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子彈可以用於反導

眾所周知, 中子彈是用於進攻作戰的一種特殊的核武器, 但是它還能用於反導導彈技術, 人類很早就對輻射反導進行了探索。 20世紀50年代後期, 蘇聯成功發射了洲際彈道導彈和第一顆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 這表明其擁有了把核武器投擲到美國本土的更有效的運載工具, 這不僅大大提高了蘇聯的世界地位, 而且也對美國構成了嚴重的核威懾。 美國將這視為“在一場比珍珠港事件更重要、更偉大的戰爭中失敗了”。 於是, 美國在此後進行了多次高空核子試驗, 以研究核爆炸產生的射線對導彈的影響,

研究反彈道導彈問題以及研究並解決核彈頭的突防問題。 1958年8月27日至9月6日, 美國在南非開普敦市西南1 800千米的南大西洋海域進行了“阿爾戈斯行動”系列核子試驗, 該試驗由勞倫斯輻射實驗室主導, 具體由美軍TF-88特混艦隊(該艦隊由9艘軍艦組成)在絕密狀態下實施。 “阿爾戈斯行動”共進行了三次核子試驗, 8月27日、8月30日和9月6日, 美軍從“諾頓灣”號驅逐艦(舷號:AVM-1)上先後發射了三枚改裝的X-17A導彈, 該導彈由洛克希德公司製造, 為三級導彈, 長13.1米, 直徑2.31米, 導彈各自搭載一枚當量為1 700噸TNT的W-25核彈頭, 分別在170千米、309千米、794千米的超高空引爆。

“諾頓灣”號驅逐艦是美軍功勳卓著的導彈試驗艦

從“諾頓灣”號驅逐艦甲板上發射的X-17A導彈

核彈在高空爆炸後釋放出巨量的X射線和β射線影響地球大氣層, 在數百英里內造成短時間的帶電粒子雨, 形成了“范阿倫輻射帶”。 這些帶電粒子在地球磁場中運動時, 會造成能量巨大的電磁脈衝, 在任何導體內造成巨大的電流, 以此來損傷甚至摧毀洲際彈道導彈中的電路, 使導彈的引爆系統與制導系統失靈。 此外, 輻射帶也能影響電波與雷達的傳輸, 對近地軌道的航天器也有一定威脅。 這些核子試驗證實了核爆炸所產生的能量輻射、塵埃擴散、自由電子和裂變產物的輻射對於導彈、衛星及其電子元件具有強大的破壞能力。

“范阿倫輻射帶”對導彈的影響示意圖

在反導方面, 中子彈也有著獨特優勢, 它是極好的反導攔截手段。 理想的反導彈核武器應能在本國邊界附近的高空摧毀敵人發射來的導彈核武器, 而對自己國土上的建築設施和人民生命財產基本上不產生破壞與殺傷作用。

這就要求反導彈核武器的衝擊波和熱輻射的破壞作用很小並且產生的放射性沉降物也很少。 只有中子彈才能做到這一點。 1958年夏天, 美國在太平洋約翰斯頓島進行的高空核子試驗中曾研究過用中子輻射破壞彈頭是否比用反彈道導彈的熱效應更加有效, 結果證明確實有效。 由於中、高空的空氣密度小, 空氣極為稀薄, 對中子的衰減能力減弱, 中子可以傳播到相當遠的距離, 故中子彈反導的毀傷距離很大。 中子彈在高空爆炸既能摧毀導彈的核彈頭又能對導彈的電子元器件和線路造成損傷。

中子彈產生的高能中子對來襲核彈頭的破壞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引起來襲導彈內核裝置過早點火,二是中子引起核材料熔化或變形從而使核武器失靈。中子打到來襲彈頭的活性區,由於引起裂變和其本身所攜帶的大量能量,可使活性區的溫度升高很多,從而使核材料熔化,致使彈頭不能爆炸。

反導示意圖,左邊為來襲導彈,右邊為反導導彈及雷達設施

一是引起來襲導彈內核裝置過早點火,二是中子引起核材料熔化或變形從而使核武器失靈。中子打到來襲彈頭的活性區,由於引起裂變和其本身所攜帶的大量能量,可使活性區的溫度升高很多,從而使核材料熔化,致使彈頭不能爆炸。

反導示意圖,左邊為來襲導彈,右邊為反導導彈及雷達設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