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清華大學的博物館館長是咱晉中人

杜鵬飛教授,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

緣起

眾所周知,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建成開放, 緣於1999年中央工藝美院和清華大學兩校合併,

這無疑是博物館項目的重要發端。 然而, 清華大學的博物館之夢, 可以追溯到90餘年前。

說起博物館之夢, 建築學院吳良鏞先生曾多次跟我說起, 實在應該早建, 越早越好。 建一座博物館, 一方面是教育本身的需求, 有利於培養素質全面的綜合型人才;另一方面, 有了博物館, 才有條件接收校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捐贈, 不斷擴充和積累寶貴的教育資源。 事實上, 由於博物館遲遲未能建成, 一些老先生來不及將手裡珍藏的文物和藝術品妥善捐出, 帶著遺憾離去, 真的十分可惜。 如今博物館終於落成開放, 我相信會源源不斷地有一些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文物和藝術品入藏, 十分期待廣大校友和社會賢達的慷慨支持。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外景

艱苦籌備

藝術博物館從1999年提上議程, 到2016年正式開館, 經歷了17年的艱苦籌備。 對於這樣規模和體量的一座大學博物館, 經費完全靠學校自籌, 其艱難可想而知。

整個籌建過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前期準備階段;二是設計方案徵集遴選與完善階段;三是建築工程建設階段;四是首展策劃實施與正式開放階段。

前兩個階段我完全沒有參與, 博物館籌備領導小組和美院的老師們做了大量工作, 可謂篳路藍縷, 艱辛倍嘗。 而我當時剛剛到環境系工作不久, 對美術學院的併入感到很興奮, 對藝術博物館很是期待, 但是也僅限於興奮和期待而已, 完全沒有想到自己的工作有一天會和博物館緊緊地聯繫在一起。 第三階段我參與了一點兒, 博物館建築工程自2012年破土動工, 2016年春天落成, 而我是在2014年春天受命來組建博物館管理團隊的。 2014年1月7日, 經2013-2014學年度第9次校務會議討論, 決定成立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 並任命美院楊冬江教授為副館長,
3月28日我被任命為常務副館長, 於是我倆開始著手組建隊伍、制定開館計畫, 初步搭建了工作團隊。 2015年, 學校領導千方百計、精誠所至, 終於感動馮遠老師出山, 擔任藝術博物館首任館長, 這對於整個博物館定位和以何等姿態亮相, 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博物館的工作局面隨之打開。 在學校大力支持和馮老師的積極帶領下, 我們團隊總算不辱使命, 比較圓滿地完成了開館的各項籌備工作。 至今思之, 當時壓力之大, 仍有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覺。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內景

一件憾事

有一件事情是非常遺憾的, 也是促使學校最終下決心推進博物館破土動工的重要因素之一:吳冠中先生沒能等到博物館開工, 更沒能見到自己的作品進入清華自己的博物館, 在2010年6月25日帶著遺憾過世了。 從1999年並校起, 吳先生就盼著在清華建一座博物館, 當時美術學院綜合辦公大樓和博物館同時規劃、招標、方案徵集, 2005年美術學院大樓建成, 順利從光華路搬進清華園, 老師和同學們都盼著博物館能趕緊建起來, 可以在這裡進行教學、參觀優秀設計、舉辦高水準展覽。吳冠中先生便是籌建過程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2001年學校啟動美院新校區建築方案國際徵集工作,邀請了4家國際知名的建築事務所和2家國內優秀的建築設計單位。2002年方案提交後,組織了由國際一流建築師和藝術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吳良鏞先生任組長。吳冠中先生是專家組成員,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了不起的藝術家,在整個評審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最終,美術學院綜合辦公樓由美國Perkins+Will(帕金斯·威爾建築事務所)中標,藝術博物館則選用了瑞士事務所馬里奧 • 博塔的方案。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劄展

大家都知道吳冠中先生的作品十分珍貴,就藝術水準和市場價值而言,同時代的藝術家罕有比肩者。他有一個願望,清華的博物館建成後,他將捐贈一批作品。可是沒想到博物館籌備過程如此艱巨,最終吳先生沒能等到博物館開工那一天,我想吳先生一定感到非常遺憾,對博物館而言更是遺憾的事情。吳冠中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惟藝術是求。對於他曾經學習、生活、工作過的城市,諸如巴黎、新加坡、上海、杭州、北京,他都無償地捐出大量作品給當地的美術館。然而清華自己的博物館卻沒能留住一批吳先生的作品,這是吳先生的遺憾,更是清華大學的遺憾。

當然,類似的遺憾還有,比如張仃先生也沒能等到博物館落成。但是,無論此前留下多少遺憾,所謂never too late,博物館畢竟建成了,儘管比大家的企盼晚了多年,但是已經,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營造 ·中華 —— 清華營建學科專題展

開館前的緊張

開館前期各項準備工作之緊張與繁忙是超乎想像的。原本學校有在2016年校慶時開館的期待,因為正好是建校105周年,校友雲集返校,的確是比較理想的開館日期。當我在2014年受命主持博物館工作後,領導第一次找我談話,曾明確指示按105周年校慶開館進行各項籌備工作。然而,建築工程有其自身的週期和規律,也受外部大環境的衝擊和影響,比如重大活動要停工、環境污染要停工、新的《消防法》出臺後要整改提升,等等諸如此類不可預見的因素,以及博物館設計、施工和管理的複雜性,最終導致建築工期不得不多次順延。於是經過慎重論證和決策,開館日期最終確定在2016年9月10號,這是第32個教師節,對於大學博物館來說,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日子。

儘管開館日期順延了4個多月,但是籌備工作並未因此而可以有絲毫的鬆弛,時間依然十分緊張,工作依然壓力山大。從建築工程到室內裝修工程,再到展覽工程、展櫃展具、展品陳列等等環節,幾乎都要經歷設計招標、工程招標、進場施工、變更洽商、初步驗收、整改,最終才是竣工驗收和進一步整改。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特定的程式和週期,作為使用方,我們很多時候只能無奈地等待,反復地協商,想方設法地爭取,爭取儘早從一個環節進入到下一個環節。這期間所經歷的種種緊張與驚險,可稱驚心動魄!終於,總算不辱使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6年教師節的傍晚,我們在博物館大廳裡舉行了簡短而震撼的開幕儀式,博物館甫一亮相,即贏得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歷任校領導、許多前輩、各兄弟單位、博物館團隊,特別是馮遠老師的傾力奉獻,終於開花結果。

必忠必信——王綱懷捐贈銅鏡展

對企業家朋友參觀藝博的建議

小編希望我對企業家朋友提些參觀博物館的建議,我一向認為,藝術欣賞或者說審美能力,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而這種基本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卻恰恰是我們整個教育體系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儘管我們從幼稚園到初中都有美術課,但是我們的美術課偏重的是“術”,教你素描怎麼畫,色彩怎麼畫,毛筆水墨怎麼畫,而且大都停留在非常基礎的技法訓練層面。關於什麼是美、如何去欣賞美就所涉不多了。對於美術的基本歷史、基本發展脈絡的訓練則更是缺乏。歸根結底就是我們的美育嚴重不足,儘管我們有世界上規模最大、也是最嚴苛最殘酷的藝術考試培訓體系,但是,針對普通人的最基礎的美育卻普遍缺失或不足。當然,情況是在不斷好轉中,年輕一帶的美術教育已經越來越系統。美育也絕不僅限於美術教育,不僅限於架上繪畫與雕塑,美無處不在,文學、音樂、舞蹈、建築、······都屬美育範疇。一個人有沒有美學訓練,似乎是難以考量的,然而又是有跡可尋的,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薰陶與培養,一定會通過一個人的舉手投足、言談舉止表露出來,這就是修養。

清華藏珍•翰墨丹青 書畫展

如何彌補我們先天的美育訓練不足呢?我認為要經常去博物館,爭取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去參觀,去欣賞已被美術史所承認、被博物館所典藏的經典藝術品,去慢慢累積關於各個地域、各個時期、各種文明的藝術常識,去慢慢構建起自己的審美參照系,也就是形成對世界美術史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整體認識。而這一點,去博物館參觀是最便捷的途徑,最好再輔以美術史圖書、專題論著和講座。

當然,你也可以不用強求藝術常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和品味,欣賞自己所欣賞的,拋棄自己所討厭的。即便如此,基本的美術史常識和美學理論也是有意義的,可以令你在單純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得到理性的昇華。

清華藏珍•晚霞餘暉 瓷器展

繼續教育學院為企業家學員專門安排了參觀藝術博物館的環節,我想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博物館確實是清華一個比較靚麗的新場所,可以讓參觀者體驗一個不一樣的清華,清華不僅有高科技,還有高品位的藝術博物館;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肯定的:無論是出於課程安排、還是出於學員意願,大家對到藝術博物館參觀有高度共識和期待。我覺得各種教育培訓中,哪怕是非常專業的企業高管培訓中,能夠加入一點兒藝術的薰陶,非常值得肯定,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美育的滲透,提高大家的審美自覺。所以,我要特別感謝繼續教育學院能有如此認識和安排。

小編還希望我對企業家朋友參觀博物館提些要求,這可如何使得?要求談不上,不過,可以談幾點期望:

第一,期望大家能夠經常來,能養成經常參觀博物館的生活習慣,因為博物館的展覽是不斷更新的,每次來都會有新的體驗。參觀博物館是一種文化藝術類的休閒娛樂和消費行為,在西方,付費參觀博物館就如同付費看一場電影、一場芭蕾、聽一場音樂會一樣,是比較普遍的生活方式,也是家人和朋友們很好的社會交流活動。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講座

第二,期望大家在參觀博物館之前能夠做一點兒功課,提前瞭解一下有哪些展覽,惡補一些與展覽相關的基本背景和基礎知識,這都有助於你在參觀的過程中產生更多共鳴,有更多收穫和更好的體驗。要知道博物館參觀是很微妙的,有人講解與沒有人講解,什麼人講解,觀眾的體驗會完全不同。

第三,期望能夠從企業家朋友中走出一批藝術愛好者,走出一些藝術活動、藝術事業的支持者與贊助人。博物館是典型的公益事業,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大都是靠公益性捐贈來支撐和發展的,在美國幾乎百分百都靠公益捐贈而生存和發展,包括大都會博物館也如此,因為美國有完善的公益捐贈機制和文化,這一點,我們還需要慢慢培育。如果有能力,企業可以成為博物館的長期的贊助者甚至終身贊助人。這種例子在國外有很多,大企業、大銀行、大品牌通常都是某個或某些博物館的重要贊助者。所以我也期望能夠從我們的企業高管裡走出一些藝術愛好者、藝術活動和藝術事業的支持者。

杜鵬飛,1970年生,畢業於榆次一中88屆101班。

1988年考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1998年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獲國家級與省部級科技和教學成果獎勵十余項。

2014年起擔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美術學院書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清華大學教工書法協會會長。兼事民國美術史資料集藏與研究,出版專著《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編著《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劄展》、《華箋清嵐:清華大學博士後書畫展》等,策劃組織“清華百年書法展”、“剛毅堅卓——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北大清華南開雲南師大四校書法巡展”、“清風華翰——慶祝清華大學校慶師生書法展”等藝術活動。

作品入選“金石宿約——全國金石題跋名家邀請展”、“秦漢簡牘特展暨簡牘書風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中國夢、強軍夢、我的夢——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暨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50周年科技工作者書畫展”中榮獲一等獎。2016年6月在青島舉辦“書生本色”書法展。

可以在這裡進行教學、參觀優秀設計、舉辦高水準展覽。吳冠中先生便是籌建過程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2001年學校啟動美院新校區建築方案國際徵集工作,邀請了4家國際知名的建築事務所和2家國內優秀的建築設計單位。2002年方案提交後,組織了由國際一流建築師和藝術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吳良鏞先生任組長。吳冠中先生是專家組成員,他是一位非常有思想、了不起的藝術家,在整個評審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最終,美術學院綜合辦公樓由美國Perkins+Will(帕金斯·威爾建築事務所)中標,藝術博物館則選用了瑞士事務所馬里奧 • 博塔的方案。

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劄展

大家都知道吳冠中先生的作品十分珍貴,就藝術水準和市場價值而言,同時代的藝術家罕有比肩者。他有一個願望,清華的博物館建成後,他將捐贈一批作品。可是沒想到博物館籌備過程如此艱巨,最終吳先生沒能等到博物館開工那一天,我想吳先生一定感到非常遺憾,對博物館而言更是遺憾的事情。吳冠中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惟藝術是求。對於他曾經學習、生活、工作過的城市,諸如巴黎、新加坡、上海、杭州、北京,他都無償地捐出大量作品給當地的美術館。然而清華自己的博物館卻沒能留住一批吳先生的作品,這是吳先生的遺憾,更是清華大學的遺憾。

當然,類似的遺憾還有,比如張仃先生也沒能等到博物館落成。但是,無論此前留下多少遺憾,所謂never too late,博物館畢竟建成了,儘管比大家的企盼晚了多年,但是已經,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營造 ·中華 —— 清華營建學科專題展

開館前的緊張

開館前期各項準備工作之緊張與繁忙是超乎想像的。原本學校有在2016年校慶時開館的期待,因為正好是建校105周年,校友雲集返校,的確是比較理想的開館日期。當我在2014年受命主持博物館工作後,領導第一次找我談話,曾明確指示按105周年校慶開館進行各項籌備工作。然而,建築工程有其自身的週期和規律,也受外部大環境的衝擊和影響,比如重大活動要停工、環境污染要停工、新的《消防法》出臺後要整改提升,等等諸如此類不可預見的因素,以及博物館設計、施工和管理的複雜性,最終導致建築工期不得不多次順延。於是經過慎重論證和決策,開館日期最終確定在2016年9月10號,這是第32個教師節,對於大學博物館來說,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日子。

儘管開館日期順延了4個多月,但是籌備工作並未因此而可以有絲毫的鬆弛,時間依然十分緊張,工作依然壓力山大。從建築工程到室內裝修工程,再到展覽工程、展櫃展具、展品陳列等等環節,幾乎都要經歷設計招標、工程招標、進場施工、變更洽商、初步驗收、整改,最終才是竣工驗收和進一步整改。每一個環節都有其特定的程式和週期,作為使用方,我們很多時候只能無奈地等待,反復地協商,想方設法地爭取,爭取儘早從一個環節進入到下一個環節。這期間所經歷的種種緊張與驚險,可稱驚心動魄!終於,總算不辱使命,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016年教師節的傍晚,我們在博物館大廳裡舉行了簡短而震撼的開幕儀式,博物館甫一亮相,即贏得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歷任校領導、許多前輩、各兄弟單位、博物館團隊,特別是馮遠老師的傾力奉獻,終於開花結果。

必忠必信——王綱懷捐贈銅鏡展

對企業家朋友參觀藝博的建議

小編希望我對企業家朋友提些參觀博物館的建議,我一向認為,藝術欣賞或者說審美能力,是每一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而這種基本素質的培養和訓練,卻恰恰是我們整個教育體系當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儘管我們從幼稚園到初中都有美術課,但是我們的美術課偏重的是“術”,教你素描怎麼畫,色彩怎麼畫,毛筆水墨怎麼畫,而且大都停留在非常基礎的技法訓練層面。關於什麼是美、如何去欣賞美就所涉不多了。對於美術的基本歷史、基本發展脈絡的訓練則更是缺乏。歸根結底就是我們的美育嚴重不足,儘管我們有世界上規模最大、也是最嚴苛最殘酷的藝術考試培訓體系,但是,針對普通人的最基礎的美育卻普遍缺失或不足。當然,情況是在不斷好轉中,年輕一帶的美術教育已經越來越系統。美育也絕不僅限於美術教育,不僅限於架上繪畫與雕塑,美無處不在,文學、音樂、舞蹈、建築、······都屬美育範疇。一個人有沒有美學訓練,似乎是難以考量的,然而又是有跡可尋的,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薰陶與培養,一定會通過一個人的舉手投足、言談舉止表露出來,這就是修養。

清華藏珍•翰墨丹青 書畫展

如何彌補我們先天的美育訓練不足呢?我認為要經常去博物館,爭取到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去參觀,去欣賞已被美術史所承認、被博物館所典藏的經典藝術品,去慢慢累積關於各個地域、各個時期、各種文明的藝術常識,去慢慢構建起自己的審美參照系,也就是形成對世界美術史比較完整、比較系統的整體認識。而這一點,去博物館參觀是最便捷的途徑,最好再輔以美術史圖書、專題論著和講座。

當然,你也可以不用強求藝術常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可以根據自己的好惡和品味,欣賞自己所欣賞的,拋棄自己所討厭的。即便如此,基本的美術史常識和美學理論也是有意義的,可以令你在單純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得到理性的昇華。

清華藏珍•晚霞餘暉 瓷器展

繼續教育學院為企業家學員專門安排了參觀藝術博物館的環節,我想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博物館確實是清華一個比較靚麗的新場所,可以讓參觀者體驗一個不一樣的清華,清華不僅有高科技,還有高品位的藝術博物館;另一方面,也是更值得肯定的:無論是出於課程安排、還是出於學員意願,大家對到藝術博物館參觀有高度共識和期待。我覺得各種教育培訓中,哪怕是非常專業的企業高管培訓中,能夠加入一點兒藝術的薰陶,非常值得肯定,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美育的滲透,提高大家的審美自覺。所以,我要特別感謝繼續教育學院能有如此認識和安排。

小編還希望我對企業家朋友參觀博物館提些要求,這可如何使得?要求談不上,不過,可以談幾點期望:

第一,期望大家能夠經常來,能養成經常參觀博物館的生活習慣,因為博物館的展覽是不斷更新的,每次來都會有新的體驗。參觀博物館是一種文化藝術類的休閒娛樂和消費行為,在西方,付費參觀博物館就如同付費看一場電影、一場芭蕾、聽一場音樂會一樣,是比較普遍的生活方式,也是家人和朋友們很好的社會交流活動。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講座

第二,期望大家在參觀博物館之前能夠做一點兒功課,提前瞭解一下有哪些展覽,惡補一些與展覽相關的基本背景和基礎知識,這都有助於你在參觀的過程中產生更多共鳴,有更多收穫和更好的體驗。要知道博物館參觀是很微妙的,有人講解與沒有人講解,什麼人講解,觀眾的體驗會完全不同。

第三,期望能夠從企業家朋友中走出一批藝術愛好者,走出一些藝術活動、藝術事業的支持者與贊助人。博物館是典型的公益事業,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大都是靠公益性捐贈來支撐和發展的,在美國幾乎百分百都靠公益捐贈而生存和發展,包括大都會博物館也如此,因為美國有完善的公益捐贈機制和文化,這一點,我們還需要慢慢培育。如果有能力,企業可以成為博物館的長期的贊助者甚至終身贊助人。這種例子在國外有很多,大企業、大銀行、大品牌通常都是某個或某些博物館的重要贊助者。所以我也期望能夠從我們的企業高管裡走出一些藝術愛好者、藝術活動和藝術事業的支持者。

杜鵬飛,1970年生,畢業於榆次一中88屆101班。

1988年考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1998年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發表學術論文120餘篇,獲國家級與省部級科技和教學成果獎勵十余項。

2014年起擔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美術學院書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清華大學教工書法協會會長。兼事民國美術史資料集藏與研究,出版專著《藝苑重光:姚茫父編年事輯》,編著《尺素情懷:清華學人手劄展》、《華箋清嵐:清華大學博士後書畫展》等,策劃組織“清華百年書法展”、“剛毅堅卓——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北大清華南開雲南師大四校書法巡展”、“清風華翰——慶祝清華大學校慶師生書法展”等藝術活動。

作品入選“金石宿約——全國金石題跋名家邀請展”、“秦漢簡牘特展暨簡牘書風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中國夢、強軍夢、我的夢——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等,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暨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50周年科技工作者書畫展”中榮獲一等獎。2016年6月在青島舉辦“書生本色”書法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