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匠心斫制 悅心古琴

陳一民的位於海珠區的琴坊裡面, 兩面牆上掛滿了各類他製作的古琴, 他沒事就會對著琴欣賞一番。

陳一民拿著做好的一把琴在試音。

古琴的斫制過程中, 要量一下斫出來的厚度合不合適。

陳一民手把手教徒弟在木板上畫出琴的輪廓。

一名徒弟做了差不多一年, 終於到了打磨琴面的階段。

陳一民受邀在“三月三·荔枝灣”活動上展示斫琴技藝。

兩名拍賣公司的負責人拿著一把古琴上門找陳一民修琴。

廣州財富全球論壇城市採訪線之嶺南非遺路線中, 媒體對陳一民展示的古琴斫制技藝很感興趣。

梓元琴坊番禺館內,陳一民正在指導徒弟做琴。

妻子李桂珍已經可以彈好幾首曲子,陳一民經常會不自覺地跟著哼幾句。

荔灣湖公園荔園廣場靠右邊紅色帳篷下面,陳一民一手拿著木槌一手拿著半圓鑿在賣力地鑿著。每鑿幾下,桌面上那個一米多長的木塊就跳出木屑,木塊表面已經按鉛筆的筆跡斫出了一個凹槽,琴面的輪廓在陳一民不斷對這個木頭的敲擊下逐步清晰起來。

陳一民,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斫琴工藝的傳承人,正受邀在“三月三·荔枝灣”的民俗活動的非遺集市裡展示著斫琴這一工藝,在有規律的敲擊聲和他身後徒弟陳勁增悠揚鏗鏘的琴聲吸引下,窄短的展位前早已聚集了不少街坊。

陳一民原是廣州一棉廠的員工,認識並走進古琴斫制和修繕這個行業可以說是非常的偶然。起初只是一個香港的朋友迷上古琴,向陳一民打聽廣州有沒有古琴可買,他就帶著朋友在以前的樂器一條街大新路尋找。遍尋無獲之下經多方介紹才認識了嶺南派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去了兩次楊新倫的家,他的朋友才順利買到一把琴。當時楊新倫家中有很多古琴,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他就指著一把琴對陳一民說:“這個角壞了你能不能修?”在一棉廠負責修理維護織布機的陳一民看後覺得非常簡單就應允了,沒幾天做出的小零件得到了楊新倫的肯定,此後就追隨楊新倫修琴。那年是1984年,當時一棉廠實行的是四班三運轉,有很多的業餘時間,陳一民沒事就到師父楊新倫家裡修古琴,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開始斫琴,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拿回去給師父看。

“其他樂器是悅耳的,古琴是悅心的。”這句師傅說過的話陳一民一直牢記於心。1990年師父楊新倫去世,陳一民當時在楊新倫家裡斫制並得到師父指導的古琴“古崗”更被他視為傳家寶。這把“古崗”是陳一民斫制的第二把古琴,因為對音色近乎完美的要求,他1995年和2003年曾分別將之剖開,將面板刨薄後再加一層面板,所以現在的“古崗”是有三層面板的。

說起陳一民修琴斫琴那段時間,妻子李桂珍覺得有點心煩,窄小的家裡堆滿了各種木料器具,後來陳一民不得不把“工作臺”搬到門口樓梯的拐角處。“當然還是非常支持的,要不然他也不會一直做下來了。”李桂珍心煩的是家裡的空間被各種亂堆的古琴器具材料堆滿了,但從沒有阻止過丈夫投入興趣在木頭上面。到了2010年,李桂珍也學起了彈古琴,還報了同在楊新倫門下的嶺南古琴藝術當代大師謝導秀開辦的古琴班。

北京奧運和G20杭州峰會上的古琴表演讓原本小眾的古琴一下子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陳一民開設的梓元琴坊並沒有怎麼對外宣傳,但總有各行各業的人上門拜訪學藝。現在陳一民每週分別各花一天時間在廣州、佛山開設的三個教學點教授斫琴技藝。自從2009年開辦梓元琴坊收徒至今,他已經帶出了不少年輕的古琴斫制傳承人。有的出去自己也開了工作室教人彈琴給人斫琴,其中陳勁增學有所成之後,更是成為陳一民的助手,幫忙管理梓元琴坊的事務。

隨著年歲漸長,陳一民不像之前那樣,一年可以做出十多把古琴,現在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教學傳承這個傳統手工藝上面。古琴這股風已經吹起來了,他希望用這一份堅守,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古琴認識古琴,並將這種傳統技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燁

梓元琴坊番禺館內,陳一民正在指導徒弟做琴。

妻子李桂珍已經可以彈好幾首曲子,陳一民經常會不自覺地跟著哼幾句。

荔灣湖公園荔園廣場靠右邊紅色帳篷下面,陳一民一手拿著木槌一手拿著半圓鑿在賣力地鑿著。每鑿幾下,桌面上那個一米多長的木塊就跳出木屑,木塊表面已經按鉛筆的筆跡斫出了一個凹槽,琴面的輪廓在陳一民不斷對這個木頭的敲擊下逐步清晰起來。

陳一民,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斫琴工藝的傳承人,正受邀在“三月三·荔枝灣”的民俗活動的非遺集市裡展示著斫琴這一工藝,在有規律的敲擊聲和他身後徒弟陳勁增悠揚鏗鏘的琴聲吸引下,窄短的展位前早已聚集了不少街坊。

陳一民原是廣州一棉廠的員工,認識並走進古琴斫制和修繕這個行業可以說是非常的偶然。起初只是一個香港的朋友迷上古琴,向陳一民打聽廣州有沒有古琴可買,他就帶著朋友在以前的樂器一條街大新路尋找。遍尋無獲之下經多方介紹才認識了嶺南派古琴一代宗師楊新倫,去了兩次楊新倫的家,他的朋友才順利買到一把琴。當時楊新倫家中有很多古琴,但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他就指著一把琴對陳一民說:“這個角壞了你能不能修?”在一棉廠負責修理維護織布機的陳一民看後覺得非常簡單就應允了,沒幾天做出的小零件得到了楊新倫的肯定,此後就追隨楊新倫修琴。那年是1984年,當時一棉廠實行的是四班三運轉,有很多的業餘時間,陳一民沒事就到師父楊新倫家裡修古琴,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開始斫琴,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拿回去給師父看。

“其他樂器是悅耳的,古琴是悅心的。”這句師傅說過的話陳一民一直牢記於心。1990年師父楊新倫去世,陳一民當時在楊新倫家裡斫制並得到師父指導的古琴“古崗”更被他視為傳家寶。這把“古崗”是陳一民斫制的第二把古琴,因為對音色近乎完美的要求,他1995年和2003年曾分別將之剖開,將面板刨薄後再加一層面板,所以現在的“古崗”是有三層面板的。

說起陳一民修琴斫琴那段時間,妻子李桂珍覺得有點心煩,窄小的家裡堆滿了各種木料器具,後來陳一民不得不把“工作臺”搬到門口樓梯的拐角處。“當然還是非常支持的,要不然他也不會一直做下來了。”李桂珍心煩的是家裡的空間被各種亂堆的古琴器具材料堆滿了,但從沒有阻止過丈夫投入興趣在木頭上面。到了2010年,李桂珍也學起了彈古琴,還報了同在楊新倫門下的嶺南古琴藝術當代大師謝導秀開辦的古琴班。

北京奧運和G20杭州峰會上的古琴表演讓原本小眾的古琴一下子走進了大眾的視野,陳一民開設的梓元琴坊並沒有怎麼對外宣傳,但總有各行各業的人上門拜訪學藝。現在陳一民每週分別各花一天時間在廣州、佛山開設的三個教學點教授斫琴技藝。自從2009年開辦梓元琴坊收徒至今,他已經帶出了不少年輕的古琴斫制傳承人。有的出去自己也開了工作室教人彈琴給人斫琴,其中陳勁增學有所成之後,更是成為陳一民的助手,幫忙管理梓元琴坊的事務。

隨著年歲漸長,陳一民不像之前那樣,一年可以做出十多把古琴,現在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教學傳承這個傳統手工藝上面。古琴這股風已經吹起來了,他希望用這一份堅守,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古琴認識古琴,並將這種傳統技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