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潘天壽作品欣賞(3)

潘天壽(1897—1971), 現代畫家、教育家。

早年名天授, 字大頤, 自署阿壽、雷婆頭峰壽者、心阿蘭若主持[1] 、壽者。 浙江寧海人。 擅畫花鳥、山水, 兼善指畫, 亦能書法、詩詞、篆刻。

1915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受教於經亨頤、李叔同等人。 其寫意花鳥初學吳昌碩, 後取法石濤、八大,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職。 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文聯委員;1958年被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 著有《中國繪畫史》《聽天閣畫談隨筆》等。

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這類作品,數量大,氣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映日荷花”,以潑墨指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潘天壽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苟。他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取諸家之長,成自家之體,他的畫材為平凡題材,但經他入手的畫,卻能產出不平凡的藝術能力感染。

潘天壽的出身與齊白石相似,自小就經受了農村勞動生活的鍛煉。但其學養卻近似于黃賓虹。而由於他晚齊、黃二十多年,所接受的教育比之齊、黃更多現代性。和齊、黃一樣,潘天壽沒有從師於某一著名的大家,也是博采眾家,集詩、書、畫、印為一,用自己的天賦、氣質和後天的閱歷統馭畫筆,開拓出一條蹊徑。他對傳統下的功力也很深。馬遠、夏珪的雄健,戴文進的強勁,沈石田的老辣,八大的奇倔,吳昌碩的樸茂,他都有所吸收與研究。其特點是邊納邊吐,總以自己的強悍個性和與眾不同的心理素質把它們消化,把那些異己的因素排掉,而從不被種種非個性的傳統因素(哪怕是大師的、具有充分表現力的、革新的)所淹沒和改造。他在浙江第一師範的老師李叔同(弘一法師)書贈的偈語“學無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與他的強烈個性氣質完全相契。吳昌碩在晚年成為潘天壽的忘年交,他在驚歎潘天壽“年僅弱冠才鬥量”、“天驚地怪見落筆”的天資、氣魄之余,曾擔心他筆路險絕,易入危途,在贈給他的一首長詩中寫道“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吳昌碩這一擔心清楚地證實著潘天壽藝術道路的履險入絕特色和他的獨特氣質。他的指教使年輕的潘天壽反省了自己的“行不由徑”,加強了對傳統的鑽研,但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基本選擇。在吳昌碩謝世的第二年,他在自題作品中寫道:“予不懂畫,故敢亂畫,說是畫好,說不是畫亦好,不妄自批評,被譏蜀犬,懶頭陀如是說法。”其獨行如是。不理解潘天壽這一心理與行為特質,就難以進一步理解他“獨樹有門戶”的藝術探索與藝術

潘天壽精於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畫鷹、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筆大膽,點染細心。墨彩縱橫交錯,構圖清新蒼秀,氣勢磅礴,趣韻無窮。畫面靈動 ,引人入勝。

潘天壽繪畫題材包括鷹、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結構險中求平衡,形能精簡而意遠;勾石方長起菱角;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潘天壽的指畫也可謂別具一格,成就極為突出。這類作品,數量大,氣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畫的均為“映日荷花”,以潑墨指染,以掌抹作荷葉,以指尖勾線,生動之氣韻,非筆力所能達。潘天壽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苟。他在“有常必有變”的思想指導下,取諸家之長,成自家之體,他的畫材為平凡題材,但經他入手的畫,卻能產出不平凡的藝術能力感染。

潘天壽的出身與齊白石相似,自小就經受了農村勞動生活的鍛煉。但其學養卻近似于黃賓虹。而由於他晚齊、黃二十多年,所接受的教育比之齊、黃更多現代性。和齊、黃一樣,潘天壽沒有從師於某一著名的大家,也是博采眾家,集詩、書、畫、印為一,用自己的天賦、氣質和後天的閱歷統馭畫筆,開拓出一條蹊徑。他對傳統下的功力也很深。馬遠、夏珪的雄健,戴文進的強勁,沈石田的老辣,八大的奇倔,吳昌碩的樸茂,他都有所吸收與研究。其特點是邊納邊吐,總以自己的強悍個性和與眾不同的心理素質把它們消化,把那些異己的因素排掉,而從不被種種非個性的傳統因素(哪怕是大師的、具有充分表現力的、革新的)所淹沒和改造。他在浙江第一師範的老師李叔同(弘一法師)書贈的偈語“學無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與他的強烈個性氣質完全相契。吳昌碩在晚年成為潘天壽的忘年交,他在驚歎潘天壽“年僅弱冠才鬥量”、“天驚地怪見落筆”的天資、氣魄之余,曾擔心他筆路險絕,易入危途,在贈給他的一首長詩中寫道“只恐荊棘叢中行太速,一跌須防墮深谷”,吳昌碩這一擔心清楚地證實著潘天壽藝術道路的履險入絕特色和他的獨特氣質。他的指教使年輕的潘天壽反省了自己的“行不由徑”,加強了對傳統的鑽研,但並沒有改變自己的基本選擇。在吳昌碩謝世的第二年,他在自題作品中寫道:“予不懂畫,故敢亂畫,說是畫好,說不是畫亦好,不妄自批評,被譏蜀犬,懶頭陀如是說法。”其獨行如是。不理解潘天壽這一心理與行為特質,就難以進一步理解他“獨樹有門戶”的藝術探索與藝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