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沒有人類時間還存在嗎?相信神仙和相信外星生命存在是一樣嗎?

引言:網上幾個問題的回答, 具體如下。

問題1:這個世界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

判斷存在的基準, 就是個體感應資訊的群體性共同認可。

這是我對“存在”的定義。

類似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 歷史上有很多人也提出過類似的問題。 如, 莊周夢蝶, 笛卡爾的懷疑論, 以及接近現代的缸中之腦問題。 缸中之腦是希拉蕊·普特南1981年在他的《理性, 真理與歷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中闡述的假想: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 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 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 對於他來說, 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 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 ‘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有關這個假想的最基本的問題是:“你如何擔保你自己不是在這種困境之中?”缸中之腦猜想帶出來兩個問題:

①直觀地, 我們可以看出, “缸中之腦”的假設,

是以現有的部分科學理論為基礎的。 但是, 這個問題的懷疑論本質可以借由其他思想實驗來闡發, 所以這個懷疑論本質上是和經驗科學無關的。 比如, 莊周夢蝶, 笛卡爾的懷疑論, 都指出了同樣的懷疑論, 但兩者都沒有以現代科學作為基礎。

②當以承認“缸中之腦”為真來進行推理時, 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那是因為當思考者這麼做時, 他將更有可能成真的依據來源投放到了“未知領域”, 因而不論怎樣, 人都無法徹底推翻這樣帶有懷疑論色彩的問題。

那麼, 難道是真的無解嗎?

我認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定義“存在”, 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對“存在”的定義, 包括所謂的“客觀事實”的唯物觀上的定義, 也有如“存在即感應”這樣唯心觀上的定義,

這些定義都是有問題的, 問題的關鍵就是沒有弄清人類認知中“存在”的理解。

對於人類認知中的“存在”, 有意義的是個體感應意識的群體性認可。 這個說法包含了兩塊:一塊是感應資訊;另一塊是群體性共識。 缺少任何一條都不能說是“存在”。 這個定義並非基於唯心還是唯物的抽象觀念, 而是人類生存的經驗。 同樣的, 對於任意一個生命穩定存在于自然的關鍵是這個生命群體的感應能力。 這是經驗的歸納。

不是群體性感應的共識, 而只是個體感應意識, 那很有可能是迷信、偽科學, 如某人說被外星人綁架了這種事件, 即使對於那個人說是“真實的”, 但群體不認可, 同樣不存在。 因為對於人類來說,

存在是一個動態的定義, 而不是絕對獨立於人的抽象。

有一個知名的例子就是愛因斯坦一直困惑, 不看月亮, 月亮真的不存在嗎?的確, 如果沒有獲取月亮的資訊, 月亮真的不存在。 而且更有, 如果僅僅有一個人或者少數人看到了月亮, 但是主流群體並不認可, 包括引領群體的主流知識份子不認可, 就是不存在。 引力波幾百年前對於人類就是不存在, 今天就是存在。 還有更多未知的東西對於今天的人類來說是不存在, 未來或許會“感應”到並且經過了群體共識, 那就在未來存在。

問題2:為什麼現當代中國, 出不了和愛因斯坦、牛頓一樣偉大的科學大師?

不僅當代中國出不了牛頓、愛因斯坦, 就是全世界當今也出不了這樣的科學巨人。 因為人類認知的飛躍, 都是有週期性的, 而且這種週期性是隨著地球氣候的週期性變化而發生的。

類似的問題我回答過很多, 這裡就簡要說一下。 無論是春秋戰國氣候溫暖時期, 還是寒冷的明清小冰河時期, 氣候的突變都會帶來局部區域的資源爭奪。 如果原本這個區域的政治大環境是多勢力聚合型的,如春秋戰國之前的西周的國家形態是聯邦天下模式;而明清小冰河時期的歐洲也是多勢力混亂的狀態。這種多勢力角逐生存資源,遇到氣候的週期性突變,必然會發生多邊武力戰爭,殘酷的戰爭對新的認知有非常大的需求,這本質上是巨大的需求帶來的認知升級。

一戰、二戰時期全球的知識也是飛躍,出現了歷史上頂級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以及很多知名科學家,猶如繁星璀璨。二戰結束以後,世界歸於相對太平,在暗中角力中,仍然出現了很多大的突破,如衛星上天、宇航登月等等,包括今天的無人機、無人車、互聯網等等,其實都是早期軍事上的技術,後來民用並大規模普及的結果,但這些都是技術上的實現,並不是思維認知上的,已經不一樣了。

上面是大的環境下看的,這只是能出現認知巨人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受教育於世界科學中心。2000年前的周王朝,是當時全世界的思想中心,這個毋庸置疑。而17世紀的英國,也正是世界學術中心,20世紀初期,則是德國為世界科學中心。只有在世界的科學中心,才能耳需目染的不自覺的接受到時代最先進的思想和方法。

第三,是正好遇到世界最頂級學者作老師,即使老師並不喜歡他。老子小時候的老師就是他父母請的當時最知名的學者,而他後來又是守藏史,有機會閱讀當時最先進的思想。牛頓的大學老師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把教授職位讓給他以後自己做別的事去了。愛因斯坦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更是當時頂級數學家,而他的學生有好幾個是知名科學家、數學家,雖然在大學時他並不喜歡愛因斯坦,但後來他是愛因斯坦的粉絲,並完成了狹義相對論四維時空數學框架。

第四,正好當時的認知水準已經達到出現新思想的臨界狀態。這個就不用說了,牛頓當時已經有多位學者自稱證明了行星橢圓軌道,之前的伽利略更是早就推導出了運動和重力的關係式。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之前也早就有洛倫茨變化,馬赫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他。

牛頓、愛因斯坦的誕生對個體是偶然,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又存在必然,往往大師級人物出現是某段時期批量出現的,不是一個兩個,如同大地震之前之後一定有很多次小地震,這是時代特點。

這幾個條件都是必須的,卻一個可能都不會有。而當今,全球範圍看上去,似乎沒有出現大科學家的任意一個因素。

問題3:你是怎麼看待“方法論”的?

方法論和邏輯學,已經成為人類的思維工具,再加上另外的數學(數學其實也是認知方法論),組成了人類對經驗進行思維加工的“工具”部分。

方法論本身來自經驗,是對經驗認知在思維層面(以觀念為基礎的)結構化處理等等,方法論離不開抽象的觀念建立,但是又是一種認知層面的昇華。從這個角度說,方法論和本體論是有關聯的,但是又是一種飛躍,是另一個層次上的結構化共識。因為後來的科學,正是使用了這種思維工具,誕生了人類全新的認知模式:科學理論的構建,科學,本質上是指科學理論模式構建時代的統稱,具有意識形態的意味(當然科學理論並不是意識形態)。

方法論實際上起到了思維工具的作用,就是因為它們“預測”的可靠性高,遠超本體論本身,因為本體論無法與感應資訊對應。

問題4:以前的人有信仰神靈保佑的迷信現在的人有相信外星人存在的癡狂,這是否都一樣的愚昧?

這兩種真不一樣。信仰,可以理解為人類意識中的抽象資訊的持續性和群體共識性。

抽象資訊本身,又分為對感應資訊的結構化重構,以及完全獨立於感應資訊的純粹抽象存在,以及建立結構化重構所需的背景,即觀念背景。

對於獨立於感應資訊的純粹抽象存在以及觀念背景,如宗教中的神仙、數學中的數學概念、科學理論中的科學概念,以及觀念背景,如唯物觀、唯心觀、絕對論時空觀、相對論時空觀等等,保留一定範圍內的相信是理性的,但如果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絕對存在”,那就是癡狂迷信。

還有一種抽象資訊,是對感應資訊的結構化重構,強調的是結構,這種相信是可以更執著一些的,因為抽象的結構簡化了感應資訊,反而更能在局部意義上,與感應呈現對應性。這種相信是值得的,是經得住檢驗的。但同樣的,還是局部意義上的可靠,這一點不能忘記,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存在。所有的感應資訊本身就是局部意義上的,而對感應的抽象重構,如果範圍放到絕對領域,必然會出現悖論。

外星人,是現代人類對地球生命現象、規律做抽象思維處理以後得出來的,這裡相信的更是認知方法論,因為認知方法論思維加工本身是源自經驗的,是經得住檢驗的,並不一定非要相信有,但不能不相信沒有。

而迷信中的神仙,是獨立於感應資訊的純粹抽象存在,那沒有任何意義,就連感應驗證都沒有意義。神的概念或許是更早期的萬物有靈感的延續進化,和人類具有“自我意識”一樣,是人類抽象能力誕生的本源,即頭腦中產生不存在的存在(即感應不到的抽象資訊)。

問題5:物理學家們開始懷疑時間的概念是否真實,是錯覺嗎?沒有人類時間還存在嗎?

現在很多人對於存在這一概念,相當混亂。存在就是群體性感應資訊的共同認可。時間,應該是一種綜合效應,有物理學家認為,時空是量子糾纏網路,時間有此而誕生,並且決定了時間的宏觀箭頭。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時間也可以用資訊熵定義,並非錯覺,同時小於普朗克時間尺度以內,時間就沒有意義了。

時間是因為資訊的獲取而產生,與人有關,自然就是真實存在,但是也因為是人的意識有關,意識的極限不到的範圍,無法獲取資訊,也不存在時間。

有人又問“時間是地球轉動的關係產生嗎?”,其實時間本身與地球沒有任何關係,之所以有關係,只是一種時間度量基準而已,人類隨著發展,還可以用其他基準週期性的度量時間。時間與外界週期性的存在僅僅是度量,與它們本身沒關係。時間只與人有關,與人的意識有關。人類資訊獲取才產生了時間的概念,因果律由此出現。

現在,物理學家正在揭開時間之箭的一個更為基本的起源:量子糾纏。大多數物理系統都能通過糾纏迅速到達熱平衡狀態,具體時間與系統的尺度成正比。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塞思•勞埃德(Seth Lloyd),發現當粒子相互糾纏程度增加時,原本用來描述它們的資訊(比如“1”代表自旋向上,“0”代表自旋向下)會逐漸轉變成對所有糾纏粒子的整體描述。最終,關聯會包含所有資訊,單個粒子的資訊則歸於消滅。一旦到達這一步,粒子便進入一種平衡狀態,它們的狀態不會再經歷任何變化,就像熱茶冷卻到室溫一樣。

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開始相信,時空本身就是量子糾纏的結果。目前為止,已經有人成功推導出了愛因斯坦方程即等效原理,這為時空動力學以及時空幾何可以從糾纏量子比特中生成提供了證據。獨立粒子(點狀)與其他粒子相互糾纏。這些糾纏對又與其他糾纏對相互之間糾纏。隨著更多粒子之間糾纏,時空的三維結構也就生成了。

問題6:100%獲得100萬,50%獲得1億,你會怎麼選?

現在看還是選擇100%概率的,因為人的能動性很大。50%概率的就是給你整個地球的GDP,一旦沒有中,實際上是0。而選擇100%概率的,一旦獲得就是真實的實力積累,而人的能動性很大,還可以再去用這個實力去做其他的可以產生價值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就怕沒有積累,每次都是從0開始。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如果原本這個區域的政治大環境是多勢力聚合型的,如春秋戰國之前的西周的國家形態是聯邦天下模式;而明清小冰河時期的歐洲也是多勢力混亂的狀態。這種多勢力角逐生存資源,遇到氣候的週期性突變,必然會發生多邊武力戰爭,殘酷的戰爭對新的認知有非常大的需求,這本質上是巨大的需求帶來的認知升級。

一戰、二戰時期全球的知識也是飛躍,出現了歷史上頂級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以及很多知名科學家,猶如繁星璀璨。二戰結束以後,世界歸於相對太平,在暗中角力中,仍然出現了很多大的突破,如衛星上天、宇航登月等等,包括今天的無人機、無人車、互聯網等等,其實都是早期軍事上的技術,後來民用並大規模普及的結果,但這些都是技術上的實現,並不是思維認知上的,已經不一樣了。

上面是大的環境下看的,這只是能出現認知巨人的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受教育於世界科學中心。2000年前的周王朝,是當時全世界的思想中心,這個毋庸置疑。而17世紀的英國,也正是世界學術中心,20世紀初期,則是德國為世界科學中心。只有在世界的科學中心,才能耳需目染的不自覺的接受到時代最先進的思想和方法。

第三,是正好遇到世界最頂級學者作老師,即使老師並不喜歡他。老子小時候的老師就是他父母請的當時最知名的學者,而他後來又是守藏史,有機會閱讀當時最先進的思想。牛頓的大學老師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把教授職位讓給他以後自己做別的事去了。愛因斯坦的數學老師閔可夫斯基更是當時頂級數學家,而他的學生有好幾個是知名科學家、數學家,雖然在大學時他並不喜歡愛因斯坦,但後來他是愛因斯坦的粉絲,並完成了狹義相對論四維時空數學框架。

第四,正好當時的認知水準已經達到出現新思想的臨界狀態。這個就不用說了,牛頓當時已經有多位學者自稱證明了行星橢圓軌道,之前的伽利略更是早就推導出了運動和重力的關係式。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之前也早就有洛倫茨變化,馬赫的思想深深影響著他。

牛頓、愛因斯坦的誕生對個體是偶然,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又存在必然,往往大師級人物出現是某段時期批量出現的,不是一個兩個,如同大地震之前之後一定有很多次小地震,這是時代特點。

這幾個條件都是必須的,卻一個可能都不會有。而當今,全球範圍看上去,似乎沒有出現大科學家的任意一個因素。

問題3:你是怎麼看待“方法論”的?

方法論和邏輯學,已經成為人類的思維工具,再加上另外的數學(數學其實也是認知方法論),組成了人類對經驗進行思維加工的“工具”部分。

方法論本身來自經驗,是對經驗認知在思維層面(以觀念為基礎的)結構化處理等等,方法論離不開抽象的觀念建立,但是又是一種認知層面的昇華。從這個角度說,方法論和本體論是有關聯的,但是又是一種飛躍,是另一個層次上的結構化共識。因為後來的科學,正是使用了這種思維工具,誕生了人類全新的認知模式:科學理論的構建,科學,本質上是指科學理論模式構建時代的統稱,具有意識形態的意味(當然科學理論並不是意識形態)。

方法論實際上起到了思維工具的作用,就是因為它們“預測”的可靠性高,遠超本體論本身,因為本體論無法與感應資訊對應。

問題4:以前的人有信仰神靈保佑的迷信現在的人有相信外星人存在的癡狂,這是否都一樣的愚昧?

這兩種真不一樣。信仰,可以理解為人類意識中的抽象資訊的持續性和群體共識性。

抽象資訊本身,又分為對感應資訊的結構化重構,以及完全獨立於感應資訊的純粹抽象存在,以及建立結構化重構所需的背景,即觀念背景。

對於獨立於感應資訊的純粹抽象存在以及觀念背景,如宗教中的神仙、數學中的數學概念、科學理論中的科學概念,以及觀念背景,如唯物觀、唯心觀、絕對論時空觀、相對論時空觀等等,保留一定範圍內的相信是理性的,但如果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絕對存在”,那就是癡狂迷信。

還有一種抽象資訊,是對感應資訊的結構化重構,強調的是結構,這種相信是可以更執著一些的,因為抽象的結構簡化了感應資訊,反而更能在局部意義上,與感應呈現對應性。這種相信是值得的,是經得住檢驗的。但同樣的,還是局部意義上的可靠,這一點不能忘記,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存在。所有的感應資訊本身就是局部意義上的,而對感應的抽象重構,如果範圍放到絕對領域,必然會出現悖論。

外星人,是現代人類對地球生命現象、規律做抽象思維處理以後得出來的,這裡相信的更是認知方法論,因為認知方法論思維加工本身是源自經驗的,是經得住檢驗的,並不一定非要相信有,但不能不相信沒有。

而迷信中的神仙,是獨立於感應資訊的純粹抽象存在,那沒有任何意義,就連感應驗證都沒有意義。神的概念或許是更早期的萬物有靈感的延續進化,和人類具有“自我意識”一樣,是人類抽象能力誕生的本源,即頭腦中產生不存在的存在(即感應不到的抽象資訊)。

問題5:物理學家們開始懷疑時間的概念是否真實,是錯覺嗎?沒有人類時間還存在嗎?

現在很多人對於存在這一概念,相當混亂。存在就是群體性感應資訊的共同認可。時間,應該是一種綜合效應,有物理學家認為,時空是量子糾纏網路,時間有此而誕生,並且決定了時間的宏觀箭頭。正因為如此,我認為時間也可以用資訊熵定義,並非錯覺,同時小於普朗克時間尺度以內,時間就沒有意義了。

時間是因為資訊的獲取而產生,與人有關,自然就是真實存在,但是也因為是人的意識有關,意識的極限不到的範圍,無法獲取資訊,也不存在時間。

有人又問“時間是地球轉動的關係產生嗎?”,其實時間本身與地球沒有任何關係,之所以有關係,只是一種時間度量基準而已,人類隨著發展,還可以用其他基準週期性的度量時間。時間與外界週期性的存在僅僅是度量,與它們本身沒關係。時間只與人有關,與人的意識有關。人類資訊獲取才產生了時間的概念,因果律由此出現。

現在,物理學家正在揭開時間之箭的一個更為基本的起源:量子糾纏。大多數物理系統都能通過糾纏迅速到達熱平衡狀態,具體時間與系統的尺度成正比。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塞思•勞埃德(Seth Lloyd),發現當粒子相互糾纏程度增加時,原本用來描述它們的資訊(比如“1”代表自旋向上,“0”代表自旋向下)會逐漸轉變成對所有糾纏粒子的整體描述。最終,關聯會包含所有資訊,單個粒子的資訊則歸於消滅。一旦到達這一步,粒子便進入一種平衡狀態,它們的狀態不會再經歷任何變化,就像熱茶冷卻到室溫一樣。

越來越多的物理學家開始相信,時空本身就是量子糾纏的結果。目前為止,已經有人成功推導出了愛因斯坦方程即等效原理,這為時空動力學以及時空幾何可以從糾纏量子比特中生成提供了證據。獨立粒子(點狀)與其他粒子相互糾纏。這些糾纏對又與其他糾纏對相互之間糾纏。隨著更多粒子之間糾纏,時空的三維結構也就生成了。

問題6:100%獲得100萬,50%獲得1億,你會怎麼選?

現在看還是選擇100%概率的,因為人的能動性很大。50%概率的就是給你整個地球的GDP,一旦沒有中,實際上是0。而選擇100%概率的,一旦獲得就是真實的實力積累,而人的能動性很大,還可以再去用這個實力去做其他的可以產生價值的事情。

所有的事情,就怕沒有積累,每次都是從0開始。

探索貓所有文章基於如下邏輯:意識本質 —>個人意識 —>群體意識(意識形態:巫術、宗教、哲學、科學、未來某種形態)。關於意識的本質,探索貓認為意識就是“感應”,是各種尺度下物質對微觀量子的感應,而且這種感應是雙向的,只有雙向的才叫意識。宇宙萬物都有這種能力,可以從物質尺度上分成三大類:1、微觀尺度上的感應,即量子之間的感應;2、亞宏觀尺度物質對量子的感應,這就是生命的意識;3、整個宇觀尺度對微觀量子的感應,即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意識主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