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吳雲青:國粹進校園,要激勵不要功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要從家庭做起, 從娃娃抓起。 南京市兩會上, 有政協委員建議參照北京市相關辦法, 向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發放戲曲觀賞補貼券(人均300元/年), 專項用於觀看公益性的高雅演出、戲曲演出, 推動中小學生主動走近戲曲、走進劇場觀看藝術表演。

“主動”這個詞用得好。 在傳統文化進校園這件事上, 人們總是有很多期待, 戲曲、書法、地方非遺……都想讓孩子們從小學起來。 這種期待從一開始就包含兩層意義:既是為了國家民族層面的文化傳承, 也是為了拓寬學生視野。

但孩子們不會因為這是件雙贏的好事就滿懷熱情, 從效果來看, 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的情況截然不同。 所以傳統文化進校園得講方法。

與增加語文課本的古文比重不同, 戲曲、地方非遺進校園的“功利性”更明顯。 拿戲曲來說, 戲曲傳承需要擴大觀眾群, 近年來各地院團開展“戲曲進校園”, 就有培養年輕觀眾的目的在。 因此, 有多少孩子真正對戲曲產生興趣, 比戲曲課的覆蓋率更重要。 假如孩子們是被動學習、被動接觸戲曲, 他們不一定會珍惜這門課或這項活動, 即使通過學習有所瞭解, 也容易浮於表面。

政協委員建議借鑒北京向學生發放戲曲觀賞補貼券的方法, 是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和家長並給予激勵,

形式上並沒有“讓所有孩子都走近戲曲”的功利感, 又因為弱化了“被動學習”的感覺, 倒可能更容易培養出潛在的觀眾。 喜歡戲的人多了, 懂戲的自然也會多起來, 傳承發展戲曲的人還會少嗎?其他種類國粹的傳承亦如是。

個體的天賦、愛好和背景存在差異, 一個孩子可能對某項文化怎麼也提不起興趣, 卻對另一項文化情有獨鍾, 那麼這個孩子也可以成為很好的文化傳承者。 從尊重個體差異和個人選擇的角度來說, 傳統文化不妨用開課的形式進校園, 但不宜強求于學生;傳統文化在校園更應該是給學生提供多一些接觸國粹的視窗和機會, 鼓勵他們在多嘗試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或許有拒絕, 亦不乏主動選擇,

終將培養出自己獨特的文化氣質。

稿源:荊楚網

作者:吳雲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