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觀點:多巴胺使人類從猿猴中脫穎而出

credit: 銳景創意

人類擁有獨特的社交技巧, 這使我們有別於其它動物。 如今, 新研究表明, 這可能是由於人類大腦分泌的多巴胺更多。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 將大腦的獎賞機制和情緒、記憶、運動聯繫在一起。 科學家推測, 在演化過程中, 多巴胺提高了人類的友好度、降低了人類的攻擊性。

雖然人類和動物皆會分泌多巴胺, 但研究人員對比了人類和猿猴等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組織樣本, 發現人類的多巴胺水準遠遠高於其它動物。 在演化過程中, 也許正是多巴胺使人類站了起來。

相較于近親動物, 人類的人口數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這離不開先進的社會屬性, 如語言、共情心、利他心。 然而, 解釋人類社交行為的演化過程卻一直很困難。 人類學家認為, 人類之所以能夠直立行走、製造工具、形成先進文明, 一定是由於大腦產生了某些重要的差異。 一直以來,

科學家致力於探索人類和其它靈長類動物的大腦差異。 如今, 越來越多研究將重點放在神經化學上。

這回, 研究人員收集了人類、卷尾猴、豚尾猴、東非狒狒、大猩猩、黑猩猩的大腦組織樣本, 一共38份。 所有大腦樣本的主人皆為自然死亡。 接下來, 研究人員重點分析紋狀體, 該區域負責傳輸和運動、學習、社交行為等有關的神經資訊。 他們通過化學物質染色法, 檢驗多巴胺、血清素、神經肽Y的濃度水準。

上述神經遞質皆與社交行為、合作能力有關。 人類和猿猴皆擁有較高水準的血清素和神經肽Y。 然而, 只有人類擁有極大量的多巴胺, 也只有人類擁有較少的乙醯膽鹼——乙醯膽鹼和地盤行為有關。

去年, 這群研究人員發現, 相較於黑猩猩,

人類的TH基因的表達程度更高——該基因與分泌多巴胺有關。

多巴胺水準升高也許提高了早期人類的社會敏感性, 使人們關心他人、限制性關係、減少群體間攻擊——這些皆有利於物種進步。 科學家表示, 在7至9百萬年前, 人類和黑猩猩的大腦容積一樣大;但即便如此, 紋狀體的化學物質濃度差異也會使兩者的性格、社會行為產生極大差異。 神經化學的差異很可能是人類起源的根源, 也是人類成功的原因。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 由譯者 蛋花 基於創作共用協定(BY-NC)發佈。

原作者:DAVID NIEL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