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時隔17年《流星花園》又火了,那些年的臺灣偶像劇你看過幾部?

沒想到時隔17年, 《流星花園》還能再火一把。

4月16日, 高清修復版《流星花園》在騰訊視頻重新上線, 不到一周播放量就突破了2億大關。

與17年前備受追捧的狀況有所不同, 如今的大部分流量都是在為逝去的青春買單。 畢竟如今看來, 這部臺灣偶像劇的開山鼻祖中二羞恥到不忍直視, 連大s都要官方吐槽杉菜綠茶。

重溫這部17年前的偶像劇, 不少網友發現處處是寶藏, 簡直找到了生活的快樂源泉。

這劇當時到底有多火, 經歷過的人自然知道。

當年, 《流星花園》以最高收視6.99%刷新臺灣電視劇收視紀錄。

而在大陸, 當時《流星花園》遭禁播, 在互聯網還沒有這麼發達的時代, 不少人買碟看, 網吧通宵看, 聽別人講腦補著看, 總之想盡辦法也要看(以學生居多)。

大街小巷都放著《流星雨》《情非得已》, 每個人都會唱幾句。 當時的周邊產品更是多到不計其數, 從貼紙、海報、筆記本到衣服、鞋,

印著流星花園的殺馬特鄉村非主流T恤曾一統學校“時尚圈”。

《流星花園》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紅了”這麼簡單, 而是開啟了“臺灣偶像劇”產業的黃金時代。

自此之後, 臺灣偶像劇迅猛發展, 相繼推出《土司之吻》、《薰衣草》、《情定愛情海》等一系列偶像劇。

2004年郭品超、安以軒飾演的《鬥魚》, 周渝民、徐熙媛飾演的《戰神》;2005年,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2006年,“惡”系列偶像劇楊丞琳、賀軍翔飾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飾演的《惡作劇之吻》更是捧紅了曾經的一眾偶像劇男神女神。

如今看來,都很羞恥……

那幾年,臺灣偶像劇也在大陸各大電視臺霸了屏。

進入2011年,一切都變了。

資料顯示,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引進臺灣電視劇16.3部,占所有引進劇的 19.7%。2009年,引進數量達到峰值,總計33部,但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僅剩3部。

大家能想起來最後看的一部台劇,不出意外應該是《我可能不會愛你》。這是臺灣偶像劇最後一次在大陸引起廣泛反響。

2012年臺灣金鐘獎上,《我可能不會愛你》一口氣攬下七項大獎,雖然拿獎破了紀錄,但是讓人高興不起來,因為沒有激烈廝殺,沒有佳作迭出,沒有左右為難,更沒有爆冷門。

當年金鐘獎的另一個側面更能看出臺灣電視劇的慘澹現狀,原本臺灣電視界最大的盛宴,變成了五個半小時的秀場。星光慘澹,只有屈指可數的明星撐場;吳奇隆成為當晚壓軸大咖,衣錦還鄉的模樣更讓人唏噓——“四爺”可是在內地憑藉《步步驚心》翻紅的。

7年又過去了。

與臺灣電視劇一同衰落的,還有臺灣的綜藝節目。

2012年《我猜》停播,2015年11月,與小S主持《康熙來了》將近12年的蔡康永,在臉書上宣佈確定向節目道別,臺灣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停播。

可以說,臺灣綜藝就此落幕。

與此同時,大陸的電視劇和綜藝在臺灣逆襲。不少臺灣民眾為專門買了大陸的電視盒子,追起了大陸的熱門電視劇和綜藝。

究其原因,錢恐怕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

沒錢就沒人才也就沒創意,沒創意又導致收視不佳,賺不了錢挽留不了人才,由此進入惡性循環。

之前康熙來了單集製作50萬新臺幣,已經是臺灣最貴的水準。而大陸綜藝節目相對製作精良,捨得砸錢。

比如《我是歌手》第一季,每期的製作費為500萬,一共13期,也就是6500萬,再加上前期一次性投入的舞美、燈光、音響等硬成本,第一季的總投入大概在8000萬。不少港臺歌手為著芒果台所謂“最好的音響設備,最好的燈光舞美”而出山。

電視劇亦是如此,據臺灣旺報報導,大陸電視劇的拍攝成本,已經突破每集新臺幣2000萬的大關,台劇的拍攝成本卻是反向發展,下探到每集新臺幣100萬,而且產量越來越小。

在大陸高片酬的吸引下,臺灣演員紛紛北上開拓大陸市場,許多幕後製作團隊也選擇“登陸”。

比如,就是在《流星花園》中出道走紅的周渝民,前段時間憑藉大陸網劇《烈火如歌》重新翻紅。雖然依然是偶像劇。

前段時間,大陸送出惠台大禮包,其中有幾條是針對影視行業提出的具體政策,比如將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收取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

這些政策對於臺灣電視劇市場來說,是重大利好消息。

希望臺灣業者抓住機會,但如果繼續自我設限,臺灣要擔心的恐怕不是影視產業的創作自由被限制,而是影視產業的消亡。

周渝民、徐熙媛飾演的《戰神》;2005年,陳喬恩、明道主演的《王子變青蛙》;2006年,“惡”系列偶像劇楊丞琳、賀軍翔飾演的《惡魔在身邊》,鄭元暢、林依晨飾演的《惡作劇之吻》更是捧紅了曾經的一眾偶像劇男神女神。

如今看來,都很羞恥……

那幾年,臺灣偶像劇也在大陸各大電視臺霸了屏。

進入2011年,一切都變了。

資料顯示,從2004年至2013年10年間,平均每年引進臺灣電視劇16.3部,占所有引進劇的 19.7%。2009年,引進數量達到峰值,總計33部,但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僅剩3部。

大家能想起來最後看的一部台劇,不出意外應該是《我可能不會愛你》。這是臺灣偶像劇最後一次在大陸引起廣泛反響。

2012年臺灣金鐘獎上,《我可能不會愛你》一口氣攬下七項大獎,雖然拿獎破了紀錄,但是讓人高興不起來,因為沒有激烈廝殺,沒有佳作迭出,沒有左右為難,更沒有爆冷門。

當年金鐘獎的另一個側面更能看出臺灣電視劇的慘澹現狀,原本臺灣電視界最大的盛宴,變成了五個半小時的秀場。星光慘澹,只有屈指可數的明星撐場;吳奇隆成為當晚壓軸大咖,衣錦還鄉的模樣更讓人唏噓——“四爺”可是在內地憑藉《步步驚心》翻紅的。

7年又過去了。

與臺灣電視劇一同衰落的,還有臺灣的綜藝節目。

2012年《我猜》停播,2015年11月,與小S主持《康熙來了》將近12年的蔡康永,在臉書上宣佈確定向節目道別,臺灣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停播。

可以說,臺灣綜藝就此落幕。

與此同時,大陸的電視劇和綜藝在臺灣逆襲。不少臺灣民眾為專門買了大陸的電視盒子,追起了大陸的熱門電視劇和綜藝。

究其原因,錢恐怕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

沒錢就沒人才也就沒創意,沒創意又導致收視不佳,賺不了錢挽留不了人才,由此進入惡性循環。

之前康熙來了單集製作50萬新臺幣,已經是臺灣最貴的水準。而大陸綜藝節目相對製作精良,捨得砸錢。

比如《我是歌手》第一季,每期的製作費為500萬,一共13期,也就是6500萬,再加上前期一次性投入的舞美、燈光、音響等硬成本,第一季的總投入大概在8000萬。不少港臺歌手為著芒果台所謂“最好的音響設備,最好的燈光舞美”而出山。

電視劇亦是如此,據臺灣旺報報導,大陸電視劇的拍攝成本,已經突破每集新臺幣2000萬的大關,台劇的拍攝成本卻是反向發展,下探到每集新臺幣100萬,而且產量越來越小。

在大陸高片酬的吸引下,臺灣演員紛紛北上開拓大陸市場,許多幕後製作團隊也選擇“登陸”。

比如,就是在《流星花園》中出道走紅的周渝民,前段時間憑藉大陸網劇《烈火如歌》重新翻紅。雖然依然是偶像劇。

前段時間,大陸送出惠台大禮包,其中有幾條是針對影視行業提出的具體政策,比如將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取消收取兩岸電影合拍立項申報費用;縮短兩岸電視劇合拍立項階段故事梗概的審批時限。

這些政策對於臺灣電視劇市場來說,是重大利好消息。

希望臺灣業者抓住機會,但如果繼續自我設限,臺灣要擔心的恐怕不是影視產業的創作自由被限制,而是影視產業的消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