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細心,我們的“傳家寶”

中央電視臺新做一檔節目《謝謝了, 我的家》, 談家庭文化傳承。 有人說革命家風, 有人談愛國精神, 有人講勤儉治家, 有人論博愛之心。 我用兩個字概括父親對我的家教, 那就是細心。

父親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 有幾件事給我留下難忘的印象:一是我的一周歲照片, 他用毛筆在照片背面寫著:“永烈周歲紀念, 三、農七、二六。 ”這三是指民國三十年, 即1941年, 而後面的日期特地注明是農曆。 我的農曆生日是七月二十七日, 而他帶著我在七月二十六日去照相館拍攝周歲紀念照片, 真是365天一天也不差!

二是他保存了我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的成績單,

總共達39張(內中還有期中考成績單)。 其中第一張是“民國三十四年”, 即1945年, 5歲的我兩門不及格, 讀書(即語文)40分, 作文40分。 他還保存了我11歲向報社投稿時, 報社寫給“葉永烈小朋友”的信、信封以及當時發表我的詩的報紙。 在我成人之後, 才全部“移交”給我, 得以保存至今。

三是我考上北京大學之後, 他給我寫信, 信封上寫“北京市 北京大學 第十一齋 第一百十一室 葉永烈君親啟”, 下方寫著家裡的位址以及他的全名, 還寫著“19××年×月×日發”。 他見到我的信封上只寫“北京大學葉寄”, 便在信中強調:“你今後寫信封必須將受信人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詳詳細細寫出。 ”從那以後, 我寫信也像他那樣“詳詳細細”。

四是父親故後, 我看到他的日記, 每天總是寫著西曆月日, 星期幾, 農曆月日, 天氣, 氣溫, 如196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農曆十月十三, 天氣陰, 有細雨, 溫15。 ”溫15, 即氣溫為15攝氏度。 天天這麼寫, 一天不漏。

我原本是個粗心大意的孩子, 尤其是缺乏耐心。 小時候我喜歡畫畫, 跟一位發小居然在家裡辦了個畫刊——把畫貼在臥室的牆上。 父親見了, 就帶我到他的朋友、畫家王知毫先生那裡拜師。 王先生是工筆畫家, 教我畫松鼠, 一筆筆劃那成百上千根松鼠毛, 而松鼠又趴在松樹上, 又要畫不計其數的松針。 我沒有那樣的耐心, 就打退堂鼓了。 其實, 細心的基礎是耐心。 只有不厭其煩的人, 才可能細心。

細心, 還必須養成條理的習慣。 小時候我隨手亂放東西, 找一篇作文往往要翻遍書包和書桌抽斗。

我見到父親的書桌上有一個許多格子的木架, 分門別類放著各種文具和檔, 整整齊齊, 他的抽屜裡的文件也都分門別類, 井井有條。

父親言傳身教, 使家中的孩子也成了細心的人。 我的姐姐保存了父親數十年寫給她的諸多信件, 而在老家的弟弟則在父母故後保存了家庭珍貴老照片以及種種家庭檔案, 包括父母結婚證書、獎狀等等。 對於我這個做文字工作的人來說, 細心更使我受益無窮。

比如, 永久保存採訪照片是一件重要的事。 早年的照片是用膠片拍攝, 我買了十幾本集郵冊, 專門用來插放底片, 並在冊頁上寫明底片內容、拍攝日期, 便於尋找。 我還買了日期戳, 蓋在照片背面,

以標明拍攝日期。

如今改用數碼相機, 則把數碼照片分門別類存入電腦中不同的資料夾, 資料夾上寫明拍攝內容、地點以及日期, 重要的照片則逐張在檔案名上也如此標明。 每次出差回來, 要花很多時間細心地做好照片的這些“標明”工作, 有的合影要寫上左為誰, 右為某人。 雖說很費事, 需要足夠的耐心, 但是形成了龐大的十幾萬張的照片庫之後, 出書時要配什麼照片只要搜索一下, 如同探囊取物, 那時候就深感細心帶來的方便。

我的藏書日漸增多到數萬冊。 我的書信、作品的手稿、檔案以及電腦檔也堆積如山。 所幸養成了有條有理的習慣, 多而不亂。 我的書分類保存於四十多個書櫃, 書信、手稿、檔案分存於三十多個鐵皮檔案箱,

至於電腦檔則分存於三個大容量移動硬碟, 還刻在上百張光碟上。 有一回我出差廣州, 珠江電影廠需要我幾年前發表的小說, 我打電話到上海, 妻很快就按照我的提示在書櫃第幾格找到並用快遞寄往廣州。

其實, 對於任何人、任何工作, 細心是永遠需要的。 細心、耐心、精心, 三“心”高照, 一絲不苟, 心細如發, 以工匠精神做事, 是成功的秘訣。

(葉永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