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家書店與一座城市 書店是讓心境平復的場所

人物介紹:林耕, 1992年畢業于青海師範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 後在西寧市群眾藝術館從事群眾美術教育工作, 並在崗創業, 參與規劃建設了金座集團開發的以文化商業旅遊為核心的唐道637人文街區,

並創建幾何書店。

幾何書店裡優雅的環境

人文週刊:眾所周知, 西寧地處西北一隅而且在全國的省會城市中算是人口比較少的, 那麼, 您為什麼要在西寧建這樣一個規模宏大的獨立書店?這是否和您出身書香之家,

受父親林錫純先生的影響有關?

林耕:辦書店一方面是受家庭的影響, 另一方面也因為我是從群藝館出來創業的, 很看重大眾的文化普及。

幾何書店目前設有重磅閱讀、時光書館、重拾生活、空間之門、雪域淨土和天空之城六大區域, 面積1萬平方米, 是中國最大的獨立書店。

辦這樣大的書店, 是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 從商品的匱乏到商品的極大豐富。 人們越來越渴望通過讀書來滿足精神的需求。 尤其是“90後”“00後”的年輕人, 文化需求比我們這一代還要強。 就拿我來說, 我的書單往往是上高中的女兒給我開的。

進入現代社會的中國的城市, 書店更適合作為對個體精神關懷的一個載體, 在這樣一個場合, 讓人安靜下來, 理一理自己, 平復一下自己的心境, 再投入到日常生活中去。

從3年前我們開始謀劃開書店時起, 我們就是站在一個讀者的角度來做書店——怎麼樣使得書店和讀者之間更友好, 之後一步一步就做成了這樣一個複合型的書店。

複合業態的書店實際上就是書和非書類商品的有機嫁接。 據我父親林錫純講, 實際上, 解放前的書店就是複合型的書店, 在裡面不僅可以買書, 還可以買筆墨紙硯, 喝茶, 同時在書店裡人和人之間也可以有交流, 就像現在你我之間的狀態一樣。 但是後來我們老體制之下的書店僅僅把書當成商品, 人們買了書就走。 因此, 我想在西寧辦一個新型書店, 無論什麼時代, 人們都需要能夠滿足體驗型消費的複合型書店。

人文週刊:一個有特點的好書店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標誌。

林耕:沒錯。 人們一提到南京, 就會想到先鋒書店;到蘇州, 就會到誠品書店去轉一轉;一到成都, 就會想到方所書店去看一看;到深圳就會想到西西弗書店, 它雖然小, 卻代表著深圳的整個精神風貌。 有些很小但是很有特點的書店, 其實也代表了一座城市。 作為有讀書需求的人來說, 一座城市就對應著一座書店。 我們創建幾何書店, 就是想把西寧的文化品位和“調性”給做起來。

人文週刊:這個目的達到了嗎?

林耕:從試營業期間的情況來看,這種效果已經有所顯現。 2月12日試營業那天很讓我們感動。原本沒想著開門,因為書店裡的一些活都沒幹完,只是發了一下朋友圈。但是晚上19時,人就像潮水一樣湧了進來,那會兒,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這情形無疑告訴我們,西寧這座城市還是渴望文化的滋養的。當天的營業額居然達到了17萬,最後很多書架都空了,西寧市民對文化的渴望和訴求是我沒有想到的。

很多人來了後說,在北京、西安都沒有見過這種經營模式新穎的書店。南京夫子廟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派人來幾何書店考察。因為我們在地方文化板塊做互動的書店在全國來說也是少有的,他們知道後就很激動地要學習。很多讀者和線民認為,幾何書店成了能夠代表西寧這座城市的一個書店。而且3月下旬,書店行業內的知名公眾號“幫書店”介紹了全國新開的5家新型書店,其中幾何書店位列第一。對於這些,都讓我感到欣慰。

書店應呈現人與人的交流互動

人文週刊:用“幾何”來命名書店,給人的感覺是很獨特,很有味道,但很多人可能還是好奇為什麼要這樣命名?

林耕:關於店名,最初起了一二百個,最後確定為“幾何”。幾何在老字典裡的解釋就是“猶若干”,就是“多少”,比如“年方幾何?”“價值幾何?”這裡面有尋問、鑽研、探究的意味。這是我們所喜愛和看重的。

人文週刊:古代中國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宣言,近代西方有愛因斯坦“好奇心比知識更重要”的論斷。好奇、尋問、探究,是促成一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引擎。

林耕:沒錯,我很認同你的看法。再者,從自然科學角度來解讀,幾何學是研究空間性質的科學。每個人、每本書都是“幾何”中的一個點,人與書、人與人的對接越來越多,就會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由面而體,形成一種想法、一個思想、一個文化流派甚至一個文明體系,通過點、線、面的搭配來形成文明的空間。

再一個是視角問題。我們個人可能原來總是從一個單向的方面來思考問題,但是當我們受到某本書的啟發,就會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站在別人的角度看我自己,從而豁然開朗。每個人都可能在這個幾何空間裡,用不同的維度來看待別人、考察自己。

以上就是我們把書店命名為“幾何”的緣由。

人文週刊:全國其他城市也有複合業態的獨立書店,與之相比,幾何書店有哪些特質?

林耕:幾何書店的理念與其他複合書店還不太一樣,別的書店,可能在放著生活美學書籍的旁邊,也擺上調料和菜品。它們呈現的是商品,而我們呈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我們在書店裡更多地是穿插了一種體驗,用消費者本身的體驗來帶動消費。

比如,在幾何書店我們把“非遺”和具有地方特點的產品,都納入“雪域淨土”板塊。以前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商品,都是以名片的形式、符號的形式推介給公眾。比如唐卡,往那裡一擺放就可以了。這樣做無法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他們會覺得,這是博物館的東西,沒有親近感。而幾何書店則通過文化創意的方式讓更多的市民來瞭解和熱愛地方文化。

對於藏族的唐卡、藏香、擦擦、藏族的木刻版畫,我們嘗試著讓它們走下神壇,走近普通民眾(這些東西如果不囿于其宗教意義,它們更是藝術作品,相比於宗教,藝術涵蓋的範圍更廣),通過親手製作,讓人們體驗它們的藝術之美。比如,畫師打好唐卡的底稿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色。對於這些古老的技藝,人們可以體驗,可以學習,而不是把它們當成博物館的陳列物。我們應該讓市民和旅遊者真正參與到其製作過程中來,這樣,他們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甚至把它當做一種愛好。

另一方面,這些非遺的傳承人和體驗非遺的讀者,他們的訴求是雙向的。市民想體驗神秘的唐卡技藝,而唐卡畫師也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我是怎麼畫的,我是怎麼想的,雙方都需要有個交流的平臺。我們所做的,就是打通這個環節,建立這個平臺。

現在,我們書店的簽約唐卡畫師中有一位東智老師,他有自己的工作室,但他更願意把自己的作品擺在這裡,讓讀者來體驗繪製唐卡,一到週末,東智老師就點上一杯咖啡,坐在那裡繪畫,或者指導讀者畫唐卡,他很享受這種和他人交流的感覺。因為書店有人,有很多讀者,不像原來一個人呆在畫室裡,他很樂意與人交流唐卡,哪怕對方對此知之甚少。實際上,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他也需要交流,他也不想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自我的圈子,他也想讓更多的人瞭解自己,也想努力與他人溝通。不論是工藝美術大師也好、普通畫師也好,都是如此。

藝術的創作是要特立獨行的,但藝術的交流一定是建立在商品的流通和大眾的認可之上的。不論是生前還是身後,好的藝術品一定是得到社會認可的。要想得到大眾的認可就一定要有交流。藝術家也需要有回饋。

此外,我們已經促成了攝影家任建軍、翻譯格薩爾的作者、還有一些小眾化電影的導演如藏族導演松太加等與讀者、觀眾的交流。我們書店所做的就是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藝術家和手工匠人既可以銷售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與普通讀者、觀眾之間進行交流互動。今後,我還想把小當代藝術也放在這裡。讓市民知道,藝術還有這樣的種類。

思想的旅行遠比眼睛的旅行更重要

人文週刊:您是把書店當作了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

林耕:對。書店是賣書的地方,但它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用商品來建立文化之間的對接,這才是書店作為一個文化交流平臺的本質。幾何書店還要嫁接旅遊業。思想的旅行遠比眼睛的旅行重要。現在,我們的旅行基本上是觀光性質的。我們辦的是書店,因此我們更有能力和各個文化行業進行嫁接。在這樣幾個方面造就了我們的優勢,一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還有藝術家和藝術受眾之間的關係。因為作者寫了書就要靠書店賣,藝術家也可以通過我們的平臺展現藝術。

作為書店,我更有理由和文化機構對接,因為我賣的是你出版的書;書的作者也願意,因為我帶動的是你的讀者,會有友好的對話。這種旅遊它就有深度了,但是作為旅遊公司去找他,就無法實現。

作者和藝術家他很需要跟讀者之間對話,但是他沒有管道,而我們書店能夠提供這樣一個管道和平臺。我去找作者,他是願意的,而作為旅遊公司來找他就達不成目的。一個是推銷他的書,而且和這些讀者是有互動的。

再比如說莎士比亞的作品,對於喜歡他的戲劇的、喜歡書籍的讀者,我們可以組織一次英倫之旅。如果旅遊公司和英國的博物館商談開展這樣一次旅行,因為博物館它開放的東西是分批分次的,不見得你去了就能看到。但如果作為書店這樣一個文化機構,因為我賣的就是莎士比亞的書,《莎士比亞全集》之類的我全都有,我帶領的這些人也是喜歡莎士比亞的,那麼,如果我們向英國的相關博物館提出要看莎翁的手稿,能夠在展廳裡呈現一下,這種機會就很大。這種旅遊就具有深度了。不是說旅遊的時候在盧浮宮或者大英博物館我們走一圈。但是,我們是有目的性的,比如我們去莎士比亞的故鄉,那麼我們這些喜歡莎翁的人抵達莎士比亞故鄉的時候,莎翁故鄉的人也是激動的,大家的文化對接可能更具有互動性。這些東西實際上未來書店都可以做。

願為小書店充當“火鍋底料”

人文週刊:幾何書店將來有意願走出高原嗎?

林耕:任何城市都需要複合型的書店。幾何書店的母店在西寧,但它是要走向全國其他各個城市,開成百家店。其中可能有十幾家我們直營的比較大的店,剩下的還有一些加盟的小店,包括內地的,這樣我們就可以串聯旅遊景點和線路,旅遊、文化就可以完完全全地打通,實現藝術家的聯合、獨立設計師的聯合。

人文週刊:西寧也好,其他城市也好,都曾辦過一些有特點的實體小書店,給愛書者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但這些書店後來往往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銷聲匿跡了。

林耕:有些有情懷的年輕人很願意開獨立的小書店,但是他們自己開書店選擇的書往往具有很大的偏向性,而且因為規模小,沒有跟出版商、文具商議價、退貨的能力,往往就開不下去。所以,從商業角度來說,我想變成“火鍋底料”,讓他們在我的系統下面選書、選文具。因為我的進貨量大,我有議價能力,想開書店的年輕人你只要選取你偏向和喜歡經營的書和文具就好了,而議價、退貨這些都由我給你提供保證,再向這些小書店供貨,他的成本都會降低,也更有時間和精力去開展他力所能及的活動和推廣,不至於因為賣不出去書,讓錢壓到這裡把書店給壓“死”了。我把這個服務工作做好了,更多的小書店它可能就能夠開得好了。

再者,如果讓他們去組織像唐卡、擦擦這些文化旅遊紀念品,他對接不上,而由我們出面實現對接以後,就可以把這些紀念品配送到眾多的書店中去。有了經濟上的保障,那些願意開書店的有情懷的人就可以存活下去了,文化的普及性就會更高,包括社區的書店都可以在一個大體系之下得到很好的生存和發展。通過“火鍋底料”這種推廣方式,讓幾何書店更快地走出去,同時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閱讀空間,推廣全民閱讀,這是我們書店經營者的一個夢想。(圖片提供/幾何書店)

林耕:從試營業期間的情況來看,這種效果已經有所顯現。 2月12日試營業那天很讓我們感動。原本沒想著開門,因為書店裡的一些活都沒幹完,只是發了一下朋友圈。但是晚上19時,人就像潮水一樣湧了進來,那會兒,我的眼淚都快出來了。這情形無疑告訴我們,西寧這座城市還是渴望文化的滋養的。當天的營業額居然達到了17萬,最後很多書架都空了,西寧市民對文化的渴望和訴求是我沒有想到的。

很多人來了後說,在北京、西安都沒有見過這種經營模式新穎的書店。南京夫子廟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派人來幾何書店考察。因為我們在地方文化板塊做互動的書店在全國來說也是少有的,他們知道後就很激動地要學習。很多讀者和線民認為,幾何書店成了能夠代表西寧這座城市的一個書店。而且3月下旬,書店行業內的知名公眾號“幫書店”介紹了全國新開的5家新型書店,其中幾何書店位列第一。對於這些,都讓我感到欣慰。

書店應呈現人與人的交流互動

人文週刊:用“幾何”來命名書店,給人的感覺是很獨特,很有味道,但很多人可能還是好奇為什麼要這樣命名?

林耕:關於店名,最初起了一二百個,最後確定為“幾何”。幾何在老字典裡的解釋就是“猶若干”,就是“多少”,比如“年方幾何?”“價值幾何?”這裡面有尋問、鑽研、探究的意味。這是我們所喜愛和看重的。

人文週刊:古代中國有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宣言,近代西方有愛因斯坦“好奇心比知識更重要”的論斷。好奇、尋問、探究,是促成一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引擎。

林耕:沒錯,我很認同你的看法。再者,從自然科學角度來解讀,幾何學是研究空間性質的科學。每個人、每本書都是“幾何”中的一個點,人與書、人與人的對接越來越多,就會由點而線,由線而面,由面而體,形成一種想法、一個思想、一個文化流派甚至一個文明體系,通過點、線、面的搭配來形成文明的空間。

再一個是視角問題。我們個人可能原來總是從一個單向的方面來思考問題,但是當我們受到某本書的啟發,就會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站在別人的角度看我自己,從而豁然開朗。每個人都可能在這個幾何空間裡,用不同的維度來看待別人、考察自己。

以上就是我們把書店命名為“幾何”的緣由。

人文週刊:全國其他城市也有複合業態的獨立書店,與之相比,幾何書店有哪些特質?

林耕:幾何書店的理念與其他複合書店還不太一樣,別的書店,可能在放著生活美學書籍的旁邊,也擺上調料和菜品。它們呈現的是商品,而我們呈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我們在書店裡更多地是穿插了一種體驗,用消費者本身的體驗來帶動消費。

比如,在幾何書店我們把“非遺”和具有地方特點的產品,都納入“雪域淨土”板塊。以前對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商品,都是以名片的形式、符號的形式推介給公眾。比如唐卡,往那裡一擺放就可以了。這樣做無法拉近與民眾的距離。他們會覺得,這是博物館的東西,沒有親近感。而幾何書店則通過文化創意的方式讓更多的市民來瞭解和熱愛地方文化。

對於藏族的唐卡、藏香、擦擦、藏族的木刻版畫,我們嘗試著讓它們走下神壇,走近普通民眾(這些東西如果不囿于其宗教意義,它們更是藝術作品,相比於宗教,藝術涵蓋的範圍更廣),通過親手製作,讓人們體驗它們的藝術之美。比如,畫師打好唐卡的底稿後,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色。對於這些古老的技藝,人們可以體驗,可以學習,而不是把它們當成博物館的陳列物。我們應該讓市民和旅遊者真正參與到其製作過程中來,這樣,他們更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甚至把它當做一種愛好。

另一方面,這些非遺的傳承人和體驗非遺的讀者,他們的訴求是雙向的。市民想體驗神秘的唐卡技藝,而唐卡畫師也想讓更多的人瞭解我是怎麼畫的,我是怎麼想的,雙方都需要有個交流的平臺。我們所做的,就是打通這個環節,建立這個平臺。

現在,我們書店的簽約唐卡畫師中有一位東智老師,他有自己的工作室,但他更願意把自己的作品擺在這裡,讓讀者來體驗繪製唐卡,一到週末,東智老師就點上一杯咖啡,坐在那裡繪畫,或者指導讀者畫唐卡,他很享受這種和他人交流的感覺。因為書店有人,有很多讀者,不像原來一個人呆在畫室裡,他很樂意與人交流唐卡,哪怕對方對此知之甚少。實際上,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他也需要交流,他也不想把自己封閉在一個自我的圈子,他也想讓更多的人瞭解自己,也想努力與他人溝通。不論是工藝美術大師也好、普通畫師也好,都是如此。

藝術的創作是要特立獨行的,但藝術的交流一定是建立在商品的流通和大眾的認可之上的。不論是生前還是身後,好的藝術品一定是得到社會認可的。要想得到大眾的認可就一定要有交流。藝術家也需要有回饋。

此外,我們已經促成了攝影家任建軍、翻譯格薩爾的作者、還有一些小眾化電影的導演如藏族導演松太加等與讀者、觀眾的交流。我們書店所做的就是搭建這樣一個平臺,藝術家和手工匠人既可以銷售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與普通讀者、觀眾之間進行交流互動。今後,我還想把小當代藝術也放在這裡。讓市民知道,藝術還有這樣的種類。

思想的旅行遠比眼睛的旅行更重要

人文週刊:您是把書店當作了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

林耕:對。書店是賣書的地方,但它更是一個文化交流的平臺。用商品來建立文化之間的對接,這才是書店作為一個文化交流平臺的本質。幾何書店還要嫁接旅遊業。思想的旅行遠比眼睛的旅行重要。現在,我們的旅行基本上是觀光性質的。我們辦的是書店,因此我們更有能力和各個文化行業進行嫁接。在這樣幾個方面造就了我們的優勢,一是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還有藝術家和藝術受眾之間的關係。因為作者寫了書就要靠書店賣,藝術家也可以通過我們的平臺展現藝術。

作為書店,我更有理由和文化機構對接,因為我賣的是你出版的書;書的作者也願意,因為我帶動的是你的讀者,會有友好的對話。這種旅遊它就有深度了,但是作為旅遊公司去找他,就無法實現。

作者和藝術家他很需要跟讀者之間對話,但是他沒有管道,而我們書店能夠提供這樣一個管道和平臺。我去找作者,他是願意的,而作為旅遊公司來找他就達不成目的。一個是推銷他的書,而且和這些讀者是有互動的。

再比如說莎士比亞的作品,對於喜歡他的戲劇的、喜歡書籍的讀者,我們可以組織一次英倫之旅。如果旅遊公司和英國的博物館商談開展這樣一次旅行,因為博物館它開放的東西是分批分次的,不見得你去了就能看到。但如果作為書店這樣一個文化機構,因為我賣的就是莎士比亞的書,《莎士比亞全集》之類的我全都有,我帶領的這些人也是喜歡莎士比亞的,那麼,如果我們向英國的相關博物館提出要看莎翁的手稿,能夠在展廳裡呈現一下,這種機會就很大。這種旅遊就具有深度了。不是說旅遊的時候在盧浮宮或者大英博物館我們走一圈。但是,我們是有目的性的,比如我們去莎士比亞的故鄉,那麼我們這些喜歡莎翁的人抵達莎士比亞故鄉的時候,莎翁故鄉的人也是激動的,大家的文化對接可能更具有互動性。這些東西實際上未來書店都可以做。

願為小書店充當“火鍋底料”

人文週刊:幾何書店將來有意願走出高原嗎?

林耕:任何城市都需要複合型的書店。幾何書店的母店在西寧,但它是要走向全國其他各個城市,開成百家店。其中可能有十幾家我們直營的比較大的店,剩下的還有一些加盟的小店,包括內地的,這樣我們就可以串聯旅遊景點和線路,旅遊、文化就可以完完全全地打通,實現藝術家的聯合、獨立設計師的聯合。

人文週刊:西寧也好,其他城市也好,都曾辦過一些有特點的實體小書店,給愛書者留下了美好的記憶。但這些書店後來往往在市場大潮的衝擊下銷聲匿跡了。

林耕:有些有情懷的年輕人很願意開獨立的小書店,但是他們自己開書店選擇的書往往具有很大的偏向性,而且因為規模小,沒有跟出版商、文具商議價、退貨的能力,往往就開不下去。所以,從商業角度來說,我想變成“火鍋底料”,讓他們在我的系統下面選書、選文具。因為我的進貨量大,我有議價能力,想開書店的年輕人你只要選取你偏向和喜歡經營的書和文具就好了,而議價、退貨這些都由我給你提供保證,再向這些小書店供貨,他的成本都會降低,也更有時間和精力去開展他力所能及的活動和推廣,不至於因為賣不出去書,讓錢壓到這裡把書店給壓“死”了。我把這個服務工作做好了,更多的小書店它可能就能夠開得好了。

再者,如果讓他們去組織像唐卡、擦擦這些文化旅遊紀念品,他對接不上,而由我們出面實現對接以後,就可以把這些紀念品配送到眾多的書店中去。有了經濟上的保障,那些願意開書店的有情懷的人就可以存活下去了,文化的普及性就會更高,包括社區的書店都可以在一個大體系之下得到很好的生存和發展。通過“火鍋底料”這種推廣方式,讓幾何書店更快地走出去,同時為社會提供更多的閱讀空間,推廣全民閱讀,這是我們書店經營者的一個夢想。(圖片提供/幾何書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