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公園裡玩耍的孩子們。

清明前後, 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時節。

白雲山思園樹葬。

艾糍
每年4月5日前後, 清明節如期而至, 此時草木回青, 萬物萌發。 古往今來, 清明時節, 人們都會祭祖, 也相約踏青, 更適時開展農事春耕。 在嶺南地區, 廣府人家也在清明時節祭祖思親、踏青插柳,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葉碧君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憂子 統籌、策劃/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嵇沈玲
傳統:
從唐朝起 清明成為民間傳統節日
清明節起源歷史悠久, 相傳由春秋晉文公和忠臣介子推的故事演變而來。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介紹, 春秋時期, 晉國發生內亂, 太子申生被晉獻公的寵妃驪姬陷害致死, 公子重耳逃亡。 有次餓暈過去, 跟隨的忠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 混合野菜煮成湯, 給重耳充饑。
十多年後, 重耳回到晉國,
在傳統時節中, 清明因其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加上擁有2500多年歷史, 在人們心中擁有獨特地位。 古往今來, 清明與特定的物候變化、時令順序密切相關。 西漢時期《淮南子·天文訓》說:“春分後十五日, 鬥指乙, 則清明風至。 ” 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述:“三月節,
同時, 又因該時節氣溫變暖, 降雨增多, 適合春耕春種, 被列為入春後的重要節氣之一, 指導古人適時安排農事。 民間有農諺呼應曰:“清明穀雨兩相連, 浸種耕田莫遲延”“清明前後, 點瓜種豆”“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等。
從唐朝開始, 清明成為民間傳統節日, 先後形成了掃墓、踏青、插柳、蹴鞠、拔河、鬥雞、放風箏、打秋千等民間風俗, 並流傳下相關詩句。 高翥述詩:“南北山頭多墓田, 清明祭掃各紛然。 ”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記述:“梨花風起正清明, 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 萬株楊柳屬流鶯。 ”而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寫有:“蹴鞠屢過飛鳥上, 秋千競出垂楊裡。”說的正是清明時節,梨花盛開,楊柳飄絮,遊人或爭相出城賞春,或登山祭祖、玩蹴鞠、秋千等歡度節日。
如今,清明被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祭祖、踏青習俗仍十分盛行。
祭祖:慎終追遠是主調 文化內核推陳出新
在廣府地區,人們極其重視清明節,過往的清明祭祖一般分為上山掃墓和祠堂祭拜兩種形式。此外,廣州人亦有“行正清”的習慣,即選擇在清明節當天上山掃墓,與有郊遊含義的“踏青”相區分。
一般而言,傳統的清明祭品有“四大件”:燒豬或燒肉、甘蔗等水果、發糕麵點和紙錢元寶,以及一定量的茶酒等。據《南漵風情——海珠民間風俗》記述,每樣祭品都有特別的象徵含義,如外皮酥脆金黃的燒豬寓意“紅皮赤壯”、身體健康;甘蔗外形有“節”,節節相連則寓意漸入佳境;發糕麵點在發酵過程中不斷膨脹,有大展宏圖的意頭。
傳統的上山掃墓也有較為考究的步驟:掃墓當天,人們攜帶酒食果品到祖先墓地,若祭拜的祖先不止一位,應按照長幼之序依次拜祭;其次,由於過去採用山林土葬,山崗植物生長茂盛,祭拜前必須修剪墓前野草;清理後,再將祭品供奉在墓前,挖出新草皮將紙寶壓在墓頂,然後點燭燃香,對先人行跪拜或鞠躬禮,並分食甘蔗、發糕等,最後按參與祭拜的家庭戶數分配豬肉。
家住白雲區近郊的文叔回憶說,20世紀70年代前後,清明節被視作極其重要的節日,大多數人選擇“正清”上山掃墓,祭祖後才能正式開始春耕春種。在文叔的記憶中,清明一周前,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清明祭品,大戶人家購置70至80斤重的中豬,用黃泥包裹,再用炭火薪柴燒至赤紅;而一般人家會準備燒肉,再加上甘蔗、甜包子等作祭品。
文叔介紹,午飯後,祭品被逐一盛好打包,放進竹籮,再由家族新婚的男丁負責挑上山,其他男丁則帶鋤頭鐮刀清理墳前野草,再挖出3塊草皮分別放在墓頂、墓旁和墓後,稱為“打草皮”。“‘草皮’其實是連著新土的綠植,過去我們用墓上有無新土來判斷墓主有無子孫。”
“從土葬到火葬,到現在興起的樹葬,殯葬觀念越來越綠色環保了。”文叔說,自他懂事以來,先後經歷親人土葬和火葬,從上墳拜山,到現在的墓園祭拜,喪葬活動逐漸從簡節約。部分市民已開始用鮮花、水果和簡單的葷菜代替傳統的祭祀“四大件”。
民俗:踏青出遊 門前插柳
踏青,又名“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自唐朝起,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不忘到明媚春光中馳馬遠足,感受草木回青的蓬勃生機。如杜甫曾揮筆“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寫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如今,清明祭祖與踏青相結合的做法依舊盛行。不少“60後”“70後”的市民認為,過去清明掃墓往往需要“攀山越嶺”,相當於在郊外踏青。“90後”的小蘇自小跟著家人在清明期間登山踏青。“一般選擇週末踏青,和家人朋友登白雲山或大夫山。”在小蘇看來,清明時節正是萬物生長的階段,在山林遠足既能呼吸新鮮空氣,也能鍛煉身體。
有趣的是,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老一輩人還有著“清明不出遊”的觀念,與年青一代也趁著清明假期出遊的態度截然不同。
對此,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認為,清明法定假期的初衷是提醒和鼓勵人們回鄉祭祖,在特定節日裡敬畏祖先、緬懷先烈,弘揚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的優良民族傳統。因此,他建議人們優先利用清明假期開展祭祖活動,其次才是出遊放鬆,避免本末倒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朝,我國便有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習俗。相傳唐高宗於三月三日游春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後來,老百姓將戴柳圈演化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戶戶將柳枝插在井邊和門楣上,認為能趨吉避災。此外,關於插柳、戴柳的來源,也有說法是為了紀念農事祖師神農氏或春秋忠臣介子推。
古人認為把柳枝插在屋簷下,可以預報天氣,農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八旬的曹婆婆回憶說,自她懂事以來,每逢清明前數天,家家戶戶都會到河邊或魚塘邊採摘柳枝,也有的農民摘自家種植的柳枝到集市上售賣。“插在門窗上,等到柳枝凋謝才會取下來。”“90後”小楊也遵循著清明插柳的習俗。她說,清明節前她都要去市場買一捆柳枝,分別插在門、窗和防盜網上,一個月後才取下。
飲食
廣府地區愛吃“清明四味”
據書籍《南漵風情——海珠民間風俗》記述,清明自古以來就蘊含著寒食文化,雖然寒食節日漸遠去,但精華仍保留在廣府的民間清明食俗中。其中,乳豬、清明蕎、甘蔗和艾糍四種傳統食品在清明節最為常吃,被稱為“清明四味”。
乳豬
在廣府地區,豬是清明節的祭祖重頭戲和應節食物。廣東人喜歡用烤乳豬祭拜先人,祭祖後再以家庭為單位分適量的豬肉,剩餘部分則用作當晚的聚餐菜肴,古時有“太公分豬肉”的說法,指的是古時家族祭祖結束後,用作祭品的中豬會分發給每位上山祭祖的男丁,寓意應祖先之命,蔭及子孫。
清明蕎
在很多廣州人看來,完成祭拜並分了豬肉後,仍不算完成清明祭祖的“任務”,市民會將豬肉帶回家或帶到酒樓,配上清明時蔬製作“燒肉炒蕎菜”或“乳豬炒蕎菜”。
其實,清明食用蕎菜也符合廣州人“不時不食”的飲食習慣。蕎菜分為菜蕎和頭蕎,菜蕎鱗莖嫩細,又名為清明蕎,常用來炒叉燒或雞蛋;頭蕎鱗莖粗大,專門用來製作酸酸甜甜的餐前小吃。而清明時節出產的蕎菜,莖白脆爽無渣,纖維細嫩,經常食用可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海珠區的湯女士告訴記者,她家不僅吃蕎菜應節,還會用蕎菜祭拜祖先。“‘蕎’粵語諧音‘轎’,聽老人家提及是寓意祖先能吃好住好,坐八人大轎出入,進而福蔭後人。”
甘蔗
清明節吃甘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又因為甘蔗有“頭尾”之分,且節節相連,寄託著家族不斷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的期盼。凡參與“行清”的家庭成員,祭拜結束後都會吃上一節爽甜的清明甘蔗。“從頭吃到尾,沒吃完是不能扔掉的。” 95後的小陳說,從小她爸媽就這樣教導,據說把甘蔗吃好,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老廣”文叔介紹,用作拜祭的甘蔗需要經過特別處理,斜切成段,並保留蔗頭蔗尾,“過去有在墳地種甘蔗的習慣,保留的蔗頭蔗尾會在祭拜後插進泥中,讓其自由發芽生長。”
艾糍
《話說我們的節日》一書提及,清明時節,艾草生長旺盛,分佈各地的客家人會利用鮮嫩的艾草製作艾團或艾飯等特色小吃,據說有趨吉辟邪、活血去風,健脾消滯等功效。
住在白雲區太和鎮的芳姐是客家人,祖上三輩早年間從梅州來到廣州謀生。芳姐雖已紮根廣州,但依舊保留客家習俗。每年清明,芳姐都用艾草做糍粑。“加入花生、黃豆或紅糖作餡料,蒸煮時在艾糍下麵鋪上橄欖葉,讓艾糍混合欖葉和艾草的甘香味。”芳姐介紹,由於用料和做法不同,每家的艾糍風味也各有千秋。
秋千競出垂楊裡。”說的正是清明時節,梨花盛開,楊柳飄絮,遊人或爭相出城賞春,或登山祭祖、玩蹴鞠、秋千等歡度節日。如今,清明被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祭祖、踏青習俗仍十分盛行。
祭祖:慎終追遠是主調 文化內核推陳出新
在廣府地區,人們極其重視清明節,過往的清明祭祖一般分為上山掃墓和祠堂祭拜兩種形式。此外,廣州人亦有“行正清”的習慣,即選擇在清明節當天上山掃墓,與有郊遊含義的“踏青”相區分。
一般而言,傳統的清明祭品有“四大件”:燒豬或燒肉、甘蔗等水果、發糕麵點和紙錢元寶,以及一定量的茶酒等。據《南漵風情——海珠民間風俗》記述,每樣祭品都有特別的象徵含義,如外皮酥脆金黃的燒豬寓意“紅皮赤壯”、身體健康;甘蔗外形有“節”,節節相連則寓意漸入佳境;發糕麵點在發酵過程中不斷膨脹,有大展宏圖的意頭。
傳統的上山掃墓也有較為考究的步驟:掃墓當天,人們攜帶酒食果品到祖先墓地,若祭拜的祖先不止一位,應按照長幼之序依次拜祭;其次,由於過去採用山林土葬,山崗植物生長茂盛,祭拜前必須修剪墓前野草;清理後,再將祭品供奉在墓前,挖出新草皮將紙寶壓在墓頂,然後點燭燃香,對先人行跪拜或鞠躬禮,並分食甘蔗、發糕等,最後按參與祭拜的家庭戶數分配豬肉。
家住白雲區近郊的文叔回憶說,20世紀70年代前後,清明節被視作極其重要的節日,大多數人選擇“正清”上山掃墓,祭祖後才能正式開始春耕春種。在文叔的記憶中,清明一周前,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清明祭品,大戶人家購置70至80斤重的中豬,用黃泥包裹,再用炭火薪柴燒至赤紅;而一般人家會準備燒肉,再加上甘蔗、甜包子等作祭品。
文叔介紹,午飯後,祭品被逐一盛好打包,放進竹籮,再由家族新婚的男丁負責挑上山,其他男丁則帶鋤頭鐮刀清理墳前野草,再挖出3塊草皮分別放在墓頂、墓旁和墓後,稱為“打草皮”。“‘草皮’其實是連著新土的綠植,過去我們用墓上有無新土來判斷墓主有無子孫。”
“從土葬到火葬,到現在興起的樹葬,殯葬觀念越來越綠色環保了。”文叔說,自他懂事以來,先後經歷親人土葬和火葬,從上墳拜山,到現在的墓園祭拜,喪葬活動逐漸從簡節約。部分市民已開始用鮮花、水果和簡單的葷菜代替傳統的祭祀“四大件”。
民俗:踏青出遊 門前插柳
踏青,又名“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自唐朝起,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不忘到明媚春光中馳馬遠足,感受草木回青的蓬勃生機。如杜甫曾揮筆“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寫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如今,清明祭祖與踏青相結合的做法依舊盛行。不少“60後”“70後”的市民認為,過去清明掃墓往往需要“攀山越嶺”,相當於在郊外踏青。“90後”的小蘇自小跟著家人在清明期間登山踏青。“一般選擇週末踏青,和家人朋友登白雲山或大夫山。”在小蘇看來,清明時節正是萬物生長的階段,在山林遠足既能呼吸新鮮空氣,也能鍛煉身體。
有趣的是,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老一輩人還有著“清明不出遊”的觀念,與年青一代也趁著清明假期出遊的態度截然不同。
對此,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認為,清明法定假期的初衷是提醒和鼓勵人們回鄉祭祖,在特定節日裡敬畏祖先、緬懷先烈,弘揚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的優良民族傳統。因此,他建議人們優先利用清明假期開展祭祖活動,其次才是出遊放鬆,避免本末倒置。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唐朝,我國便有清明插柳、折柳、戴柳的習俗。相傳唐高宗於三月三日游春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後來,老百姓將戴柳圈演化為插柳,每逢清明,家家戶戶將柳枝插在井邊和門楣上,認為能趨吉避災。此外,關於插柳、戴柳的來源,也有說法是為了紀念農事祖師神農氏或春秋忠臣介子推。
古人認為把柳枝插在屋簷下,可以預報天氣,農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八旬的曹婆婆回憶說,自她懂事以來,每逢清明前數天,家家戶戶都會到河邊或魚塘邊採摘柳枝,也有的農民摘自家種植的柳枝到集市上售賣。“插在門窗上,等到柳枝凋謝才會取下來。”“90後”小楊也遵循著清明插柳的習俗。她說,清明節前她都要去市場買一捆柳枝,分別插在門、窗和防盜網上,一個月後才取下。
飲食
廣府地區愛吃“清明四味”
據書籍《南漵風情——海珠民間風俗》記述,清明自古以來就蘊含著寒食文化,雖然寒食節日漸遠去,但精華仍保留在廣府的民間清明食俗中。其中,乳豬、清明蕎、甘蔗和艾糍四種傳統食品在清明節最為常吃,被稱為“清明四味”。
乳豬
在廣府地區,豬是清明節的祭祖重頭戲和應節食物。廣東人喜歡用烤乳豬祭拜先人,祭祖後再以家庭為單位分適量的豬肉,剩餘部分則用作當晚的聚餐菜肴,古時有“太公分豬肉”的說法,指的是古時家族祭祖結束後,用作祭品的中豬會分發給每位上山祭祖的男丁,寓意應祖先之命,蔭及子孫。
清明蕎
在很多廣州人看來,完成祭拜並分了豬肉後,仍不算完成清明祭祖的“任務”,市民會將豬肉帶回家或帶到酒樓,配上清明時蔬製作“燒肉炒蕎菜”或“乳豬炒蕎菜”。
其實,清明食用蕎菜也符合廣州人“不時不食”的飲食習慣。蕎菜分為菜蕎和頭蕎,菜蕎鱗莖嫩細,又名為清明蕎,常用來炒叉燒或雞蛋;頭蕎鱗莖粗大,專門用來製作酸酸甜甜的餐前小吃。而清明時節出產的蕎菜,莖白脆爽無渣,纖維細嫩,經常食用可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海珠區的湯女士告訴記者,她家不僅吃蕎菜應節,還會用蕎菜祭拜祖先。“‘蕎’粵語諧音‘轎’,聽老人家提及是寓意祖先能吃好住好,坐八人大轎出入,進而福蔭後人。”
甘蔗
清明節吃甘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又因為甘蔗有“頭尾”之分,且節節相連,寄託著家族不斷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的期盼。凡參與“行清”的家庭成員,祭拜結束後都會吃上一節爽甜的清明甘蔗。“從頭吃到尾,沒吃完是不能扔掉的。” 95後的小陳說,從小她爸媽就這樣教導,據說把甘蔗吃好,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老廣”文叔介紹,用作拜祭的甘蔗需要經過特別處理,斜切成段,並保留蔗頭蔗尾,“過去有在墳地種甘蔗的習慣,保留的蔗頭蔗尾會在祭拜後插進泥中,讓其自由發芽生長。”
艾糍
《話說我們的節日》一書提及,清明時節,艾草生長旺盛,分佈各地的客家人會利用鮮嫩的艾草製作艾團或艾飯等特色小吃,據說有趨吉辟邪、活血去風,健脾消滯等功效。
住在白雲區太和鎮的芳姐是客家人,祖上三輩早年間從梅州來到廣州謀生。芳姐雖已紮根廣州,但依舊保留客家習俗。每年清明,芳姐都用艾草做糍粑。“加入花生、黃豆或紅糖作餡料,蒸煮時在艾糍下麵鋪上橄欖葉,讓艾糍混合欖葉和艾草的甘香味。”芳姐介紹,由於用料和做法不同,每家的艾糍風味也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