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平原地區搞綠化 這些林業人搞出了學問

樹種之變

河南日報報記者張學文劉洋陳慧

人工造林看中國, 平原林業看河南。 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河南的平原綠化則一直走在全國前列。

在平原地區搞綠化, 種什麼樹、怎麼種, 其中大有學問。

走進“亞洲十大平原人工防護林”之一的商丘市民權林場, 6.9萬畝的廣袤林海中, 有刺槐, 有楊樹, 如今又加入了楸樹、楝樹、櫸樹、銀杏、紅楓……

“從一木為主到百樹競彩, 樹種之變折射出理念之變。 ”民權林場總工程師徐蘭成說。

樹和人一樣, 其成長和命運與社會發展、時代變遷息息相關。

新中國成立之初,

黃河故道風沙鹽鹼肆虐, 防風固沙成為當務之急。 耐乾旱、耐鹽鹼、耐瘠漠、抗病蟲害、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的刺槐, 從一眾樹種中脫穎而出, 成為沙區造林的“優等生”。 雖幾經輪伐, 仍有1萬多畝刺槐林, 30年以上樹齡的占半數以上。

改革開放以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 市場對木材的旺盛需求, 帶動了楊樹、槐樹、泡桐、柳樹等速生樹種的勃興。 民權林場引進和選育的72楊、69楊、中林46、107楊、108楊等新品種, 成為林場現有3萬多畝楊樹的主力樹種。 2013年, 民權林場被國家林業局認定為“國家儲備林示範林場”。

時光的腳步永不停歇。 當我們站在新時代的門檻上, 新理念、新思想撲面而來, 豫東平原那抹濃郁的綠色, 悄然發生著深刻的轉變, 搖曳多姿、五彩斑斕。

黨的十八大以來,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引領把握新常態的主線, 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九大更是把“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建設美麗中國”提升到更高位置, 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林業同樣面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樹種要向優質、珍貴、多樣的方向高品質發展。 ”省林科院專家樊巍說。

多樣性決定穩定性。 民權林場的經營理念正在從單一向多元轉化, 以實現模擬生態環境修復的近自然狀態。

巨紫荊、欒樹、椿樹、七葉樹等優質珍稀樹種在林場安家落戶;油用牡丹、何首烏、澤漆麻、杜仲等喬、灌、花、草科學搭配, 引來了野兔、松鼠、黃鼠鼬、百靈、畫眉、喜鵲等180多種林內陸生動物,

周邊濕地環境大幅改善, 一個近自然的生態體系逐漸形成。

樹種之變, 離不開林業科技的保駕護航。

“民權林場在樹種的選育培優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科技創新始終是我們發展壯大的基因。 ”民權林場場長王偉說。

林場歷屆領導班子成員大多是林業專業出身, 他們對新技術的引進推廣、對品種的培育改良從未停止。 “當年全省只有8個林業高級工程師, 就有兩個是從我們林場走出去的。 ”民權林場原場長吳景現很是自豪。

如今, 這裡不僅是中國林科院、國家泡桐研究中心、河南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的試驗基地, 還承擔著30多項國家和省級科研專案, 選育林木新品種56個, 獲林業科技成果獎100多項,

設立刺槐、榆樹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 建立黃淮海平原農田防護林生態定位監測站, 平原地區生態價值評估的主要資料都從這裡產生。

杜仲原來一畝地產量不過5公斤, 通過選育良種, 採用高效栽培技術, 產量猛增到200公斤。 “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中國林科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副主任杜紅岩說。 目前, 杜仲果園化栽培專案花落民權林場, 示範推廣400畝左右。

依託良種資源和技術優勢, 林場人建起了以培育鄉土樹種和名優樹種為主的苗木生產基地, 育苗總面積突破5000畝, 把最新最好的樹種推廣到豫、魯、蘇、皖四省。

跳出林業看林業, 才能更加全面地認識這片平原林海的重大綜合效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打造“河南民權黃河故道國家生態公園”, 建設明清黃河故道生態廊道, 當地正在按照協同推進森林生態、濕地生態、流域生態、農田生態、城市生態五大生態系統建設的理念, 整體推進、持續發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如今的民權林場, 不僅成為遊人如織的觀光勝地和修身養性的綠色樂園, 還帶動了林下經濟和當地文化旅遊產業的開發, 江氏宗祠、江淹墓等歷史文化符號, 也在這片綠色中大放異彩。

一代代林業人把茫茫沙丘變成綠色林海;未來, 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地標將挺立在中原厚土之上, 成為維持豫東平原區域生態的平衡器, 保障生物多樣性的穩定器。

樹種之變,令人期待!

樹種之變,令人期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