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古田黃辨識與收藏價值鑒賞

俗話說一兩田黃萬兩金, 今天我們來看看田黃在2017年都有那些高價, 收藏價值如何?

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 素有“萬石中之王”尊號。 其色澤溫潤可愛, 肌理細密, 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 數百年來田黃石極受藏家至愛, 正如俗語所說:“黃金易得, 田黃難求”。

早在一千多年前, 我國已有人開始採集, 到了明清兩代田黃石更是盛名於世。 許多達官顯貴, 文人雅士競相刻意收集田黃石。

相傳清初時期皇帝祭天, 神案上都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黃石。 因此, 田黃石一直盛名不衰, 身價倍增, 曾有古話“一寸田黃一寸金”。

身為“印石三寶”之一的田黃石, 呈現黃、白、紅、黑等色, 其中以黃色為最常見。 具有珍珠光澤、玻璃光澤、油脂光澤,

微透明至半透明, 少數透明。 硬度2.5, 密度2.65-2.90克/釐米3。 質地緻密、細膩、溫潤、光潔。 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其肌裡隱約可見蘿蔔紋狀細紋, 顏色外濃而向內逐漸變淡, 表面時而裹有黃色或灰黑色石皮, 間有紅色格紋。 為田黃石所獨有的外觀特徵, 素有“無紋不成田”、“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之稱。 誠然, 從其石質來說, 仍以純淨為貴。

石中之王田黃石, 產于福建福州市北郊壽山村田坑的田黃石, 是壽山石中乾隆宸翰、樂天、惟精惟一的珍品。 有著“福”(福建)、“壽”(壽山)、“田”(財富)、“黃”(皇帝專用色)之寓意, 故被人們稱之為“帝石”。 具備細、潔、潤、膩、溫、凝印石之六德, 並成為清朝祭天專用的國石。 史載, 清時福建巡撫用一整塊上等田黃雕刻了“三鏈章”, 乾隆皇帝奉為至寶,

清室代代相傳;咸豐帝臨終時, 賜予慈禧一方田黃禦璽;末代皇朝解體, 溥儀不要所有珍寶, 只將那枚“三連章”縫在棉衣裡。 至於民間相傳, 田黃石是女禍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 又說是鳳凰鳥蛋所變, 還傳田黃石可驅災避邪, 藏田黃者能益壽延年等。

田黃石質地寶潔、透明、通靈, 肌裡紋路隱約如絲, 明顯細緻, 宛如蘿線紋。 壽山石的筋格有好幾種, 而田黃石的筋格唯有紅色盤格一種, 在一塊田黃石上表裡的色調是可能變化的, 因此, 田黃石方章價值更高。 將田黃石鋸成方章, 前人謂之“解石”, 古人有“解石之難難於上青天”之說。 這是因為田黃石很難從外表看出其色調是否表裡一致, 鋸開來也許數倍增值, 也許價落萬丈。

田黃石大多為卵狀, 故用手撫摸時會有圓順溫潤之感, 一塊好的田黃石還須經藝術加工, 加工的手法有薄意、浮雕、圓雕和製成方章。 田黃石日漸稀少價格扶搖直上, 易金三倍之說早已過時。 拍賣市場上田黃石價格火爆, 一方幾十克重的田黃舊印動輒幾萬、十幾萬元, 件頭稍大的上品, 可以賣到幾十萬、上百萬元。 田黃, 這一數百年來一直受文人雅士所喜好的收藏“舊寵”, 除了田黃本身蘊含了高雅、品位等文化內涵外, 還因為田黃石材稀缺。 田黃屬傳統雕刻石材壽山石中的上品, 出產于福建壽山鄉一條名為壽山溪的西邊古沙層中, 至今已有數百年的開採歷史。 由於多年的開採, 田黃石材已趨枯竭, 石材價格猛漲。 以前說“一兩黃金一兩田黃”, 一兩田黃的價格早已比一兩黃金高出好幾倍。據廣州市文物總店的專家介紹,1克品相普通的田黃石材要價已達3000元。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于沙士之中,是“無根而璞,無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阪,中阪和下阪三個地段組成,上阪是靠溪水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阪區。中阪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準而規範,而且石質潔淨濕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蔔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大多產於此阪。下阪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沖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田黃名稱由來

田黃究竟從何而得名?簡而言之,在稻田裡發現的黃色彩石。田黃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壽山村一條小溪兩旁數裡狹長的水田底下砂層才有。且經過數百年來的連續掘采,壽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無數次,如今已開採殆盡,上乘的田黃早已是無價之寶。古時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已該是“兩”對“斤”了,故田黃的價格漲勢迅猛。

田黃石自從由母礦中分裂出來再埋藏到田間,其間歷經了數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出現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徵。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石形、石質、石色、石皮以及蘿蔔紋、紅筋等六個方面,可依此來鑒定。

石形:田黃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棱角。這是由於礦塊在遷移滾動過程中,受到溪水不斷沖刷研磨的結果。

石質:田黃石的質地濕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它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黃石”顧名思義,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儘管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但無論什麼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絕不可能出現桃紅、朱紅和血紅的色彩;“黑田石”則黑中帶赭;即使被稱作“白田”的田黃石,也並非純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石皮: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裡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裡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蘿蔔紋: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蔔纖維,故有“蘿蔔紋”之稱。

紅筋:紅筋是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田黃石的真偽鑒定,主要是依靠肉眼進行,還可以根據上述外觀特徵基本可以辨別清楚。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甚為名貴。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產自上、中阪。白田石色非純白,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似豐脂玉,蘿蔔紋明顯,有紅筋,格紋如血縷,以質靈、紋細、格少者為最佳。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

雞油黃:出產于上阪區和中阪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濕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于中阪區,色澤豔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于壽山溪中,或農耕露出的石頭,被順手丟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積存於中阪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稱為溪中凍。這種田坑石因久蘊溪水中,石質相當靈透瑩澈,色澤略淡,皮層極薄或無蘿蔔絲紋。

硬田石:凡質地粗劣、溫潤不足、不通靈、多雜質的田石,統稱為硬田石,是田黃石的下品。

橘皮紅田:主要產於上阪和中阪。又名“紅田”、“紅田石”,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豔通明,稱“橘皮紅田”。紅田極為少見,色如丹棗者,極為罕見。其質細嫩凝潤,微透明,肌理隱含蘿蔔紋,是稀有的石種。

田石——產于壽山鄉內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頭洞,洞旁有溪,長約數裡,即壽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範圍,作為出產田石的界限。其品種根據產地不同,分上阪、中阪、下阪、碓下阪及擱溜田等,其中中阪所產田石尤佳。色分紅、黃、白、黑等。紅者曰“紅田”,黃者稱“田黃”,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謂“黑田”。另有外白內黃的“銀裹金田”、外黃內白的“金裹銀田”、外裹黑色薄皮的“烏鴉皮田”。

(一)橘皮紅田:橘皮紅田為上三阪所產。色素以紅,黃為主,尤以深紅居多。色似紅橘皮,而紅得更深更濃,似紅琥珀,但比琥珀溫婉可親。肌理蘊極細緻之蘿蔔紋,綿密而欲化。其質純優,凝靈成凍,為田石中色度最飽和者。橘皮紅應為正紅田,占田石產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積多不盈兩,故極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紅被列為田石的極品。

(二)煨紅田:煨紅田多產於上、中阪田中,外層色紅如丹棗,表面常有黑色斑塊如黑皮,材積亦極小,靈度遜于橘皮紅田,顯微透明狀,質亦比田黃稍堅硬、乾澀、常無明顯的蘿蔔紋。

相傳乃因石農墾地燒草時,土裡的小田黃經火熏燒,達到一定溫度而變色,故也屬稀品。但多因質燥,材小而不為收藏者所珍愛。

(三)田黃:指黃色的田石。上阪、中阪、下阪、碓下阪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數裡至雙溪皆可掘得,占田石產量最多。各阪的田黃色質微有區別:上阪多偏嫩而清淡;下阪以下多偏硬黝;中阪的色質為最佳。其黃色之濃淡各有千秋,人們按其色相之差別,又劃分三個等次十種類別:

1、標準田黃的色澤,屬上品

(1)色濃而微泛橙紅,接近桔皮紅,但紅的成分略少,稱“橘皮黃”。

(2)黃中帶赤,色明快的,曰“黃金黃”。

(3)黃而帶赭,如將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黃”。

2、中品

(4)黃色再淡的有“桂花黃”,雖屬黃色但略帶粉白色調。

(5)比桂花黃清淡、質靈膩、細嫩、而又比白田稍黃的稱“雞油黃”。

(6)黃而微褐如熟栗的,稱“熟栗黃”。

3、下品

(7)稍淡於熟栗黃,質滯而黝的為“肥皂黃”。

(8)色黯褐而質如鹿目的稱“糖粿黃”。

(9)黃色淡如蜂蠟,質比雞油黃滯結些的稱“密蠟黃”。

(10)介於桂花黃和肥皂黃之間的,稱為“蕃薯黃”。

這四類田較為乾燥粗雜,幾乎不通靈,也多無蘿蔔紋,俗稱“雜田”。

(一)白田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阪、質靈膩嫩透,酷似坑頭水晶。常有赭黃格似血縷,蘿蔔紋如鮮嫩之白蘿蔔肌理,極細而化。因石通靈,色純淡,故格、紋比各色田石更為明顯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渾濁且狀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 有黃皮的白田,即所謂“金裹銀”,極難覓得,其色並非純白,皆略帶淡黃或蛋青色,燈照則肌理皆泛黃紅,有別於掘性白高山。

(二)黑田

黑田有純黑和灰黑二種。

純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鐵頭嶺及下阪一帶的田中,常見有黃色石皮。質亦較細,蘿蔔紋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渾而微透,並常伴有細小黑砂釘。

灰黑田色較淡而灰。皮或黑或黃,質多粗硬渾雜而間有黑砂點。蘿蔔紋常粗散不勻。產地除上述外,上、中阪也常有出產。為下品田。

黑田中偶有質靈、紋細,肌理灰黑而顯青綠色調,人或稱之為“綠田”。

(三)黑皮田

即“烏鴉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阪均有出產。皮無純黑,而黑中又微帶青綠或灰綠色,又稱“蛤蟆皮”。其皮內或白田或田黃,色質、紋理和尋常無皮之田無異,唯多伴有小黑釘。單層的烏鴉皮田燈下能透,其肌質易於鑒識,若烏鴉皮內再有一、二層黃皮或白皮則難以燈照鑒別,不過這類含多層石皮的田石,若皮質細膩、無雜色、無砂斑,則多見其裡色質俱佳,猶如凍石,實屬難得之材。

(四)銀裹金——指外白內黃的田石。

許多白田或多或少總帶有黃心,田黃亦常帶有白皮,“銀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較多的黃心,或田黃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統稱為“銀裹金”田。前者的黃心如蛋黃亦如黃心的蕃薯,黃亦明快純淨而淡雅,質極細嫩靈膩,而紋路比各色田石更隱約難尋,幾乎不可見。後者的黃多介於黃金黃與桂花黃之間,接近黃金黃,但稍含粉色,蘿蔔紋細密有致。材積好、色質佳的銀裹金,亦屬田石之上品。

(五)碓下田

產白碓下阪。皮青黃而稀薄。外層肌質色較濃,黃而偏褐,肌理淺淡。或有明顯的細密蘿蔔紋,紋痕稍直,並伴有虱卵狀小白點。質靈透,但乾裂較多。

(六)擱溜田

又稱滑溜田。屬沿溪遷移而下的田石。上四阪溪田表層或沿碓下阪而下至九手、回龍、雙溪,溪中淺表沙層中偶或可得。紋多偏粗而顯露,紋行齊直,有的疏密不均、粗細不勻。粗者極粗,細者僅微小部份亦同尋常田黃。色多褐黃。亦常附有小片黃皮,黃而灰綠,粗澀如士粉。肌理常伴有黑砂釘或星散小白點。其中露土被陽光曝曬的,陽面往往退化,變得粗澀乾裂,而陰面還不失田黃本色。

(七)“九手田”

產於碓下阪至善伯山腳一帶的壽山溪流周圍,多為深層砂土中掘得,產量稀少,亦屬難得。其色或淡且泛白,或顯褐紅色。肌理無紋或紋細如絲。多附有稀薄小片黃皮。質地綿韌,顯半通靈或微通靈狀,裂格較少,偶有星散小白點或細小黑釘。溫潤稍遜於上三阪之田。色濃質優的“九乎田”,人們通常將它歸類於下阪田。

(八)硬田

是指各阪所掘的田石中,肌質堅硬而粗劣的。所帶之皮似牛蛋皮或鹿目皮,但皮質比牛蛋黃略細,皮色也沉而微綠。肌理或不見紋或紋路粗雜。通靈度差,且時含硬砂。

一兩田黃的價格早已比一兩黃金高出好幾倍。據廣州市文物總店的專家介紹,1克品相普通的田黃石材要價已達3000元。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區的壽山鄉,鄉中有一條約1千多米長,寬2百多米的山溪,就是田黃石的出產地。它是脫離石脈而獨立成塊,長期埋于沙士之中,是“無根而璞,無脈可尋”的石材。田黃石分上阪,中阪和下阪三個地段組成,上阪是靠溪水上游地區,這兒出產的田黃石透明度高,有通靈感,顏色略顯微黃的白色調為主。由於上游的水源好,出產的田黃石猶似玻璃一樣的光澤明亮。田黃石的上品稱“銀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阪區。中阪位於溪河的中間部分,所產之石大多標準而規範,而且石質潔淨濕潤,色澤濃重,石中的蘿蔔紋理清晰,田黃石中的“田黃涼石”、“金裹銀”、“桔皮紅”、“黃金黃”、“楷杷黃”、“雞油黃”等極品,大多產於此阪。下阪因處坑頭一帶,缺乏水沖性,故石質透明度較差,多為桐油色、暗赭色,紋理較粗。

田黃名稱由來

田黃究竟從何而得名?簡而言之,在稻田裡發現的黃色彩石。田黃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壽山村一條小溪兩旁數裡狹長的水田底下砂層才有。且經過數百年來的連續掘采,壽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無數次,如今已開採殆盡,上乘的田黃早已是無價之寶。古時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而今已該是“兩”對“斤”了,故田黃的價格漲勢迅猛。

田黃石自從由母礦中分裂出來再埋藏到田間,其間歷經了數百萬年之久,在特殊的環境和特殊條件下,田黃石逐漸地改變了它原來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出現了其獨具的外觀特徵。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石形、石質、石色、石皮以及蘿蔔紋、紅筋等六個方面,可依此來鑒定。

石形:田黃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狀,光嫩圓滑,沒有明顯的棱角。這是由於礦塊在遷移滾動過程中,受到溪水不斷沖刷研磨的結果。

石質:田黃石的質地濕潤可愛,為微透明或半透明體。如果仔細觀察,會煥發出一種其它石材品種所不具備的迷人光彩。

石色:“田黃石”顧名思義,是一種黃顏色的寶石。儘管按照色相來區分,有田黃、白田、紅田、黑田以及銀裹金、金裹銀等品種,但無論什麼色彩的田黃石都是以黃色作為它的基調,只不過偏白、偏紅或偏黑而已。比如“紅田石”其色近橙黃如桔皮,絕不可能出現桃紅、朱紅和血紅的色彩;“黑田石”則黑中帶赭;即使被稱作“白田”的田黃石,也並非純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帶淡黃或蛋清色。

石皮:多數田黃石的外表都有黃色或黑色的皮層包裹著,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掛皮,形態變幻無常,雖然也有一些田黃石因為色皮極薄,一經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黃石的顏色都不是表裡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裡層逐漸轉淡,乃至泛白。這種色彩的變化規律,塊頭大的田黃石尤為明顯。

蘿蔔紋:凡是透明度較強的田黃石,在強烈的光線下觀察,它的肌理往往隱約可見到一條條細而密的紋理,其形狀猶如剛剛出土的白蘿蔔纖維,故有“蘿蔔紋”之稱。

紅筋:紅筋是指田黃石表層偶爾出現的紅色筋絡,紅如血,細如絲,俗稱“紅筋”又叫“血絲”。它是田黃石在遷移過程中產生的細裂紋,經土壤中氧化鐵滲透而形成的格紋。

田黃石的真偽鑒定,主要是依靠肉眼進行,還可以根據上述外觀特徵基本可以辨別清楚。

田黃凍石:田黃石中最上品,全石通體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潤澤無比。

銀裹金: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光澤明亮,甚為名貴。

白田石:田坑石中色白者,名“白田”,多產自上、中阪。白田石色非純白,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似豐脂玉,蘿蔔紋明顯,有紅筋,格紋如血縷,以質靈、紋細、格少者為最佳。

金裹銀:田黃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塊,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

雞油黃:出產于上阪區和中阪區的交界處,質細密堅實,濕潤凝膩,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

桔皮黃:刻石出產于中阪區,色澤豔麗,黃中略帶微紅,質地純正。

黑皮田:亦名“烏鴉皮”,色澤多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品,外表黑皮和裡面的黃色,反差尤為強烈。溪管田: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于壽山溪中,或農耕露出的石頭,被順手丟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積存於中阪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稱為溪中凍。這種田坑石因久蘊溪水中,石質相當靈透瑩澈,色澤略淡,皮層極薄或無蘿蔔絲紋。

硬田石:凡質地粗劣、溫潤不足、不通靈、多雜質的田石,統稱為硬田石,是田黃石的下品。

橘皮紅田:主要產於上阪和中阪。又名“紅田”、“紅田石”,橘皮紅田如其名色如橘皮,鮮豔通明,稱“橘皮紅田”。紅田極為少見,色如丹棗者,極為罕見。其質細嫩凝潤,微透明,肌理隱含蘿蔔紋,是稀有的石種。

田石——產于壽山鄉內外洋的溪田中。上有坑頭洞,洞旁有溪,長約數裡,即壽山溪。通常以溪水所灌溉的水田範圍,作為出產田石的界限。其品種根據產地不同,分上阪、中阪、下阪、碓下阪及擱溜田等,其中中阪所產田石尤佳。色分紅、黃、白、黑等。紅者曰“紅田”,黃者稱“田黃”,白者呼“白田”,黑灰者謂“黑田”。另有外白內黃的“銀裹金田”、外黃內白的“金裹銀田”、外裹黑色薄皮的“烏鴉皮田”。

(一)橘皮紅田:橘皮紅田為上三阪所產。色素以紅,黃為主,尤以深紅居多。色似紅橘皮,而紅得更深更濃,似紅琥珀,但比琥珀溫婉可親。肌理蘊極細緻之蘿蔔紋,綿密而欲化。其質純優,凝靈成凍,為田石中色度最飽和者。橘皮紅應為正紅田,占田石產量比例中最少部分,且材積多不盈兩,故極稀罕。材、形好的橘皮紅被列為田石的極品。

(二)煨紅田:煨紅田多產於上、中阪田中,外層色紅如丹棗,表面常有黑色斑塊如黑皮,材積亦極小,靈度遜于橘皮紅田,顯微透明狀,質亦比田黃稍堅硬、乾澀、常無明顯的蘿蔔紋。

相傳乃因石農墾地燒草時,土裡的小田黃經火熏燒,達到一定溫度而變色,故也屬稀品。但多因質燥,材小而不為收藏者所珍愛。

(三)田黃:指黃色的田石。上阪、中阪、下阪、碓下阪的溪田中,及沿溪而下數裡至雙溪皆可掘得,占田石產量最多。各阪的田黃色質微有區別:上阪多偏嫩而清淡;下阪以下多偏硬黝;中阪的色質為最佳。其黃色之濃淡各有千秋,人們按其色相之差別,又劃分三個等次十種類別:

1、標準田黃的色澤,屬上品

(1)色濃而微泛橙紅,接近桔皮紅,但紅的成分略少,稱“橘皮黃”。

(2)黃中帶赤,色明快的,曰“黃金黃”。

(3)黃而帶赭,如將熟或熟透的枇杷色,叫“枇杷黃”。

2、中品

(4)黃色再淡的有“桂花黃”,雖屬黃色但略帶粉白色調。

(5)比桂花黃清淡、質靈膩、細嫩、而又比白田稍黃的稱“雞油黃”。

(6)黃而微褐如熟栗的,稱“熟栗黃”。

3、下品

(7)稍淡於熟栗黃,質滯而黝的為“肥皂黃”。

(8)色黯褐而質如鹿目的稱“糖粿黃”。

(9)黃色淡如蜂蠟,質比雞油黃滯結些的稱“密蠟黃”。

(10)介於桂花黃和肥皂黃之間的,稱為“蕃薯黃”。

這四類田較為乾燥粗雜,幾乎不通靈,也多無蘿蔔紋,俗稱“雜田”。

(一)白田

指白色的田石。多掘自上、中阪、質靈膩嫩透,酷似坑頭水晶。常有赭黃格似血縷,蘿蔔紋如鮮嫩之白蘿蔔肌理,極細而化。因石通靈,色純淡,故格、紋比各色田石更為明顯而有致。白田偶有黑色的裹皮,也有色白渾濁且狀似砂粒的斑皮,斑皮均多深入肌理而似雪花。 有黃皮的白田,即所謂“金裹銀”,極難覓得,其色並非純白,皆略帶淡黃或蛋青色,燈照則肌理皆泛黃紅,有別於掘性白高山。

(二)黑田

黑田有純黑和灰黑二種。

純黑田指黑赭色田石。多出於鐵頭嶺及下阪一帶的田中,常見有黃色石皮。質亦較細,蘿蔔紋比它色田石略粗,肌理渾而微透,並常伴有細小黑砂釘。

灰黑田色較淡而灰。皮或黑或黃,質多粗硬渾雜而間有黑砂點。蘿蔔紋常粗散不勻。產地除上述外,上、中阪也常有出產。為下品田。

黑田中偶有質靈、紋細,肌理灰黑而顯青綠色調,人或稱之為“綠田”。

(三)黑皮田

即“烏鴉皮”田。外表附有微透明、黑色石皮。上、中,下三阪均有出產。皮無純黑,而黑中又微帶青綠或灰綠色,又稱“蛤蟆皮”。其皮內或白田或田黃,色質、紋理和尋常無皮之田無異,唯多伴有小黑釘。單層的烏鴉皮田燈下能透,其肌質易於鑒識,若烏鴉皮內再有一、二層黃皮或白皮則難以燈照鑒別,不過這類含多層石皮的田石,若皮質細膩、無雜色、無砂斑,則多見其裡色質俱佳,猶如凍石,實屬難得之材。

(四)銀裹金——指外白內黃的田石。

許多白田或多或少總帶有黃心,田黃亦常帶有白皮,“銀裹金”原指白田中有較多的黃心,或田黃的白皮稍厚稍多的,皆統稱為“銀裹金”田。前者的黃心如蛋黃亦如黃心的蕃薯,黃亦明快純淨而淡雅,質極細嫩靈膩,而紋路比各色田石更隱約難尋,幾乎不可見。後者的黃多介於黃金黃與桂花黃之間,接近黃金黃,但稍含粉色,蘿蔔紋細密有致。材積好、色質佳的銀裹金,亦屬田石之上品。

(五)碓下田

產白碓下阪。皮青黃而稀薄。外層肌質色較濃,黃而偏褐,肌理淺淡。或有明顯的細密蘿蔔紋,紋痕稍直,並伴有虱卵狀小白點。質靈透,但乾裂較多。

(六)擱溜田

又稱滑溜田。屬沿溪遷移而下的田石。上四阪溪田表層或沿碓下阪而下至九手、回龍、雙溪,溪中淺表沙層中偶或可得。紋多偏粗而顯露,紋行齊直,有的疏密不均、粗細不勻。粗者極粗,細者僅微小部份亦同尋常田黃。色多褐黃。亦常附有小片黃皮,黃而灰綠,粗澀如士粉。肌理常伴有黑砂釘或星散小白點。其中露土被陽光曝曬的,陽面往往退化,變得粗澀乾裂,而陰面還不失田黃本色。

(七)“九手田”

產於碓下阪至善伯山腳一帶的壽山溪流周圍,多為深層砂土中掘得,產量稀少,亦屬難得。其色或淡且泛白,或顯褐紅色。肌理無紋或紋細如絲。多附有稀薄小片黃皮。質地綿韌,顯半通靈或微通靈狀,裂格較少,偶有星散小白點或細小黑釘。溫潤稍遜於上三阪之田。色濃質優的“九乎田”,人們通常將它歸類於下阪田。

(八)硬田

是指各阪所掘的田石中,肌質堅硬而粗劣的。所帶之皮似牛蛋皮或鹿目皮,但皮質比牛蛋黃略細,皮色也沉而微綠。肌理或不見紋或紋路粗雜。通靈度差,且時含硬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