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東坡雕像, 前後背了百來遍也沒記住。 正好當天有賊入戶, 賊就躲在他床下, 想等著他睡著了下手。 沒想到等來等去他也背不完書, 也不睡覺。 賊實在忍無可忍, 跳出來罵他:你這麼笨, 還讀什麼書?我在床底下都聽會了。 說完把他背的那幾首詩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揚長而去。 如此“笨拙”的曾國藩後來憑藉苦讀也成才了。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蘇東坡也用這招
按照現在科學的說法,
蘇東坡在11歲左右時, 就已經在專門的學校裡認真為科舉考試準備了。 準備考試, 熟讀經史詩文是必須的, 而且通常都要背下來。 老師為了讓學生達到極為熟練的程度, 要求同學們在課堂上背著老師站立誦書, 以防他們偷看老師鋪在桌子上的文章。 這種背誦並不是記住大意、要點就可以過關, 必須整篇背下, 文字、措辭, 都不可忽略。 由於那個時候的書籍是豎排版, 沒有標點, 學生還得自己標點文字。
所謂“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很多最努力苦讀的學生, 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 蘇東坡也幹過這樣的事兒。 這種方法非常痛苦, 費時費力, 但如果結合自己平時的心得思考, 的確是強化記憶的一種好方法。 我們今天讀蘇東坡的詩文, 感覺他旁徵博引, 對各種典故信手拈來。 這些功夫都不是白給的, 是一點點熬出來的。
廣東鄉賢, 中國民俗學的開創者鐘敬文先生小學時就誦讀《唐人萬首絕句》, 出行時也必備此書, 睡眠前放置枕邊, 有空暇就讀。 魯迅幼年就能背誦《綱鑒》, 之後的求學過程中也經常是整本書地背誦。 這就是不斷地對大腦負責記憶的部分進行刺激。 好比要練肌肉必須去健身房認真舉鐵,
今天我們讀的《尚書》, 裡面有28篇就是老書生伏生背下來的。 當時漢文帝派重臣晁錯親自到山東去尋訪已經90多歲的伏生, 親筆記下他的口述。 你看, 在當時醫療水準相對落後, 人們的平均壽命還比較短的時候, 伏生可以享有90多歲的高齡, 這會不會和他勤於用腦, 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的勁頭有關呢?其實, 在某些方面, 大腦功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善。 有人提出“晶態智力”的概念, 也即人們後天習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 心理學家一般認為“晶態智力”在人的成長階段都處於穩定上升的趨勢, 直到六七十歲時才達到峰值。
背幾十萬字的目的
其實為了“啟發”而非“注入”
有些人說了:現在搜尋引擎那麼強大,
以前, 古人背書的量是相當大的, 僅以應付科舉考試必備的要求而言, 就要背下《十三經》。 《十三經》裡, 《周易》24207字, 《尚書》25800字, 《毛詩》39224字, 《周禮》45806字, 《儀禮》56115字, 《禮記》99020字, 《左傳》196845字, 《公羊傳》44075字, 《谷梁傳》41512字, 《論語》13700字, 《孝經》1903字, 《爾雅》13113字, 《孟子》34685字, 《大學》1753字, 《中庸》3568字, 共計641326字。 但背書的目的, 不在為背誦而背誦, 而在於將之內化為自己知識積累的一部分, 需要的時候自然信手拈來。 五六歲的小孩兒背古詩, 背經書, 能理解嗎?顯然不能。 但他們記下的每一個字詞, 日後隨著生活閱歷的增長, 逐漸由外延而及內涵, 自然生髮出自己的理解, 熔煉為自己知識素養的精華。好比喝陳年老酒,最初嘗試的時候只覺辣喉,漸漸地才能識別出層次、韻味。更重要的是,這種認真去背每一首詩,每一篇文的過程,培養的是一種認真精神,不斷積累,積少成多,能使我們形成專注的習慣。
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傳統教育的啟蒙階段,是非常輕鬆愉快的,是使兒童們在歌唱舞蹈的氣氛中,達到文化教育的水準。古人所說“弦歌不絕”,就是這種境界。現在採用的古書,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智識”的結晶,兒童不用絞盡腦汁,自然而然地進入記憶,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這種啟發式而非“注入”式的教育法,才是古人要求“背誦”核心的要義。顯然,它對今天的教育也一樣適用。
熔煉為自己知識素養的精華。好比喝陳年老酒,最初嘗試的時候只覺辣喉,漸漸地才能識別出層次、韻味。更重要的是,這種認真去背每一首詩,每一篇文的過程,培養的是一種認真精神,不斷積累,積少成多,能使我們形成專注的習慣。南懷瑾先生曾經說過,傳統教育的啟蒙階段,是非常輕鬆愉快的,是使兒童們在歌唱舞蹈的氣氛中,達到文化教育的水準。古人所說“弦歌不絕”,就是這種境界。現在採用的古書,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智識”的結晶,兒童不用絞盡腦汁,自然而然地進入記憶,一生到老也不容易忘掉。這種啟發式而非“注入”式的教育法,才是古人要求“背誦”核心的要義。顯然,它對今天的教育也一樣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