覆運算.......無一不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前行。資料顯示,2017年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60.9萬輛,同比增長51.4%,全年銷售量有望超過70萬輛。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新能源汽車保持快速發展。一方面有政策措施的因素,但更多的則是消費習慣的變化,出行經濟性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產生了實實在在的需求。

關於新能源汽車的重磅政策發生在去年9月底。2017年9月28日工信部發佈消息,新能源汽車“雙積分”政策將於2018年4月1日正式實施。這意味著,身處全球汽車產銷最大市場中的絕大多數車企都擔負起了新能源車推廣的任務。

事實上,主流車企也早已捋臂將拳,紮穩籬笆。《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顯示,從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國內共有202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落地,涉及投資金額超10000億元,已公開的產能規劃超2000萬輛。

這其中,自主品牌憑藉先發優勢,動作不斷且表現突出。去年4月份,總體規劃面積約7500畝的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正式奠基。該專案首規劃產能20萬輛/年,預留擴建到40萬輛/年的空間;10月份,長安汽車發佈了新能源全新戰略——“香格里拉計畫”:2025年,將開始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實現全譜系產品的電氣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車的巨大浪潮下,不光獨有傳統車企乘風破浪,許多新興造車企業也應運而生。根據博世中國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新造車企業已突破60家,在這些新興車企身後絕大多數都有互聯網大股東的身影。

記者注意到,目前騰訊、百度、阿裡巴巴三大互聯網巨頭已全部入局新能源汽車行業,而從包括小鵬汽車、威馬汽車以及蔚來汽車的表現來看,的確已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當這些新興造車企業的產品不再僅僅是概念展品時,不少業內人士感歎,他們可能真的將要成為中國汽車市場上的“攪局者”。

與此同時,在2017年,汽車行業出現了一股多年未見的合資潮,而這股合資潮有一個共同且鮮明的特點即均為新能源車項目而來。

2017年6月1日,大眾汽車與江淮汽車簽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新能源汽車合資企業;12月7日,福特汽車與眾泰汽車的合資公司福特眾泰建成,公司將投資50億元在金華建廠生產電動車,預計投產時間為2019年9月份。

在新能源車這個巨大的市場前景推動下,還出現了合資車企的新合作模式——合資企業導入中方股東產品。2017年12月19日,廣汽三菱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SUV祺智下線。事實上,在我國乘用車合資企業歷史上,這是合資企業首次導入中方股東產品,據此,車企對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看重和期許不言而喻。

5G首個商用標準確立

2018年,我們大步邁向第五代通信技術——5G的收聽量已達到38.4萬。如果粗略計算,郭德綱為喜馬拉雅引流金額高達7000余萬元。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克萊斯勒與脫胎于谷歌的無人駕駛公司Waymo合作的Pacifica自動駕駛測試車的宣佈將進入密西根州,在冬季的雨雪天氣中對測試車進行更嚴格的測試。

據《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儘管經歷了幾輪技術和資本的爆發,但目前大部分公司都在測試階段,沒有真正投放車輛試運行,這意味著無人駕駛藍海仍在,後來者還有機會。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無人駕駛行業仍處於產業初期,技術落地還面臨很多具體問題。可以確定的是,自動駕駛將給包括汽車製造、乘車服務在內的整個出行產業鏈帶來變化,但是不確定因素也大量存在。

值得一提的是,無人駕駛汽車大熱,催熱了市場對於擁有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背景的研發團隊的需求。目前,哪怕是Uber這樣的行業先行者,都面臨著此類人才需求不足的問題。

上述人士認為,隨著無人駕駛行業的發展,市場對於這些人才和創企的需求將會持續升高。這就意味著,這一領域的創企和專業人才將會在未來獲得資本的重點關注。

智慧物流機器人成新風口

隨著傳統行業不斷地與科技碰撞。依賴人力的物流行業,也正努力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從傳統模式向機器人智慧物流升級。

伴隨著電商發展,快遞包裹量也在不斷增加,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快遞已進入單日快遞億件的時代。隨著包裹量的增長越來越快,物流行業需要思考如何為“未來的日均10億個包裹”做好準備,這使得使用機器人來節省人力成為了一個常見的做法。

電商巨頭亞馬遜的步伐最早,其2012年在全美倉庫中就部署了1.5萬台機器人。此外,國外也成立了很多物流機器人品牌,如矽谷公司Fetch Robotics、印度公司Grey Orange Robotic的Bulter、日立HITACHI的智慧型機器人等。

使用無人倉是實現機器人智慧物流的重要一環。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物流動作可以被智慧化設備所取代。京東物流CEO王振輝最近就表示,京東無人配送網站會在近期開始運營。加上此前,京東物流已經在上海“亞洲一號”投入使用了全球首個全流程無人倉,京東無人機和京東配送機器人已在常態化運營,加上京東在宿遷的首個無人機機場的正式啟用,標誌著京東物流的全供應鏈“無人化”正在實現。

除了京東外,電商巨頭阿裡和蘇寧,物流巨頭申通和圓通等均加大了無人倉方面的佈局,阿裡去年8月份啟動的惠陽無人倉是我國實際投入使用的規模目前最大的無人倉庫;蘇寧雙十一前全面上線了雲倉庫;圓通則從上海中心開始,正在大面積上馬自動分揀線,無人倉正在我國遍地開花。

隨著各家巨頭的積極佈局、新銳創業公司的迅速崛起,各大企業紛紛加入了智慧物流機器人的市場佈局和研發中來,尤其在我國大力推行中國製造2025以及企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智慧物流機器人已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制約智慧物流發展的問題,例如成本高企,才能有效發揮智慧物流系統的作用,以及無人機配送能否廣泛應用到實處還需要2018年給出答案。

共用單車境遇冰火兩重天

2017年,毫無疑問是屬於共用經濟的年份。共用單車、共用汽車、共用充電寶、共用雨傘、共用房屋等共用產物衍生而出,共用經濟已逐漸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

在眾多共用創業項目中,最受人矚目的莫過於共用單車。共用單車已經成為了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ofo和摩拜作為共用單車的兩大巨頭,圍繞他們的話題源源不斷。誰才是行業老大?未來究竟是合併還是競爭?一直引人熱議。

不僅如此,ofo和摩拜還吸引著大量的投資者的目光,就連互聯網兩大巨頭騰訊、阿裡也分別投資了摩拜和ofo。從2017年來看,ofo和摩拜都得到了大約10億美元的巨額融資。有消息稱,ofo的下一輪融資也即將到來。

除了融資,ofo和摩拜也在積極的擴張海外市場,英國曼徹斯特成為摩拜單車登陸全球的第100個城市;ofo目前已經進入20個國家,超過250個城市。

不過,從整個共用單車行業來看,那些得不到後續融資的企業日子就沒有這麼好過了。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短短幾個月,就有多家共用單車企業宣佈因為資金鏈斷裂等問題而結束運營。酷騎單車、小藍單車、小鳴單車、3Vbike等共用單車企業都在經歷了短暫的春天之後,遭遇了停止運營的結局。不僅如此,部分企業還出現了押金無法退回的問題。

押金問題一直都是共用企業無法規避的問題。無論是共用單車還是共用汽車,都有企業被爆出拖欠用戶押金。酷騎單車更是被中國消費者協會公開發文譴責,目前警方對其展開了調查。早前因資金鏈斷裂的共用汽車EZZY,因資金斷裂問題,拖欠用戶押金,至今仍有用戶未收到押金。

僥倖存活的共用單車企業日子也不太好過,ofo和摩拜佔據了太多的市場份額,要想從中得到一絲機會十分艱難。哈羅單車和永安行的合併是去年首次共用單車企業之間的合併。

有業內人士表示,他們二者的合併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他們的死亡。這家合併後的新公司得到了阿裡的垂青。在哈羅單車D1輪融資完成之後,阿裡系成為所在公司低碳科技的第一大股東。不僅如此,2017年12月27日,哈羅單車還宣佈了完成10億元的D2輪融資。阿裡也在背後加持。

共用單車只是整個共用經濟的縮影,其他的共用行業也面臨著相似的境遇。以共用充電寶為例,目前,市場上形成了街電、來電、小電、以及怪獸充電四家主要的競爭企業,成為共用充電寶的第一梯隊。另一方面,河馬充電、小寶充電等多家共用充電寶企業走向了倒閉。

有專家表示,作為一種新興經濟模式,共用經濟還處於發展初期。對於這種新興經濟模式,要特別注意更新監管理念與方式,完善監管約束體系建設,從而更好推動共用經濟發展。

新能源汽車衝擊百萬輛

回顧2017年,新能源汽車走過了精彩紛呈的一年。國內外優秀車企的電動化戰略加速推行、後補貼時代來臨、動力電池市場快速反覆運算.......無一不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前行。資料顯示,2017年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60.9萬輛,同比增長51.4%,全年銷售量有望超過70萬輛。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表示,新能源汽車保持快速發展。一方面有政策措施的因素,但更多的則是消費習慣的變化,出行經濟性和綠色消費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產生了實實在在的需求。

關於新能源汽車的重磅政策發生在去年9月底。2017年9月28日工信部發佈消息,新能源汽車“雙積分”政策將於2018年4月1日正式實施。這意味著,身處全球汽車產銷最大市場中的絕大多數車企都擔負起了新能源車推廣的任務。

事實上,主流車企也早已捋臂將拳,紮穩籬笆。《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顯示,從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國內共有202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落地,涉及投資金額超10000億元,已公開的產能規劃超2000萬輛。

這其中,自主品牌憑藉先發優勢,動作不斷且表現突出。去年4月份,總體規劃面積約7500畝的廣汽智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正式奠基。該專案首規劃產能20萬輛/年,預留擴建到40萬輛/年的空間;10月份,長安汽車發佈了新能源全新戰略——“香格里拉計畫”:2025年,將開始全面停售傳統燃油車,實現全譜系產品的電氣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車的巨大浪潮下,不光獨有傳統車企乘風破浪,許多新興造車企業也應運而生。根據博世中國最新統計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新造車企業已突破60家,在這些新興車企身後絕大多數都有互聯網大股東的身影。

記者注意到,目前騰訊、百度、阿裡巴巴三大互聯網巨頭已全部入局新能源汽車行業,而從包括小鵬汽車、威馬汽車以及蔚來汽車的表現來看,的確已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當這些新興造車企業的產品不再僅僅是概念展品時,不少業內人士感歎,他們可能真的將要成為中國汽車市場上的“攪局者”。

與此同時,在2017年,汽車行業出現了一股多年未見的合資潮,而這股合資潮有一個共同且鮮明的特點即均為新能源車項目而來。

2017年6月1日,大眾汽車與江淮汽車簽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新能源汽車合資企業;12月7日,福特汽車與眾泰汽車的合資公司福特眾泰建成,公司將投資50億元在金華建廠生產電動車,預計投產時間為2019年9月份。

在新能源車這個巨大的市場前景推動下,還出現了合資車企的新合作模式——合資企業導入中方股東產品。2017年12月19日,廣汽三菱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SUV祺智下線。事實上,在我國乘用車合資企業歷史上,這是合資企業首次導入中方股東產品,據此,車企對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看重和期許不言而喻。

5G首個商用標準確立

2018年,我們大步邁向第五代通信技術——5G的收聽量已達到38.4萬。如果粗略計算,郭德綱為喜馬拉雅引流金額高達7000余萬元。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