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2018年新疆農業災害趨勢預測及應對措施

為認真做好新疆區2018年農業防災減災救災工作, 加強各類災害性天氣應對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經多部門聯合會商, 形成了自治區2018年農業災害趨勢預測及應對措施如下:

一、農業災害趨勢預測

(一)2018年度農業生產氣象年景趨勢預測

2018年度農業生產氣象年景趨勢預測。 預計2018年度全疆農牧業生產氣象年景為略偏豐年。 光熱條件好于常年, 2018年≥0℃、≥10℃積溫全疆大部地區多於常年;氣象災害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略輕于常年、但重於2017年。 全疆年平均氣溫略偏高;年降水量北疆西部、南疆西部略偏多或偏多, 全疆其餘地區偏少。

後冬, 北疆大部氣溫略偏低, 南疆大部略偏高;降水量北疆北部西部, 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克州略偏多, 其餘地區略偏少或偏少。 低溫時段出現在1月中旬後期到下旬前期。 春季, 全疆大部平均氣溫略偏高;降水量除北疆西部略偏多外其餘大部地區偏少;春季較強冷空氣活動主要出現在3月下旬、4月下旬、5月下旬。 開春期阿克蘇地區偏晚, 其餘地區偏早終霜期全疆大部地區偏早。 夏季, 全疆大部氣溫略偏高, 降水量全疆大部略偏多, 北疆西部、南疆西部山區降水量偏多, 吐魯番市、哈密市略偏少;汛期主要降水時段出現在6月上旬和下旬、7月中旬, 8月中旬。 秋季, 全疆大部平均氣溫略偏高;降水量喀什地區、克州山區略偏多,
其餘地區偏少;初霜期全疆大部偏晚, 入冬期北疆北部、北疆東部偏早, 其餘地區偏晚。

(二)農作物主要病蟲發生趨勢預測

根據2017年秋季有害生物越冬基數調查結果, 結合種植業結構調整及氣象因素等綜合分析, 預計2018年全疆農作物主要病蟲害總體中等發生, 發生面積7058.11萬畝次, 其中病害發生面積1650.96萬畝次, 蟲害發生面積5407.15萬畝次。 預計小麥、玉米、水稻等糧食作物病蟲害總體中等發生(3級)。 其中, 小麥條銹病在伊犁、塔城和昌吉流行風險較高, 小麥雪腐、雪黴病在塔城盆地、伊犁和博州偏重發生, 白粉病、黑穗病普遍發生, 呈加重發生趨勢;麥莖蜂在塔城盆地偏重發生。 預計棉花主要病蟲害總體偏輕(2級)局部中等發生(3級)。 煙粉虱在局部棉區偏重發生,

棉葉蟎中等發生, 棉鈴蟲在棉田發生為害平穩, 棉盲蝽、棉薊馬、黃萎病等有上升趨勢, 苗期病害偏輕發生(2級)。 預計農區蝗蟲總體中等發生。 其中, 亞洲飛蝗總體偏輕發生(2級), 不排除境外飛蝗遷飛入境造成危害得可能。 土蝗在全疆範圍內中等發生(3級), 局部農牧交錯區偏重發生(4級)。 預計園藝特色作物病蟲害總體中等發生, 局部偏重, 其中蔬菜病蟲害中等發生, 和田、吐魯番、哈密局部偏重發生。 預計農區鼠害大部中等至偏重發生(3-4級)。

二、應對措施

(一)自然災害類

1.乾旱。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加快實施農田灌區末級渠系清淤、改造和田間配套工程建設, 提升農田有效灌溉能力, 提高抗旱水準。 二是合理調配水資源。 未進行冬灌區域, 至少保證在春播開始前進行一次春灌, 做到適墒播種。 作物出苗後, 要結合田間管理, 分作物合理調配水資源, 確保各作物關鍵生育期水分有效供給, 最大限度地減輕乾旱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實施節水技術的農田, 要合理安排輪灌,

錯開用水高峰。 三是選用耐旱品種。 根據各地實際, 選擇適宜的耐旱作物品種, 提高作物自身抗旱能力。 四是發展節水農業。 引導農戶改變傳統的大水漫灌式灌溉習慣, 積極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有效提高田間水肥利用率和灌水均勻度。 五是及時改種補種。 旱情發生後, 如出現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 則應根據當地季節和氣候條件, 及時改種其它早熟作物, 以減少乾旱災害損失。

2.洪澇。一是加強農田防洪體系和農田灌區末級渠系清淤、改造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提高農田排澇能力。二是加強洪澇事前搶收。洪澇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洪澇損失。三是加強洪澇事中搶救。洪澇災害發生過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積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時要扶正植株,讓其正常進行各種生理活動,儘快恢復生長。四是加強洪澇災後補救。洪澇災害過後,必須迅速疏通溝渠,儘快排澇去漬。還要及時中耕、鬆土、培土、施肥、噴藥防蟲治病,加強田間管理。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有效積溫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3.大風。一是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在農田周圍種植防風林帶,健全和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提高農田防風能力。二是加強災前防控。大風災害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大風損失。指導農業園區和設施農業生產戶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天氣可能引起的棚舍坍塌。三是加強災後補救。大風災害過後,必須迅速進行作物扶正,恢復植株正常生長。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夭折或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有效積溫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大風災害損失。

4.低溫凍害。一是選用耐寒品種。根據各地實際,選擇適宜的耐寒作物品種。特別是要注意對光、水、肥、氣、熱的綜合利用。二是適時提溫保墒。倒春寒易發生區,要提高農機作業品質,適時中耕鬆土,提高地溫,對冬麥一定要進行鎮壓保墒,促進苗情轉化升級。三是加強凍前防控。降溫之前,對有條件的地塊可灌水一次,當寒流侵襲,氣溫驟降,水被凍結成冰時,會放出大量的熱量,起到穩定和提高地溫的作用。也可在田間進行煙熏措施,防止霜凍。

5.冰雹。一是建立快速反應的冰雹預警系統。通過部門溝通會商,及時掌握冰雹的發生、發展、強度、範圍及危害。並盡可能通過各地電臺、電視臺、電話、微機服務終端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系統等媒體發佈“警報”“緊急警報”,提早將冰雹預警資訊傳送到各級政府部門和群眾中去,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提前採取防禦措施,避免和減輕災害損失。二是建立人工防雹系統。積極開展人工防雹,可通過火箭、高炮把碘化銀、碘化鉛、乾冰等催化劑送到雹雲層,以破壞對雹雲的水分輸送。用火箭、高炮向暖雲部分撒凝結核,使雲形成降水,以減少雲中的水分;在冷雲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長等人工防雹措施。三是加強農業防雹措施。增種抗雹和恢復能力強的農作物;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多雹災地區降雹季節農民下地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如竹籃、柳條筐等,以減少人身傷亡。

6.極端高溫。一是及時監測預警。加強部門會商,密切關注持續高溫天氣的動態及發生區域,準確把握作物生長發育進程,及時向農民發佈預警資訊,提早做好防範高溫熱害的各項準備工作。二是加強分類指導。根據不同作物生育進程和土壤墒情,因時因地落實好防高溫熱害的技術措施。缺水乾旱的田塊要及早灌溉,防止乾旱與高溫熱害疊加影響。作物長勢較弱的地塊要提前噴施葉麵肥,增強植株抗高溫能力。缺肥田塊要抓緊追肥。三是強化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查苗情,查墒情,根據不同作物生育進程因地制宜,制定完善防範高溫熱害技術方案。對重點區域,要採取包片蹲點的形式,進村入戶,指導農民因地因時因墒落實田間管理措施,促進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

(二)病蟲害類

1.小麥病蟲。小麥重大疫情病蟲預防以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拌種為主,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明確主攻物件,統籌兼顧,進行混合用藥,綜合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赤黴病、麥蚜和麥蜘蛛等。小麥條銹病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小麥赤黴病流行區,準確掌握小麥抽穗揚花關鍵期降水情況,主動預防,遏制病害流行。小麥雪腐雪黴病預防可採取破雪施肥施藥技術。

2.棉花病蟲。重點防控棉蚜、棉葉蟎、煙粉虱、棉鈴蟲、棉薊馬、棉盲蝽、立枯病和棉花枯黃萎病。一是採用自然天敵控害,頻振式殺蟲燈及食誘、性誘、色誘等非化學防治技術防治棉花害蟲。對棉蚜、棉葉蟎突出抓好“早查早治,壓前控後”,防止大面積蔓延危害;二是選用抗病品種,早期做好枯黃萎病預防工作,加強中耕施肥,培育壯苗,提高抗病能力。

3.玉米病蟲。以玉米螟為防控重點,使用殺蟲燈、性誘劑等誘殺技術誘殺成蟲,降低蟲口基數。在大喇叭口期開展化學防治。玉米收穫後,對秸稈進行粉碎或白僵菌封垛處理,可有效降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越冬基數,也是防治玉米螟最有效的措施。

4.農田蝗蟲。在中低密度發生區優先採用生物防治和生態控制等綠色治蝗技術,在突發高密度發生區及時組織機防隊開展應急防治。亞洲飛蝗要抓住蝗蝻三齡之前的防控關鍵時期,壓低基數;土蝗要以挑治為主、普治為輔、巧治低齡、控制在擴散危害前。

5.農區鼠害。狠抓春秋關鍵時期,農田鼠害防治,堅持按照時間、人力、財力“三集中”,時間、技術、供藥、投放、檢查“五統一”,實現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室、田不漏丘、地不漏塊“五不漏”的滅鼠原則,開展統一滅鼠。

6.蔬菜病蟲。重點做好番茄潛葉蛾等蔬菜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土壤消毒滅菌、培育無病蟲健壯種苗、安裝防蟲網阻斷害蟲侵入為基礎,採取以釋放天敵、生物農藥為主化學農藥為輔的綜合措施防控蔬菜病蟲。利用性誘劑進行監測和誘殺番茄潛葉蛾成蟲,對發現番茄潛葉蛾危害的溫室大棚,立即做清田處理。將拔出的植株連同腐爛果實,就地堆悶,覆蓋棚膜密封發酵。對拔除的田塊,使用茚蟲威、苦參堿等低毒的生物製劑消毒處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各種災害地面監測站網建設,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一是發揮農情資訊監測點數據定點監測作用。逐步推進全區農業災情調度資訊化建設,實現全區16個農情監測縣,22個農情資訊監測點資訊溝通共用。二是切實加強病、蟲、鼠害監測預警,及時發佈病蟲資訊,科學指導防治。以完善監測體系、改進測報手段為重點,加強自動化監測技術的試驗研究,加快測報技術規範的研究與制訂。啟動重大病蟲害遠端診斷及應急防控指揮系統,實現與各地重點區域站間災情即時動態顯示的全新預警指揮模式,提高預警防控指揮效率。三是強化重大植物疫情監控和檢疫農藥執法監管,提升自治區檢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封鎖控制能力。依託自治區64個監測站、280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疫情阻截防控監測點,加強重大植物疫情監測預警,嚴防重大植物疫情的擴散蔓延和暴發成災,封鎖控制危險疫情的傳入和危害。四是推動資訊技術和農業災情測報技術的深度融合,運用現代網路通訊技術,提升農業災情監測預警能力和資訊化水準。主要加強和完善各級農情災情調度部門資訊採集整理報送硬體設施的配備,更新、升級建設農情調度月曆資料庫、農業統計軟體和定期報表資料庫;逐步解決網路環境的村級延伸問題,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

(二)謀劃長遠,構建防災減災長效機制。一是加強對各類突發性氣象災害和有害生物發生傳播規律的研究,著力在科學防災減災上下工夫。合理調整農作物區域佈局,對抗性種植變為適應性種植,做到科學避災。大力推廣使用機械化作業、自動化高效節水等減災技術,採用現代裝備和科學防控技術,加大病蟲害統防統治力度,提升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二是加快建設救災備荒種子儲備網路。三是加大對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對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執行的調研,積極推動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實施,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提高全區主要農作物保險覆蓋率,提高農民災後恢復生產的能力。

(三)部門聯動,強化災害應對措施。一是加強溝通協商。進一步強化與氣象、地質等部門的橫向溝通會商,及時掌握天氣變化情況,強化監測預警,科學預判災情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提出防災減災對策建議。縱向加強與各地有關部門聯繫,指導各地開展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提前做好災情調度、處置,努力減少災害損失。二是進一步探索災情資訊資源分享與發佈有效途徑。強化農情災情資訊公益性服務,充分發揮決策支撐作用,及時將災情預警資訊傳遞到千家萬戶。三是加強救災支持。加強與氣象、林業、金融、保險、農資等部門的密切聯繫,及時核定災害發生程度,採取切實措施,形成救災工作合力,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救災工作的支援力度。

2.洪澇。一是加強農田防洪體系和農田灌區末級渠系清淤、改造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提高農田排澇能力。二是加強洪澇事前搶收。洪澇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洪澇損失。三是加強洪澇事中搶救。洪澇災害發生過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積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時要扶正植株,讓其正常進行各種生理活動,儘快恢復生長。四是加強洪澇災後補救。洪澇災害過後,必須迅速疏通溝渠,儘快排澇去漬。還要及時中耕、鬆土、培土、施肥、噴藥防蟲治病,加強田間管理。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有效積溫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3.大風。一是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在農田周圍種植防風林帶,健全和完善農田防護林體系,提高農田防風能力。二是加強災前防控。大風災害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大風損失。指導農業園區和設施農業生產戶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天氣可能引起的棚舍坍塌。三是加強災後補救。大風災害過後,必須迅速進行作物扶正,恢復植株正常生長。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夭折或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有效積溫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大風災害損失。

4.低溫凍害。一是選用耐寒品種。根據各地實際,選擇適宜的耐寒作物品種。特別是要注意對光、水、肥、氣、熱的綜合利用。二是適時提溫保墒。倒春寒易發生區,要提高農機作業品質,適時中耕鬆土,提高地溫,對冬麥一定要進行鎮壓保墒,促進苗情轉化升級。三是加強凍前防控。降溫之前,對有條件的地塊可灌水一次,當寒流侵襲,氣溫驟降,水被凍結成冰時,會放出大量的熱量,起到穩定和提高地溫的作用。也可在田間進行煙熏措施,防止霜凍。

5.冰雹。一是建立快速反應的冰雹預警系統。通過部門溝通會商,及時掌握冰雹的發生、發展、強度、範圍及危害。並盡可能通過各地電臺、電視臺、電話、微機服務終端和災害性天氣警報系統等媒體發佈“警報”“緊急警報”,提早將冰雹預警資訊傳送到各級政府部門和群眾中去,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提前採取防禦措施,避免和減輕災害損失。二是建立人工防雹系統。積極開展人工防雹,可通過火箭、高炮把碘化銀、碘化鉛、乾冰等催化劑送到雹雲層,以破壞對雹雲的水分輸送。用火箭、高炮向暖雲部分撒凝結核,使雲形成降水,以減少雲中的水分;在冷雲部分撒冰核,以抑制雹胚增長等人工防雹措施。三是加強農業防雹措施。增種抗雹和恢復能力強的農作物;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多雹災地區降雹季節農民下地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如竹籃、柳條筐等,以減少人身傷亡。

6.極端高溫。一是及時監測預警。加強部門會商,密切關注持續高溫天氣的動態及發生區域,準確把握作物生長發育進程,及時向農民發佈預警資訊,提早做好防範高溫熱害的各項準備工作。二是加強分類指導。根據不同作物生育進程和土壤墒情,因時因地落實好防高溫熱害的技術措施。缺水乾旱的田塊要及早灌溉,防止乾旱與高溫熱害疊加影響。作物長勢較弱的地塊要提前噴施葉麵肥,增強植株抗高溫能力。缺肥田塊要抓緊追肥。三是強化指導服務。組織專家和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查苗情,查墒情,根據不同作物生育進程因地制宜,制定完善防範高溫熱害技術方案。對重點區域,要採取包片蹲點的形式,進村入戶,指導農民因地因時因墒落實田間管理措施,促進農作物正常生長發育。

(二)病蟲害類

1.小麥病蟲。小麥重大疫情病蟲預防以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拌種為主,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明確主攻物件,統籌兼顧,進行混合用藥,綜合防治小麥銹病、白粉病、赤黴病、麥蚜和麥蜘蛛等。小麥條銹病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小麥赤黴病流行區,準確掌握小麥抽穗揚花關鍵期降水情況,主動預防,遏制病害流行。小麥雪腐雪黴病預防可採取破雪施肥施藥技術。

2.棉花病蟲。重點防控棉蚜、棉葉蟎、煙粉虱、棉鈴蟲、棉薊馬、棉盲蝽、立枯病和棉花枯黃萎病。一是採用自然天敵控害,頻振式殺蟲燈及食誘、性誘、色誘等非化學防治技術防治棉花害蟲。對棉蚜、棉葉蟎突出抓好“早查早治,壓前控後”,防止大面積蔓延危害;二是選用抗病品種,早期做好枯黃萎病預防工作,加強中耕施肥,培育壯苗,提高抗病能力。

3.玉米病蟲。以玉米螟為防控重點,使用殺蟲燈、性誘劑等誘殺技術誘殺成蟲,降低蟲口基數。在大喇叭口期開展化學防治。玉米收穫後,對秸稈進行粉碎或白僵菌封垛處理,可有效降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越冬基數,也是防治玉米螟最有效的措施。

4.農田蝗蟲。在中低密度發生區優先採用生物防治和生態控制等綠色治蝗技術,在突發高密度發生區及時組織機防隊開展應急防治。亞洲飛蝗要抓住蝗蝻三齡之前的防控關鍵時期,壓低基數;土蝗要以挑治為主、普治為輔、巧治低齡、控制在擴散危害前。

5.農區鼠害。狠抓春秋關鍵時期,農田鼠害防治,堅持按照時間、人力、財力“三集中”,時間、技術、供藥、投放、檢查“五統一”,實現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室、田不漏丘、地不漏塊“五不漏”的滅鼠原則,開展統一滅鼠。

6.蔬菜病蟲。重點做好番茄潛葉蛾等蔬菜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以土壤消毒滅菌、培育無病蟲健壯種苗、安裝防蟲網阻斷害蟲侵入為基礎,採取以釋放天敵、生物農藥為主化學農藥為輔的綜合措施防控蔬菜病蟲。利用性誘劑進行監測和誘殺番茄潛葉蛾成蟲,對發現番茄潛葉蛾危害的溫室大棚,立即做清田處理。將拔出的植株連同腐爛果實,就地堆悶,覆蓋棚膜密封發酵。對拔除的田塊,使用茚蟲威、苦參堿等低毒的生物製劑消毒處理。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各種災害地面監測站網建設,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一是發揮農情資訊監測點數據定點監測作用。逐步推進全區農業災情調度資訊化建設,實現全區16個農情監測縣,22個農情資訊監測點資訊溝通共用。二是切實加強病、蟲、鼠害監測預警,及時發佈病蟲資訊,科學指導防治。以完善監測體系、改進測報手段為重點,加強自動化監測技術的試驗研究,加快測報技術規範的研究與制訂。啟動重大病蟲害遠端診斷及應急防控指揮系統,實現與各地重點區域站間災情即時動態顯示的全新預警指揮模式,提高預警防控指揮效率。三是強化重大植物疫情監控和檢疫農藥執法監管,提升自治區檢疫性有害生物阻截、封鎖控制能力。依託自治區64個監測站、280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疫情阻截防控監測點,加強重大植物疫情監測預警,嚴防重大植物疫情的擴散蔓延和暴發成災,封鎖控制危險疫情的傳入和危害。四是推動資訊技術和農業災情測報技術的深度融合,運用現代網路通訊技術,提升農業災情監測預警能力和資訊化水準。主要加強和完善各級農情災情調度部門資訊採集整理報送硬體設施的配備,更新、升級建設農情調度月曆資料庫、農業統計軟體和定期報表資料庫;逐步解決網路環境的村級延伸問題,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

(二)謀劃長遠,構建防災減災長效機制。一是加強對各類突發性氣象災害和有害生物發生傳播規律的研究,著力在科學防災減災上下工夫。合理調整農作物區域佈局,對抗性種植變為適應性種植,做到科學避災。大力推廣使用機械化作業、自動化高效節水等減災技術,採用現代裝備和科學防控技術,加大病蟲害統防統治力度,提升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二是加快建設救災備荒種子儲備網路。三是加大對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對農業保險補貼政策執行的調研,積極推動農業保險補貼政策的實施,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覆蓋面,不斷提高全區主要農作物保險覆蓋率,提高農民災後恢復生產的能力。

(三)部門聯動,強化災害應對措施。一是加強溝通協商。進一步強化與氣象、地質等部門的橫向溝通會商,及時掌握天氣變化情況,強化監測預警,科學預判災情發展趨勢及危害程度,提出防災減災對策建議。縱向加強與各地有關部門聯繫,指導各地開展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提前做好災情調度、處置,努力減少災害損失。二是進一步探索災情資訊資源分享與發佈有效途徑。強化農情災情資訊公益性服務,充分發揮決策支撐作用,及時將災情預警資訊傳遞到千家萬戶。三是加強救災支持。加強與氣象、林業、金融、保險、農資等部門的密切聯繫,及時核定災害發生程度,採取切實措施,形成救災工作合力,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救災工作的支援力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