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包頭有條古道漢武大帝王昭君酈道元都“走”過,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好文推薦

 昆都侖溝谷古道, 一條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道, 一條承載著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的古道, 一條留下眾多名垂史冊人物蹤跡的古道歷史的腳步也從此道匆匆而過……

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帶來一篇方金良的文章《昆都侖溝谷古道, 五城連戍之石門障 》, 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條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道的所沉澱的底蘊。

昆都侖溝谷古道

五城連戍之石門障

 昆都侖溝谷古道, 一條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道, 一條承載著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的古道, 一條留下眾多名垂史冊人物蹤跡的古道:漢武大帝統帥十八萬大軍浩浩蕩蕩經此道揮師漠北,

登單于台;王昭君經此道“單于和親”, 成就了“昭君出塞”的千古英名;秦大將蒙恬、漢將軍光祿勳徐自為、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腳步也從此道匆匆而過……

昭君出塞

 這是一條我們熟悉而陌生的古道,

熟悉了在這條古道上, 聞名遐邇的石門旅遊景區, 鮮為人知這條古道上曾經影響中國歷史的風雲人物和故事。

昆都侖溝穀是大青山和烏拉山的分界河谷, 溝谷在古人看來還算平坦, 可行馬車, 南經秦直道可達咸陽, 北出陰山可達大漠, 是橫穿陰山最理想的交通坦途, 遠在先秦時已經開闢和形成穀道。 鑒於它在交通地理上通往大漠三道路的中間, 故稱為中道, 在漢至北魏時又稱作稒陽道、單于道。 它是中國歷史上陰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我曾數次站在昆都侖溝穀兩岸的山巔, 穿越兩千多年的溝谷古道, 遙望漢武大帝的旌旗獵獵, 戰馬嘶鳴;遙望昭君往返帝京與北疆的風塵僕僕和絕色嬌容。

今天, 包固一級公路蜿蜒于溝穀之畔, 穿越陰山已成轉瞬之間。 溝谷中行進著遠古艱辛, 公路上流動著現代文明。

昆都侖溝障址

 昆都侖河谷古代也稱石門水。 穿行石門河谷, 必經石門和石門障, 古代石門處於昆都侖河谷要道的咽喉, 是兵家必爭之地。

對於石門的位置有三種觀點, 一種認為是固陽梅令山與黑達山之間為形似石門的地段。 二是認為固陽色騰山包白鐵路通過處。 三是認為位於昆都侖河峽谷中, 現在的昆都侖水庫壩體處。 這裡兩岸山峰高聳夾峙, 中間流水潺潺, 好像一扇打開的門。 我感覺後者說法更符合歷史的真實。

石門障是古代把守石門古道的關隘。 對於石門障具體在什麼位置, 史學界爭論不休, 各有說辭。 總體有三種觀點, 一是認為梅令山古城, 二是認為小召門梁古城, 三是認為昆都侖溝障城。

解讀石門障, 我行走了可能的8座古城, 包括昆都侖溝北明安川的3座古城, 昆都侖溝穀的5座古城。 明安川的梅令山古城、馮灣古城、小召門梁古城遠離昆都侖溝穀,

我感覺似乎與石門障無關。 我的腳步和目光穿梭在溝穀的5座古城之間。

石門障

 最北一座為缸房梁古城。 位於昆都侖溝北口西側明安鎮南2公里處的缸房梁村, 現在該村已廢棄只剩了斷壁殘垣。 古城地處三岔路口, 西北是昆都侖河谷古道的一部分, 本地人俗稱套路壕,昆都侖河谷從城東側由北向南穿行而過。

古城把守著昆都侖古道的北入口,扼制了從西和北南下的通道,是守衛古道的最佳位置。城牆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300米。古城遺址散落著各種磚瓦殘片和實用陶器的碎片,還有直徑18釐米的大型雲紋瓦當,也有少量遼金元和民國的瓷片。從這些地表的遺存可以看出,這座古城,曾經有過大型建築,而且居住人口較多,有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鎮。在堆棄的瓦片中我發現了帶有“固”字戳記的片瓦和桶瓦。海斌分析說,這裡可能是西漢時期五原郡固陵縣,如果能證實,也是西漢歷史的一個新發現了。但也有人分析認為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固陽塞,還有人分析認為是漢光祿塞。我感覺,這座古城一定有過喧囂和輝煌,在漢及以後朝代可能為行政治所,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戍守昆都侖溝谷古道的一座障城,是石門障城序列的重要軍事重鎮。

順溝南下是沙坡子古城,也可能是遺址。位於溝谷中斷沙坡子村北山坡上,本是一塊固沙林地,但被新舊墳地分割佔據。坡上磚瓦殘片等文化遺存密集,城牆斷斷續續,不太明晰。這裡地勢險要,昆都侖河谷從左側蜿蜒而過,在此駐守我感覺似乎不必要修築城牆。這裡屬於昆都侖水庫湖面的上游,四面環山,樹蔭濃密,溪流潺潺,蘆葦茂盛簇擁,百鳥啾啾,吸引著眾多垂釣者,也有人自帶橡皮筏悠然自得蕩漾在蘆草碧水間。這裡也是包頭市民這幾年新發現的一個休閒好去處,進入夏季的週末或炎熱的傍晚,遊人熙攘不絕,樹蔭下支起了各色帳篷,家庭親朋,燃一堆篝火,支起燒烤爐,開始了一天的快樂。夜間自備了電源,一片燈火通明,歌聲、笑聲、戲水聲、麻將聲,一夜無眠。

網路配圖

 繼續南下是昆都侖溝障城。位於昆都侖溝南口2.5公里處河谷中間的一座小山上。登上山頂四望,南坡舒緩,北坡陡峭垂直,西邊包白鐵路和石門景區公路撕開了豁口,列車呼嘯而過。東側河谷平坦,河水流淌,南北遙望昆都侖河谷盡收眼底。障城就修築在這座山的南坡上,城牆周長約300多米,土夯城牆和烽火臺依稀猶在,細心還可撿拾到古代箭矢,城內殘存大量大型動物骨和灰燼,據專家考證動物骨多為駱駝骨。

就此也足以說明古代這裡人員往來之頻繁和密集,此城也被許多專家認定為石門障。我感覺在此古城駐守比較靠譜,為古代石門障也具有說服力。但這裡往往被人們忽略,來此登高懷古者甚少。

昆都侖水庫(石門風景區)

 古城北側為石門水庫修建壩體處,兩山對峙間,數十米高氣勢宏偉的水庫大壩橫跨兩山之間,攔住了石門水路,也攔住了人們對石門及石門山的遐想,和我隨行的朋友,也感到了疑惑。

在昆都侖溝南口有兩座古城,即邊牆壕障城和昆都侖召障城。邊牆壕障城就在110國道去往固陽的路口處,昆河大橋自城南通過。城址北牆依長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70米,南北長150米,土牆夯築,基寬8米,頂寬3米,殘高3.5米。城內文化層厚約2米,地表散佈建築磚瓦和生活用陶制器皿殘片。

昆都侖召障城位於昆都侖溝口西岸高地上,包白鐵路自東通過,南距昆都侖召約一公里,東隔昆都侖溝與邊牆壕障城相望,二城相距 0.5公里,障城北牆長82米,北牆即趙長城,南牆及東西牆南端被毀。東牆殘長40米,土牆夯築,內側夯層清晰,基寬7米,頂寬4米,殘高2.4米,文化層厚約0.5米,城內遺物較少,有繩紋板瓦,簡瓦,陶片等。其實以上這段文字是2000年包頭市文物管理處《包頭境內的戰國秦漢長城與古城》的記載,15年後我按照這段文字記載尋找古城,數次無果。古城及記載的城牆已被一個汽車駕校佔據,古城的影子蕩然無存,我只有悵然。但在其西邊的一段趙長城古牆仍在,氣勢猶存,這段趙長城遺址保存是比較好的,可惜現在也無任何保護,也沒有保護性標識。

固陽大道

我認為這兩座障城應該更名為昆都侖溝東西障城。

行走了五座古城,我似乎對石門障城有了新的理解,我感覺趙秦漢魏唐諸朝如此重視這條古道,修建數座城障駐守,而且沿用千年,在這條古道上發生了影響中國歷史的眾多故事,那麼守護這條古道的重要城障之石門障就不可能是某一座障城,而是上述五座城池的統稱。五座障城功能各異,協同防護,固守陰山這座天然屏障。這是中國古代溝通與阻隔,融合與戰爭的政治軍事思想的戰略佈局,我們沒有理由將此割裂開來,孤立的解讀。

行走了昆都侖溝的五座古城,我對障城也有了新的理解。障城不僅僅是防守或進攻的軍事堡壘,也是保障功能的基本單元。漢武大帝統帥18萬鐵騎經此揮師北上,五障城殺豬宰羊犒勞將士,提供保障。王昭君等多位皇家公主經此道北上單于廷,胡漢和親,浩蕩的送迎親隊伍從此經過,戰馬嘶鳴,鑼鼓喧天,眾將士列隊迎送。後來近百年皇家多位公主經此往返長安和北疆,諸城打掃廳堂,張燈結綵,給即將踏上新的生命坎坷和回鄉探親的皇家美女們親人般的款待。南北往來商隊在此駐足,談笑風生,開懷暢飲。

歷史的溫馨似乎今天依然飄蕩在古城的天空。

本地人俗稱套路壕,昆都侖河谷從城東側由北向南穿行而過。

古城把守著昆都侖古道的北入口,扼制了從西和北南下的通道,是守衛古道的最佳位置。城牆東西長約450米,南北寬約300米。古城遺址散落著各種磚瓦殘片和實用陶器的碎片,還有直徑18釐米的大型雲紋瓦當,也有少量遼金元和民國的瓷片。從這些地表的遺存可以看出,這座古城,曾經有過大型建築,而且居住人口較多,有多個朝代在這裡建鎮。在堆棄的瓦片中我發現了帶有“固”字戳記的片瓦和桶瓦。海斌分析說,這裡可能是西漢時期五原郡固陵縣,如果能證實,也是西漢歷史的一個新發現了。但也有人分析認為可能是戰國時期的固陽塞,還有人分析認為是漢光祿塞。我感覺,這座古城一定有過喧囂和輝煌,在漢及以後朝代可能為行政治所,但它的主要功能是戍守昆都侖溝谷古道的一座障城,是石門障城序列的重要軍事重鎮。

順溝南下是沙坡子古城,也可能是遺址。位於溝谷中斷沙坡子村北山坡上,本是一塊固沙林地,但被新舊墳地分割佔據。坡上磚瓦殘片等文化遺存密集,城牆斷斷續續,不太明晰。這裡地勢險要,昆都侖河谷從左側蜿蜒而過,在此駐守我感覺似乎不必要修築城牆。這裡屬於昆都侖水庫湖面的上游,四面環山,樹蔭濃密,溪流潺潺,蘆葦茂盛簇擁,百鳥啾啾,吸引著眾多垂釣者,也有人自帶橡皮筏悠然自得蕩漾在蘆草碧水間。這裡也是包頭市民這幾年新發現的一個休閒好去處,進入夏季的週末或炎熱的傍晚,遊人熙攘不絕,樹蔭下支起了各色帳篷,家庭親朋,燃一堆篝火,支起燒烤爐,開始了一天的快樂。夜間自備了電源,一片燈火通明,歌聲、笑聲、戲水聲、麻將聲,一夜無眠。

網路配圖

 繼續南下是昆都侖溝障城。位於昆都侖溝南口2.5公里處河谷中間的一座小山上。登上山頂四望,南坡舒緩,北坡陡峭垂直,西邊包白鐵路和石門景區公路撕開了豁口,列車呼嘯而過。東側河谷平坦,河水流淌,南北遙望昆都侖河谷盡收眼底。障城就修築在這座山的南坡上,城牆周長約300多米,土夯城牆和烽火臺依稀猶在,細心還可撿拾到古代箭矢,城內殘存大量大型動物骨和灰燼,據專家考證動物骨多為駱駝骨。

就此也足以說明古代這裡人員往來之頻繁和密集,此城也被許多專家認定為石門障。我感覺在此古城駐守比較靠譜,為古代石門障也具有說服力。但這裡往往被人們忽略,來此登高懷古者甚少。

昆都侖水庫(石門風景區)

 古城北側為石門水庫修建壩體處,兩山對峙間,數十米高氣勢宏偉的水庫大壩橫跨兩山之間,攔住了石門水路,也攔住了人們對石門及石門山的遐想,和我隨行的朋友,也感到了疑惑。

在昆都侖溝南口有兩座古城,即邊牆壕障城和昆都侖召障城。邊牆壕障城就在110國道去往固陽的路口處,昆河大橋自城南通過。城址北牆依長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70米,南北長150米,土牆夯築,基寬8米,頂寬3米,殘高3.5米。城內文化層厚約2米,地表散佈建築磚瓦和生活用陶制器皿殘片。

昆都侖召障城位於昆都侖溝口西岸高地上,包白鐵路自東通過,南距昆都侖召約一公里,東隔昆都侖溝與邊牆壕障城相望,二城相距 0.5公里,障城北牆長82米,北牆即趙長城,南牆及東西牆南端被毀。東牆殘長40米,土牆夯築,內側夯層清晰,基寬7米,頂寬4米,殘高2.4米,文化層厚約0.5米,城內遺物較少,有繩紋板瓦,簡瓦,陶片等。其實以上這段文字是2000年包頭市文物管理處《包頭境內的戰國秦漢長城與古城》的記載,15年後我按照這段文字記載尋找古城,數次無果。古城及記載的城牆已被一個汽車駕校佔據,古城的影子蕩然無存,我只有悵然。但在其西邊的一段趙長城古牆仍在,氣勢猶存,這段趙長城遺址保存是比較好的,可惜現在也無任何保護,也沒有保護性標識。

固陽大道

我認為這兩座障城應該更名為昆都侖溝東西障城。

行走了五座古城,我似乎對石門障城有了新的理解,我感覺趙秦漢魏唐諸朝如此重視這條古道,修建數座城障駐守,而且沿用千年,在這條古道上發生了影響中國歷史的眾多故事,那麼守護這條古道的重要城障之石門障就不可能是某一座障城,而是上述五座城池的統稱。五座障城功能各異,協同防護,固守陰山這座天然屏障。這是中國古代溝通與阻隔,融合與戰爭的政治軍事思想的戰略佈局,我們沒有理由將此割裂開來,孤立的解讀。

行走了昆都侖溝的五座古城,我對障城也有了新的理解。障城不僅僅是防守或進攻的軍事堡壘,也是保障功能的基本單元。漢武大帝統帥18萬鐵騎經此揮師北上,五障城殺豬宰羊犒勞將士,提供保障。王昭君等多位皇家公主經此道北上單于廷,胡漢和親,浩蕩的送迎親隊伍從此經過,戰馬嘶鳴,鑼鼓喧天,眾將士列隊迎送。後來近百年皇家多位公主經此往返長安和北疆,諸城打掃廳堂,張燈結綵,給即將踏上新的生命坎坷和回鄉探親的皇家美女們親人般的款待。南北往來商隊在此駐足,談笑風生,開懷暢飲。

歷史的溫馨似乎今天依然飄蕩在古城的天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