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模具高手“招”來大批名車訂單

潘小航

想瞭解更多人物故事, 請掃二維碼。

《中國製造2025》對我國製造業升級提出了宏偉目標:到2025年, 中國製造業計畫進入工業強國行列。

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時期, 要實現這一目標, 更需要一支擁有現代科技知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技工隊伍。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 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超過1.65億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91萬人, 僅占就業人員總量的6.2%。 隨著我國進入工業強國的時刻表越來越近, 培養“新工匠”成為實現產業跨越的關鍵。 據推算, 到2025年, 中國的產業工人需達到一億人。

在去年年底舉辦的2017年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19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上, “技術藍領”成為中國在全球吸攬的重要對象。

可喜的是,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身為“新工匠”, 他們正在為國家經濟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今日開始, 本報將推出系列“新工匠”報導。

二十年前, 出生在粵北山區貧困家庭的潘小航並沒有想到, 自己會走到模具設計與製造這一行來。 從最初當學徒做模具設計開始, 到走上創業之路、成為全球知名汽車生產企業供應商之一, 並開始涉足新能源汽車製造, 潘小航已經在模具行業幾經沉浮二十年。 從看著這一行業在國內蹣跚起步, 到現在自主創新研發, 形成成熟產業鏈。 潘小航說:“沒有哪一個時刻, 比現在更充滿力量。 ”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杜安娜

做技術出身的企業家, 總是相當嚴謹和勤奮, 潘小航也是這樣, 即便已經創業十多年, 他依然會專注於自己專業領域的學習, 他說:“技術進步才有企業的進步。 ”

兩年前,

潘小航脫離原來的創業團隊, 一人單飛。 “技術就是底氣”, 潘小航在東莞的模具設計和製造公司很快建立起來, 他想要實現自己的技術夢, 比如, 如何讓自己更多地參與到國內製造業新項目中來。

從高級技工到創業成功

儘管如今在模具這一行做得有滋有味, 但潘小航說, 自己的人生規劃是從大學畢業後才開始的。

出生在從化偏遠山區一個貧困家庭的潘小航是家中長子, “讀書是最大的出路”, 潘小航說, 雖然自己學習認真刻苦, 但高考成績卻並不太理想。 當時師範類院校是免學費的, 為了儘早減輕家中負擔, 潘小航一心想著要去師範類院校, 最後填報了廣東技術師範學院。 “第一志願專業是電腦應用, 後來錄取我的是工業模具設計與製造專業,

是我的第二志願。 ”潘小航陰差陽錯地入了模具這一行。

大學期間, 勤奮的潘小航很快脫穎而出, 不僅學習成績領先, 還擔任起班團委書記一職。 1998年, 作為優秀畢業生的潘小航進入一家五金衝壓工廠, “從這裡開始了技術之路”, 潘小航扎扎實實在這家企業做了五年的模具設計。

2000年左右, 正是中國內地模具企業的起步階段, “那時候, 香港和臺灣的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 在內地招收學徒。 ”潘小航說, “正是由於地緣和語言的優勢, 模具行業才會最早在珠三角落地生根。 ”

那時候, 潘小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 依靠手中學習和掌握的技術, 加上創新的工藝, 他認為可以建一個新型的模具設計生產企業。

於是, 2003年, 潘小航索性辭職創業。

事情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順利。 半年之後, 由於資金、資源、經驗不足企業未能繼續開下去, 潘小航的初次創業也以失敗告終。

四年之後, 沉澱已久的潘小航再次出發, 最初, 他“像帶小孩一樣”手把手地操持公司的成立和運轉。 或許有些生不逢時, 潘小航剛跳出來創業, 就遭遇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2009年曾經有兩個月一張訂單都沒有, 日子非常難過, 差一點就又翻了船。 ”潘小航說, “那時公司體量小、人員少、成本不高, 就靠著兩個大客戶的訂單挺過了難關。 ”

2009年底, 基礎行業慢慢恢復過來。 挺過金融危機後, 憑著之前的積累和優質的技術, 潘小航公司的訂單越來越多, 逐漸平穩發展壯大。

重要技術突破“招”來客戶

不過,讓潘小航的公司在業內樹立好口碑的還是一項重要的技術突破帶來的。2014年,他接了賓士Smart從天窗到後尾塑膠線的模具生產訂單。第一批樣品出來後,潘小航卻發現天窗出現變形,尺寸達不到要求。

第一套模具只好報廢。當時工期緊張,如何迅速破局成為潘小航的難題。潘小航仔細研究了每一個環節,與客戶以及多家供應商進行了3次“頭腦風暴”。每次會議結束之後,潘小航都會對每個環節進行全面篩查,最後他終於找到突破口:“通過對材料、模流和資料的分析,我發現導致變形的主要原因,是生產過程中縮水率估算不準確,以及變形的不確定性。”

於是,他馬上進行調整。果然,再經過“診斷”後,第二套模具很快就成功完成。後來,潘小航還對其中一項工藝申請了專利。

2011年,潘小航接到一個外國的訂單,對方要求做一個醫用橡膠產品的模具。“當時只在外國生產,但成本很高,對方想尋求中國的製造企業。”潘小航說,他們的模具最大的特點是範本很薄,平面度要求很高。最小的規格是500mm×500mm×5mm。因為當時國內還沒有一家類似模具企業做過,他記得當時對方走的時候那遲疑的眼神,“一下子激起了我的挑戰欲望。”

“事實證明,光有熱情是不夠的,第一次按照常規製作很快就失敗了。”潘小航說,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一次試驗可以大致看看問題的難點在哪裡。

第二次再下手,潘小航就有的放矢,“主要在於如何控制加工到5mm的範本厚度時,不發生變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原材料出廠規格最薄的厚度都是16mm,通過我們內部檢測分析,我們要求供應商先用切削設備加工成了厚度為8mm的薄板,然後用加工中心銑成5.2mm的厚度,再繼續精細加工。

然而,切割到5.2mm的時候,範本還是發生了變形。“當時所有人都勸我不要再堅持了。”潘小航說,“我的思維和別人不一樣,我覺得我們一定可以。”第二次失敗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個月。是繼續研究還是及時退出減少損失?對於這個問題,當時所有人見他都是搖頭,“車間的工人也是一副放棄的樣子。”然而他心裡想的是:“別人做得出來,我為什麼做不出來?”

後來潘小航又仔細研究,分析如何在保持平整度和精度上做文章。最後他發現在切削過程以及磨床加工時產生應力沒有釋放,還有加工餘量的預留都有要求,同時控制變形。“再加上要用夾具固定,當範本銑到5.2mm時,要把它靜置2天,減少它的應力,再用特殊的夾具夾起來,放在磨床上磨到規定的5mm”。潘小航說,這一次他們成功了,“最後範本平面度控制在0.02mm以內。最後組裝試模成功。外國公司驗收時,都表示非常驚歎,因為國內一些大型的模具企業都做不出來,而我們把它的成本降到了五分之一。”

自此之後,這家外國醫藥公司對他們無比信任和佩服,直到現在一直是他的合作夥伴。

對話:很幸運進入了這一行

廣州日報:目前我們的模具設計和製造在世界工業生產中處於怎樣的水準?

潘小航:現在已經算中上水準。從世界上來看,東莞的製造業是很強的。可以這樣說,要做一樣東西,在其他的地方不一定能做出來,但在東莞就可以很快做出來,如今這裡製造業產業鏈非常成熟。

廣州日報:現在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對個人和企業來說,有什麼影響?

潘小航:我們以前做模具相對比較簡單,近幾年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更傾向於做一些精密的模具。比如,現在的數控設備在精度和效率上比以前要進步了很多。

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如何更好地為中國的製造業專案做貢獻。我現在正準備與母校進行一些校企合作的專案,為公司人才儲備等做準備,未來希望和學校搭建一個實驗室,進行一些技術方面的研發。

廣州日報:對現在高職類學生就業有什麼指點意見?

潘小航:現在中國機會很多,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去選擇工作。當你一旦選定之後,就一定要努力。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前兩年非常重要,選准一個行業,打基礎的時候一定要腳踏實地去學。現在有些人畢業之後會比較浮躁,他們可能會選擇在互聯網、電商行業就業,而不喜歡我們這個行業。

於我而言,我非常幸運地進入到這一行,其實只要有心加上勤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匠心精神在哪個行業都能做出成績。

不過,讓潘小航的公司在業內樹立好口碑的還是一項重要的技術突破帶來的。2014年,他接了賓士Smart從天窗到後尾塑膠線的模具生產訂單。第一批樣品出來後,潘小航卻發現天窗出現變形,尺寸達不到要求。

第一套模具只好報廢。當時工期緊張,如何迅速破局成為潘小航的難題。潘小航仔細研究了每一個環節,與客戶以及多家供應商進行了3次“頭腦風暴”。每次會議結束之後,潘小航都會對每個環節進行全面篩查,最後他終於找到突破口:“通過對材料、模流和資料的分析,我發現導致變形的主要原因,是生產過程中縮水率估算不準確,以及變形的不確定性。”

於是,他馬上進行調整。果然,再經過“診斷”後,第二套模具很快就成功完成。後來,潘小航還對其中一項工藝申請了專利。

2011年,潘小航接到一個外國的訂單,對方要求做一個醫用橡膠產品的模具。“當時只在外國生產,但成本很高,對方想尋求中國的製造企業。”潘小航說,他們的模具最大的特點是範本很薄,平面度要求很高。最小的規格是500mm×500mm×5mm。因為當時國內還沒有一家類似模具企業做過,他記得當時對方走的時候那遲疑的眼神,“一下子激起了我的挑戰欲望。”

“事實證明,光有熱情是不夠的,第一次按照常規製作很快就失敗了。”潘小航說,這也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一次試驗可以大致看看問題的難點在哪裡。

第二次再下手,潘小航就有的放矢,“主要在於如何控制加工到5mm的範本厚度時,不發生變形。”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原材料出廠規格最薄的厚度都是16mm,通過我們內部檢測分析,我們要求供應商先用切削設備加工成了厚度為8mm的薄板,然後用加工中心銑成5.2mm的厚度,再繼續精細加工。

然而,切割到5.2mm的時候,範本還是發生了變形。“當時所有人都勸我不要再堅持了。”潘小航說,“我的思維和別人不一樣,我覺得我們一定可以。”第二次失敗時,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個月。是繼續研究還是及時退出減少損失?對於這個問題,當時所有人見他都是搖頭,“車間的工人也是一副放棄的樣子。”然而他心裡想的是:“別人做得出來,我為什麼做不出來?”

後來潘小航又仔細研究,分析如何在保持平整度和精度上做文章。最後他發現在切削過程以及磨床加工時產生應力沒有釋放,還有加工餘量的預留都有要求,同時控制變形。“再加上要用夾具固定,當範本銑到5.2mm時,要把它靜置2天,減少它的應力,再用特殊的夾具夾起來,放在磨床上磨到規定的5mm”。潘小航說,這一次他們成功了,“最後範本平面度控制在0.02mm以內。最後組裝試模成功。外國公司驗收時,都表示非常驚歎,因為國內一些大型的模具企業都做不出來,而我們把它的成本降到了五分之一。”

自此之後,這家外國醫藥公司對他們無比信任和佩服,直到現在一直是他的合作夥伴。

對話:很幸運進入了這一行

廣州日報:目前我們的模具設計和製造在世界工業生產中處於怎樣的水準?

潘小航:現在已經算中上水準。從世界上來看,東莞的製造業是很強的。可以這樣說,要做一樣東西,在其他的地方不一定能做出來,但在東莞就可以很快做出來,如今這裡製造業產業鏈非常成熟。

廣州日報:現在國家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對個人和企業來說,有什麼影響?

潘小航:我們以前做模具相對比較簡單,近幾年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更傾向於做一些精密的模具。比如,現在的數控設備在精度和效率上比以前要進步了很多。

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如何更好地為中國的製造業專案做貢獻。我現在正準備與母校進行一些校企合作的專案,為公司人才儲備等做準備,未來希望和學校搭建一個實驗室,進行一些技術方面的研發。

廣州日報:對現在高職類學生就業有什麼指點意見?

潘小航:現在中國機會很多,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還是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去選擇工作。當你一旦選定之後,就一定要努力。對於剛畢業的學生來說,前兩年非常重要,選准一個行業,打基礎的時候一定要腳踏實地去學。現在有些人畢業之後會比較浮躁,他們可能會選擇在互聯網、電商行業就業,而不喜歡我們這個行業。

於我而言,我非常幸運地進入到這一行,其實只要有心加上勤奮,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匠心精神在哪個行業都能做出成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