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這是南詔王室唯一後裔部落,至今沿襲完整的彝族傳統習俗

在大理, 著名景點莫過於“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卻鮮有人知曉大理城郊不遠處有個小村寨, 至今仍保存南詔完整的彝族傳統文化習俗——大理巍山縣大倉鎮啄木郎村, 相傳為南詔王室唯一的後裔部落。

在此行的路上, 我們聽到白族朋友一個“新鮮”的說法, 白族和彝族在唐朝以前本是同族, 自唐朝後才分化, 具體詳說隨我們前往啄木郎村。

彝族婦女隨身的包裹

沒想到,

從大理汽車南站有頻繁前往大倉的汽車(再也不用乘坐巍山的過路車了), 座位滿人即走。 更沒有想到, 在小巴車上, 我們遇到了幾位熱情的彝族婦女, 她們在下關(大理市)務工;因為小孩放寒假開家長會, 她們趕回大倉, 並從下關置辦了許多四天后喜宴用的貨物。

半小時抵達大倉後, 彝族婦女熱情地邀請我們免費乘坐她們的貨物小三輪, 她說除非趕集日有鄉村巴士前往啄木郎村, 其他時間的“公共”交通工具只有摩托小三輪。

因為貨物較多, 笨小的三輪一下子被困紮得“琳琅滿目”, 車內車上都有物品

前往巍山啄木郎村的鄉村公路, 全是盤山而上的水泥路。

在此特意糾正網上滯後的旅遊攻略, 現在的啄木郎村全線通鄉村水泥路, 從大理下關到大倉有專門的小中巴車, 從大倉到啄木郎村, 以摩托三輪車為主, 單程包車50元左右(大倉客運站出來之後, 鎮派出所附近可以找到許多前往啄木郎村的小三輪客車)。

到達啄木郎村之後,小三輪司機吆喝一聲,不一會兒就有幾個青年的小夥子下來搬貨物

不用一會兒功夫,他們就把小三輪貨物搬空了

我們在啄木郎村作別了小三輪,撞入眼前的正是這寫著“啄木郎”的畢家村。

傳聞,以前有人到訪啄木郎村,被眼前的“仙境”所迷,於是問村口打木槽的牧童這是什麼地方;牧童誤以為問他做什麼,就說“木槽”。到訪者錯聽啄木郎,遂以“啄木郎”之名向外界傳開。

在啄木郎村,主要有畢、楊、乍等姓氏,以畢姓最為旺盛,人文建築景觀尤以畢家村為佳。

聽當地人介紹,啄木郎村為南詔後裔,因國破逃亡至此;當時叛兵對南詔王室趕盡殺絕,部分南詔王室族人躲進深山洞裡,洞前盤結了完整的蜘蛛網,叛兵誤以為裡面沒人才放棄追殺。彝族先祖為紀念重生,至今在部分彝族服飾上雕飾了精美的蜘蛛紋路。畢大爺說,別小看這些彝族服飾,彝族姑娘結婚的時候,身上穿的彝族服裝,少則花費一兩萬元,多則七八萬一套,…

進入畢家村,我們在古老的牆體上看到了彝族耕作、典故的壁畫,還有手寫對聯

從畢家村遠眺乍家村,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從乍家村遠眺畢家村,宛若人間仙境;假若換了清晨、煙雨季節,該是很美的

彝族民居,畢大爺很樂意帶我們參觀,前前後後走了兩個小時

畢大爺說,每逢秋收,這裡的玉米就掛在房梁、閣樓上,“這是我們主要的糧食之一。”

因這裡的彝族風土純淨,房屋、彝族樓寨都對門敞開,鄰里之間小道隨意串門,悠然愜意。從任何角度幾乎都可以看到自家、鄰居家掛滿了玉米棒子,一派濃郁的鄉土。

我們隨著畢大爺的茶水和零食,閑坐在院子裡的小桌凳子上。

他一五一十地講解了許多關於南詔彝族的故事,同行的白族朋友與畢大爺求證,認為大理白族與彝族本是同族,只是在唐朝之後分化了。因為彼此之間的語言詞根、民俗習慣頗為相似(白族朋友專攻雲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統等),特別是當白族朋友得知這裡的彝族也是在農曆六月二十五過火把節的時候,更加堅信了這一論斷。

從白族朋友與畢大爺的交流中得知,白族的火把節主要在田野裡舉行,主要紀念傳說中的“白潔夫人”,與彝族火把節略有差異。

中藥草

中藥

核桃與大麻

葛根片

葛根

香櫞

在啄木郎村以及大倉鎮(以彝族、回族為主),有許多中藥材和當地水果,包括香櫞、黃苓等。

因啄木郎村海拔在2200米左右,主要種植玉米為主,輔以蔬菜、果蔬等。畢大爺說,現在的啄木郎村正處於旅遊開發的初步階段,未來還將規模種植櫻花、修建景觀棧道等。這些堆積的中藥材和罕見果蔬都可以銷售到更遠的地方,面向更多的消費者。

啄木郎村的建築風格保持了南詔彝族的精粹,與大理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風格如出一轍。不過,這裡的彝族建築偏向於抽象木雕(沒有白族的精細)、磚木結構(水泥與磚石都有)以及房棱磚瓦(原木大房梁與古瓦礫)。畢大爺說,啄木郎村很多村民家裡的原木都是從山上扛回來的,粗厚圓實,而且碩大無比,沒有兩三人根本不好搬(畢大爺年輕的時候,可以搬一百公斤的重物)。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幕,午後院子忙碌的彝族老人與帶小雞的母雞

在畢大爺介紹下,老奶奶前前後後給我們聊了20分鐘

在兩三年前,這裡的彝族婦女日常裡都會穿著彝族服裝,鮮豔迷人。

不過,現在只有中老年婦女日常穿著打扮都是彝族服飾,年輕的姑娘都不習慣穿彝族服裝了;只有紅白事、傳統節日的時候穿上正式的彝族服飾。畢大爺說,這裡的喜事比春節過年隆重,這裡的喪事比喜事更有彝族特色,包括打歌、彝族音樂等,都是外界罕見的習俗。

午後歸來的村民,滿載而歸

抽煙的彝族老人,這裡的男性服飾都漢化了

老房子,小巷間,又見彝族印象

村口的彝族老人

我們彼此打招呼,因為修路,她們扛著貨物走山路捷徑,有說有笑

啄木郎的楊家村

勞作的彝族婦女,旁邊的雞籠好熱鬧

黃牛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攝影愛好者拍攝彝族村民之前,須徵求對方的意見;對方同意之後方可拍照。如遇特殊瞬間,拍攝後應與人溝通,並且給對方查看,以示最基本的尊重。

到達啄木郎村之後,小三輪司機吆喝一聲,不一會兒就有幾個青年的小夥子下來搬貨物

不用一會兒功夫,他們就把小三輪貨物搬空了

我們在啄木郎村作別了小三輪,撞入眼前的正是這寫著“啄木郎”的畢家村。

傳聞,以前有人到訪啄木郎村,被眼前的“仙境”所迷,於是問村口打木槽的牧童這是什麼地方;牧童誤以為問他做什麼,就說“木槽”。到訪者錯聽啄木郎,遂以“啄木郎”之名向外界傳開。

在啄木郎村,主要有畢、楊、乍等姓氏,以畢姓最為旺盛,人文建築景觀尤以畢家村為佳。

聽當地人介紹,啄木郎村為南詔後裔,因國破逃亡至此;當時叛兵對南詔王室趕盡殺絕,部分南詔王室族人躲進深山洞裡,洞前盤結了完整的蜘蛛網,叛兵誤以為裡面沒人才放棄追殺。彝族先祖為紀念重生,至今在部分彝族服飾上雕飾了精美的蜘蛛紋路。畢大爺說,別小看這些彝族服飾,彝族姑娘結婚的時候,身上穿的彝族服裝,少則花費一兩萬元,多則七八萬一套,…

進入畢家村,我們在古老的牆體上看到了彝族耕作、典故的壁畫,還有手寫對聯

從畢家村遠眺乍家村,一派世外桃源景象

從乍家村遠眺畢家村,宛若人間仙境;假若換了清晨、煙雨季節,該是很美的

彝族民居,畢大爺很樂意帶我們參觀,前前後後走了兩個小時

畢大爺說,每逢秋收,這裡的玉米就掛在房梁、閣樓上,“這是我們主要的糧食之一。”

因這裡的彝族風土純淨,房屋、彝族樓寨都對門敞開,鄰里之間小道隨意串門,悠然愜意。從任何角度幾乎都可以看到自家、鄰居家掛滿了玉米棒子,一派濃郁的鄉土。

我們隨著畢大爺的茶水和零食,閑坐在院子裡的小桌凳子上。

他一五一十地講解了許多關於南詔彝族的故事,同行的白族朋友與畢大爺求證,認為大理白族與彝族本是同族,只是在唐朝之後分化了。因為彼此之間的語言詞根、民俗習慣頗為相似(白族朋友專攻雲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統等),特別是當白族朋友得知這裡的彝族也是在農曆六月二十五過火把節的時候,更加堅信了這一論斷。

從白族朋友與畢大爺的交流中得知,白族的火把節主要在田野裡舉行,主要紀念傳說中的“白潔夫人”,與彝族火把節略有差異。

中藥草

中藥

核桃與大麻

葛根片

葛根

香櫞

在啄木郎村以及大倉鎮(以彝族、回族為主),有許多中藥材和當地水果,包括香櫞、黃苓等。

因啄木郎村海拔在2200米左右,主要種植玉米為主,輔以蔬菜、果蔬等。畢大爺說,現在的啄木郎村正處於旅遊開發的初步階段,未來還將規模種植櫻花、修建景觀棧道等。這些堆積的中藥材和罕見果蔬都可以銷售到更遠的地方,面向更多的消費者。

啄木郎村的建築風格保持了南詔彝族的精粹,與大理白族“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風格如出一轍。不過,這裡的彝族建築偏向於抽象木雕(沒有白族的精細)、磚木結構(水泥與磚石都有)以及房棱磚瓦(原木大房梁與古瓦礫)。畢大爺說,啄木郎村很多村民家裡的原木都是從山上扛回來的,粗厚圓實,而且碩大無比,沒有兩三人根本不好搬(畢大爺年輕的時候,可以搬一百公斤的重物)。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幕,午後院子忙碌的彝族老人與帶小雞的母雞

在畢大爺介紹下,老奶奶前前後後給我們聊了20分鐘

在兩三年前,這裡的彝族婦女日常裡都會穿著彝族服裝,鮮豔迷人。

不過,現在只有中老年婦女日常穿著打扮都是彝族服飾,年輕的姑娘都不習慣穿彝族服裝了;只有紅白事、傳統節日的時候穿上正式的彝族服飾。畢大爺說,這裡的喜事比春節過年隆重,這裡的喪事比喜事更有彝族特色,包括打歌、彝族音樂等,都是外界罕見的習俗。

午後歸來的村民,滿載而歸

抽煙的彝族老人,這裡的男性服飾都漢化了

老房子,小巷間,又見彝族印象

村口的彝族老人

我們彼此打招呼,因為修路,她們扛著貨物走山路捷徑,有說有笑

啄木郎的楊家村

勞作的彝族婦女,旁邊的雞籠好熱鬧

黃牛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攝影愛好者拍攝彝族村民之前,須徵求對方的意見;對方同意之後方可拍照。如遇特殊瞬間,拍攝後應與人溝通,並且給對方查看,以示最基本的尊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