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7年晚秈稻生產成本收益情況分析

近期, 為掌握江西省2017年晚秈稻生產成本收益情況, 江西省價格成本調查監審局對省內31縣279戶調查戶晚秈稻成本收益情況進行了調查, 結果顯示:今年我省晚秈稻單產與價格齊增, 成本略升, 收益增長明顯。

一、單產及價格

調查戶晚秈稻平均畝產483.69公斤, 同比增2.39%。 全省晚秈稻播種面積2262.4萬畝, 同比降1.21%, 但由於單產增長, 總量增產可能性較大。 晚稻豐產, 主要得益於四方面利好:一是設施改善。 我省近年來持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 統籌整合資金推進旱澇保收、持續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建設, 全面鋪開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 深入實施了水利薄弱環節補短板三年行動計畫, 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二是創新驅動。 加大了農業科技投入, 統籌安排耕地配方施肥, 抓好穗期病蟲防控, 保證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三是政策激勵。 國家繼續在主產區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

托市價雖有所下降, 但仍高於往年市場交易價格, 穩定了農民種糧收益預期;四是晚秈稻自播種以來, 全省氣候條件總體正常, 光溫條件匹配較好, 大部分地區農田墒情適宜, 總體利於作物生長發育。

調查戶已出售平均價格2.63元/公斤, 同比漲2.79%。 晚稻價格上漲, 一方面, 受東南亞大米價格大幅上漲影響, 我國大米進口成本增加, 稻米行情受國際市場衝擊效應減弱;另一方面, 稻穀市場行情因品種差異而分化嚴重。 鄱陽縣、渝水區、余江縣等地調查戶種植的常規品種, 糧販上門價2.41-2.42元/公斤, 依舊低迷。 而南昌縣、峽江縣、信豐縣等地一些農戶種植軟粘、926等優質品種, 行情較好, 當地糧油加工廠收購價在3.00-3.40元/公斤之間,

與常規品種行情形成鮮明反差。 11月11日起, 中儲糧在我省啟動2017年中晚稻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 截止日期為2018年1月31日, 全省確定第一批256個委託收儲庫點, 收儲庫點覆蓋76個縣(市、區), 有效倉容117.7萬噸, 庫點數量和倉容量相比上年均有所增加。 各委託收儲庫點按2.72元/公斤價格和一定的扣重標準(大都是每百斤扣重5-7斤)掛牌收購。 托市購啟動, 有利於穩定糧食價格, 對市場形成托底效應。 量價齊增, 調查戶畝均主產品產值1270.38元, 同比增5.25%;畝均總產值1288.29元, 同比增5.06%。

二、成本及構成

調查戶畝均總成本1041.84元, 同比升1.38%。 若剔除總成本中家庭用工折價與自營地折租這兩項機會成本, 畝均現金成本524.52元, 同比增0.75%。 具體構成如下:

(一)物質與服務費用477.57元, 同比降2.39%。 其中:

機械作業費175.06元, 同比降6.55%。 需說明的是, 機械作業費是指租賃他人農機進行作業所發生的費用, 不含自有機械作業費用。 近幾年, 在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政策扶持下, 農戶自購小型耕機的情況增多,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機械作業費, 但全省糧食機械化作業普及率依然保持上升勢頭。

種子費62.19元, 同比升4.29%。 今年種子用量同比持平, 但部分農戶進行了“普改優”, 優質稻種價格一般要稍高於常規稻種。 此外, 種子價格整體同比也略有上漲。 兩種因素疊加, 造成種子費小幅上升。

化肥費125.74元, 同比升1.44%。 國內化肥價格經過前幾年的低迷後, 今年同比大漲, 省價格監測部門資料顯示, 6月份全省尿素、氯化鉀、過磷酸鈣、45%三元複合肥價格同比分別上漲9.09%、17.24%、7.14%、10.74%。 顯然, 化肥價格上漲是化肥費上升的主因。 但從另一角度看, 化肥價格上漲, 也通過成本效應倒逼農戶科學合理用肥, 從而降低了單位面積化肥折純用量(今年每畝同比降1.36%), 有利於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二)人工成本414.04元, 同比升7.20%。 按照國家發改委制定的勞動力理論工價演算法, 2017年江西省執行工價88.40元/日,同比增8.47%,雇工工價漲幅更大,達25.32%,成為晚秈稻人工成本上升主要原因。雖然畝均家庭用工同比減少了0.19天,但對人工成本的影響有限。

(三)土地成本150.23元,同比降1.30%。農田價格一般與所種農產品以往的收益情況相關,前兩年我省稻穀價格低迷,加上補貼政策調整,農民種糧收益預期降低,“雙改單”現象增多,流轉地退租屢有發生,造成土地價格下降。

三、利潤及效益

晚稻單產、價格齊增,總成本略升,調查戶淨利潤256.45元/畝,同比增24.10%;若按現金成本計算,調查戶實際到手的現金收益763.77元/畝,同比增8.24%。成本利潤率23.65%,同比升4.33個百分點,反映出今年晚秈稻種植效益顯著提高。

四、問題及建議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我省也要求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作為省內主要口糧的晚稻,應當在穩產能、優結構、增效益等方面加大力度,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發展水準。

(一)“雙改單”現象增加,應在穩定產能上下功夫。

前幾年糧食價格低迷,成本大幅上漲,種糧效益與非農就業效益差距拉大,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統計資料顯示,我省2015-2017年二季晚稻播種面積累計縮減2.76%,中稻及一季晚稻穩中有增,反映出省內“雙改單”現象增多。雖然今年晚稻單產有所增長,但影響單產的不確定性因素多,且存在增長上限。因此,保證糧食安全,要注意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這個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能過度下滑,應一方面依託國家價格支持政策穩定糧食價格,同時適當加大種糧支持補貼力度,增強支持補貼的針對性,確保農民種糧獲得合理收益。

(二)優質優價日益顯現,應繼續推進品種結構調整。

今年晚稻價格總體走強,品種間差異較大,特別是優質稻的價格優勢進一步凸顯,如南昌縣926優質稻最高價格達3.4元/公斤,遠超最低收購價水準。聯繫全國稻穀近年來生產形勢背景,目前結構性矛盾突出,總產量雖然較高,但普通稻和優質稻比重失衡,普通稻產量高,市場需求量有限,優質稻產量低,市場需求量大。過去國家持續提高最低收購價水準,保護了普通稻種生產。今年,國家首次下調晚稻最低收購價,目的在於優化生產結構,從重數量向調結構轉變。我省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糧食生產應當順應國家整體形勢,強調隨需而變,主動進行“普改優”品種結構調整,改種一些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稻種。當然,結構調整過程中,應加強政策引導扶持,確保糧食品種結構的平穩轉換過渡。

(三)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應進一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從晚秈稻等多種糧食的成本構成看,勞動力價格上漲始終是推動種糧成本上升的最大動力,制約著種糧效益的提升。結合近幾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2014-2016年我省晚秈稻平均每畝用工時間為4.92天,明顯低於全國各個主產區5.83天的平均水準,位居第二,僅高於浙江省0.72天。說明我省機械化作業對手工勞動形成了較強的替代,勞動生產率處於較高水準。但是,勞動生產率提升並未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種糧效益,這裡主要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勞動力價格上漲速度快於勞動生產率提升;另一個則是農村勞動力存在不充分就業的問題。當然,勞動力價格上漲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勞動力不充分就業,則屬於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特別是在勞動空間上,許多地區土地流轉率依然不高,規模經營占比偏低,不少農民仍在延續小散戶經營,農閒時間較多。機械作業推廣固然可以降低種糧用工強度和時間,但受小散經營規模限制,也容易帶來勞動力就業和農機設備使用不充分的負效應,造成勞動力、農機設備等要素利用效率低下。要實現節本增效,需要在普及機械化作業的同時,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機械化與規模化的互補優勢,實現勞動生產率提升與人工成本下降相統一。眼下,應重點加快耕地流轉,推進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儘快補齊這一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短板。

2017年江西省執行工價88.40元/日,同比增8.47%,雇工工價漲幅更大,達25.32%,成為晚秈稻人工成本上升主要原因。雖然畝均家庭用工同比減少了0.19天,但對人工成本的影響有限。

(三)土地成本150.23元,同比降1.30%。農田價格一般與所種農產品以往的收益情況相關,前兩年我省稻穀價格低迷,加上補貼政策調整,農民種糧收益預期降低,“雙改單”現象增多,流轉地退租屢有發生,造成土地價格下降。

三、利潤及效益

晚稻單產、價格齊增,總成本略升,調查戶淨利潤256.45元/畝,同比增24.10%;若按現金成本計算,調查戶實際到手的現金收益763.77元/畝,同比增8.24%。成本利潤率23.65%,同比升4.33個百分點,反映出今年晚秈稻種植效益顯著提高。

四、問題及建議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我省也要求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作為省內主要口糧的晚稻,應當在穩產能、優結構、增效益等方面加大力度,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發展水準。

(一)“雙改單”現象增加,應在穩定產能上下功夫。

前幾年糧食價格低迷,成本大幅上漲,種糧效益與非農就業效益差距拉大,影響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統計資料顯示,我省2015-2017年二季晚稻播種面積累計縮減2.76%,中稻及一季晚稻穩中有增,反映出省內“雙改單”現象增多。雖然今年晚稻單產有所增長,但影響單產的不確定性因素多,且存在增長上限。因此,保證糧食安全,要注意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這個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能過度下滑,應一方面依託國家價格支持政策穩定糧食價格,同時適當加大種糧支持補貼力度,增強支持補貼的針對性,確保農民種糧獲得合理收益。

(二)優質優價日益顯現,應繼續推進品種結構調整。

今年晚稻價格總體走強,品種間差異較大,特別是優質稻的價格優勢進一步凸顯,如南昌縣926優質稻最高價格達3.4元/公斤,遠超最低收購價水準。聯繫全國稻穀近年來生產形勢背景,目前結構性矛盾突出,總產量雖然較高,但普通稻和優質稻比重失衡,普通稻產量高,市場需求量有限,優質稻產量低,市場需求量大。過去國家持續提高最低收購價水準,保護了普通稻種生產。今年,國家首次下調晚稻最低收購價,目的在於優化生產結構,從重數量向調結構轉變。我省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之一,糧食生產應當順應國家整體形勢,強調隨需而變,主動進行“普改優”品種結構調整,改種一些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優質稻種。當然,結構調整過程中,應加強政策引導扶持,確保糧食品種結構的平穩轉換過渡。

(三)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應進一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從晚秈稻等多種糧食的成本構成看,勞動力價格上漲始終是推動種糧成本上升的最大動力,制約著種糧效益的提升。結合近幾年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2014-2016年我省晚秈稻平均每畝用工時間為4.92天,明顯低於全國各個主產區5.83天的平均水準,位居第二,僅高於浙江省0.72天。說明我省機械化作業對手工勞動形成了較強的替代,勞動生產率處於較高水準。但是,勞動生產率提升並未有效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種糧效益,這裡主要反映出兩個問題:一是勞動力價格上漲速度快於勞動生產率提升;另一個則是農村勞動力存在不充分就業的問題。當然,勞動力價格上漲有利於促進農民增收,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勞動力不充分就業,則屬於資源配置的低效率,特別是在勞動空間上,許多地區土地流轉率依然不高,規模經營占比偏低,不少農民仍在延續小散戶經營,農閒時間較多。機械作業推廣固然可以降低種糧用工強度和時間,但受小散經營規模限制,也容易帶來勞動力就業和農機設備使用不充分的負效應,造成勞動力、農機設備等要素利用效率低下。要實現節本增效,需要在普及機械化作業的同時,發展與之相適應的規模化經營,充分發揮機械化與規模化的互補優勢,實現勞動生產率提升與人工成本下降相統一。眼下,應重點加快耕地流轉,推進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儘快補齊這一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短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