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皮囊》讀後感

《皮囊》, 一本被過度宣傳的書。 韓寒主編, 劉德華、李敬澤作序。 雖然這麼定位它, 卻沒有貶損的意思。 反而, 對80後的作者蔡崇達十分佩服。

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 回憶性的重溫了親人和朋友, 可以說是人生的一次情感寫生和鐫刻。

讀這本書, 前面的幾篇《皮囊》《母親的房子》《殘疾》《重症病房裡的耶誕節》比較精彩, 樸實無華, 情潤心田, 時而忍不住潸然淚下。 這幾篇主要寫的是阿太(外婆的母親)、母親、生病的父親。 寫99歲的神婆阿太, 看到別人殺雞沒割中動脈, 雞灑著血到處跳, 一把抓住狠狠往地上一摔, “這不了結了——別讓這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還把年幼的舅公2次扔到水裡學游泳, 冷冷地說“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 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在廚房裡切排骨, “哎呀”一聲, 別人問怎麼了, 她說“沒事, 就是把指頭切斷了”;死的時候留下一句話“死不就是腳一蹬的事情嘛……沒有皮囊這個包袱。

來去多方便”。

一篇短文, 寫阿太的幾件小事, 硬是把“靈”與“肉”論了個痛快。 “肉體這個皮囊, 就是拿來用的”擲地有聲。 從古至今, 人人對生命都有個感悟, 這與知識和文化無關, 是智慧, 是思考結出的果。 不要小瞧沒讀書的人, 他們有的比我們懂得多。

這裡又讓我想到了, 為什麼有時候大家都覺得懂得了許多道理, 可是又因為懶啊、拖啊、玩啊……結果仍然是原地不動。 不禁想問, “行”的源動力到底是什麼?想想無非是兩種情況:一個是對生命的渴望, 外界施之以肉體的鞭笞, 讓死亡攆著走;一個是靈魂的饑渴難耐, 內心對精神的永不滿足。 至於王陽明講到的, 知行合一, 我至今一知半解, 難道行是因為知, 不行是因為不真知嗎?那些懶啊、拖啊之類的, 說到底是對事物認識不夠造成的嗎?想想也挺暈的, 誰懂, 求解惑。

不過, 這阿太還真就是知了, 也真就是行了。 她有對生命的依戀, 也有對死亡的超脫。 99歲, 活的太久了, 肉體一天天衰亡, 已無法承載這顆躍動的靈魂。

寫父親, 面對殘疾,

面對疾病, 面對死亡, 掙扎著, 偽裝著, 肉體機能一天天的退化, 希望一點一點的熄滅, 靈魂也隨著一點一點的枯萎, 它們一同走了。

寫母親, 一個村裡的女人, 為了房子, 蓋一棟四層小樓, 哪怕一年後被拆遷掉, 也再所不惜。 就因為, 那是父親和她當年一起夢想著的, 哪怕父親病重, 她也扛著這份希望, 一邊治病, 一邊蓋房。 這個故事, 有些可怕。 可怕的不是蓋房子, 而是父親病重, 母親還要拿10萬蓋房;可怕的是房子一年後要拆遷, 仍然堅持要蓋。 讓人無法理解, 也難以理喻。

讀到這裡後, 一段時間沒啥興趣讀下去, 感覺樸實與想像融合在了一起, 作者不再是寫實, 而是開始造夢, 真實的回憶轉成了小說般的寫法。 後面又讀《張美麗》, 一個美麗的、思想開放超越村子的女人, 因私奔不成而想自殺, 被迎娶又離婚, 回村開按摩店, 又辦酒樓, 給學校捐鉅款……

可是被村裡人當成恥辱的標誌, 墮落的根源, 作者聽到的“女鬼”“妖精”的象徵。 張美麗跪在宗族祠堂大聲哭喊發誓“除了一開始追求愛情, 我沒有做娼妓,沒有賣毒品,我只是把我覺得美的、對的、我喜歡的,都做成生意,我真沒有作孽……”哭完撞死在祠堂。這麼一個故事,承載著作者一種糾纏不清的情愫,雜亂而迷離,對自己說“她終究是個小鎮姑娘,要不她不會自殺的。”

之後的《阿小和阿小》《厚朴》《天才文展》,描寫了村裡的幾個年齡相仿的“奇人”,故事挺新奇,命運很悲慘,像《小小說》裡的故事,對作者本人也許烙印深刻,可對別人而言也就是一讀了之而已。反倒,通過他們幾個人命運的對比,作者勤奮艱辛、一步一個腳印奮鬥的歷程,更顯得無比耀眼。命運想要被掌控,只有按照生存法則前行。他走出來,並且取得成功,真得是著實不易。

無疑,作者是小村走出的成功者,82年出生的他,是“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中國新聞週刊》前執行主編,在新聞特稿寫作方面有獨到貢獻,作品多次獲得《南方週末》年度致敬、亞洲出版社協會特別報導大獎。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意義,故事裡有些啟發,更多的是作者本人。作為“80後”一代人,他的歷程更艱辛,目標更清晰,毅力更篤定,自律更嚴格,行動更現實,成就更突出。他的理想與事業融合,開始通過文字反省自己,用文字記錄身邊的人,認識自己,理解他人。他認為,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這些與我的想法相契合,引著他的腳步指我,也激勵了我。路在腳下,一天我也會以文字解剖自己,記錄下陪伴我人生的親人朋友。因為,我的生命裡有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言行已經滲透到“我”中,他們與我交融合一,大到思想,小到習慣,每一個人都烙印了進來。

作者簡介

張燁琛,生於鹿城包頭,奉職軍旅,奔走四方,以勞作礪志,以讀書修行,以文章會友,涵養心智,求索人生。個人公眾號:夜辰讀書。

我沒有做娼妓,沒有賣毒品,我只是把我覺得美的、對的、我喜歡的,都做成生意,我真沒有作孽……”哭完撞死在祠堂。這麼一個故事,承載著作者一種糾纏不清的情愫,雜亂而迷離,對自己說“她終究是個小鎮姑娘,要不她不會自殺的。”

之後的《阿小和阿小》《厚朴》《天才文展》,描寫了村裡的幾個年齡相仿的“奇人”,故事挺新奇,命運很悲慘,像《小小說》裡的故事,對作者本人也許烙印深刻,可對別人而言也就是一讀了之而已。反倒,通過他們幾個人命運的對比,作者勤奮艱辛、一步一個腳印奮鬥的歷程,更顯得無比耀眼。命運想要被掌控,只有按照生存法則前行。他走出來,並且取得成功,真得是著實不易。

無疑,作者是小村走出的成功者,82年出生的他,是“南方國際文學周”聯合發起人。《中國新聞週刊》前執行主編,在新聞特稿寫作方面有獨到貢獻,作品多次獲得《南方週末》年度致敬、亞洲出版社協會特別報導大獎。

這本書對我最大的意義,故事裡有些啟發,更多的是作者本人。作為“80後”一代人,他的歷程更艱辛,目標更清晰,毅力更篤定,自律更嚴格,行動更現實,成就更突出。他的理想與事業融合,開始通過文字反省自己,用文字記錄身邊的人,認識自己,理解他人。他認為,理解是對他人最大的善舉。

這些與我的想法相契合,引著他的腳步指我,也激勵了我。路在腳下,一天我也會以文字解剖自己,記錄下陪伴我人生的親人朋友。因為,我的生命裡有他們,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言行已經滲透到“我”中,他們與我交融合一,大到思想,小到習慣,每一個人都烙印了進來。

作者簡介

張燁琛,生於鹿城包頭,奉職軍旅,奔走四方,以勞作礪志,以讀書修行,以文章會友,涵養心智,求索人生。個人公眾號:夜辰讀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