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特寫】東北養豬大躍進

文|趙曉娟

編輯|許悅

4月中下旬, 開往哈爾濱方向的沿途仍無綠意, 此前的一場大雪讓廣袤的黑土地還未完全解凍消融。

與黑土地一起冰凍的是, 生豬的價格幾乎回到了10年前。

“賠, 按照現在的豬肉價格算, 每頭豬最少要賠掉230-400元”, 趙連彬告訴介面新聞, 他是哈爾濱濱聖牧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是哈爾濱的種豬培育能手, 每年培育母豬2500多頭, 他研究的是如何把易發情、多產仔的母豬出售給生豬養殖企業或者農戶, 或者是給那些產後抑鬱、不再發情的母豬進行治療。

但最近一個月, 他不斷聽到養豬者宰殺母豬的事件,

這是生豬價格走低之後小養殖戶的無奈之舉, 畢竟生豬飼養每天都需要新的成本, 給母豬配種繼續生產擴大產能更划不來。 據他所知, 整個黑龍江現在每天都能殺將近2000頭母豬。 “產能過低的母豬, 不殺不行”。 按照母豬的生養規律, 一頭母豬通常一年產仔25頭左右, 在3年之後才被逐步淘汰。 但部分小規模養殖戶已經等不及, 提前殺掉產能低的母豬。

縱觀全國, 生豬價格已經在5元一斤上下浮動, 而去年此時的價格在7元。 對照生豬價格本身的峰穀走勢, 上一次最低價格是2014年4月24日的5.20元1斤。 再往前倒推, 豬價“破5”的記錄是在2008年。

東北的價格尤其低。 據黑龍江畜牧獸醫雜誌社4月24日發佈的《東北地區生豬報價》, 東三省的生豬價格報價已經跌破5元,

而諸如黑龍江生豬大縣的巴彥縣、肇東市(縣級市)已經到了4.8元的最低價。

而東北生豬價格走低的原因之一被指向了養豬大戶們到東北養豬大躍進的後果。

最後一塊養豬黃金沃土

“大北農在東北目前投產的有13個母豬場, 承載了6萬頭母豬、150萬頭商品豬的產能。 不僅如此, 今年該企業還有在建豬場6個項目, 到2020年達到300萬出欄量。 ”熟知大北農(002385.SZ)的生豬養殖業內人士王勤(化名)向介面新聞透露了這家企業在東北的投資計畫, 在他看來, 大北農趁著豬肉低價逆勢佈局, 是在為下一個豬肉價格高峰蓄勢。

另一個農業上市公司雛鷹農牧則以輕資產模式在東北快速佈局, 據王勤瞭解的資料, 雛鷹農牧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3.0模式,

在東北已經發展了100多個合作社, 母豬有近7萬頭, 擁有50萬頭的出欄量。 而按照雛鷹農牧此前公佈的計畫, 雛鷹希望未來在東北出欄量是400萬頭商品豬。

在他們之前, 正大集團、溫氏股份(300498.OC)則分別於2008年、2011年開始了東北養豬歷程, 去年正大位於吉林的標準化豬場也正式投產。

這些企業顯然更早嗅到了“南豬北養”趨勢所帶來的機會。 雖然距離主要消費區有一定的運輸成本, 但東三省優良的生態環境、寒涼的氣候和豐富的飼料資源(玉米)更被青睞, 這在一份指導性檔中也有體現。

出於對傳統養豬基地的環境保護和對東北扶持的考慮, 2016年農業部印發的《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對生豬養殖區域進行了劃分, 將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和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南方水網地區劃為約束發展區;將東北4省(遼寧、吉林、黑龍江和內蒙古)和雲南、貴州2省劃為潛力增長區。

此外, 國務院頒佈《“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要求2017年底各地區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 浙江、兩湖、廣東、福建等南方水網區的養殖戶的拆除和整改迫在眉睫, 而東北三省、內蒙、雲貴等地則被生豬養殖企業當做最後一塊養豬黃金沃土。

最晚來到這片沃土上的是新希望集團。 4月12日, 新希望六和發公告稱,審議通過了兩個在遼寧的生豬養殖專案,將在遼寧瀋陽新民市和康平縣建立兩個專案,投資規模達到18億元,預計兩個項目商品豬的出欄量達130萬頭。

來東北之前,所有人都對這一片土地充滿信心。

王勤也曾隨企業來東北多次考察,東北寒冷的氣候在他而言反而是一大優勢。他告訴介面新聞,東北與北歐的丹麥、美國的愛荷華州處在相同緯度,屬於最適宜養豬的地帶。集團化的大規模豬場在豬舍的通風、保溫方面設施可以避免寒冷氣候因素影響。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在東北有最好的地(廢棄的農林用地)來做到糞汙還田,變廢為寶,這在南方水網密集地區是完全沒法比擬的。

“按照測算,做好糞汙還田的情況下,光黑龍江一個省就能承載1億頭生豬,我們確信未來最大的畜牧中心就是在東北。”王勤和他的同行們給出了大膽的預測。

糞便污染的處理難題

但趙連彬很排斥這樣的預測,他更擔心如此大規模的生豬產能帶來的糞汙污染。他告訴介面新聞,一頭豬一年的總排泄物在2.2噸,黑龍江根本不可能容納1億頭生豬。4月中旬,黑龍江省農科院聯合畜牧獸醫雜誌社辦了一次豬業峰會,這次會議給出了一組得到業內廣泛認可的數字:目前整個黑龍江省有1800萬頭的生豬的出欄量,而峰會討論的主題之一也包含如何進行糞汙處理。

作為市人大代表,趙連彬不止一次向哈爾濱管轄的阿城市政府提出控制“財團們”的投資。這些企業不僅佔用了幾百萬畝的土地資源和幾十億的資金,關鍵是“東北黑土地和青山綠水變成南方人的大廁所了”。在哈爾濱另一家企業的口中,溫氏、正邦、雛鷹、牧原、大北農這些來東北佈局生豬養殖的企業被叫做“八國聯軍”、“大財團”等,其中很多大企業的排汙處理設備並不處於正常運轉狀態。

這印證了吉林省當地一家企業的說法,該企業負責人向介面新聞透露,白城市(吉林省的地級市)的一些大企業,雖然開著汙水處理設備,但排出的污水並不完全達標。在白城市,雛鷹農牧的項目佈局在該市管轄的洮南(縣級市),牧原股份則在距離洮南30多公里的通榆縣建立了豬產業園,再往東一些,大北農在與吉林接壤的大安市也簽下了數十億元的投資項目。

多名從業者稱,在環保要求方面,相比於四川、湖南等地的嚴苛,東北地區雖然沒有那麼嚴,但建立豬場時,“排汙、汙水處理等系統都得上”,但這類企業“確實會帶來環境影響,政府其實是在平衡這個風險和機遇”,所以,一些土地貧瘠、工業不強的貧困縣更喜歡招徠這些養殖企業,有的企業甚至能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而受政府保護。

黑龍江省農科院黨組書記、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劉娣教授告訴介面新聞,“南豬北移”的企業很多為成熟的規模化養殖企業,具有包括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先進的、完整的管理體系,只要是在東北進行長期可持續發展,就能夠把在南方處理糞汙的經驗和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做好養殖中的環保工作。

但經驗豐富的南方企業也有苦惱,在東北養豬的成本要比想像的還要高。

“我們處理好的有機肥可以做到一年還田兩次,春秋各一次。但農民並不認可這種有機肥,他們喜歡使用生產效率更高的化肥。”吉林一家大型豬場的廠長告訴介面新聞,他們也曾嘗試過將有機會出售給一些有機農業企業,但這類企業也不是很好找。而南方寒冷的氣候讓企業在處理廢水(將生豬尿液經過厭氧消化處理)時增加難了難度,也更不容易進行沼氣發電。

企業需要解決投入產出比的問題,在豬肉價格走低的背景下,環保和收益之間的矛盾顯得愈發尖銳。介面新聞在走訪哈爾濱鴻福集團的汙水處理車間時,該集團董事長徐孟彥用手直接掬起一捧水聞了起來,他告訴介面新聞,這些已經達到農田灌溉標準的水經歷了“初沉一厭氧一缺氧一好養”等工藝處理環節。要這樣處理污水,一噸成本能達到15元。

此外,徐孟彥的企業還解決了在寒冷氣候處理沼氣的問題。這種“在8.5℃-15℃低溫下不用外加熱源即可實現好氧和厭氧發酵”的技術其實已經成熟,但技術背後的成本需要政府補貼支撐,徐孟彥坦言,作為哈爾濱的糞汙處理企業典範,會得到數千萬元的補貼資金。為了鼓勵農場把環保措施做到位,歐盟也會對養殖業進行相關補貼——比如奶牛場如引入糞汙處理設備與對技術進行改造,將會獲得相當於奶牛場建設投入的10%的資金作為補貼。

在劉娣看來,糞汙處理“需要給予大的投入”。在東北需要和寒冷的地域實際環境、農作物種植、土壤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到種養迴圈、種養結合、保護黑土,並且與有機綠色生產相結合。這需要企業從入住開始設計時就考慮這些因素。

另一個不可避免的成本也和氣候有關。趙毅博是吉林正大豬場的一名管理者,他告訴介面新聞,南方基礎建設成本不高,比如建豬舍只需要彩鋼板就可以,在東北就必須砌厚厚的磚牆,還得增設供暖設備,如果遇上強制性要求燒天然氣的政策,成本會更高。“正常情況下一個千頭標準母豬場,一頭母豬成本在1萬元,到了東北可能就到1.3萬了。從投入時成本就已經高出南方很多了。”

寒冷帶來的更多問題

豬場流行的藍耳病(豬繁殖障礙與呼吸道綜合征)在入冬時更容易發病,尤其是若懷孕的母豬感染,容易導致母豬流產,將會造成母豬場的重大損失。但在南方,並不強烈的氣候變化會讓這種病的發病率變低。

“東北地區冬季氣溫較低且持續時間長,會增加豬舍的保溫費用,距離人口密集的主要消費區運距較大會增加運輸成本。”新希望在進入東北之前,首先想到是是這兩個在東北養豬相對不利的因素。

比環境更為關鍵的,還有人才缺乏的狀態,讓一些企業常年處於到處挖人的狀態。規模化養豬在東北沒有深厚的產業基礎,人才仍然集中在四川和湖南等傳統養豬地區。

“江西正邦就喜歡高薪挖人,但聽說流失率也很高”。王勤告訴介面新聞,諸如正大集團這種培訓體系較完善的企業並不多,可以說是生豬養殖和飼料行業的“黃埔軍校”。

接受過正大完整培訓的趙毅博也有同感,今年30歲的他碩士畢業之後進入正大,起薪在當時頗具競爭力。工作近4年的時間中,先後接受的各系統培訓就近2年時間,包括生產管理、營養、財務、物流、設備、資訊化、生物安全、獸醫等培訓,還包括一次半年的海外培訓,培訓考核通過後才能正式肩負起生產場長一職。

但他也見證了一些受訓較好的前輩被競爭者挖走,我一個前輩被某大企業挖走,薪水直接翻倍。但他的直觀感受是,整個行業還是缺人,尤其是在東北,生豬養殖的產能持續在擴大,晉升機會也會更多。

新希望在回復給介面新聞的採訪問題時也稱,“我們已具備相應的人才儲備和系統專業的管理團隊,具備高效的生產管理能力、低成本控制能力和疾病防控能力等。”為在東北養豬的戰略佈局做了相應準備。

寒冷氣候導致的高昂成本,無疑為大企業們在東北養豬設置了一道屏障。一位哈爾濱知情人士透露,正邦在肇東市的兩個豬場,因豬舍設計不接地氣,加之管理不當導致虧損嚴重。

高溢價的豬是另一條出路

不過寒冷的東北給了他們另一條出路,讓當地一種特色豬種——東北民豬進入大眾的視野。四川一家大型養殖企業育種人士稱,大型企業主要品種還是杜洛克、長白、大白雜交的“外三元”。不過在品質上,除了繁殖性能和生長性能的要求上,對風味、加工品質等豬肉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屠宰場和消費端也能給出更高溢價。

專門研究民豬豬種的劉娣告訴介面新聞,民豬具有抗寒冷、抗病、耐粗飼,以及繁殖性能強、產仔數多的特點,尤其是鮮嫩好吃,適合東北的氣候,是優質豬肉生產的好品種資源。

自長春向東驅車300多公里便到了林地密佈的撫松縣,人們在山姆會員店、家樂福超市等高端豬肉專櫃買到的精氣神山黑豬就在這些山林間長大。相比生長週期4個月的普通豬肉,精氣神在其豬肉包裝上打上“林間散養300天、吃糧食、喝山泉”等標籤,每斤售價高達50元以上,肋排則超過100元,是普通產品的3-5倍價格。作為一種行銷手段,精氣神還會在微信公號上播放養豬場的監控視頻,以證明黑豬確實是在散養的環境下生活。

精氣神公司總經理張遠征告訴介面新聞,他們的飼養成本也不低。在撫松基地,每棟豬舍的門都會通往一個用鐵絲網圍起來的戶外草坪,類似豬舍的後花園,舍內的豬可以隨時進出,自由選擇是否在戶外活動。在介面新聞走訪的中午1點左右,每棟豬舍外都有黑豬在成群結隊玩耍、遊走。

這比規模化白豬養殖要求的條件更高,肉料比也更高。所謂的肉料比,是指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飼料量,通俗地講,由於豬活動量大,需要餵養的飼料更多。宰殺後,豬肉需全冷鏈運輸,20-30多個小時從產地經屠宰、加工後放到超市的貨架上,以保證肉品新鮮。

這樣的高成本也得到了高回報。據張遠征透露,目前精氣神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的經銷點已經從去年的500多個增長至1000多個,去年還被選為山姆自有品牌供應商,“尤其是在山姆、電商和一些新零售管道增速非常快”。

為此,精氣神計畫今年增加出欄量至16萬頭,這幾乎是黑豬企業最大的規模了。

但不是所有的黑豬養殖者都會效仿精氣神的養殖方法。黑龍江林山記憶木業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譚永健就在一年前也開始了這樣的實驗,他在距離哈爾濱100多公里的木蘭縣承包了一個山頭,數千頭黑豬散養在300公頃的林間。

“也要看是什麼樹林,比如白樺樹林就不行,但這片以柞樹林為主,林間的橡果、野蘑,甚至是蛇都會被這些黑豬吃光了。”他甚至沒有像精氣神那樣建豬舍,採取純散養方式,讓黑豬的生長期延長到了一年甚至500天,這也使得這些豬肉的成本高到40-50元一斤,零售價則更高。但現在,在沒有品牌影響力的情況下,譚永健開始為銷售管道發愁了。

更多的養豬企業在“賭”的下一個週期。新希望的經驗是,從2003年4月至今,豬價經歷了3輪明顯的週期, 目前正處於第四個豬週期的下行期。而2018年可能還會經歷4個月的豬肉低價週期,養豬企業都在等波谷的過去。

新希望六和發公告稱,審議通過了兩個在遼寧的生豬養殖專案,將在遼寧瀋陽新民市和康平縣建立兩個專案,投資規模達到18億元,預計兩個項目商品豬的出欄量達130萬頭。

來東北之前,所有人都對這一片土地充滿信心。

王勤也曾隨企業來東北多次考察,東北寒冷的氣候在他而言反而是一大優勢。他告訴介面新聞,東北與北歐的丹麥、美國的愛荷華州處在相同緯度,屬於最適宜養豬的地帶。集團化的大規模豬場在豬舍的通風、保溫方面設施可以避免寒冷氣候因素影響。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在東北有最好的地(廢棄的農林用地)來做到糞汙還田,變廢為寶,這在南方水網密集地區是完全沒法比擬的。

“按照測算,做好糞汙還田的情況下,光黑龍江一個省就能承載1億頭生豬,我們確信未來最大的畜牧中心就是在東北。”王勤和他的同行們給出了大膽的預測。

糞便污染的處理難題

但趙連彬很排斥這樣的預測,他更擔心如此大規模的生豬產能帶來的糞汙污染。他告訴介面新聞,一頭豬一年的總排泄物在2.2噸,黑龍江根本不可能容納1億頭生豬。4月中旬,黑龍江省農科院聯合畜牧獸醫雜誌社辦了一次豬業峰會,這次會議給出了一組得到業內廣泛認可的數字:目前整個黑龍江省有1800萬頭的生豬的出欄量,而峰會討論的主題之一也包含如何進行糞汙處理。

作為市人大代表,趙連彬不止一次向哈爾濱管轄的阿城市政府提出控制“財團們”的投資。這些企業不僅佔用了幾百萬畝的土地資源和幾十億的資金,關鍵是“東北黑土地和青山綠水變成南方人的大廁所了”。在哈爾濱另一家企業的口中,溫氏、正邦、雛鷹、牧原、大北農這些來東北佈局生豬養殖的企業被叫做“八國聯軍”、“大財團”等,其中很多大企業的排汙處理設備並不處於正常運轉狀態。

這印證了吉林省當地一家企業的說法,該企業負責人向介面新聞透露,白城市(吉林省的地級市)的一些大企業,雖然開著汙水處理設備,但排出的污水並不完全達標。在白城市,雛鷹農牧的項目佈局在該市管轄的洮南(縣級市),牧原股份則在距離洮南30多公里的通榆縣建立了豬產業園,再往東一些,大北農在與吉林接壤的大安市也簽下了數十億元的投資項目。

多名從業者稱,在環保要求方面,相比於四川、湖南等地的嚴苛,東北地區雖然沒有那麼嚴,但建立豬場時,“排汙、汙水處理等系統都得上”,但這類企業“確實會帶來環境影響,政府其實是在平衡這個風險和機遇”,所以,一些土地貧瘠、工業不強的貧困縣更喜歡招徠這些養殖企業,有的企業甚至能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而受政府保護。

黑龍江省農科院黨組書記、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劉娣教授告訴介面新聞,“南豬北移”的企業很多為成熟的規模化養殖企業,具有包括研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先進的、完整的管理體系,只要是在東北進行長期可持續發展,就能夠把在南方處理糞汙的經驗和技術與當地實際結合做好養殖中的環保工作。

但經驗豐富的南方企業也有苦惱,在東北養豬的成本要比想像的還要高。

“我們處理好的有機肥可以做到一年還田兩次,春秋各一次。但農民並不認可這種有機肥,他們喜歡使用生產效率更高的化肥。”吉林一家大型豬場的廠長告訴介面新聞,他們也曾嘗試過將有機會出售給一些有機農業企業,但這類企業也不是很好找。而南方寒冷的氣候讓企業在處理廢水(將生豬尿液經過厭氧消化處理)時增加難了難度,也更不容易進行沼氣發電。

企業需要解決投入產出比的問題,在豬肉價格走低的背景下,環保和收益之間的矛盾顯得愈發尖銳。介面新聞在走訪哈爾濱鴻福集團的汙水處理車間時,該集團董事長徐孟彥用手直接掬起一捧水聞了起來,他告訴介面新聞,這些已經達到農田灌溉標準的水經歷了“初沉一厭氧一缺氧一好養”等工藝處理環節。要這樣處理污水,一噸成本能達到15元。

此外,徐孟彥的企業還解決了在寒冷氣候處理沼氣的問題。這種“在8.5℃-15℃低溫下不用外加熱源即可實現好氧和厭氧發酵”的技術其實已經成熟,但技術背後的成本需要政府補貼支撐,徐孟彥坦言,作為哈爾濱的糞汙處理企業典範,會得到數千萬元的補貼資金。為了鼓勵農場把環保措施做到位,歐盟也會對養殖業進行相關補貼——比如奶牛場如引入糞汙處理設備與對技術進行改造,將會獲得相當於奶牛場建設投入的10%的資金作為補貼。

在劉娣看來,糞汙處理“需要給予大的投入”。在東北需要和寒冷的地域實際環境、農作物種植、土壤實際情況相結合,做到種養迴圈、種養結合、保護黑土,並且與有機綠色生產相結合。這需要企業從入住開始設計時就考慮這些因素。

另一個不可避免的成本也和氣候有關。趙毅博是吉林正大豬場的一名管理者,他告訴介面新聞,南方基礎建設成本不高,比如建豬舍只需要彩鋼板就可以,在東北就必須砌厚厚的磚牆,還得增設供暖設備,如果遇上強制性要求燒天然氣的政策,成本會更高。“正常情況下一個千頭標準母豬場,一頭母豬成本在1萬元,到了東北可能就到1.3萬了。從投入時成本就已經高出南方很多了。”

寒冷帶來的更多問題

豬場流行的藍耳病(豬繁殖障礙與呼吸道綜合征)在入冬時更容易發病,尤其是若懷孕的母豬感染,容易導致母豬流產,將會造成母豬場的重大損失。但在南方,並不強烈的氣候變化會讓這種病的發病率變低。

“東北地區冬季氣溫較低且持續時間長,會增加豬舍的保溫費用,距離人口密集的主要消費區運距較大會增加運輸成本。”新希望在進入東北之前,首先想到是是這兩個在東北養豬相對不利的因素。

比環境更為關鍵的,還有人才缺乏的狀態,讓一些企業常年處於到處挖人的狀態。規模化養豬在東北沒有深厚的產業基礎,人才仍然集中在四川和湖南等傳統養豬地區。

“江西正邦就喜歡高薪挖人,但聽說流失率也很高”。王勤告訴介面新聞,諸如正大集團這種培訓體系較完善的企業並不多,可以說是生豬養殖和飼料行業的“黃埔軍校”。

接受過正大完整培訓的趙毅博也有同感,今年30歲的他碩士畢業之後進入正大,起薪在當時頗具競爭力。工作近4年的時間中,先後接受的各系統培訓就近2年時間,包括生產管理、營養、財務、物流、設備、資訊化、生物安全、獸醫等培訓,還包括一次半年的海外培訓,培訓考核通過後才能正式肩負起生產場長一職。

但他也見證了一些受訓較好的前輩被競爭者挖走,我一個前輩被某大企業挖走,薪水直接翻倍。但他的直觀感受是,整個行業還是缺人,尤其是在東北,生豬養殖的產能持續在擴大,晉升機會也會更多。

新希望在回復給介面新聞的採訪問題時也稱,“我們已具備相應的人才儲備和系統專業的管理團隊,具備高效的生產管理能力、低成本控制能力和疾病防控能力等。”為在東北養豬的戰略佈局做了相應準備。

寒冷氣候導致的高昂成本,無疑為大企業們在東北養豬設置了一道屏障。一位哈爾濱知情人士透露,正邦在肇東市的兩個豬場,因豬舍設計不接地氣,加之管理不當導致虧損嚴重。

高溢價的豬是另一條出路

不過寒冷的東北給了他們另一條出路,讓當地一種特色豬種——東北民豬進入大眾的視野。四川一家大型養殖企業育種人士稱,大型企業主要品種還是杜洛克、長白、大白雜交的“外三元”。不過在品質上,除了繁殖性能和生長性能的要求上,對風味、加工品質等豬肉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屠宰場和消費端也能給出更高溢價。

專門研究民豬豬種的劉娣告訴介面新聞,民豬具有抗寒冷、抗病、耐粗飼,以及繁殖性能強、產仔數多的特點,尤其是鮮嫩好吃,適合東北的氣候,是優質豬肉生產的好品種資源。

自長春向東驅車300多公里便到了林地密佈的撫松縣,人們在山姆會員店、家樂福超市等高端豬肉專櫃買到的精氣神山黑豬就在這些山林間長大。相比生長週期4個月的普通豬肉,精氣神在其豬肉包裝上打上“林間散養300天、吃糧食、喝山泉”等標籤,每斤售價高達50元以上,肋排則超過100元,是普通產品的3-5倍價格。作為一種行銷手段,精氣神還會在微信公號上播放養豬場的監控視頻,以證明黑豬確實是在散養的環境下生活。

精氣神公司總經理張遠征告訴介面新聞,他們的飼養成本也不低。在撫松基地,每棟豬舍的門都會通往一個用鐵絲網圍起來的戶外草坪,類似豬舍的後花園,舍內的豬可以隨時進出,自由選擇是否在戶外活動。在介面新聞走訪的中午1點左右,每棟豬舍外都有黑豬在成群結隊玩耍、遊走。

這比規模化白豬養殖要求的條件更高,肉料比也更高。所謂的肉料比,是指增重一公斤所消耗的飼料量,通俗地講,由於豬活動量大,需要餵養的飼料更多。宰殺後,豬肉需全冷鏈運輸,20-30多個小時從產地經屠宰、加工後放到超市的貨架上,以保證肉品新鮮。

這樣的高成本也得到了高回報。據張遠征透露,目前精氣神在北上廣深等城市的經銷點已經從去年的500多個增長至1000多個,去年還被選為山姆自有品牌供應商,“尤其是在山姆、電商和一些新零售管道增速非常快”。

為此,精氣神計畫今年增加出欄量至16萬頭,這幾乎是黑豬企業最大的規模了。

但不是所有的黑豬養殖者都會效仿精氣神的養殖方法。黑龍江林山記憶木業有限公司的銷售經理譚永健就在一年前也開始了這樣的實驗,他在距離哈爾濱100多公里的木蘭縣承包了一個山頭,數千頭黑豬散養在300公頃的林間。

“也要看是什麼樹林,比如白樺樹林就不行,但這片以柞樹林為主,林間的橡果、野蘑,甚至是蛇都會被這些黑豬吃光了。”他甚至沒有像精氣神那樣建豬舍,採取純散養方式,讓黑豬的生長期延長到了一年甚至500天,這也使得這些豬肉的成本高到40-50元一斤,零售價則更高。但現在,在沒有品牌影響力的情況下,譚永健開始為銷售管道發愁了。

更多的養豬企業在“賭”的下一個週期。新希望的經驗是,從2003年4月至今,豬價經歷了3輪明顯的週期, 目前正處於第四個豬週期的下行期。而2018年可能還會經歷4個月的豬肉低價週期,養豬企業都在等波谷的過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