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針線打開富民路 雙手繡出新生活——班彥人圍繞三個“怎麼辦”找路子

圖為村民李卓卡在繡盤繡作品。 本報記者 孫海玲 攝

一針兩線, 一根線盤, 一根線訂……曬著暖陽, 李卓卡坐在新家的沙發上認真地做起了幾天前未完成的一副盤繡作品,

一根銀針和兩根彩線在她的手間自如穿梭, 不一會功夫, 一朵七彩豔麗的“太陽花”便繡制完成。

“太陽花圖案是我們土族盤繡中最具代表性的圖案, 你們看我繡的這朵漂亮不?” 李卓卡一邊介紹著手裡的作品, 一邊告訴記者:“我們這邊家家戶戶的土族婦女基本上都會這門手藝, 以前我們村沒搬遷下來之前盤繡都是用來美飾自己, 或送給家人、親友, 沒想到現在還能用這個賺錢呢。 ”

清明節前, 記者又一次走進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的班彥新村, 撲面而來的鮮活氣息, 讓人從心底裡感受到村民們生產生活的變化。 廣場上飄揚的五星紅旗似是在訴說著新班彥正在用熱火朝天的幹勁創造著新生活。

說起土族盤繡, 班彥村的張卓麼什姐算得上村裡“盤繡界”的名人了。

過去一年, 在縣文化局的大力支持下, 張卓麼什姐成了村裡盤繡帶頭人, 在她的帶領下, 村裡的土族婦女積極加入盤繡培訓行列, 所有的刺繡產品由“媽媽製造”互助合作社負責銷售,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 昔日種地打工的土族阿姑們靠著巧妙的雙手在家門口打開了一條創收的新管道。

“不巧, 張卓麼什姐這幾天在坦尚尼亞學習呢。 ”當聽說我們要去採訪盤繡帶頭人時, 五十鎮黨委副書記楊占花笑著說:“如今, 我們盤繡帶頭人開始走‘國際路線’咯,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 互助的盤繡一定也能走出國門, 走到更大更遠的地方去。 ”

總書記的視察讓班彥村出名以後,

我們應該怎麼辦?總書記心裡裝著各族群眾, 我們應該怎麼辦?總書記“早日搬到新家”的祝願實現之後, 我們應該怎麼辦?圍繞這三個“怎麼辦”, 班彥村人開始找路子、尋方法。

“盤繡是土族的傳統手工藝, 也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 鑒於此, 我們想進一步挖掘土族優秀傳統文化, 做好少小民族的文章, 讓土族盤繡走出深閨並成為一項富民產業。 ”楊占花告訴記者, 去年以來, 互助縣文化局依託“土族盤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生產性保護優勢, 結合班彥村實際, 實施了“土族盤繡”產業扶貧專案。

2017年6月, 互助縣組織班彥村19位元盤繡藝人參加了土族盤繡傳承人培訓班。 這些大多從未走出過家鄉的手藝人不僅進入青海師範大學進行為期1個月的培訓學習,

還遠赴貴州凱裡學院進行交流觀摩。

隨之, 班彥村啟動精准扶貧土族盤繡產業項目, 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合作社, 依託特色文化旅遊優勢, 研發盤繡等相關文化旅遊產品。

班彥村已確定盤繡產業戶145戶, 其中貧困戶71戶, 形成“公司+基地+帶頭人+基地成員”“統一生產、統一銷售、農戶監督、合理分配”的生產管理經營模式。 目前, 村裡正在建設總面積420平方米的盤繡產業基地, 專案建成後預計刺繡戶年人均收入增長5000 元以上。

“今年我們村的盤繡產業基地就能建成, 等建成後不僅可以讓咱們本村的婦女來這裡學習, 還可以輻射到全鎮的婦女。 到時候我們就可以深入挖掘土族盤繡,

培養一批真正的能人。 ”村黨支部書記李成英指著村口正在修建的盤繡產業基地高興地說。

對於班彥村村民來說, 搬遷不僅僅是改善居住環境, 更多的是激發了村民創造新生活的動力, 打開了一扇希望和發展之窗。

“2017年完成訂單銷售1500餘件, 總收入7.5萬元, 人均收入517元。 計畫2018年銷售3000餘件, 實現收入15萬元, 人均增收1034元。 ”這兩組關於盤繡的資料不僅極大提高了阿姑們的刺繡熱情, 也增加了創收的管道。

“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村廣場一面牆上張貼的大字標語為班彥村民努力創造新生活給出了答案。 伴隨著易地搬遷的深入實施, 藏於深閨的土族刺繡品也隨之迎來了美麗的春天。 在這春天裡, 土族阿姑們用一針一線描繪著心中的憧憬, 描繪著更加美好的七彩新生活。

描繪著更加美好的七彩新生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