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包頭趙家營村的前世今生 每個逐夢者背後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

趙家營村, 被人們稱為包頭的“小香港”,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 房租低廉, 成為很多初到包頭逐夢者首選的落腳點。 在這個繁華的城中村,

人們猶如潮水來了又去, 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村子的前世今生。 走在縱橫交錯的小街, 兩旁是美髮店、網吧、小旅館、小飯店熱鬧喧囂, 四川話、東北話、山東話、山西話、江浙等各地方言聲聲入耳, 這裡是外來務工者夢開始的地方, 每個人背後都有一段心酸的故事。

川妹子丁達翠堅守18年的小飯店

4月10日5時, 45歲的重慶女人丁達翠早早起身, 簡單洗漱後, 開始在面案前忙起來。 昨晚和好的面醒得剛剛好, 揉起來筋道有勁, 拌餡、擀皮子, 她手腳俐落得像機械化流水線, 很快一個個牛眼大的小包子被整齊擺到籠屜裡, 雇來的大姐和她一起忙活著。 6時30分, 伴著升騰的蒸汽, 第一鍋新鮮熱乎的包子出籠了。

2010年, 丁達翠和老公來趙家營村開了名為家川渝家常菜的小飯店。 此前, 他們在襄樊、咸陽、保定、濟南、洛陽、太原等地開過飯店。 夫妻倆育有一兒一女, 分別在上大學和高中。 2012年, 夫妻倆攢錢在老家蓋起新房, 丈夫回家忙裝修, 留下丁達翠一個人料理飯店。 能幹的她把大姐、二姐、哥哥都帶到包頭開起了小店。

今年市場不景氣, 丁達翠辭去廚師, 親自掌勺炒菜。 11時30分, 有客人吃飯, 她鑽進矮小悶熱的廚房忙起來, 油煙四起, 嗆得人想咳嗽, 在鍋碗瓢盆碰撞聲中, 一盤地道的川菜出鍋了。 廚藝是她多年開飯店向廚子偷師學來的。 午飯時, 客人多起來, 她在廚房忙, 妹夫幫他招呼客人、結算飯錢。 忙過13時, 客人少了, 短暫的休息後, 她又為晚飯備料。 直到夜裡零時, 勞累了一天的丁達翠才關店門。 她如此日出而作、夜深而息地幹了20年。

去年8月, 丁達翠的小兒子宋達東從重慶來看望她, 母子團聚讓她高興了好一陣子。 兒子剛來第二天, 有一桌客人因為5元錢和母子二人爭吵起來, 兩個40多歲的男子罵盡了髒話, 其中一名上前用力捏住小宋的臉要動手,

丁達翠用瘦小的身體拼命護著兒子, 說盡了好話, 兩男子才離開, 還揚言要來砸店, 而這只是開店25年來遇到的小插曲之一。

鳳鳳美髮店女當家劉粉粉

鳳鳳美髮店在趙家營村開了11年, 已小有名氣, 走進店裡, 一股洗髮水的香味撲面而來,

美髮師忙著給客人做造形, 店主劉粉粉正翻看著美髮雜誌。

說起當年來包頭創業的經歷, 劉粉粉有些感慨。 1995年, 劉粉粉隻身從銀川到包頭打拼, 那年她18歲, 愛美的她在一家美髮店當起了學徒工。 學成後, 劉粉粉攢錢在南壕村開起一家小理髮店, 成人理髮2元, 小孩理髮1元, 一天才掙15元~20元, 而每月房租就180元。 最困難時, 她每天只吃一碗面, 夜裡想家就躲在被子裡哭。

2007年, 劉粉粉在趙家營村租了間迎街底店, 開起鳳鳳美髮店。 因沒錢雇師傅, 一個人從早忙到晚。 單身女子開店難免遇到不三不四的男人, 一天中午, 有個陌生男子走進店裡, 她正要問顧客想剪個什麼髮型, 男子二話不說, 拉著她往裡屋走。 劉粉粉奮力掙脫逃到店外, 嚇得癱坐在地上失聲痛哭,而那名男子不慌不忙的走了。

如今,一雙兒女在讀高中和小學,她更忙了,又要打理美髮店又要接送孩子。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店裡也雇了兩個技師,劉粉粉把姐姐和妹妹也帶到包頭,給她們找了營生。

90後服務員樂樂的創業夢

樂樂(應當事人要求化名)今年22歲,烏蘭察布市人,在巴盟人家飯店當服務員一年了,租住在趙家營村的員工宿舍。據粗略統計,趙家營村裡住著近兩千名服務員和廚師,樂樂就是其中一員。

走進員工宿舍,20多平米的房間有四組上下鋪,屋內掛滿洗過的衣服,由於潮濕,房頂佈滿黴斑,屋裡又潮又冷。樂樂和4名女服員就住在這裡。2015年,樂樂職高畢業後被分配到蘇州一家生產手機配件的工廠上班。在流水作業生產線上,每天高強度的工作枯燥勞累,加上飲食、水土不服,工作僅一周的樂樂就辭職了。她投奔在包頭工作的朋友,在巴盟人家飯店應聘了服務員,每月掙3000多元。

這個90後女孩兒心裡藏著一個小夢想,等攢夠錢,她就回烏蘭察布市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潮流服飾店。樂樂算了筆賬,除去每月1000多元生活成本,她能存2000多元,年底就能存兩萬多元。再加上父母投資一部分,她的小店明年就能開張了。

趙家營老戶周金喜的包租生活

還沒進大院,就聽到周金喜家大院裡傳來熱鬧的聊天聲,兩個孩子在院內拍皮球,玩兒得正歡。周金喜是1000多戶趙家營村村民中的一戶,曾任大隊會計,如今,地沒了,他和大家一樣靠包租生活。

70歲的周金喜操一口地道的方言,手上佈滿了早年種地形成的老繭。1984年,趙家營村有1500多村民,種著5000多畝地,北到莫尼路,南到曹家營,東到幸福路,西到阿爾丁大街。因為村裡重視農業,打了50眼大口井和深井,土地灌溉面積廣,加上村民勤勞,他們村的畝產值比周邊3個村子加起來的還多。當時的趙家營村是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供應青山區人民的菜籃子,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隨著城市發展腳步的加快,1993~2005年,村裡的土地大面積被徵用。1997年,趙家營村搬遷到青山區少先路與友誼大街中間地段,占地面積500多畝,村民們開始建起成片的小二樓。20多年來,包頭市經濟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外來務工者,趙家營村因地理位置優越、房租便宜,成了外來務工者聚居之地。失地的趙家營村村民紛紛把小二樓加蓋到三四層,過起了包租生活。周金喜家有座4層小樓,共出租30多個房間,每間月租金200至250元,每月租房費能收入6000多元。這些租房者大多是服務員、廚師、銷售員、小商販。會計出身的周金喜特意買來專業帳本,詳細記錄下賬務往來。他的生活很規律,每天一早到銀河廣場鍛煉身體,再去農貿市場賣菜,給91歲的老母親做飯,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周金喜說,2017年昆區北沙梁拆遷改造,流入一些租房戶,但是近兩年外來人口較往年明顯減少了。

“活村史”周偉業講趙家營村的前世今生

82歲的周偉業,是村裡唯一瞭解村史的老人,也是村裡最老的住戶。1930年周偉業的父親周拉住從山西河曲離家隨大批人走西口來到包頭城,給一位姓趙的地主當長工。1947年,10歲的周偉業隨母親來包頭城投奔父親,一家人得以團聚,從此一家人紮根包頭城生活,這裡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周偉業1954年參加工作直到1990年,他曾任趙家營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等職務,被村民公認為“活村史”,他的成長經歷也展現了趙家營村的發展變遷。

1947年那個年春寒料峭的初春,周偉業仍記憶猶新,10歲的周偉業背著自家產的一袋小米跟隨母親從山西河曲出發,去360多裡外的包頭城投奔父親。母親把家中僅有的一點錢給了同村村民,由這位村民帶路,從山西河曲南溝村出發,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跋涉。兵荒馬亂的年代,三人遇上土匪攔路要錢、搶吃的,母子倆苦苦哀求才被放行。歷盡艱辛,三人終於來到包頭城。

周偉業回憶,當年一位名叫趙雙馬的地主從河曲來到包頭城置下幾畝地,雇了幾名長工,由幾畝地擴大到幾百畝的種植規模,長工也增加到40多人,父親周拉住就是其中一員。趙雙馬帶領大家平整土地,開挖水渠,從昆都侖河引來水源灌溉莊稼。後來,趙雙馬的兒子趙有財繼承父業。1948年,全國解放的春風吹到包頭城,趙有財聽到風聲,用馬車拉著部分家財逃到呼和浩特。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趙有財的土地被收回。國家土地改革,給長工們分房分地,大家紛紛拉引親朋好友來此地發展,當時有了50多戶人家。因為最早來的地主姓趙,大家口口相傳,趙家營村就叫開了。

1950年,周拉住分到幾畝地,13歲的周偉業幫助父母耕種田地,一年下來,三口人吃穿不愁,還小有盈餘。1952年,周偉業被父親送到新城村上小學,附近村的孩子們都在這裡吃住和學習。1954年,小學畢業的周偉業回到趙家營村義務教村民識字。村裡成立了互助組。後來,周偉業參加了包頭縣政府舉辦的學習國家政策培訓班,1954年參加工作,在趙家營村當團支部書記,號召村民加入合作社,經歷了人民公社管理、大躍進。1959年,全國多地受災,包頭周邊盟市、山西境內大批人逃荒到包頭麻池人民工社,隸屬的趙家營村由原來的100多戶猛增到400多戶,在當時那麼困難的條件下,村民們都能有飯吃,還有存糧,實屬不易。1961年,麻池人民公社改制成麻池鄉,趙家營村從麻池鄉分出來,改名為紅豐大隊。周偉業被推選成為紅豐大隊副主任,大家開始計工分核算。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任大隊主任的周偉業被打成走資派,遭到批鬥,直到1970年才被平反。1971~1975年,紅豐大隊又改回叫趙家營村。周偉業被村民推選為黨委書記。他帶領村民打深井,發展水利灌溉,搞蔬菜糧食種植,趙家營村成為包頭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1981~1990年,周偉業當了近10年的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同時,村民們開始搞多種經營,跑運輸、賣菜等農副業興起,趙家營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如今,八十多歲的周偉業沒有在家養老,他堅持在老年大學上課,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夜幕降臨,趙家營村霓虹燈閃爍,人來車往繁華熱鬧。這些外來務工者或日落而息,或剛剛開始工作,未來路在何方,他們來不及多想。

趙家營村總面積0.5平方公里,土地上常住人口2000多人、約750戶,流動人口卻達到2.1446萬人,是常住人口的7.5倍。因地處市中心,交通便利,一套房月租金僅200~300元,旅店式出租屋月租金600~700元左右,各種小飯館、洗浴城等生活設施齊全,生活消費較低,成為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單身青年居住的首選地。

嚇得癱坐在地上失聲痛哭,而那名男子不慌不忙的走了。

如今,一雙兒女在讀高中和小學,她更忙了,又要打理美髮店又要接送孩子。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店裡也雇了兩個技師,劉粉粉把姐姐和妹妹也帶到包頭,給她們找了營生。

90後服務員樂樂的創業夢

樂樂(應當事人要求化名)今年22歲,烏蘭察布市人,在巴盟人家飯店當服務員一年了,租住在趙家營村的員工宿舍。據粗略統計,趙家營村裡住著近兩千名服務員和廚師,樂樂就是其中一員。

走進員工宿舍,20多平米的房間有四組上下鋪,屋內掛滿洗過的衣服,由於潮濕,房頂佈滿黴斑,屋裡又潮又冷。樂樂和4名女服員就住在這裡。2015年,樂樂職高畢業後被分配到蘇州一家生產手機配件的工廠上班。在流水作業生產線上,每天高強度的工作枯燥勞累,加上飲食、水土不服,工作僅一周的樂樂就辭職了。她投奔在包頭工作的朋友,在巴盟人家飯店應聘了服務員,每月掙3000多元。

這個90後女孩兒心裡藏著一個小夢想,等攢夠錢,她就回烏蘭察布市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潮流服飾店。樂樂算了筆賬,除去每月1000多元生活成本,她能存2000多元,年底就能存兩萬多元。再加上父母投資一部分,她的小店明年就能開張了。

趙家營老戶周金喜的包租生活

還沒進大院,就聽到周金喜家大院裡傳來熱鬧的聊天聲,兩個孩子在院內拍皮球,玩兒得正歡。周金喜是1000多戶趙家營村村民中的一戶,曾任大隊會計,如今,地沒了,他和大家一樣靠包租生活。

70歲的周金喜操一口地道的方言,手上佈滿了早年種地形成的老繭。1984年,趙家營村有1500多村民,種著5000多畝地,北到莫尼路,南到曹家營,東到幸福路,西到阿爾丁大街。因為村裡重視農業,打了50眼大口井和深井,土地灌溉面積廣,加上村民勤勞,他們村的畝產值比周邊3個村子加起來的還多。當時的趙家營村是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供應青山區人民的菜籃子,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隨著城市發展腳步的加快,1993~2005年,村裡的土地大面積被徵用。1997年,趙家營村搬遷到青山區少先路與友誼大街中間地段,占地面積500多畝,村民們開始建起成片的小二樓。20多年來,包頭市經濟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大批外來務工者,趙家營村因地理位置優越、房租便宜,成了外來務工者聚居之地。失地的趙家營村村民紛紛把小二樓加蓋到三四層,過起了包租生活。周金喜家有座4層小樓,共出租30多個房間,每間月租金200至250元,每月租房費能收入6000多元。這些租房者大多是服務員、廚師、銷售員、小商販。會計出身的周金喜特意買來專業帳本,詳細記錄下賬務往來。他的生活很規律,每天一早到銀河廣場鍛煉身體,再去農貿市場賣菜,給91歲的老母親做飯,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周金喜說,2017年昆區北沙梁拆遷改造,流入一些租房戶,但是近兩年外來人口較往年明顯減少了。

“活村史”周偉業講趙家營村的前世今生

82歲的周偉業,是村裡唯一瞭解村史的老人,也是村裡最老的住戶。1930年周偉業的父親周拉住從山西河曲離家隨大批人走西口來到包頭城,給一位姓趙的地主當長工。1947年,10歲的周偉業隨母親來包頭城投奔父親,一家人得以團聚,從此一家人紮根包頭城生活,這裡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周偉業1954年參加工作直到1990年,他曾任趙家營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等職務,被村民公認為“活村史”,他的成長經歷也展現了趙家營村的發展變遷。

1947年那個年春寒料峭的初春,周偉業仍記憶猶新,10歲的周偉業背著自家產的一袋小米跟隨母親從山西河曲出發,去360多裡外的包頭城投奔父親。母親把家中僅有的一點錢給了同村村民,由這位村民帶路,從山西河曲南溝村出發,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跋涉。兵荒馬亂的年代,三人遇上土匪攔路要錢、搶吃的,母子倆苦苦哀求才被放行。歷盡艱辛,三人終於來到包頭城。

周偉業回憶,當年一位名叫趙雙馬的地主從河曲來到包頭城置下幾畝地,雇了幾名長工,由幾畝地擴大到幾百畝的種植規模,長工也增加到40多人,父親周拉住就是其中一員。趙雙馬帶領大家平整土地,開挖水渠,從昆都侖河引來水源灌溉莊稼。後來,趙雙馬的兒子趙有財繼承父業。1948年,全國解放的春風吹到包頭城,趙有財聽到風聲,用馬車拉著部分家財逃到呼和浩特。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趙有財的土地被收回。國家土地改革,給長工們分房分地,大家紛紛拉引親朋好友來此地發展,當時有了50多戶人家。因為最早來的地主姓趙,大家口口相傳,趙家營村就叫開了。

1950年,周拉住分到幾畝地,13歲的周偉業幫助父母耕種田地,一年下來,三口人吃穿不愁,還小有盈餘。1952年,周偉業被父親送到新城村上小學,附近村的孩子們都在這裡吃住和學習。1954年,小學畢業的周偉業回到趙家營村義務教村民識字。村裡成立了互助組。後來,周偉業參加了包頭縣政府舉辦的學習國家政策培訓班,1954年參加工作,在趙家營村當團支部書記,號召村民加入合作社,經歷了人民公社管理、大躍進。1959年,全國多地受災,包頭周邊盟市、山西境內大批人逃荒到包頭麻池人民工社,隸屬的趙家營村由原來的100多戶猛增到400多戶,在當時那麼困難的條件下,村民們都能有飯吃,還有存糧,實屬不易。1961年,麻池人民公社改制成麻池鄉,趙家營村從麻池鄉分出來,改名為紅豐大隊。周偉業被推選成為紅豐大隊副主任,大家開始計工分核算。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任大隊主任的周偉業被打成走資派,遭到批鬥,直到1970年才被平反。1971~1975年,紅豐大隊又改回叫趙家營村。周偉業被村民推選為黨委書記。他帶領村民打深井,發展水利灌溉,搞蔬菜糧食種植,趙家營村成為包頭重要的蔬菜種植基地。1981~1990年,周偉業當了近10年的黨支部書記、村主任。同時,村民們開始搞多種經營,跑運輸、賣菜等農副業興起,趙家營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如今,八十多歲的周偉業沒有在家養老,他堅持在老年大學上課,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夜幕降臨,趙家營村霓虹燈閃爍,人來車往繁華熱鬧。這些外來務工者或日落而息,或剛剛開始工作,未來路在何方,他們來不及多想。

趙家營村總面積0.5平方公里,土地上常住人口2000多人、約750戶,流動人口卻達到2.1446萬人,是常住人口的7.5倍。因地處市中心,交通便利,一套房月租金僅200~300元,旅店式出租屋月租金600~700元左右,各種小飯館、洗浴城等生活設施齊全,生活消費較低,成為外來務工人員,尤其是單身青年居住的首選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