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築牢法治之堤,做“活”運河遺產

運河抱城, 八水彙聚。 京杭大運河是嘉興的母親河, 大運河養育了嘉興, 成就了嘉興, 保護好、開發好母親河, 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本月17日, 市人大正式發佈《嘉興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從遺產區建設、施工安全、歷史要素保護等方面加強大運河管理保護, 同時明確五類禁止行為, 違者處以最高5萬元罰款。 《條例》自8月1日起正式實施。

江南北國脈相牽, 隋代千年水瀠漣。 在中國的版圖上, 大運河和長城形成一個大寫的人字。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挺立的脊樑, 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流動的血脈,

是一條承載著密集文化基因的大動脈。 嘉興因運河而興, 全長110公里的大運河嘉興段穿城而過, 自古到今流淌不息, 奠定了“左杭右蘇、南北通衢”的城市地位, 成就了“魚米之鄉、絲綢之府”的繁榮盛景, 涵養了“終日樓船簫盛, 晚來還聽棹歌聲”的運河文化, 形成了“臨水而建、沿水成街”的城市格局。 煙雨樓、子城、落帆亭、杉青閘、長虹橋…這是大運河留給我們的歷史遺產, 網船會、海鹽腔……這是運河兒女抹不去的文化記憶。 對於嘉興而言, 南湖是城市的眉眼, 運河就是城市的血脈, 保護大運河就是呵護城市記憶、傳承城市文明。

不同于古建築、古遺址, 大運河是仍在使用的“活態線性文化遺產”, 體量之巨、遺產之活是其一大特徵。 治理大運河,

保護是手段, 發展是目的, 最終是要造福民眾。 此次, 嘉興通過立法確定遺產保護及利用制度, 讓大運河的保護有機融入周邊區域發展, 讓大運河保護與區域生活環境改善和經濟發展有機統一。 比如, 《條例》明確了遺產區和緩衝區區劃, “在大運河遺產區、緩衝區內進行建設工程, 應當與大運河遺產的歷史風貌和景觀環境相協調。 ”在遺產利用方面也規定了“在符合市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的前提下, 按照適度、合理、可持續的要求, 充分發揮大運河遺產文化傳播、水利航運、旅遊休憩等功能”。 如此科學安排大運河沿線地區的保護與開發, 正確處理遺產保護與流域發展的關係, 旨在讓古老的大運河煥發新生機。

由此看來,

《條例》也是對嘉興治理與保護大運河的實踐總結。 以梅灣街、月河(中基路)歷史街區為例, 作為大運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十多年的改造提升, 這裡已經成為市區旅遊的一張“金名片”。 不僅沿河街區商賈林立, 更為兩岸百姓提供了休閒的好去處, 成為科學保護、合理開發, 讓大運河古為今用造福人民的好例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 ”以地方立法築牢大運河保護的法治之堤, 嘉興已經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讓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成為“活”的文化, 則需要嘉興與大運河沿線城市同舟共濟, 由“各自為戰”轉向“協同合作”,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開啟古運河的新未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