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到底什麼是“封建”?

在主流學術界, 素來認為中國的封建社會和封建制度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才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事實上真是這樣嗎?可能未必。 我們可以先從“封建”的基本概念和本質內涵談起, 然後就能對問題下基本結論了。

什麼是封建呢?說起來可能很複雜, 但關鍵本質就四個字:封邦建國。 也就是主體政府通過分封宗室、勳臣在指定區域建立指定規格的邦國, 以為國之藩籬, 屏障中央。 據周禮記載, 王者之制祿爵,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 公、侯田方百里, 伯七十裡, 子、男五十裡。 當然這是周朝時候的規矩, 到了春秋、戰國雖然還是封建制, 但周天子衰微, 地方諸侯早已把規矩整的一團糟了。

恰恰到了秦滅六國建立秦朝, 強化了中央集權, 全國範圍內推行了郡縣制, 完全代替了封建制。 所以如題, 提問者的問題描述是對的, 秦國是封建制的產物, 秦朝則是封建制的終結者。 只是到了兩漢, 封建制時有時無, 卻也是一直在持續, 劉邦開啟了異姓王的封建口子, 最後也給關閉了, 劉氏宗室卻也一直享有封邦立國的權力, 漢武帝時的“推恩令”也沒根本消滅封建制, 只是分散弱化了邦國的實力。 到了隋唐、宋元等朝代,

封建制已經名存實亡。

明朝雖然算是“封建”的一次事實上的迴光返照, 朱元璋的兒孫們有藩王名號, 也各有藩地, 卻沒有成為正式的藩國, 因此算不上。 清朝統治者則更狠了,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們以及公侯等, 無詔不得出京, 哪還有半點封地承載封建?從漢以後到清,

都處於帝制專制時代。

如果讓我說, 頂多能算到東漢, 中國的封建制就壽終正寢了。 你覺得呢?

要對比西歐的“封建社會”, 中國只有在周朝可能比較類似。 但很顯然, 這個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周朝是否等於中國?中國、中華和天下到底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不同?

只有在這個基礎上, 才能理解古代“中國“到底是不是封建社會, 以及如何解釋封建社會。

歷史學界現在已經不再將帝制中國稱為“封建王朝”, 因為“封建”的意義, 就是“封土地, 建諸侯”, 而秦之後的中華帝國, 很顯然已不再是傳統西歐意義上的封建。

我們看近代中國前的最後一個帝國——清帝國。

清帝國被一些歷史學者成為“封建集權”, 這看上去是一對矛盾的詞,

因為集權就意味著放棄封建, 封建就意味著分權。 但是因為中華帝國太龐大了, 所以, 其實封建和集權是分不同範圍的。

也就是說, 清帝國“在中央地區高度集權”, 和“在邊緣地區廣封眾建”。

而中國領土的轉型, 就是“在一種地域範圍內喪失封建相對主權, 在另一種地域範圍內確立近代絕對主權的過程。 ”

中國領土屬性在鴉片戰爭後的轉型, 也意味著以中華帝國為核心的東亞體系的解體, 東亞各國從此擺脫了中華帝國的同心圓結構, 而變成歐洲式的民族國家。

現代人很難理解清朝為什麼會在19世紀末, 為了越南、朝鮮, 不惜開戰, 而實際上, 在清朝眼裡, 越南、朝鮮, 是為“外藩”, 也是中華帝國的一部分。 但最終, 清王朝也不得不接受“西國公法”, 而將越南、朝鮮視為萬國之一,與自己不再有高低之分——當然,更大的事實是,清王朝與其外藩,都成為了西方的殖民地。

而領土屬性的轉型,國家主權職能及相應機構,還有國家行為也會隨之變化。

1 首先,天朝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邊界。

在列強的壓迫與中國自身的反抗過程中,中國近代疆域畫於何處,最終取決於中外雙方實力的變化,而形式,則採取了國際法的條約模式。疆界一經劃定,中國在其外,喪失的是封建相對主權。在其內,則獲得的是近代絕對主權。也因此,這不單單是領土的量的變化,而是屬性的質的改變——“歷史上的中國”在領土縮小之後,終於形成了近現代的中國疆域。

2 與此同時產生的,則是外交的產生,這是領土屬性改變的題中之意,在近代國家確立以前,中國不存在所謂的外交。

在乾隆時代,清廷把荷蘭、法國、美國等與朝鮮、日本、琉球同列為“東夷”,儘管統治者眼中的寰宇有所擴大,但很顯然,宇宙中的中心之國,仍然非天朝莫屬。晚清政府,則終於有了總理衙門,這是中國外交部的前身,在1861年開始辦公。

傳統東亞國際體系尊崇的是一元的等級尊卑,而近代國陳體系則奉行的是多元平等原則。天朝的世界觀,完全無法對付歐風美雨。只有總理衙門,才能用國際制度,來盡可能約束列強在中國的行為。

3 與外務相對,國內主權隨之擴展。

章炳麟在1928年修訂的《三字經》啟蒙那時的幼童,“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二十二。”

這反映了人們對民國的一種認識,這種沿革從晚清開始。因為國界的確定,從19世紀後期開始,同其他一切擁有主權的民族國家一樣,清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強化它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這便是外藩外交化,內藩內政化。

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封建社會確實持續到近代以前。只是這種“封建”,和西歐意義上的封建並不相同。

而將越南、朝鮮視為萬國之一,與自己不再有高低之分——當然,更大的事實是,清王朝與其外藩,都成為了西方的殖民地。

而領土屬性的轉型,國家主權職能及相應機構,還有國家行為也會隨之變化。

1 首先,天朝終於有了自己的國家邊界。

在列強的壓迫與中國自身的反抗過程中,中國近代疆域畫於何處,最終取決於中外雙方實力的變化,而形式,則採取了國際法的條約模式。疆界一經劃定,中國在其外,喪失的是封建相對主權。在其內,則獲得的是近代絕對主權。也因此,這不單單是領土的量的變化,而是屬性的質的改變——“歷史上的中國”在領土縮小之後,終於形成了近現代的中國疆域。

2 與此同時產生的,則是外交的產生,這是領土屬性改變的題中之意,在近代國家確立以前,中國不存在所謂的外交。

在乾隆時代,清廷把荷蘭、法國、美國等與朝鮮、日本、琉球同列為“東夷”,儘管統治者眼中的寰宇有所擴大,但很顯然,宇宙中的中心之國,仍然非天朝莫屬。晚清政府,則終於有了總理衙門,這是中國外交部的前身,在1861年開始辦公。

傳統東亞國際體系尊崇的是一元的等級尊卑,而近代國陳體系則奉行的是多元平等原則。天朝的世界觀,完全無法對付歐風美雨。只有總理衙門,才能用國際制度,來盡可能約束列強在中國的行為。

3 與外務相對,國內主權隨之擴展。

章炳麟在1928年修訂的《三字經》啟蒙那時的幼童,“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二十二。”

這反映了人們對民國的一種認識,這種沿革從晚清開始。因為國界的確定,從19世紀後期開始,同其他一切擁有主權的民族國家一樣,清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強化它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這便是外藩外交化,內藩內政化。

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的封建社會確實持續到近代以前。只是這種“封建”,和西歐意義上的封建並不相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