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資管新規落地,將如何影響你的錢袋子?

中國人民銀行(資料圖)

新規出臺, 自己投資的老產品怎麼辦?

從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發佈以來, 有相當多一部分投資者就開始擔心,

新規出臺之後, 自己投資的老產品怎麼辦?會不會因為不符合規定, 而“竹籃打水一場空”?

針對大家的疑惑, 實際上新規當中明確做出了安排:對於“新老產品”設置的過渡期, 從徵求意見稿當中的2019年6月30日延長為正式《意見》當中的2020年底。

可以說, 這一過渡期的延長, 屬於正面超出預期的調整。 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在解釋這一調整的原因時表示:“考慮到存量資管產品期限、市場規模及其所投資資產的期限和規模等問題, 此次正式發佈的意見提出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到2020年底, 而對提前完成整改的機構, 會給予適當監管激勵。 ”

中行投行與資管部副總經理王衛東就表示, 從邏輯上來講, 資管新規並沒有改變債市、股市的運行規則,

而資管業務本身有一個存量, 因此資金的供需情況也不會馬上出現變化。 在過渡期內, 流量還會繼續存在, 符合新規的業務也會很快的推出來。

因此, 整體上市場對新規的預期已經比較充分, 不會有特別大的變動, 而過渡期的延長給了市場更好的緩衝。 這一調整表明, 監管層力保市場平穩, 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 這對A股市場無疑形成了短期利好。 因此,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 隨著新規的落地, 股市在短期內的表現非常值得期待。

打破剛性兌付:別了, 保本理財!

很多老百姓都是銀行理財的“忠實粉絲”, 主要原因就是保本保收益、收益還比存款利息高。 但新實施的資管新規當中明確規定:

金融機構應當加強投資者教育, 不斷提高投資者的金融知識水準和風險意識, 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 打破剛性兌付。

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出現兌付困難時, 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究竟什麼行為被視為剛性兌付, 根據新規當中明文列出的情形, 可以將其簡單的概括為:金融機構在理財產品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 進行兜底處理保本保收益的行為, 都被定義為剛性兌付。 形象的來說, 就是金融機構用一個固定利息問你借錢, 到期給你本金和利息, 賺得多了機構留著, 虧了機構貼給你。

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金融機構存在剛性兌付行為的,

可以向金融管理部門舉報, 查證屬實且舉報內容未被相關部門掌握的, 給予適當獎勵。

簡單來說, 就是一句話:理財將不再允許保本保收益, 而且對存在剛性兌付的行為鼓勵舉報、舉報有獎。

實際上, 不久之前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就曾提醒廣大投資者, 聽到“保本、高收益”這個說法要舉報, 因為保本就不可能高收益, 這樣的說法屬於金融欺詐。

受此新規影響, 銀行理財和信託將面臨一定的衝擊和壓力, 有專家就預測, 短期內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由於打破剛兌, 資金一部分會回流傳統儲蓄業務。 長期來看, 對於商業銀行開展理財的激勵在下降, 回歸傳統儲蓄貸款業務的概率也會較大。

投資門檻提高:不再想買就能買

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

對於後者, 資產新規對具體條件給出了明確規定:

1.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 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 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 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

2.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的法人單位。

3.金融管理部門視為合格投資者的其他情形。

投資者不得使用貸款、發行債券等籌集的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

顯而易見, 新規落地將導致銀行、券商、基金等等機構發行的私募產品的門檻大大提高。 對於合格投資者的相關標準, 新規明確劃定了投資者群體和資金來源, 投資的准入門檻也大幅度提高。 這也就意味著不符合相應標準的人群是不能進行相關投資的。

不得低於90天:短期理財壽終正寢

通常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期限越長、收益越高。但現階段存在著大量3 個月以下的短期非保本理財產品,因其高收益率而受到市場投資者青睞,往往非常火爆。

此次資管新規當中對於此類情況,即理財產品週期做出了新的規定: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期限不得低於90天。這一週期的限制將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可能會吸引一部分短期理財的資金轉向流動性更高的貨幣基金領域,或者進入活期儲蓄當中去。

“淨值型”代替“預期收益型”:理財收益有望提高

未來,隨著銀行理財淨值化管理之後,淨值型理財或許將成為理財市場不容小覷的一種產品。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是預期收益率型的,就是說好投資期限和收益率,不管保本還是非保本,到期基本都是連本帶收益一起兌付。淨值型產品就不一樣了,就像買基金,每天都要進行估值,賺多了是你的,虧了也是你的,不再有補貼了。相比統保本理財,淨值型理財預期收益率的波動性更高,投資者需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收益也可能更高。

通過淨值化的管理,人們都能清楚產品的風險大小,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間,也將逐步建立起“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一方面對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資訊披露更透明的背景下,也要求投資者改變過去的投資習慣。這對於行業發展來說是積極和健康的,有利於市場及其參與者更加成熟。

一家國有行資管部負責人就表示:“銀行理財以低風險客戶居多,所以現在產品形態先慢慢轉成貨幣類產品,這樣客戶也更容易接受。”據觀察,年初至今,各家銀行已經先後推出淨值型理財產品,這或許是未來理財產品發展的方向之一。

這也就意味著不符合相應標準的人群是不能進行相關投資的。

不得低於90天:短期理財壽終正寢

通常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期限越長、收益越高。但現階段存在著大量3 個月以下的短期非保本理財產品,因其高收益率而受到市場投資者青睞,往往非常火爆。

此次資管新規當中對於此類情況,即理財產品週期做出了新的規定:金融機構應當強化資產管理產品久期管理,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期限不得低於90天。這一週期的限制將對流動性要求較高的投資者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可能會吸引一部分短期理財的資金轉向流動性更高的貨幣基金領域,或者進入活期儲蓄當中去。

“淨值型”代替“預期收益型”:理財收益有望提高

未來,隨著銀行理財淨值化管理之後,淨值型理財或許將成為理財市場不容小覷的一種產品。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大多是預期收益率型的,就是說好投資期限和收益率,不管保本還是非保本,到期基本都是連本帶收益一起兌付。淨值型產品就不一樣了,就像買基金,每天都要進行估值,賺多了是你的,虧了也是你的,不再有補貼了。相比統保本理財,淨值型理財預期收益率的波動性更高,投資者需要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但收益也可能更高。

通過淨值化的管理,人們都能清楚產品的風險大小,知道自己的收益空間,也將逐步建立起“買者自負”的投資理念。一方面對銀行的投資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在資訊披露更透明的背景下,也要求投資者改變過去的投資習慣。這對於行業發展來說是積極和健康的,有利於市場及其參與者更加成熟。

一家國有行資管部負責人就表示:“銀行理財以低風險客戶居多,所以現在產品形態先慢慢轉成貨幣類產品,這樣客戶也更容易接受。”據觀察,年初至今,各家銀行已經先後推出淨值型理財產品,這或許是未來理財產品發展的方向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