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東方明珠總編輯戴鐘偉:關於平臺建設,存在一定的悖論

作者/張答應

2018剛剛拉開它的序幕, 傳媒1號(id:zcfhxy)推出《預見2018傳媒產業大趨勢》專題, 向業界、學界大咖取經問道, 向讀者提供關於2018傳媒產業的趨勢、機會、發展的參考意見。

本系列共包括:

電視篇(李鳴·未來電視CEO)

視頻網站篇(鄭蔚·優酷副總裁)

直播篇(吳雲松·夢想直播總裁)

新媒體篇(陳少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

台網聯動篇(戴鐘偉·東方明珠總編輯)

電視劇篇(趙彤·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理論研究部主任)

綜藝篇(冷凇·中國社科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

新聞篇(王嘉鵬·財新傳媒編委、財新網高級運營總監)

政策導向篇(胡智鋒·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

市場格局篇(王鈞·中視傳媒總經理)

戴鐘偉, 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編輯。 碩士學位。 歷任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影視部編輯, 上海東方電視臺節目中心文藝部編導、撰稿, 上海衛視編導、製片人、節目部副主任,

上海東方衛視傳媒有限公司節目總監、節目中心主任,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綜藝部特別項目部主任, 上海東方衛視總策劃、項目部主任、副總監, 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編室副主任。 2016 年 8 月起擔任上海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編輯兼總編室主任、2016 年 11 月起兼內容中心總經理。

可能因為我也正在從事一線電視節目生產的緣故, 所以天生對於“製片人”、“編導”這樣的技術背景存在親近感。 當直播鏡頭的紅燈亮起, 你唯一能夠依賴的聲音就是在耳機裡的製片人和編導。 所以從接觸戴鐘偉先生資料的那一刻起, 我的內心就充滿了某種“娘家人”的期待。

但是打開採訪資料後我才發現, 戴鐘偉先生的採訪內容之於我, 並不像“回老家”, 更像是“回學校”。

通篇採訪內容, 行文之嚴謹, 觀點之深邃, 遣詞之精准都讓我意外。 似乎它們更像是出現在“MFA”或者“MBA”教授教案裡的詞句和分析。 同時, 除了“專業”、“大格局”這樣的關鍵字之外, 對戴鐘偉先生的採訪, 還總會讓人忍不住聯想到某種類似於手術刀一樣的精准和犀利感。 當機立斷, 厲兵秣馬。 這種感覺, 讓人閱讀的期待一瞬間就會從“讀李白”, 變成了“讀杜甫”。

不能為轉型而轉型, 但也不能固守傳統、漠視基因缺陷

“您如何看待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平臺之間的互相學習, 媒體人才之間的互相借鑒?”這是我們在採訪中段設計的一個問題。

戴鐘偉先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關鍵語句是“對於傳統媒體人而言,

在傳媒歷史上前所未見之大變局出現之時, 不能為轉型而轉型。 對於新媒體人而言, 要向傳統媒體汲取的應該是人文傳統和實證研究體系。 ”這番話的論證基礎是“每個媒介都有自己基因的獨特性, 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獨到的傳統。 ”——在梳理分析戴鐘偉先生這番思考時, 我們直觀的感受是, 好像在鐘偉先生理解中, 早已不再執著于對單一傳媒概念的精准定義。 似乎在他的世界裡, “產品”、“傳統/新媒體平臺”、“節目”、“媒介管道”等這一眾概念早已經跳脫開了各自框架。 各自概念的核心元素被抽離之後, 重新“組合”成了一個類似於“具象的人”的形象。 這些“人”, 有鼻子有眼兒, 鬚眉靈動,
有自己的脾氣秉性和優點缺點。 作為總編輯, 戴鐘偉先生很熟悉這些“人”, 並知道安排“這些人”分別去做什麼事最合適。

“傳統媒體不可能掌握了新媒體傳播工具之後就能一夜蛻變。 但固守傳統和漠視基因缺陷也很危險。 傳統媒體人首先需要加強的是接收新資訊並辨析萃取的能力;其次是要補足使用者思維, 要有將內容從作品轉化為產品的能力。 對於新媒體人而言, 要向傳統媒體汲取的應該是人文傳統和實證研究體系。 新媒體的出發點大部分都是技術創新, 所以往往擅長碎片式的傳播表達, 但在對社會發展的綜合理解和跨文化、多維度思考上欠缺甚多, 大量未經過實證研究和思維錘煉的資訊, 數量越多越會呈現垃圾化, 數量的增加反而降低了資訊傳播的品質。”——戴鐘偉先生的這番回答,每個字都難以刪減。仿佛在向我們介紹的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這兩個不打不相識的小朋友他們彼此相處樣子和各自優缺點。語氣熟稔,態度平和。

“台”與“網”之間,生產資料的分配變化及生產關係的主客異位

以戴鐘偉先生的從業經驗和行業地位,能夠在變局中保持“平和”,並不讓人難以想像。但如果瞭解鐘偉先生對“2017年傳媒產業的回望和2018年對整個行業的展望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後,再回看這份平和。你就會讀出某種“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般的另一重境界。

在戴鐘偉先生看來,2017年對於傳媒產業而言,最重要的事件與變化歸納起來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應該是內容產業策源地的歷史性轉移。以《中國有嘻哈》、《吐槽大會》為代表的網綜,力壓全年各大衛視黃金檔綜藝。這證明網路平臺已經不需要傳統平臺的放大效應加持。第二件事是內容產業變現能力的歷史性倒掛。廣告變現市場上,互聯網媒體的市場份額超過60%,並且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相應地傳統廣電媒體廣告收入斷崖式下跌。而且視頻網站“精准針對使用者”的傳播方式使會員付費成為互聯網視頻媒體獲取價值的新增長點,而在“精准針對用戶”這一領域,傳統媒體因為基因問題,幾乎沒有任何優勢。2018年,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應該是相向而行的融合發展。以百度、騰訊、阿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內容發展會更加注重在用戶群體中的權威認知度和品牌公信力。——而“公信力”這一領域其實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同時以央視、一線衛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平臺的內容發展會更加垂直化,以垂直深耕內容產業鏈。——而這一點是向新媒體學習“用戶思維”之後的成果轉化。具體到兩大產業陣營,頭部平臺的壟斷優勢將隨之增大,在一定時期內也許會形成“寡頭傳播”現象。孤立于強勢平臺之外的黑馬內容產品出現概率會越來越小。

戴鐘偉先生對於傳媒產業當下“江湖格局”的判定,通篇讀之,有一股“森然之氣”:

互聯網媒體已經“不再需要傳統媒體的加持”,但已經開始直接搶奪傳統媒體的“廣告變現蛋糕”,並直接造成了“傳統電視廣告收入斷崖式下降”後果。接下來,互聯網媒體覬覦的是傳統媒體最後一張“保命王牌”——媒體公信力。在這番爭鬥之餘,互聯網媒體還練成一個新的“絕招”:“精准客戶服務帶來的付費使用者資金流”——在這一領域,傳統媒體幾乎無計可施……

在如此的“爭鬥”局面中,戴鐘偉先生所在的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深厚傳統媒體背景的新媒體產業平臺,同時具有“台、網”兩大生產體系的基因。在“雙向基因、外部彼此強競爭”背景下,作為企業領導者之一,戴鐘偉先生依然能夠保持戰略上的“冷靜與平和”,我們對於他如何定義 “2017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關係格局流變的特徵和未來發展趨勢”非常好奇。

戴鐘偉先生認為,在2017年“台與網”之間關係最核心的格局流變應該是:生產資料的分配變化以及生產關係的主客異位。所謂生產資料的分配變化,就是指“廣告資源、人才資源、資金資源等內容產品的核心生產資料,都在向網路傾斜”;生產關係的主客異位,指的是“以往先台後網的傳播方式已經被挑戰,先網後臺或網路獨播的內容產品層出不窮,且獲得了市場支援。”

在談及2018年雙方關係發展特徵時,戴鐘偉先生認為,淺層次的資源爭奪、人才爭奪、話語權爭奪會減少,雙方更重要的戰場將會轉移到格局之爭、傳播能量之爭、產業結構之爭。在主流文化內容產品的生產方面,傳統媒體依然存在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並不足以讓傳統媒體掉以輕心。因為隨著雙方競爭的不斷深化,各種內容類別型泡沫將會被擠掉,平臺提供內容的品質價值會更得到追捧——這就意味著傳統媒體所佔有的“主流文化產品類型”的優勢很可能會被消解掉。

戴鐘偉先生還判斷:影視劇,包括網劇在內的市場將會得到空前繁榮,綜藝節目的市場反而會回歸理性。——在鐘偉先生這番表態中的內裡其實還包含了一個“複合型辯證關係”:

內容本身會打破“類型”的限制,這就意味著不同題材的內容很可能會突破“大小屏”限制,破壁呈現。觀眾只關注內容的“品質”,將不再注意播放平臺本身“姓網”還是“姓台”。——這一方面意味著傳統媒體在“主流文化內容方面”的優勢可能會被消解,網路平臺可能依靠更加貼近使用者的作品進一步擴大優勢;但是同步“只關注品質,不關注平臺”的審美趨勢也可能會給傳統的電視平臺中優質內容助力,“互聯網”也有可能會成為優質電視平臺產品的放大管道。

如此說來,鐘偉先生所表達的未來趨勢預測,其實對台網來說機會均等。但是考慮到眼下競爭的格局,網路略占上風。最終比拼的,還將是內容品質和平臺建設的通達性、影響力。

在回答“如何加強台網聯動的融媒體平臺建設”問題時,戴鐘偉先生從另一個維度歸納和整理了這種“複合辯證關係”。

關於平臺建設,存在一定的悖論

戴鐘偉先生認為“關於融媒體平臺的未來建設,存在一定的悖論。”

首先,在百度、阿裡、騰訊這些大公司等已經完的壟斷平臺面前,建成一個同等量級的融合媒體平臺的市場空間已經不大。但與此同時,在融合傳播的時代,內容產品觸達使用者的管道空前增加。所以雖然巨頭們呈現出“壟斷”平臺態勢,但是個性化的內容產品服務需求卻並不是壟斷平臺可以覆蓋的。作為內容產品開發和運營方,根據自身資源優勢,深耕用戶體系的傳播平臺依然有很大機會。

以戴鐘偉先生所在的東方明珠新媒體為例,作為上海電視臺和SMG旗下唯一的產業平臺和資本運作平臺,背靠傳統媒體原有的強勢媒體影響力和人才儲備、傳播管道優勢。東方明珠新媒體正在圍繞“娛樂+”戰略構建其傳媒產業平臺。他們重點著手建立以IP為核心的內容體系,推動視頻購物產業鏈拓展延伸,持續強化遊戲生態建設;強化文化地產和旅遊相結合模式。——所以在東方明珠看來,背靠的傳統媒體固有的管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是同老牌互聯網平臺的競爭優勢。在這一點引申來看,背靠傳統媒體,確實可以得到傳統媒體品牌“公信力”優勢、成熟內容等品牌優勢的滋養和補益。所以戴鐘偉先生非常相信,以“東方明珠”為例可以證明,傳統媒體可以借助市場之手,完成新型傳播平臺的建設,完成從媒體品牌到內容品牌的再造和創新。

文章開頭我們就曾提及,戴鐘偉先生的採訪內容之於我,並不太像“回娘家”,反倒有些像“回課堂”。很多回答方向都出乎我們之前的採訪預期。從公開資料得知,鐘偉先生一直有著非常深厚一線內容生產的背景,歷任東方系各個平臺的製片人、總編輯之職。但是在這次採訪內容中,關於具體內容生產的段落,鐘偉先生提及最少。更多的是對於眼下大局的思辨、整個平臺產業結構的搭建和發展戰略層面的思考。同時在字裡行間,還能讀出些治學嚴謹的學者氣質。

在這些表達裡,我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悖論”。鐘偉先生對於眼下“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媒體競爭局勢”的判定,在我們的這個系列採訪到的業界大咖中應該屬於“非常冷峻”一派。表述中也大有金戈鐵馬,殺伐決斷之勢。但鐘偉先生面對局勢的態度,卻非常平和。字裡行間中邏輯嚴密,非常流暢。

“冷峻”與“平和”之間,居中調和的有戴鐘偉先生本人的戰略格局和胸中的丘壑,也有多年看慣風雲形成淡定和經驗,我們相信,戴鐘偉先生所領導的媒體平臺——東方明珠在媒體融合中取得的成績,和已經居於的行業地位,也是構成鐘偉先生此刻氣度的重要因素。也許對競爭格局“冷峻”的判斷,也有著某種“取法其上,得乎其適”,做好“萬全準備”的成熟媒體領導者的策略感。

非常感謝戴鐘偉先生接受我們的採訪,也非常期待下次的請益。

數量的增加反而降低了資訊傳播的品質。”——戴鐘偉先生的這番回答,每個字都難以刪減。仿佛在向我們介紹的是“新媒體”和“傳統媒體”這兩個不打不相識的小朋友他們彼此相處樣子和各自優缺點。語氣熟稔,態度平和。

“台”與“網”之間,生產資料的分配變化及生產關係的主客異位

以戴鐘偉先生的從業經驗和行業地位,能夠在變局中保持“平和”,並不讓人難以想像。但如果瞭解鐘偉先生對“2017年傳媒產業的回望和2018年對整個行業的展望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後,再回看這份平和。你就會讀出某種“他強任他強,清風拂山崗”般的另一重境界。

在戴鐘偉先生看來,2017年對於傳媒產業而言,最重要的事件與變化歸納起來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應該是內容產業策源地的歷史性轉移。以《中國有嘻哈》、《吐槽大會》為代表的網綜,力壓全年各大衛視黃金檔綜藝。這證明網路平臺已經不需要傳統平臺的放大效應加持。第二件事是內容產業變現能力的歷史性倒掛。廣告變現市場上,互聯網媒體的市場份額超過60%,並且一直呈現上升趨勢。相應地傳統廣電媒體廣告收入斷崖式下跌。而且視頻網站“精准針對使用者”的傳播方式使會員付費成為互聯網視頻媒體獲取價值的新增長點,而在“精准針對用戶”這一領域,傳統媒體因為基因問題,幾乎沒有任何優勢。2018年,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應該是相向而行的融合發展。以百度、騰訊、阿裡為代表的新興媒體的內容發展會更加注重在用戶群體中的權威認知度和品牌公信力。——而“公信力”這一領域其實是傳統媒體的優勢所在。同時以央視、一線衛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平臺的內容發展會更加垂直化,以垂直深耕內容產業鏈。——而這一點是向新媒體學習“用戶思維”之後的成果轉化。具體到兩大產業陣營,頭部平臺的壟斷優勢將隨之增大,在一定時期內也許會形成“寡頭傳播”現象。孤立于強勢平臺之外的黑馬內容產品出現概率會越來越小。

戴鐘偉先生對於傳媒產業當下“江湖格局”的判定,通篇讀之,有一股“森然之氣”:

互聯網媒體已經“不再需要傳統媒體的加持”,但已經開始直接搶奪傳統媒體的“廣告變現蛋糕”,並直接造成了“傳統電視廣告收入斷崖式下降”後果。接下來,互聯網媒體覬覦的是傳統媒體最後一張“保命王牌”——媒體公信力。在這番爭鬥之餘,互聯網媒體還練成一個新的“絕招”:“精准客戶服務帶來的付費使用者資金流”——在這一領域,傳統媒體幾乎無計可施……

在如此的“爭鬥”局面中,戴鐘偉先生所在的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深厚傳統媒體背景的新媒體產業平臺,同時具有“台、網”兩大生產體系的基因。在“雙向基因、外部彼此強競爭”背景下,作為企業領導者之一,戴鐘偉先生依然能夠保持戰略上的“冷靜與平和”,我們對於他如何定義 “2017年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關係格局流變的特徵和未來發展趨勢”非常好奇。

戴鐘偉先生認為,在2017年“台與網”之間關係最核心的格局流變應該是:生產資料的分配變化以及生產關係的主客異位。所謂生產資料的分配變化,就是指“廣告資源、人才資源、資金資源等內容產品的核心生產資料,都在向網路傾斜”;生產關係的主客異位,指的是“以往先台後網的傳播方式已經被挑戰,先網後臺或網路獨播的內容產品層出不窮,且獲得了市場支援。”

在談及2018年雙方關係發展特徵時,戴鐘偉先生認為,淺層次的資源爭奪、人才爭奪、話語權爭奪會減少,雙方更重要的戰場將會轉移到格局之爭、傳播能量之爭、產業結構之爭。在主流文化內容產品的生產方面,傳統媒體依然存在一定優勢。但這種優勢並不足以讓傳統媒體掉以輕心。因為隨著雙方競爭的不斷深化,各種內容類別型泡沫將會被擠掉,平臺提供內容的品質價值會更得到追捧——這就意味著傳統媒體所佔有的“主流文化產品類型”的優勢很可能會被消解掉。

戴鐘偉先生還判斷:影視劇,包括網劇在內的市場將會得到空前繁榮,綜藝節目的市場反而會回歸理性。——在鐘偉先生這番表態中的內裡其實還包含了一個“複合型辯證關係”:

內容本身會打破“類型”的限制,這就意味著不同題材的內容很可能會突破“大小屏”限制,破壁呈現。觀眾只關注內容的“品質”,將不再注意播放平臺本身“姓網”還是“姓台”。——這一方面意味著傳統媒體在“主流文化內容方面”的優勢可能會被消解,網路平臺可能依靠更加貼近使用者的作品進一步擴大優勢;但是同步“只關注品質,不關注平臺”的審美趨勢也可能會給傳統的電視平臺中優質內容助力,“互聯網”也有可能會成為優質電視平臺產品的放大管道。

如此說來,鐘偉先生所表達的未來趨勢預測,其實對台網來說機會均等。但是考慮到眼下競爭的格局,網路略占上風。最終比拼的,還將是內容品質和平臺建設的通達性、影響力。

在回答“如何加強台網聯動的融媒體平臺建設”問題時,戴鐘偉先生從另一個維度歸納和整理了這種“複合辯證關係”。

關於平臺建設,存在一定的悖論

戴鐘偉先生認為“關於融媒體平臺的未來建設,存在一定的悖論。”

首先,在百度、阿裡、騰訊這些大公司等已經完的壟斷平臺面前,建成一個同等量級的融合媒體平臺的市場空間已經不大。但與此同時,在融合傳播的時代,內容產品觸達使用者的管道空前增加。所以雖然巨頭們呈現出“壟斷”平臺態勢,但是個性化的內容產品服務需求卻並不是壟斷平臺可以覆蓋的。作為內容產品開發和運營方,根據自身資源優勢,深耕用戶體系的傳播平臺依然有很大機會。

以戴鐘偉先生所在的東方明珠新媒體為例,作為上海電視臺和SMG旗下唯一的產業平臺和資本運作平臺,背靠傳統媒體原有的強勢媒體影響力和人才儲備、傳播管道優勢。東方明珠新媒體正在圍繞“娛樂+”戰略構建其傳媒產業平臺。他們重點著手建立以IP為核心的內容體系,推動視頻購物產業鏈拓展延伸,持續強化遊戲生態建設;強化文化地產和旅遊相結合模式。——所以在東方明珠看來,背靠的傳統媒體固有的管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是同老牌互聯網平臺的競爭優勢。在這一點引申來看,背靠傳統媒體,確實可以得到傳統媒體品牌“公信力”優勢、成熟內容等品牌優勢的滋養和補益。所以戴鐘偉先生非常相信,以“東方明珠”為例可以證明,傳統媒體可以借助市場之手,完成新型傳播平臺的建設,完成從媒體品牌到內容品牌的再造和創新。

文章開頭我們就曾提及,戴鐘偉先生的採訪內容之於我,並不太像“回娘家”,反倒有些像“回課堂”。很多回答方向都出乎我們之前的採訪預期。從公開資料得知,鐘偉先生一直有著非常深厚一線內容生產的背景,歷任東方系各個平臺的製片人、總編輯之職。但是在這次採訪內容中,關於具體內容生產的段落,鐘偉先生提及最少。更多的是對於眼下大局的思辨、整個平臺產業結構的搭建和發展戰略層面的思考。同時在字裡行間,還能讀出些治學嚴謹的學者氣質。

在這些表達裡,我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悖論”。鐘偉先生對於眼下“傳統媒體與互聯網媒體競爭局勢”的判定,在我們的這個系列採訪到的業界大咖中應該屬於“非常冷峻”一派。表述中也大有金戈鐵馬,殺伐決斷之勢。但鐘偉先生面對局勢的態度,卻非常平和。字裡行間中邏輯嚴密,非常流暢。

“冷峻”與“平和”之間,居中調和的有戴鐘偉先生本人的戰略格局和胸中的丘壑,也有多年看慣風雲形成淡定和經驗,我們相信,戴鐘偉先生所領導的媒體平臺——東方明珠在媒體融合中取得的成績,和已經居於的行業地位,也是構成鐘偉先生此刻氣度的重要因素。也許對競爭格局“冷峻”的判斷,也有著某種“取法其上,得乎其適”,做好“萬全準備”的成熟媒體領導者的策略感。

非常感謝戴鐘偉先生接受我們的採訪,也非常期待下次的請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