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就是中國力量——他國看中興

中美貿易戰的棋子?中國芯的缺失?還是美國的黑手?……微信公眾號“飯統戴老闆”通過一部日本NHK電視臺拍攝於2009年的紀錄片《中國力量》文章講述了中興出海的故事。 這些在海外艱辛施工並為此自豪的員工們成為了中興30多年來為行業, 為社會, 為大眾創建更美好生活的一個個縮影。

通信行業的老牌企業, 中興通訊, 迎來創建以來最大的“至暗時刻”。 4月16日, 美國商務部對這家公司中國科技巨頭做出了令人窒息的罰單: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與中興開展任何業務往來。 這對大量核心元器件需要從美帝進口的中興來說,

無疑是重創。 一個國家以一國之力來切斷另外一個高科技旗幟的供應鏈, 這就是一場科技核戰。 在全球分工的時代, 高科技公司都持有大量的交叉專利, 高科技核戰, 是要將人類拉回石器時代!

對於企業的影響本文暫且不提, 我們嘗試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述一個關於中興通訊的故事, 這個故事來源於日本NHK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中國力量》。 在這個三集的紀錄片中, NHK詳細記錄了中興通訊出征海外的經典專案:衣索比亞移動網路專案的大量細節。 這些細節, 會告訴一個國內媒體從來沒有告訴過你的中興通訊。

NHK是日本最大的電視廣播機構, 收入甚至遠超BBC。 這家日本的“央視”一向有拍攝中國題材紀錄片的傳統。 從誕生以來, 已經拍攝了超過5000多部中國紀錄片, 比如著名的《故宮》、《絲綢之路》和《激流中國》等系列。 在日本的一眾媒體裡, NHK屬於對華態度相對友好的那類, 關於中國的報導也較為客觀和公正。

不過, NHK的“相對公正性”也在漸漸消褪。 2012年安倍上臺後, NHK的管理層大換血,

現任NHK會長籾井勝人等人均是右翼分子。 但《中國力量》出品時間是安倍上臺前的2009年, 角度尚算客觀, 而且攝製組跟隨中興通訊員工, 深入衣索比亞偏僻的農村和落後的城市, 披露了大量不為人所知的細節, 這是NHK的中國同行們幾乎沒有做過的工作。

下面, 本文將帶大家解讀這部紀錄片, 這是一個典型的“科技企業出征海外”的故事, 裡面既有背井離鄉的工程師, 也有焦慮疲憊的經理人, 更有幕後推動這一切的神秘力量, 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 才是所謂“大國崛起”的真正的幕後功臣。

1. 中興埃塞項目的背景

衣索比亞, 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經濟以農業為主, 工業基礎薄弱, 國家積弱人民窮困。 2006年, 整個衣索比亞行動電話用戶數50多萬戶,

占全國7700萬人口不到1%, 手機近似奢侈品, 國家通信基礎設施更是薄弱, 除首都之外的廣大地區, 基本上沒有移動信號覆蓋。

2006年8月, 衣索比亞政府提出了野心勃勃的移動通信建設計畫, 既沒有技術, 也缺乏資金的埃塞, 自然將目光投向了中國。

在這一年的11月, 衣索比亞派出龐大的代表團, 來華出席中非論壇, 在兩國政府的引導和安排下, 埃塞電信與中興通訊簽署了15億美元的合同, 由中興負責建設整個國家的電信網路。

中興董事長侯為貴(左二)拜訪埃塞首相

為一整個國家建設一張通信網路, 對於中興通訊也是第一次。衣索比亞項目成為中興出海的標杆性項目,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和象徵意義,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下圖為中興為埃塞設計的通信網路,圖中密密麻麻的黃色標記都是需要安裝的通信鐵塔。

於是,在兩國高層和埃塞民間的強烈關注和期待下,項目開工了。

2. 艱難的海外專案施工

NHK的攝製組,跟隨了中興通訊的兩隻施工隊伍,深入衣索比亞的鄉村,展現了整個專案施工過程的種種艱難。在第一隻隊伍中,施工隊伍的車行駛在泥濘的鄉村小路上,NHK攝製組跟在後面,在顛簸中邊走邊拍。

中興通訊的施工人員分兩類,一類是土建施工和設備安裝人員,打扮類似國內的建築工人,一類是負責調試基站和網路的工程師,基本都是國內高校通信專業的畢業生。首先出場的安裝設備的工人。

這個坐落於深山溝裡的村子,交通條件惡劣,大型起吊設備根本無法進入,所以需要施工人員和當地村民一起用手搞定。下圖就是中興員工和當地黑大叔一起,七手八腳地抬一隻碩大無比的基站天線。

與村民一起,用繩子把天線給吊到50米高的鐵塔上去。

整個村子全部出動,能幫忙的幫忙,在一幫圍觀的村民也露出非常期待的眼神。

天線吊裝成功,設備調試順利,周圍手機瞬間有了信號,村長代表村民,用手機打了當地第一通行動電話,笑得合不攏嘴。

村民一片歡呼,負責吊裝設備的中國大叔也靦腆的笑著。

第二支施工隊,安裝過程就複雜的多。不過他們同樣也是開車行駛在泥濘的鄉村土路,一路顛簸前往施工現場。

車開到半路,陷入泥濘動彈不得。

最終靠圍觀的村民,才把車推出來。

一下車,前來調試設備的工程師就蹭蹭蹭地往50米的鐵塔上爬,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在鐵塔上調試天線,這個工作非常吃力。

發現無法解決的故障,只好再爬下來,去機房找問題。

在機房發現本來應該6根電源線,現在只有4跟,少了2根。

電源線都是從中國運來的,當地無法買到,工程只好停了下來。

NHK記者採訪剛才爬鐵塔的這位工程師,他坦言,“工期非常近,壓力特別大。”

缺少的不僅是電源線,還有其他很多零配件,遠在衣索比亞首都的建設指揮部連夜開會解決。

中興衣索比亞公司副總經理廖永康,為此焦慮異常,因為零配件的缺失,會導致整個工程無法按時完工,專案可能前功盡棄。

零配件都要從中國本土運過來,涉及到海關和物流問題,一屋子人都在發愁,誰都沒有好辦法。

深夜,廖永康一邊抽煙一邊打電話向總部求助,最終決定不惜代價,用空運的方式把設備運過來,即便這樣做可能會導致項目虧損。

問題解決了,疲憊至極的廖永康直接在沙發上睡了。

在等待國內零配件運至施工現場的這段時間,NHK拍攝了中興這些工程師們在埃塞的生活狀況,跟隨工程師來到了他們居住的宿舍兼辦公場所。

衣索比亞項目,中興從國內派遣了超過1000名員工,遠赴非洲參加建設,其中有一半被派到施工前線,他們平時辦公的地方,簡陋異常,如下圖所示。

簡單桌椅上,擺上一台筆記本,邊抽煙邊幹活。

宿舍雇了一個非洲姑娘給他們做飯吃,看視頻應該是在做非洲版的農家小炒肉。

出境的還有海天醬油,背井離鄉的人們,也只有這點兒中國味道能夠解一解鄉愁了。

飯好了,一群人圍在桌子前狼吞虎嚥。

或者直接蹲在地上吃。

住的地方也很簡陋,一張床一張桌子。

房間裡的水龍頭都是擺設,根本沒有水。

每天只有一桶水可以用,捨不得洗澡,只能擦擦身子。

雖然艱苦,但這位元工程師給NHK記者遙指自己負責的鐵塔基站,如數家珍。

這位工程師說:“自己撒的汗水,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NHK在紀錄片裡說道:“員工個個都是中國名門大學的技術精英,雖然工資加上特別獎金,一個月也只不過12萬日元左右,但自願來工作的仍然前仆後繼。”什麼是工程師紅利,這就是工程師紅利。

終於,隨著設備的到齊,衣索比亞的手機網路也逐漸接近尾聲。

工程師為上次沒開通的村子,裝最後一塊板卡,受到村民的夾道歡迎。

最後一塊板卡插上,這個村就能通手機信號了。

全部OK。

按照慣例,中興會送給當地村長一部手機。

村長給親戚家的固定電話打了一個,情緒激動。

感謝中國企業。

周圍村民也很嗨皮,一臉奔小康的樣子。

衣索比亞比亞的網路,就是在無數工程師的日夜兼程之下,克服泥濘雨季和緊張工期的困難,終於全部開通。到了2009年,埃塞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了400萬戶。

這其中的艱辛,恐怕只有那些在偏僻鄉下抗設備的安裝工、在50米高塔上調天線的工程師、在辦公室沙發上蜷縮著睡覺的經理人,才能完全體會。

3. 全球崛起的幕後力量

中興等公司的出海,除了公司本身的業務擴張動力之外,背後還有更大的力量。事實上,中興和衣索比亞簽署15億網路合同的契機,就是2006年盛況空前的“中非合作論壇”。

各類地方政府主辦的會議,也成為企業進軍非洲的跳板。

在衣索比亞項目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支付項目15億美元的建設費用的,是來自國家開發銀行銀行的“買方信貸”,即衣索比亞從國開行貸款15億美金,來支付給中興通信作為承建費用。這是相當多企業能夠“走出去”的基礎。

在紀錄片中,國開行的金融業務人員,作為神秘的幕後推手,也前往了衣索比亞的專案現場。他們的著裝,跟現場的工程師完全是兩個畫風。

時任中興通訊董事長的侯為貴也重點感謝了國家開發銀行。

當然,除了中國技術和中國資金,要想贏得這些非洲國家的合同,還需要一些其他因素,比如:

在國家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囊括了迦納、波札那等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辛巴威、尚比亞的礦山開發、奈及利亞、安哥拉、蘇丹的石油開發,在30餘個國家的投資超過80億美元。

因此,中興這類企業能夠在全球搶佔市場份額,離不開員工的衝鋒陷陣,也脫離不了國家戰略的語境和支持。

4. 中興事件的影響

在埃塞的項目接近尾聲的時候,NHK捕捉到了一個細節:中興在埃塞的員工,在2009年10月1日國慶日聚在一起看國慶閱兵。

背井離鄉的中興員工們在常去的中國餐館二樓聚會。

組織聚會的是前面焦慮疲憊的廖永康,項目臨近尾聲,他也一臉輕鬆。

一群男人,對著一台大螢幕電視看閱兵直播。

閱兵開始,整齊的分列式從北京傳到萬里之外的埃塞。

聚精會神的員工,眼裡亮晶晶。

身處異國的人們,總有一種感情特別強烈。

大家都在聚精會神的看著閱兵。在唱國歌時,不由自主的全體起立。

年輕的工程師,唱到“起來,起來……”

這個年輕人眼裡,似乎寫著對自己未來,對公司事業,對國家前途的所有的憧憬。

但顯然,這種憧憬在2018年,陷入了很大的困境。

這家中國科技巨頭,擁有高達1000億人民幣的年銷售額。成就這個數字的,是奮鬥在全球各地的中興員工,是他們一磚一瓦積累而來。這些龐大的銷售數位、搭建的客戶網路、搶佔的市場份額、積累的專利技術,如今卻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懲罰,被推到了懸崖邊上。

中興通訊的背後,是8萬員工的汗水和青春;“大國崛起”的背後,同樣也是億萬勞動人民的勤奮和堅忍。任何一種宏大敘事或者強國論調,都不應忘記幕後為之付出的普通人。

在怒其不爭的時候,想想中國30年改革開放,真正有多少中國企業敢走出國門,敢與國際企業充分競爭抗橫!

這些通信戰士的故事遠沒有結束,這一次,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76歲的通信老兵——中興通訊創始人侯為貴臨危受命,再次踏上征程。

2018年的4月註定不平凡,願心中的這些通信戰士們,願中國科技能有更好的明天!

對於中興通訊也是第一次。衣索比亞項目成為中興出海的標杆性項目,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和象徵意義,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下圖為中興為埃塞設計的通信網路,圖中密密麻麻的黃色標記都是需要安裝的通信鐵塔。

於是,在兩國高層和埃塞民間的強烈關注和期待下,項目開工了。

2. 艱難的海外專案施工

NHK的攝製組,跟隨了中興通訊的兩隻施工隊伍,深入衣索比亞的鄉村,展現了整個專案施工過程的種種艱難。在第一隻隊伍中,施工隊伍的車行駛在泥濘的鄉村小路上,NHK攝製組跟在後面,在顛簸中邊走邊拍。

中興通訊的施工人員分兩類,一類是土建施工和設備安裝人員,打扮類似國內的建築工人,一類是負責調試基站和網路的工程師,基本都是國內高校通信專業的畢業生。首先出場的安裝設備的工人。

這個坐落於深山溝裡的村子,交通條件惡劣,大型起吊設備根本無法進入,所以需要施工人員和當地村民一起用手搞定。下圖就是中興員工和當地黑大叔一起,七手八腳地抬一隻碩大無比的基站天線。

與村民一起,用繩子把天線給吊到50米高的鐵塔上去。

整個村子全部出動,能幫忙的幫忙,在一幫圍觀的村民也露出非常期待的眼神。

天線吊裝成功,設備調試順利,周圍手機瞬間有了信號,村長代表村民,用手機打了當地第一通行動電話,笑得合不攏嘴。

村民一片歡呼,負責吊裝設備的中國大叔也靦腆的笑著。

第二支施工隊,安裝過程就複雜的多。不過他們同樣也是開車行駛在泥濘的鄉村土路,一路顛簸前往施工現場。

車開到半路,陷入泥濘動彈不得。

最終靠圍觀的村民,才把車推出來。

一下車,前來調試設備的工程師就蹭蹭蹭地往50米的鐵塔上爬,沒有任何保護措施。

在鐵塔上調試天線,這個工作非常吃力。

發現無法解決的故障,只好再爬下來,去機房找問題。

在機房發現本來應該6根電源線,現在只有4跟,少了2根。

電源線都是從中國運來的,當地無法買到,工程只好停了下來。

NHK記者採訪剛才爬鐵塔的這位工程師,他坦言,“工期非常近,壓力特別大。”

缺少的不僅是電源線,還有其他很多零配件,遠在衣索比亞首都的建設指揮部連夜開會解決。

中興衣索比亞公司副總經理廖永康,為此焦慮異常,因為零配件的缺失,會導致整個工程無法按時完工,專案可能前功盡棄。

零配件都要從中國本土運過來,涉及到海關和物流問題,一屋子人都在發愁,誰都沒有好辦法。

深夜,廖永康一邊抽煙一邊打電話向總部求助,最終決定不惜代價,用空運的方式把設備運過來,即便這樣做可能會導致項目虧損。

問題解決了,疲憊至極的廖永康直接在沙發上睡了。

在等待國內零配件運至施工現場的這段時間,NHK拍攝了中興這些工程師們在埃塞的生活狀況,跟隨工程師來到了他們居住的宿舍兼辦公場所。

衣索比亞項目,中興從國內派遣了超過1000名員工,遠赴非洲參加建設,其中有一半被派到施工前線,他們平時辦公的地方,簡陋異常,如下圖所示。

簡單桌椅上,擺上一台筆記本,邊抽煙邊幹活。

宿舍雇了一個非洲姑娘給他們做飯吃,看視頻應該是在做非洲版的農家小炒肉。

出境的還有海天醬油,背井離鄉的人們,也只有這點兒中國味道能夠解一解鄉愁了。

飯好了,一群人圍在桌子前狼吞虎嚥。

或者直接蹲在地上吃。

住的地方也很簡陋,一張床一張桌子。

房間裡的水龍頭都是擺設,根本沒有水。

每天只有一桶水可以用,捨不得洗澡,只能擦擦身子。

雖然艱苦,但這位元工程師給NHK記者遙指自己負責的鐵塔基站,如數家珍。

這位工程師說:“自己撒的汗水,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NHK在紀錄片裡說道:“員工個個都是中國名門大學的技術精英,雖然工資加上特別獎金,一個月也只不過12萬日元左右,但自願來工作的仍然前仆後繼。”什麼是工程師紅利,這就是工程師紅利。

終於,隨著設備的到齊,衣索比亞的手機網路也逐漸接近尾聲。

工程師為上次沒開通的村子,裝最後一塊板卡,受到村民的夾道歡迎。

最後一塊板卡插上,這個村就能通手機信號了。

全部OK。

按照慣例,中興會送給當地村長一部手機。

村長給親戚家的固定電話打了一個,情緒激動。

感謝中國企業。

周圍村民也很嗨皮,一臉奔小康的樣子。

衣索比亞比亞的網路,就是在無數工程師的日夜兼程之下,克服泥濘雨季和緊張工期的困難,終於全部開通。到了2009年,埃塞的手機用戶已經超過了400萬戶。

這其中的艱辛,恐怕只有那些在偏僻鄉下抗設備的安裝工、在50米高塔上調天線的工程師、在辦公室沙發上蜷縮著睡覺的經理人,才能完全體會。

3. 全球崛起的幕後力量

中興等公司的出海,除了公司本身的業務擴張動力之外,背後還有更大的力量。事實上,中興和衣索比亞簽署15億網路合同的契機,就是2006年盛況空前的“中非合作論壇”。

各類地方政府主辦的會議,也成為企業進軍非洲的跳板。

在衣索比亞項目中,最關鍵的一個環節是:支付項目15億美元的建設費用的,是來自國家開發銀行銀行的“買方信貸”,即衣索比亞從國開行貸款15億美金,來支付給中興通信作為承建費用。這是相當多企業能夠“走出去”的基礎。

在紀錄片中,國開行的金融業務人員,作為神秘的幕後推手,也前往了衣索比亞的專案現場。他們的著裝,跟現場的工程師完全是兩個畫風。

時任中興通訊董事長的侯為貴也重點感謝了國家開發銀行。

當然,除了中國技術和中國資金,要想贏得這些非洲國家的合同,還需要一些其他因素,比如:

在國家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囊括了迦納、波札那等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辛巴威、尚比亞的礦山開發、奈及利亞、安哥拉、蘇丹的石油開發,在30餘個國家的投資超過80億美元。

因此,中興這類企業能夠在全球搶佔市場份額,離不開員工的衝鋒陷陣,也脫離不了國家戰略的語境和支持。

4. 中興事件的影響

在埃塞的項目接近尾聲的時候,NHK捕捉到了一個細節:中興在埃塞的員工,在2009年10月1日國慶日聚在一起看國慶閱兵。

背井離鄉的中興員工們在常去的中國餐館二樓聚會。

組織聚會的是前面焦慮疲憊的廖永康,項目臨近尾聲,他也一臉輕鬆。

一群男人,對著一台大螢幕電視看閱兵直播。

閱兵開始,整齊的分列式從北京傳到萬里之外的埃塞。

聚精會神的員工,眼裡亮晶晶。

身處異國的人們,總有一種感情特別強烈。

大家都在聚精會神的看著閱兵。在唱國歌時,不由自主的全體起立。

年輕的工程師,唱到“起來,起來……”

這個年輕人眼裡,似乎寫著對自己未來,對公司事業,對國家前途的所有的憧憬。

但顯然,這種憧憬在2018年,陷入了很大的困境。

這家中國科技巨頭,擁有高達1000億人民幣的年銷售額。成就這個數字的,是奮鬥在全球各地的中興員工,是他們一磚一瓦積累而來。這些龐大的銷售數位、搭建的客戶網路、搶佔的市場份額、積累的專利技術,如今卻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懲罰,被推到了懸崖邊上。

中興通訊的背後,是8萬員工的汗水和青春;“大國崛起”的背後,同樣也是億萬勞動人民的勤奮和堅忍。任何一種宏大敘事或者強國論調,都不應忘記幕後為之付出的普通人。

在怒其不爭的時候,想想中國30年改革開放,真正有多少中國企業敢走出國門,敢與國際企業充分競爭抗橫!

這些通信戰士的故事遠沒有結束,這一次,這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76歲的通信老兵——中興通訊創始人侯為貴臨危受命,再次踏上征程。

2018年的4月註定不平凡,願心中的這些通信戰士們,願中國科技能有更好的明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