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任何對孩子閱讀方面的問題擔心和疑慮,本文都可以解答

今天, 我們重視閱讀, 提倡閱讀, 可試問:如果一個人連和世界產生連接的興趣點都沒有, 那他讀再多的書, 又有什麼用呢?

在臺灣著名兒童閱讀研究學者林文寶教授看來:討論閱讀,

不能本末倒置, 不能為了強調閱讀, 忘記了閱讀的主體是孩子, 孩子的成長才是我們討論閱讀的出發點。

林教授被出版界的同仁們親切地稱為“阿寶老師”。 今年北京圖書訂貨會期間, 童書媽媽採訪了阿寶老師。

阿寶老師反對給孩子設定必讀書目, 提倡讓孩子自主閱讀。 與阿寶老師一席談, 真的可以讓家長在閱讀方面的各種疑慮和擔心一消而散。

閱讀應該是什麼樣的?

在我看來, 學校的課內學習和閱讀是完備的、嚴肅的、分級的, 那麼課外閱讀應該是什麼樣的?

課外閱讀就是為了消遣娛樂啊, 幫助孩子排遣壓力, 有時也許還能給孩子一些領悟和提升。 所以我常常講, 閱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和老師, 不是孩子。

因為只要提供環境給孩子, 他就會去閱讀。 你可以放很多種書在那邊, 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他喜歡的;你如果只放單一類型的書;只放你希望孩子讀的書, 那孩子是不看的。

所以, 真正的閱讀要有各種各樣的書,

提供一個無障礙的閱讀空間。 無障礙閱讀是說孩子喜歡的書都有, 而不是老師和家長去限制孩子, 說你要看哪些看哪些。

談閱讀

首先要瞭解兒童的發展

今天我們來談閱讀, 不是就閱讀本身來談的;我們應該瞭解孩子的發展是怎樣的, 閱讀在扮演什麼作用, 而不是說閱讀是件好事, 對人的終身學習大有好處, 所以我們的孩子就一定要喜歡閱讀、擅長閱讀。

對孩子來說

閱讀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對於孩子來說, 成長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興趣點, 產生自己與世界產生連結的能力。 因為每一個人的因緣際會不都一樣, 每一個人的起點和行為也不一樣, 對不對?

有人與世界連接的能力可能是音樂是唱歌, 就像周傑倫,

要通過唱歌和世界產生聯繫的。 假如他的媽媽以前不支援他的音樂興趣, 那他就什麼都沒有了。

那閱讀起什麼作用呢?閱讀是一個人脫穎而出的必備的條件, 現在來看, 周傑倫的閱讀一定很厲害, 他跟方文山有那麼多很好的合作。 一個人要傑出, 一定要有閱讀的過程, 但並不是在一開始就強迫他要求他多閱讀, 只要機會到了, 他自然就會去閱讀。

姚明也是這樣, 他一開始的興趣點是在籃球上, 但他想從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變成一個偉大的運動員, 有更大的影響力, 他一定會讀很多書。

所以, 我們先要讓孩子有很多資訊, 要讓孩子接觸各種方面的東西, 他才會對某些領域有興趣, 產生專注和熱愛, 然後他自然會選擇閱讀,

幫助自己提升上去。

有的孩子喜歡看養狗養貓的書, 剛開始就是好玩, 但他為了認識更多的狗, 就要去看狗的圖鑒, 為了養好狗, 可能就要去看動物學或者營養學的書, 他就有可能成為狗狗的訓練師, 或者專門研究動物的科學家啊。

而且從今天來看, 真的是“行行出狀元”, 不再像以前認為的什麼職業一定是沒有前途的。 在國外, 很多人跟你談論自己的職業時, 他的眼睛就很亮, 你沒準兒還懷疑說“這麼平凡的工作, 你為什麼會這麼喜歡?”

因為人家找到自己的興趣, 找到和世界連接的點, 而且國民的素養已經不一樣了, 社會已經達到了職業的平等, 沒有什麼貴賤之分。 我們今後的社會也會是這樣的。

孩子為什麼

不讀名著不讀好書?

我很反對動不動就要求孩子讀經典、讀名著、讀規定的推薦的必讀的書目,孩子就應該選擇合適他閱讀的書,這個很重要。

再經典的書,對某個具體的孩子來講,他不見得喜歡,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呢?這個背後的文學閱讀理論的問題。

比如說,一本沒有讀過的書,對我來講,就是一個文本,也就是說,還沒有對我產生任何價值。只是文本被我閱讀了以後,才會與我產生互動,它才可能變成作品,變成了內容和思想,它才能夠流動起來,有了生命。

這裡就是強調閱讀的主體性。閱讀的主體性就是要讓閱讀的人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名著再好,你硬放在孩子面前是沒有用的啊!名著太多了,別的書也很多,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孩子在課內學習的那些文章,都不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是編教材的人選的。課內的閱讀,孩子已經沒有選擇了;如果課外閱讀還是沒有選擇,那孩子為什麼還要讀呢?

閱讀沒有好和壞之分

只是合適和不合適

我常講,我們對孩子的閱讀,先不要有好跟壞的概念。因為閱讀沒有好和壞之分,只是合適跟不合適。

有一些家長所謂的“壞書”,恰恰是孩子喜歡看的,孩子看了以後是有感覺的,那就是適合孩子的書。

有些名著並不一定合適孩子讀。有些家長分別心太重,孩子看《查理九世》看漫畫,家長就憂心忡忡,看名著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

要知道很多漫畫裡面的幽默和智慧,名著裡面還沒有呢!漫畫裡分鏡頭的技術,美國那些大片的導演都在學習呢!

讀任何書對孩子來講,就是一個經驗。比如說孩子看看查理九世,他可能會喜歡,也可能會害怕不喜歡,但是他還是會去看,因為他的同學,大家都在看,對不對?孩子自己會有感覺和選擇的。

不是說讀了好的書、讀了名著,就能對孩子產生好的影響;讀“不夠好的書”,孩子就不學好了,就什麼都學不到,就是在浪費時間。

因為每一個人的因緣際會不一樣,有的人看漫畫,有的人看懸疑小說,有的人看武俠小說,有的人看名著,有的人讀詩,都能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收穫。那我們為什麼希望孩子唯讀名著,唯讀我們認為的好書呢?

家長不要有那麼多預設立場,話再講回來,家長你自己小時候也曾經讀過言情、武俠、漫畫的,也經過那樣的階段,你自己因為讀那樣的書就受到什麼損害了麼?

你可以說那些書還不夠經典,那些書以後可能也不會變成經典,那是另一回事。

還有,孩子去到學校,受同學的影響比較大,對孩子來講,各種經歷都是經驗,他必須要有這個經驗,才能夠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

假如說,完全是由家長來主導孩子,這孩子以後出去一定會有問題的。因為他只有家長給他的條條框框,他可能沒有辦法適應別人、適應社會的。

破壞孩子閱讀興趣的方式

我認為,不應該給孩子規定必讀書目,那是破壞孩子閱讀興趣的。

老師只能建議說:這個假期,每個人最好能看幾本書,最好是不一樣類型的。這樣也就夠了,而不是我們這個假期一定把這幾本書共同讀完,不光要讀完,還要做讀書筆記,還要摘抄好詞好句,還要寫感受。

搞到後來,你會發現原來孩子是想閱讀,最後他也不想讀了。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為什麼我讀了書,就一定要有感受呢?還一定要寫下來呢?”

這是觀念的問題,沒有絕對的對和不對,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方式。也可能有的孩子合適這樣去要求,但是絕大部分的孩子可能都不合適。

現在關於閱讀的各種錯綜複雜的要求太多了,造成閱讀好像很熱鬧,我們只要去真正關心閱讀的主體——孩子就好了。

另外,孩子他在學校上學看書看很久了,回到家他會想幹一點別的事情,想看看電影啊,玩玩遊戲啊,你再把閱讀搞得那麼嚴肅,命令那麼多,孩子就會反感啊。

(童書媽媽的提問:在臺灣有必讀書目麼?)我們有兩個機構,一個民間一個官方,每年會公佈年度的比較好的書,是年度的好書,供學校採購用,而不是那種必讀書目,必讀書目真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孩子沒有自己

選書的經驗,怎麼行?

這個不一定。挑書買書也是一個經驗,一個過程,家長必須帶孩子去選書,要經歷過這些,選回來有問題,再討論。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完全是家長決定讀什麼書買什麼書。

所以我們聊的這些,是針對兒童的發展跟閱讀理論得出來。現在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很多東西的學習是讓孩子自己在其中去做,才能產生他的內在動機;而孩子真正自己去琢磨出來的經驗,才是他自己的東西。

這個路是會比較辛苦的,但是每個人都不得不去走這個路。家長現在就是常常犯一個毛病,就是想要完全操控孩子,所以我是很反對開書單。

我為什麼從來

不給孩子開書單?

因為家長應該跟孩子談論看什麼書,那是當爸爸媽媽的責任,為什麼要我開書單呢?

對孩子的書,爸爸媽媽自己都不去體驗一下,也就是說,你要推薦給孩子的書,首先要不要自己先稍微看一下呢?這個過程你都不做,那你要別人的書單有什麼用呢?那些書單上的書買回去放到你家裡,也都是文本,沒有任何價值。

再比如說,孩子在看什麼書你都不知道,那就比較嚴重了。如果你對他看的書有意見,你就跟他一起看,看完跟他討論。

很多父母都做不到,也不去做,就只會一聲令下“不可以看這個,不可以看那個”,那孩子就乾脆什麼都不讀就好了。

我家孩子就只看漫畫

我真的不管他了嗎?

太小的孩子,家長還可以限制他的閱讀範圍,孩子上學了,有了同伴的影響了,他不會聽你的命令了。

那家長如何影響孩子的閱讀?你可以用拐騙的方法,不強迫就好,因為強迫就反彈啊。命令肯定不行,還可以拐拐騙騙啊!

怎麼拐拐騙騙呢?關鍵就是你要用不太正式的方式,比如說,你想讓孩子讀這本書,你可以跟你先生吃飯的時候說“這本書不錯,你要不要看?”就是只跟你先生講。然後你可能把這個書放在餐廳,那可能孩子就會拿來看,“什麼好書?為什麼媽媽都沒有叫我讀?”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去瞭解孩子的心理,我們是有辦法引導孩子的,要悄悄地引導,你引導的方式不能是用那種命令的,或者特別直接的。

家長想要做一些引導,其實還是可以去做的,要選對方式,因為孩子最終還是會受到家長很大的影響的。

所以,以身作則,家長自己讀書很重要。家裡有閱讀的環境和氛圍很重要,假如說,你自己從來不讀書,就要求孩子讀書,孩子會喜歡讀書嗎?

爸爸媽媽如何做才是

真正幫助孩子

很多事情,尤其孩子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瑣瑣碎碎,但是骨子裡面的最簡單的 一條就是:以身作則。家長先反省自己愛不愛看書,不要把眼睛總盯孩子身上。

再則,要瞭解孩子,瞭解孩子到底為什麼愛看這些書,孩子喜歡的書你看過麼?你可以自己先去讀一讀,再回過頭找孩子聊天;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跟孩子聊聊,就是這樣。

最後一點就是,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歡閱讀,或者就是喜歡那些家長看不上的書,那你也沒有辦法。

問題反過來講,難道出版那些書的出版社傻嗎?出版社出版的書是針對各種類型的人,並不是每一個人讀書都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家讀書只是在消遣時間,不可以嗎?

對於不愛閱讀的孩子,也許他們和周傑倫和姚明一樣,與世界連接的方式是音樂是籃球,那麼就讓他們去做吧。

如果有一天他想繼續提升自己,他還會回到閱讀這條路上來;可是如果一個人連和世界產生連接的興趣點都沒有,那他讀再多的書又有什麼用呢?

家庭教育是父母要去陪伴孩子,要瞭解孩子,要跟孩子有對話,這個是最重要的。別的都不要太計較。

最後總結一句話:閱讀是沒有一定是怎麼樣的,要怎麼樣的。孩子選擇他自己喜歡的就好了。

備註:本文由林文寶教授口述,由童書媽媽編輯部舒雯編輯整理。

作者簡介

林文寶:臺灣著名兒童文學教授、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1943年出生于臺灣雲林縣土庫鎮。輔仁大學中文碩士。曾任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主任、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台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現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著有《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兒童詩歌論集》《兒童文學論集》等著作,主編有《臺灣兒童文學100》《臺灣兒童圖畫書精彩100》《相望的地方》等文集。

我很反對動不動就要求孩子讀經典、讀名著、讀規定的推薦的必讀的書目,孩子就應該選擇合適他閱讀的書,這個很重要。

再經典的書,對某個具體的孩子來講,他不見得喜歡,這是一個什麼問題呢?這個背後的文學閱讀理論的問題。

比如說,一本沒有讀過的書,對我來講,就是一個文本,也就是說,還沒有對我產生任何價值。只是文本被我閱讀了以後,才會與我產生互動,它才可能變成作品,變成了內容和思想,它才能夠流動起來,有了生命。

這裡就是強調閱讀的主體性。閱讀的主體性就是要讓閱讀的人有自己選擇的權利,名著再好,你硬放在孩子面前是沒有用的啊!名著太多了,別的書也很多,一定要讓孩子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孩子在課內學習的那些文章,都不是孩子自己的選擇,是編教材的人選的。課內的閱讀,孩子已經沒有選擇了;如果課外閱讀還是沒有選擇,那孩子為什麼還要讀呢?

閱讀沒有好和壞之分

只是合適和不合適

我常講,我們對孩子的閱讀,先不要有好跟壞的概念。因為閱讀沒有好和壞之分,只是合適跟不合適。

有一些家長所謂的“壞書”,恰恰是孩子喜歡看的,孩子看了以後是有感覺的,那就是適合孩子的書。

有些名著並不一定合適孩子讀。有些家長分別心太重,孩子看《查理九世》看漫畫,家長就憂心忡忡,看名著就沾沾自喜,覺得自己的孩子很了不起。

要知道很多漫畫裡面的幽默和智慧,名著裡面還沒有呢!漫畫裡分鏡頭的技術,美國那些大片的導演都在學習呢!

讀任何書對孩子來講,就是一個經驗。比如說孩子看看查理九世,他可能會喜歡,也可能會害怕不喜歡,但是他還是會去看,因為他的同學,大家都在看,對不對?孩子自己會有感覺和選擇的。

不是說讀了好的書、讀了名著,就能對孩子產生好的影響;讀“不夠好的書”,孩子就不學好了,就什麼都學不到,就是在浪費時間。

因為每一個人的因緣際會不一樣,有的人看漫畫,有的人看懸疑小說,有的人看武俠小說,有的人看名著,有的人讀詩,都能讀出自己的體會和收穫。那我們為什麼希望孩子唯讀名著,唯讀我們認為的好書呢?

家長不要有那麼多預設立場,話再講回來,家長你自己小時候也曾經讀過言情、武俠、漫畫的,也經過那樣的階段,你自己因為讀那樣的書就受到什麼損害了麼?

你可以說那些書還不夠經典,那些書以後可能也不會變成經典,那是另一回事。

還有,孩子去到學校,受同學的影響比較大,對孩子來講,各種經歷都是經驗,他必須要有這個經驗,才能夠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

假如說,完全是由家長來主導孩子,這孩子以後出去一定會有問題的。因為他只有家長給他的條條框框,他可能沒有辦法適應別人、適應社會的。

破壞孩子閱讀興趣的方式

我認為,不應該給孩子規定必讀書目,那是破壞孩子閱讀興趣的。

老師只能建議說:這個假期,每個人最好能看幾本書,最好是不一樣類型的。這樣也就夠了,而不是我們這個假期一定把這幾本書共同讀完,不光要讀完,還要做讀書筆記,還要摘抄好詞好句,還要寫感受。

搞到後來,你會發現原來孩子是想閱讀,最後他也不想讀了。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為什麼我讀了書,就一定要有感受呢?還一定要寫下來呢?”

這是觀念的問題,沒有絕對的對和不對,我認為這是不合適的方式。也可能有的孩子合適這樣去要求,但是絕大部分的孩子可能都不合適。

現在關於閱讀的各種錯綜複雜的要求太多了,造成閱讀好像很熱鬧,我們只要去真正關心閱讀的主體——孩子就好了。

另外,孩子他在學校上學看書看很久了,回到家他會想幹一點別的事情,想看看電影啊,玩玩遊戲啊,你再把閱讀搞得那麼嚴肅,命令那麼多,孩子就會反感啊。

(童書媽媽的提問:在臺灣有必讀書目麼?)我們有兩個機構,一個民間一個官方,每年會公佈年度的比較好的書,是年度的好書,供學校採購用,而不是那種必讀書目,必讀書目真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孩子沒有自己

選書的經驗,怎麼行?

這個不一定。挑書買書也是一個經驗,一個過程,家長必須帶孩子去選書,要經歷過這些,選回來有問題,再討論。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完全是家長決定讀什麼書買什麼書。

所以我們聊的這些,是針對兒童的發展跟閱讀理論得出來。現在的教育理論告訴我們,很多東西的學習是讓孩子自己在其中去做,才能產生他的內在動機;而孩子真正自己去琢磨出來的經驗,才是他自己的東西。

這個路是會比較辛苦的,但是每個人都不得不去走這個路。家長現在就是常常犯一個毛病,就是想要完全操控孩子,所以我是很反對開書單。

我為什麼從來

不給孩子開書單?

因為家長應該跟孩子談論看什麼書,那是當爸爸媽媽的責任,為什麼要我開書單呢?

對孩子的書,爸爸媽媽自己都不去體驗一下,也就是說,你要推薦給孩子的書,首先要不要自己先稍微看一下呢?這個過程你都不做,那你要別人的書單有什麼用呢?那些書單上的書買回去放到你家裡,也都是文本,沒有任何價值。

再比如說,孩子在看什麼書你都不知道,那就比較嚴重了。如果你對他看的書有意見,你就跟他一起看,看完跟他討論。

很多父母都做不到,也不去做,就只會一聲令下“不可以看這個,不可以看那個”,那孩子就乾脆什麼都不讀就好了。

我家孩子就只看漫畫

我真的不管他了嗎?

太小的孩子,家長還可以限制他的閱讀範圍,孩子上學了,有了同伴的影響了,他不會聽你的命令了。

那家長如何影響孩子的閱讀?你可以用拐騙的方法,不強迫就好,因為強迫就反彈啊。命令肯定不行,還可以拐拐騙騙啊!

怎麼拐拐騙騙呢?關鍵就是你要用不太正式的方式,比如說,你想讓孩子讀這本書,你可以跟你先生吃飯的時候說“這本書不錯,你要不要看?”就是只跟你先生講。然後你可能把這個書放在餐廳,那可能孩子就會拿來看,“什麼好書?為什麼媽媽都沒有叫我讀?”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去瞭解孩子的心理,我們是有辦法引導孩子的,要悄悄地引導,你引導的方式不能是用那種命令的,或者特別直接的。

家長想要做一些引導,其實還是可以去做的,要選對方式,因為孩子最終還是會受到家長很大的影響的。

所以,以身作則,家長自己讀書很重要。家裡有閱讀的環境和氛圍很重要,假如說,你自己從來不讀書,就要求孩子讀書,孩子會喜歡讀書嗎?

爸爸媽媽如何做才是

真正幫助孩子

很多事情,尤其孩子的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是瑣瑣碎碎,但是骨子裡面的最簡單的 一條就是:以身作則。家長先反省自己愛不愛看書,不要把眼睛總盯孩子身上。

再則,要瞭解孩子,瞭解孩子到底為什麼愛看這些書,孩子喜歡的書你看過麼?你可以自己先去讀一讀,再回過頭找孩子聊天;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跟孩子聊聊,就是這樣。

最後一點就是,如果孩子就是不喜歡閱讀,或者就是喜歡那些家長看不上的書,那你也沒有辦法。

問題反過來講,難道出版那些書的出版社傻嗎?出版社出版的書是針對各種類型的人,並不是每一個人讀書都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家讀書只是在消遣時間,不可以嗎?

對於不愛閱讀的孩子,也許他們和周傑倫和姚明一樣,與世界連接的方式是音樂是籃球,那麼就讓他們去做吧。

如果有一天他想繼續提升自己,他還會回到閱讀這條路上來;可是如果一個人連和世界產生連接的興趣點都沒有,那他讀再多的書又有什麼用呢?

家庭教育是父母要去陪伴孩子,要瞭解孩子,要跟孩子有對話,這個是最重要的。別的都不要太計較。

最後總結一句話:閱讀是沒有一定是怎麼樣的,要怎麼樣的。孩子選擇他自己喜歡的就好了。

備註:本文由林文寶教授口述,由童書媽媽編輯部舒雯編輯整理。

作者簡介

林文寶:臺灣著名兒童文學教授、著名兒童閱讀推廣人。1943年出生于臺灣雲林縣土庫鎮。輔仁大學中文碩士。曾任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主任、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台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現為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著有《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兒童詩歌論集》《兒童文學論集》等著作,主編有《臺灣兒童文學100》《臺灣兒童圖畫書精彩100》《相望的地方》等文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