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登上珠峰改變了我的人生

陳鈞鈞

父子在雪山上並肩作戰。

陳鈞鈞原本是一位來自馬鞍山市的普通教師, 年少輕狂的他辭職下海後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 2003年的時候他找到了自己的目標——攀登珠峰。 在近似瘋狂的訓練後, 他於2009年登頂, 並在珠峰經歷了生死一瞬間。 從2012年開始, 他帶著兒子一起, 用四個暑假的時間完成了四次戶外極限挑戰, 並讓兒子在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上迎來了18歲的成人禮。

如今兒子已出國深造,

陳鈞鈞又找回了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他選擇來到廣州進行教育創業, 決心把自己對兒子的這套教育方式推廣開來, 近日, 記者走訪了這位元“苦難教育踐行者”。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蔡淩躍

和記者聊天時, 陳鈞鈞談吐得體, 語速平緩而有力。 如今的他是一位受人尊重的教育工作者, 但他卻說, 自己在2003年之前完全不是這個樣子, “登上珠峰改變了我的人生”。

醒悟 為兒時的夢改變

陳鈞鈞在20世紀60年代出生於安徽省馬鞍山市, 父親是軍人, 耿直剛強, 從小就對他特別嚴厲;母親對他則是嬌生慣養, 以致童年的他十分淘氣, 為此沒少吃苦頭。 父親有一套郵票, 上面印有我國珠峰登山隊員的英姿, “我當時沒事就把那套郵票拿出來欣賞,

對著上面臨摹, 感覺他們就是英雄。 ”登山隊員的英姿, 在陳鈞鈞的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2003年, 年近四十的陳鈞鈞已經結婚生子, 一度沉迷網遊的他體重最高接近90kg, 生活頹廢。 一天, 陳鈞鈞在電視上看到53歲的王石登頂珠穆朗瑪峰, 這對他已經麻木的心產生了極大的衝擊。

關掉電視那一刻, 兒時的記憶瞬間湧上心頭, 曾經抱著郵票一遍遍幻想登頂珠峰的那個自己, 讓現實中已經頹廢不堪的陳鈞鈞無地自容。 “我當時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 都不認識鏡子裡那個人是誰, 最後狠狠地扇了自己一個大耳光。 ”

從那一個晚上起, 陳鈞鈞決定改變自己。 他給自己五年的時間來實現登頂珠峰的夢。 “我當時想,

王石53歲都能登頂珠峰, 我才40歲不到, 為何不能做到?”

陳鈞鈞遺傳了父親“一根筋”的性格, 這讓他吃過不少虧, 但當他認定一件事的時候, 這種性格卻成為他的強大推動力。 接下來的五年中, 他推掉了所有的應酬, 開始減肥, 在體能逐漸變好後, 他開始了耐寒訓練, 那些年裡, 小城裡的人們總能在大冬天裡看到一個穿短褲短袖衫鍛煉的人, 陳鈞鈞儼然成了城裡的一道“風景線”, “當時很多人說我腦袋瓜有病, 但我已經不在乎他們的看法了, 我要為我的夢努力。 ”

作為一個父親, 陳鈞鈞延續了父親的“嚴父”形象, 陳鈞鈞明白, 如果自己不能以身作則, 就無法給兒子陳天成立下好榜樣。 “我一直教育兒子要說話算數, 所以我在2007年的時候就告訴他,

爸爸接下來每天都要去他學校的操場跑10公里, 並讓他監督我。 ”

彼時只有4年級的兒子半信半疑地跟父親的手拉了勾, 並開始每天放學後監督父親跑步, 慢慢地, 陳天成從一個監督者成了參與者, 他開始陪老爸在學校裡跑圈, 此後的兩年裡, 父子倆風雨無阻地每天跑步。 有時練得筋疲力盡回到家, 父子倆會相互按摩, 邊按邊“慘叫”, 幾年的鍛煉下來, 不僅陳鈞鈞體重顯著下降, 體能也變得更好, 在不經意中他已經練就了一副運動健將級的體格。 更重要的是, 父子間的感情也有了質的飛躍。

登頂 “離死亡很近”

2009年, 倔強的陳鈞鈞終於開始挑戰珠峰。 回首當時在珠峰的一幕幕, 陳鈞鈞仍心有餘悸。 2009年5月17日, 陳鈞鈞在極度嚴寒、嚮導走失的情況下成功登頂, 圓了兒時的那個夢。“那時我離天空很近,但也離死亡很近”。陳鈞鈞坦言,作為團隊裡最後一個下撤的隊員,他在下山時內心經歷了種種絕望,“我一個人走在8650米的山脊上,極度缺氧,每跨出一步都感覺要窒息,那時大腦已經不會思考了。”

在數次滑墜遇險後,他終於倒在了雪地上,透骨的涼意遍佈全身,可怕的困意襲來,他感覺自己已經沒有一點力氣了。儘管昏昏欲睡,但陳鈞鈞知道,自己一閉眼,很可能就再也醒不過來了。在他神志模糊的那一刻,腦海裡出現了兒子稚嫩的面孔。“我當時心裡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我死了,兒子要怎麼活?”

一心想要活著下山見到兒子的陳鈞鈞內心又燃起了熊熊烈火,他掙扎著花了整整七個半小時,才走出短短350米的垂直距離。當他終於安全抵達8300米的營地帳篷時,陳鈞鈞無比感慨,“我當時告訴自己,如果這次能活著下山,我一定好好對待兒子,好好對待朋友,好好對待工作。”

克服千難萬險下山後,陳鈞鈞在機場見到了兒子,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不禁淚如雨下,“如果不是兒子,我那次真的就回不來了。”

陪伴 給兒子的成人禮

挑戰珠峰的這次經歷,在圓夢之余,讓陳鈞鈞感受到了生命的卑微,他開始對生命充滿了敬意,“我以前很自負,不懂得感恩,下山後才意識到以前許多事都做錯了,我開始認錯,開始決定好好對待工作,好好培養兒子。”

如何培養兒子?經歷過極限生死挑戰的陳鈞鈞給出的答案是“在路上”,也就是他後來所提倡的“苦難教育”。從兒子14歲開始,他決定每年暑假為兒子安排一次戶外極限之旅,讓兒子在大自然的磨煉中得到成長。

2012年7月,父子一同騎行川藏線。這是陳天成人生中第一次2000餘公里的長途騎行。儘管他還是在讀初二,但陳鈞鈞卻很堅定,“我告訴他,這一趟騎行是他帶著我,而不是我帶著他。而且我還跟他約法三章,從食宿到線路安排都由他定,而且全程不能下車推一步,等我們到拉薩後,把我寫書的稿酬和他的零花錢都捐給當地村裡的孩子們買文具。”

兒子那時正處在叛逆期,但還是被老爸說動了,為了給當地孩子們買文具,他從一開始就鉚足了勁,反倒是陳鈞鈞在路上還經歷了膝蓋半月板損傷,每騎一圈都疼痛難忍。儘管路上兒子也有鬧情緒的時候,但一路望著兒子騎行的背影,陳鈞鈞仍能看到孩子的成長與變化,“我想為他打開人生的一扇窗,同時也是在努力跨越我們之間的代溝。”慢慢地,兒子逐漸愛上了這一次旅程,陳鈞鈞也帶傷追著兒子的背影前行,22天后他們抵達了終點。

在隨後的兩個暑假裡,陳鈞鈞又繼續帶著兒子陳天成,用14天徒步了尼泊爾安娜普爾納大環線,並攀登了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兒子在16歲實現第一次登頂,對於陳鈞鈞來說是莫大的喜悅。在彼此陪伴的無數個條件艱苦的日夜裡,兩人都在逐漸成長,“我們就像是彼此的鏡子,雖然說是我在陪他成長,但其實我自己也在不斷成長。”

經歷三個暑假的“苦難”教育後,兒子像變了個人,主動刪掉了電腦裡的遊戲,全心投入到出國的備考中,到了2016年初,兒子的付出換來了回報,他順利獲取了五所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並最終被美國加州大學電腦系錄取。陳鈞鈞覺得應該送一份禮物給他,而沒有比登山更合適的選擇了。

於是在2016年夏天,父子倆再次結伴啟程,挑戰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儘管最後因為極端天氣的影響大家沒能登頂,兒子陳天成卻能淡然地安撫其他的成人隊員。這讓陳鈞鈞很欣慰,“雪山讓他如今能夠淡然面對挫折,他真的成人了。”

回首 用教育找回初心

在兒子出國深造後,陳鈞鈞開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我通過挑戰珠峰改變了自己,又通過陪伴兒子挑戰極限加強了他的心理韌性。但我覺得這段經歷不應該止步於此。”他開始考慮,如何將這段父子共同成長的經歷分享給更多的家庭,幫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長成長。

陳鈞鈞並沒有回到學校從事教育,他選擇了不一樣的方式,他在雲南策劃了一期家庭成長訓練營,效果很好。去年年底陳鈞鈞正式創業,並將大本營定在了廣州。如今陳鈞鈞也開始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孩子在歷練中成長,“我相信苦難教育對孩子是有好處的,以我的經歷來看,孩子的成長應該在路上實現,而這一路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圓了兒時的那個夢。“那時我離天空很近,但也離死亡很近”。陳鈞鈞坦言,作為團隊裡最後一個下撤的隊員,他在下山時內心經歷了種種絕望,“我一個人走在8650米的山脊上,極度缺氧,每跨出一步都感覺要窒息,那時大腦已經不會思考了。”

在數次滑墜遇險後,他終於倒在了雪地上,透骨的涼意遍佈全身,可怕的困意襲來,他感覺自己已經沒有一點力氣了。儘管昏昏欲睡,但陳鈞鈞知道,自己一閉眼,很可能就再也醒不過來了。在他神志模糊的那一刻,腦海裡出現了兒子稚嫩的面孔。“我當時心裡唯一的想法就是,如果我死了,兒子要怎麼活?”

一心想要活著下山見到兒子的陳鈞鈞內心又燃起了熊熊烈火,他掙扎著花了整整七個半小時,才走出短短350米的垂直距離。當他終於安全抵達8300米的營地帳篷時,陳鈞鈞無比感慨,“我當時告訴自己,如果這次能活著下山,我一定好好對待兒子,好好對待朋友,好好對待工作。”

克服千難萬險下山後,陳鈞鈞在機場見到了兒子,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不禁淚如雨下,“如果不是兒子,我那次真的就回不來了。”

陪伴 給兒子的成人禮

挑戰珠峰的這次經歷,在圓夢之余,讓陳鈞鈞感受到了生命的卑微,他開始對生命充滿了敬意,“我以前很自負,不懂得感恩,下山後才意識到以前許多事都做錯了,我開始認錯,開始決定好好對待工作,好好培養兒子。”

如何培養兒子?經歷過極限生死挑戰的陳鈞鈞給出的答案是“在路上”,也就是他後來所提倡的“苦難教育”。從兒子14歲開始,他決定每年暑假為兒子安排一次戶外極限之旅,讓兒子在大自然的磨煉中得到成長。

2012年7月,父子一同騎行川藏線。這是陳天成人生中第一次2000餘公里的長途騎行。儘管他還是在讀初二,但陳鈞鈞卻很堅定,“我告訴他,這一趟騎行是他帶著我,而不是我帶著他。而且我還跟他約法三章,從食宿到線路安排都由他定,而且全程不能下車推一步,等我們到拉薩後,把我寫書的稿酬和他的零花錢都捐給當地村裡的孩子們買文具。”

兒子那時正處在叛逆期,但還是被老爸說動了,為了給當地孩子們買文具,他從一開始就鉚足了勁,反倒是陳鈞鈞在路上還經歷了膝蓋半月板損傷,每騎一圈都疼痛難忍。儘管路上兒子也有鬧情緒的時候,但一路望著兒子騎行的背影,陳鈞鈞仍能看到孩子的成長與變化,“我想為他打開人生的一扇窗,同時也是在努力跨越我們之間的代溝。”慢慢地,兒子逐漸愛上了這一次旅程,陳鈞鈞也帶傷追著兒子的背影前行,22天后他們抵達了終點。

在隨後的兩個暑假裡,陳鈞鈞又繼續帶著兒子陳天成,用14天徒步了尼泊爾安娜普爾納大環線,並攀登了海拔6168米的雀兒山,兒子在16歲實現第一次登頂,對於陳鈞鈞來說是莫大的喜悅。在彼此陪伴的無數個條件艱苦的日夜裡,兩人都在逐漸成長,“我們就像是彼此的鏡子,雖然說是我在陪他成長,但其實我自己也在不斷成長。”

經歷三個暑假的“苦難”教育後,兒子像變了個人,主動刪掉了電腦裡的遊戲,全心投入到出國的備考中,到了2016年初,兒子的付出換來了回報,他順利獲取了五所美國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並最終被美國加州大學電腦系錄取。陳鈞鈞覺得應該送一份禮物給他,而沒有比登山更合適的選擇了。

於是在2016年夏天,父子倆再次結伴啟程,挑戰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儘管最後因為極端天氣的影響大家沒能登頂,兒子陳天成卻能淡然地安撫其他的成人隊員。這讓陳鈞鈞很欣慰,“雪山讓他如今能夠淡然面對挫折,他真的成人了。”

回首 用教育找回初心

在兒子出國深造後,陳鈞鈞開始思考自己的下一步。“我通過挑戰珠峰改變了自己,又通過陪伴兒子挑戰極限加強了他的心理韌性。但我覺得這段經歷不應該止步於此。”他開始考慮,如何將這段父子共同成長的經歷分享給更多的家庭,幫助更多的孩子和家長成長。

陳鈞鈞並沒有回到學校從事教育,他選擇了不一樣的方式,他在雲南策劃了一期家庭成長訓練營,效果很好。去年年底陳鈞鈞正式創業,並將大本營定在了廣州。如今陳鈞鈞也開始思考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更多的孩子在歷練中成長,“我相信苦難教育對孩子是有好處的,以我的經歷來看,孩子的成長應該在路上實現,而這一路都需要父母的陪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