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死以後,會發生什麼?真的如燈滅嗎?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

人死以後, 會發生什麼?

如果你是慈誠羅珠堪布的忠粉, 那麼, 下面的這幅圖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圖中, 紅色的是我們的眼識, 藍色的是我們的耳識, 最下面天藍色的波浪是我們的意識, 這六個就是我們的六識, 再下面是末那識, 也就是我執, 是我們內心最頑固的概念。 只要我們的意識存在、頭腦清醒, 我執是永遠存在的。 阿賴耶識是我們最基本、最深的層面。

最下麵是佛性。

平日裡, 六識覆蓋了最下層的佛性, 妨礙了我們對真相的認知, 除了常年修行的人以外, 普通人是沒有辦法看到佛性的。 雖然佛性隨時都有可能顯現, 都不夠明顯, 但可以通過修習禪定和特殊的睡夢瑜伽的修法能夠看到, 除此之外, 就是在人死亡以後的一段時間。

圖上有兩個地方間斷了, 一是在深度睡眠的時候, 六識關閉, 沒有明顯的末那識, 此時特別適合打坐、修行、現見實相, 因此, 睡夢瑜伽是藏傳佛教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修法。 但在深度睡眠的時候, 潛在的阿賴耶識還沒有斷掉, 而在死亡的的時候, 前面的六識和末那識都不存在。 阿賴耶識也會受到破壞, 會有瞬間斷掉並很快恢復的情況, 此時唯一存在的就是佛性,

這就是我們能在死亡以後容易獲得解脫的原因所在。 不過, 由於這個瞬間太過短暫, 所以我們很難認知到它。 我們現在要做的, 就是想辦法延長這個瞬間, 這與我們平時修行的力度有很大關係。

*末那識:即染汙意識、我執。 我們不斷輪回, 就是因為一直認為有一個“我”。 當我們處於深度睡眠的時候, 我執依然存在。

*阿賴耶識:又叫藏識。 阿賴耶識就像U盤, 儲存著我們所有的生命資訊, 包括我們所做的善惡行為、喜好、習氣、性取向等等。 死後, 我們雖然失去了身體, 但是這些資訊仍然是帶著走的。

世人對待死亡的兩種態度

世人對待死亡的態度, 要麼過於樂觀, 覺得死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說得好像自己一定會再變人一樣。

還有的人又過於悲觀, 一想到死就害怕, 甚至有人說, 雖然很想參加死亡課的學習, 但一提到死, 自己就特別害怕。 其實呀, 越是害怕, 越是該來學習怎麼面對死亡。 通過學習, 樂園的小屁孩都能在家裡老人臨終的時候,

非常清楚的知道現在大概是在哪個階段, 相應地為老人做一些事情, 讓家裡的大人都驚掉大牙。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一下與死亡相關的一些課程, 無論在什麼樣的年齡階段, 有什麼樣的身份和信仰, 既然有改變死亡的可能, 為什麼不去瞭解一下呢?既然有獲得解脫船票的機會, 為什麼不去爭取一下呢?

通過學習, 可以讓我們對死亡的這一套系統瞭若指掌, 在面對自己和別人的死亡時, 能夠從容應對。 因為死亡不是人死如燈滅般的一了百了, 所以我們還能夠通過一系列的竅訣, 把握來生, 提升生命的等級。

在藏、漢兩地, 有很多學佛、念佛的老人, 在往生之際毫無畏懼, 胸有成竹, 可以非常自信地說出阿彌陀佛回來接引自己的話來, 這就是通過修行培養出來的信心,這才是在面對死亡時有根據的樂觀。

那些特別忌諱死亡的人,通過學習以後,可以讓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茗茗的爸媽感情非常好,幾十年的老夫老妻了,還是日日形影不離,出門總是手牽手。師父提醒茗茗:“你爸爸比你媽媽大那麼多,說不定會比你媽媽先走,你要給你媽媽提前說一說,不然的話,他們感情那麼好,你媽媽肯定會非常痛苦。”

回到家,茗茗也不知道怎麼開口,只有硬著頭皮說:“媽,你要做好思想準備哦,爸爸說不定會比你先走。”

聽到這樣的話,媽媽非常生氣:“呸!說些這些不吉利的話!”

“你想想看,爸爸比你大十幾歲,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你們總有一個人會先走。但從年齡上來看,爸爸先走的幾率更大,你現在不做點準備,到時候你太傷心了,怎麼辦?”

媽媽根本不聽:“不要說!不要說!不吉利!不吉利!”

茗茗只得停止這個話題。但過一段時間,她又對媽媽說起同樣的話題。

第二次,媽媽的態度平緩許多,這樣反復幾次,她也逐漸接納了。

我們學習“死亡課程”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與自己有緣的人,為他們學習,教他們如何面對死亡。我們習慣于為明天的事情做準備,但從沒想過要為死亡做準備,這真的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可能第一次在家裡提“死亡”這個事,家人會認為這不吉祥而罵我們,但為了家人死後的前途,自己挨點兒罵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要讓自己和家人擺脫面對死亡時過於悲觀和盲目樂觀的兩種情緒,更要幫助更多人擺脫面對死亡的恐懼,可以從容地面對死亡。

相關問題

問:認為人死後就一了百了,是什麼樣的心態呢?

這也是一種盲目樂觀的心態。有的人認為,反正死後都一了百了,那今生就要把錢財用完、吃完、喝完、耍完,一點都不為來世做準備。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對夫妻對僕人說:“把我們家所有的珍寶都準備好,裝在一個車裡,我們要帶到來世去。”僕人按照吩咐做了,但是非常疑惑,主人要怎麼把今生的財富帶到來世去?這對夫妻便告訴他:“我們要去供養三寶,這就是為來世存款。”

當然,我們不一定是供養三寶,如果是不信仰佛教的人,也可以去做一些修橋補路、扶貧助學……做這些慈善,也是為來世存款。不要把生命想得那麼短暫,以為只有這麼幾十年,所以把所有的錢全部用光光,赤條條地來,走的時候也赤條條地走,一分錢都不留。

有的人把遺產留給兒女,兒女拿著這筆錢,說不定因為有了父母的蔭蔽,便成了一個廢物。或者有的兒女拿著這筆錢去揮霍,造作更多惡業。這樣一來,錯誤的人生觀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下一代。

還有的英雄人物,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抱負,他們為國家、為人民而死,或許會有善業,但他死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心態,是決定他將去往什麼方向的重要因素。但也有的人身處戰爭之中,也可以做出自己內心的選擇,正如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樣。

問:如何讓家人接受、學習死亡的相關學習?

當年因為這個問題,我和家人展開了很多年的拉鋸戰。我在學佛以後認識到了輪回和死亡。在接受了死亡的教育以後,也認識到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當時我也對家人說,我們的汽車不一定會被盜,但我們每年都會給汽車買盜險,我們不一定會生病,但會買大病險。但死亡是必然事件,死亡以後,或許有來生,或許沒有來生,這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其發生概率是五五分的,我們為什麼不賭一把?萬一我們現在只需要付出這麼一點點的努力就能對死後起到作用,那為什不去努力呢?

由於經常跟家裡的人嘮叨,就連出去旅遊的時候,到了晚上家裡的人住在旅店裡,我也會對家裡人說,如果死了,要怎麼辦。雖然妹妹們說:“不要說了不要說了,太嚇人了。”可我依然給她們灌輸……灌輸……包括給她們講刹那往生法的竅訣,讓她們記得把心識觀想在頭頂,如果出現意外,隨時發射出去,到極樂世界去。

包括我的媽媽,平時從來不念咒,可一坐飛機,就開始“嗡班雜兒薩埵吽……嗡嘛呢貝美吽……”

因為媽媽是醫生,對“人死如燈滅”深信不疑。直到他們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紛紛離世時,意識到死亡離自己越來越近,也開始有些害怕。這個時候,我會當著媽媽的面給已故的人念咒,甚至獨自一人去殯儀館助念。

媽媽在此影響下,也開始接受“念咒有用”這樣的概念,所以開始念咒,並相信這會解決一些問題。

每次他們旅遊回來以後,都會感歎一個地方有多好,這時就會趁熱打鐵,跟他們大力宣傳極樂世界,動員他們“移民”去極樂世界,他們也慢慢地開始接受。

現在我們在樂園,喝著茶,賞著花,有水果,有零食,還有那麼好的午餐和晚餐,再學一點與死亡相關的課程,何樂而不為呢?

修行人對待死亡的態度

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歡死亡。對上等的修行人而言,死亡並非向普通人所感受到的那樣,象徵著絕望和終結,每經歷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夠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會有所提高,所以稱之為”成小佛”。

中等的修行人不會拒絕、害怕死亡,因為自己的修行已經有了一定把握,知道這樣去面對,所以不會害怕。

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會有後悔心。雖然修行談不上有多大的進步,但畢竟一生沒有造作太多的罪業,並盡力行善修行,所以無怨無悔、信心滿滿。

入佛門以後,若能主動地斷惡行善,對死亡有一些瞭解,並有一些修行,至少應該能夠達到下等修行人的程度,也就是沒有後悔心。因為一生沒有造作太多惡業,學佛以後每年都在懺悔,並能造作一些善業,走得應該也不會太差。

我們生前的行為和心念,都會對死亡時的境像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儘量在生前斷惡行善,學習一些關於死亡路途的攻略,將來,當我們邁向死亡的時候,這些所學都能夠用上。所以,成為一個下等的修行人,我們應該是沒問題的。

當然,我們也應該爭取往中等和上等修行人的標準上靠。

這就是通過修行培養出來的信心,這才是在面對死亡時有根據的樂觀。

那些特別忌諱死亡的人,通過學習以後,可以讓自己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

茗茗的爸媽感情非常好,幾十年的老夫老妻了,還是日日形影不離,出門總是手牽手。師父提醒茗茗:“你爸爸比你媽媽大那麼多,說不定會比你媽媽先走,你要給你媽媽提前說一說,不然的話,他們感情那麼好,你媽媽肯定會非常痛苦。”

回到家,茗茗也不知道怎麼開口,只有硬著頭皮說:“媽,你要做好思想準備哦,爸爸說不定會比你先走。”

聽到這樣的話,媽媽非常生氣:“呸!說些這些不吉利的話!”

“你想想看,爸爸比你大十幾歲,這也是很現實的問題。你們總有一個人會先走。但從年齡上來看,爸爸先走的幾率更大,你現在不做點準備,到時候你太傷心了,怎麼辦?”

媽媽根本不聽:“不要說!不要說!不吉利!不吉利!”

茗茗只得停止這個話題。但過一段時間,她又對媽媽說起同樣的話題。

第二次,媽媽的態度平緩許多,這樣反復幾次,她也逐漸接納了。

我們學習“死亡課程”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與自己有緣的人,為他們學習,教他們如何面對死亡。我們習慣于為明天的事情做準備,但從沒想過要為死亡做準備,這真的是一種很愚蠢的做法。可能第一次在家裡提“死亡”這個事,家人會認為這不吉祥而罵我們,但為了家人死後的前途,自己挨點兒罵又算得了什麼呢?我們要讓自己和家人擺脫面對死亡時過於悲觀和盲目樂觀的兩種情緒,更要幫助更多人擺脫面對死亡的恐懼,可以從容地面對死亡。

相關問題

問:認為人死後就一了百了,是什麼樣的心態呢?

這也是一種盲目樂觀的心態。有的人認為,反正死後都一了百了,那今生就要把錢財用完、吃完、喝完、耍完,一點都不為來世做準備。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對夫妻對僕人說:“把我們家所有的珍寶都準備好,裝在一個車裡,我們要帶到來世去。”僕人按照吩咐做了,但是非常疑惑,主人要怎麼把今生的財富帶到來世去?這對夫妻便告訴他:“我們要去供養三寶,這就是為來世存款。”

當然,我們不一定是供養三寶,如果是不信仰佛教的人,也可以去做一些修橋補路、扶貧助學……做這些慈善,也是為來世存款。不要把生命想得那麼短暫,以為只有這麼幾十年,所以把所有的錢全部用光光,赤條條地來,走的時候也赤條條地走,一分錢都不留。

有的人把遺產留給兒女,兒女拿著這筆錢,說不定因為有了父母的蔭蔽,便成了一個廢物。或者有的兒女拿著這筆錢去揮霍,造作更多惡業。這樣一來,錯誤的人生觀不但害了自己,也害了自己的下一代。

還有的英雄人物,有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抱負,他們為國家、為人民而死,或許會有善業,但他死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心態,是決定他將去往什麼方向的重要因素。但也有的人身處戰爭之中,也可以做出自己內心的選擇,正如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的戴斯蒙德·道斯一樣。

問:如何讓家人接受、學習死亡的相關學習?

當年因為這個問題,我和家人展開了很多年的拉鋸戰。我在學佛以後認識到了輪回和死亡。在接受了死亡的教育以後,也認識到這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當時我也對家人說,我們的汽車不一定會被盜,但我們每年都會給汽車買盜險,我們不一定會生病,但會買大病險。但死亡是必然事件,死亡以後,或許有來生,或許沒有來生,這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其發生概率是五五分的,我們為什麼不賭一把?萬一我們現在只需要付出這麼一點點的努力就能對死後起到作用,那為什不去努力呢?

由於經常跟家裡的人嘮叨,就連出去旅遊的時候,到了晚上家裡的人住在旅店裡,我也會對家裡人說,如果死了,要怎麼辦。雖然妹妹們說:“不要說了不要說了,太嚇人了。”可我依然給她們灌輸……灌輸……包括給她們講刹那往生法的竅訣,讓她們記得把心識觀想在頭頂,如果出現意外,隨時發射出去,到極樂世界去。

包括我的媽媽,平時從來不念咒,可一坐飛機,就開始“嗡班雜兒薩埵吽……嗡嘛呢貝美吽……”

因為媽媽是醫生,對“人死如燈滅”深信不疑。直到他們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紛紛離世時,意識到死亡離自己越來越近,也開始有些害怕。這個時候,我會當著媽媽的面給已故的人念咒,甚至獨自一人去殯儀館助念。

媽媽在此影響下,也開始接受“念咒有用”這樣的概念,所以開始念咒,並相信這會解決一些問題。

每次他們旅遊回來以後,都會感歎一個地方有多好,這時就會趁熱打鐵,跟他們大力宣傳極樂世界,動員他們“移民”去極樂世界,他們也慢慢地開始接受。

現在我們在樂園,喝著茶,賞著花,有水果,有零食,還有那麼好的午餐和晚餐,再學一點與死亡相關的課程,何樂而不為呢?

修行人對待死亡的態度

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歡死亡。對上等的修行人而言,死亡並非向普通人所感受到的那樣,象徵著絕望和終結,每經歷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夠立即成佛,但自己的修行境界一定會有所提高,所以稱之為”成小佛”。

中等的修行人不會拒絕、害怕死亡,因為自己的修行已經有了一定把握,知道這樣去面對,所以不會害怕。

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會有後悔心。雖然修行談不上有多大的進步,但畢竟一生沒有造作太多的罪業,並盡力行善修行,所以無怨無悔、信心滿滿。

入佛門以後,若能主動地斷惡行善,對死亡有一些瞭解,並有一些修行,至少應該能夠達到下等修行人的程度,也就是沒有後悔心。因為一生沒有造作太多惡業,學佛以後每年都在懺悔,並能造作一些善業,走得應該也不會太差。

我們生前的行為和心念,都會對死亡時的境像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我們要儘量在生前斷惡行善,學習一些關於死亡路途的攻略,將來,當我們邁向死亡的時候,這些所學都能夠用上。所以,成為一個下等的修行人,我們應該是沒問題的。

當然,我們也應該爭取往中等和上等修行人的標準上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