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丁恒情:19歲技校生拿下副高職稱是一種積極導向

去年10月, 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4年級學生宋彪參加世界技能大賽獲得工業機械裝調項目金牌, 並獲得大賽最高獎阿爾伯特·維達爾獎。 據瞭解, 這是中國選手首次獲得該項大獎。 5日, 宋彪又獲得了“江蘇大工匠”稱號, 同時被認定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1月10日《北京青年報》)

一名19歲技校在校學生, 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奪金, 不僅獲得了“江蘇大工匠”稱號, 同時還被認定副高級專業技術職稱, 這無疑讓無數人尤其是年輕人欽羨不已。 更值得一提的是, 對於這名只有19歲的年輕人而言, 獲獎改變的不單只頭銜, 還有對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目前, 常州技師學院為他提供了赴德國留學一年的機會。 可以預見, 小夥以後發展的平臺將更加寬廣, 也將更有競爭力。

要說19歲技校生拿下副高職稱的意義, 首先則在於一種積極的導向。 雖然, 技工是一個企業最主要的人力資源基礎, 是一個企業不可或缺的支撐力, 尤其是產業轉型升級, 拉升了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技能人才將持續吃香, 乃至供不應求。 但是, 就當下而言, 技工仍面臨“社會低認可率”的難題, 也就是說很多年輕人仍普遍將白領當作人生的理想。 鑒於此, 19歲技校生拿下副高職稱無疑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對技校生的身心成長是有助益的。

更為關鍵的是, 19歲技校生拿下副高職稱的同時,

也印證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老話。 這也提醒廣大年輕人, 如果要想實現自身的價值, 依然得靠過硬乃至出眾的技能。 從北京百貨大樓售貨員張秉貴的“一口清”“一抓准”, 到售票員李素麗的“活地圖”, 再到現在的19歲“江蘇大工匠”, 無不證明了技能的“精益求精”, 永遠是成功的秘訣。 可以說, 19歲技校生拿下副高職稱, 既是對勞動技能型人才的充分肯定, 也是對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的積極引領, 更是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度讚揚。

當然, 我們也應當看到, 19歲技校生拿下副高職稱的背後, 更多的是對追求技能精益求精的艱辛付出。 比如, 2016年的暑假, 宋彪第一次接觸焊接, 由於沒有經驗只帶了面罩, 輻射光輻射到了衣領露出的脖子,

導致輻射傷害, 險些讓自己留疤;再比如, 為了備戰比賽, 宋彪一有空就在學校車間進行練習, 目的是為了要培養肌肉記憶。 可以說, 19歲技校生拿下副高職稱, 這當中除了“遺傳”天賦, 更多的還是在反復練習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的結晶, 這是值得當下不少年輕人反思和學習的。

在經濟轉型升級的當口, 提高中國製造服務水準, 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需要一線技工的創造性勞動, 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更需要“工匠精神”。 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 19歲技校生拿下副高職稱是一種積極導向, 有利於更多年輕人轉變擇業方向, 形成良性的迴圈, 進一步壯大我國的技工隊伍, 改善人才結構。

當然, 這既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轉變, 營造重視職業教育、重視技能人才培養的氛圍, 更離不開有關方面的因勢利導, 提高工匠的地位和待遇, 拓展技能型人才的發展和上升空間。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雖然技能和行業不同, 但匠心是一致的, 那就是一絲不苟的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 希望“工匠精神”浸潤到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 讓精益求精的創造精神凝聚成強大的發展合力,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貢獻力量。

稿源:荊楚網

作者:丁恒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