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國華:“老捲繞”的37載堅守

□河南日報記者張建新李鳳虎本報通訊員張宏怡

4月29日上午, “五一”小長假第一天, 張國華沒有休息, 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記者見到他時, 他正在和工人一起琢磨, 如何把紡絲捲繞設備中固定的油泥託盤改成可拆卸的, 以便於清潔。

“我已經有眉目了, 等我回家再修改一下方案, 便可改成可拆卸的。 ”下班臨走時, 張國華對紡絲工段副段長說。

54歲的張國華是平煤神馬集團簾子布發展公司的一名“老捲繞”, 參加工作37年, 一直堅守在生產一線。 37年來, 他對假期沒啥概念, 28個春節都在崗位上度過, 每年“五一”生產線上都有他的身影。

上世紀80年代初, 公司的設備和生產技術全部來自日本。 一名負責設備安裝調試的日本專家曾說:“中國人不可能控制好這樣的現代化設備。 ”這句話深深刺痛了張國華, 他說:“那時我就暗下決心, 一定要把技術學到手, 做中國最好的捲繞工, 紡世界一流品質的原絲。 ”

心有念想, 必有迴響。 掛絲是檢驗捲繞工水準的重要環節之一。 速度越快, 產生的廢絲越少, 效益就越高。 為提高技術, 張國華每天早來晚走, 苦練操作本領。 在與一位日本專家的比賽中, 張國華僅用19秒就完成了掛絲操作, 比那位專家快了5秒。

捲繞是廠裡最苦、最累的崗位, 濕度接近70%、噪音高達90分貝、每天8個小時幾乎不停歇。 “牽伸輥有300℃高溫, 碰一下就掉一層皮;絲束飛轉,

像手術刀一樣鋒利, 挨一下就是一道口子……”張國華告訴記者, 每天重複著掛絲、擦輥、處理故障等高危動作, 一不小心就會受傷。

張國華雙手、雙臂、臉上的一道道清晰可見的舊傷疤, 是他練就“大國工匠”之技的最好見證。 他可以用只有頭髮三分之一細的絲線“作畫”, 被稱為“無影手”;他的異常處置方法讓德國專家豎起大拇指, 稱他為“神奇的魔術師”。 他總結的掛絲操作法, 即“張國華操作法”, 在公司推廣後, 工人掛絲操作時間每人次節約3秒, 每年挽回經濟損失上百萬元。

心中有責, 捨身忘我。 高濕度、高強度的工作環境讓張國華的痛風不止一次發作。 去年6月, 張國華的痛風病再次發作, 平時從一樓捲繞間上樓梯到二樓紡絲間,

他健步如飛, 但發病那幾天, 僅僅上下一次樓梯就需要十多分鐘。 領導、工友勸他回家休息, 他卻執拗地說:“只有看到這些熟悉的設備, 我心裡才踏實, 只有幹起活來, 我才感覺不到疼痛。 ”

37年來, 張國華上班巡迴檢查所走的路有12萬公里;在行業內, 創出生產成品絲長度繞地球數十圈的神奇紀錄。 他先後榮獲“大國工匠”、“感動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河南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

今年“五一”前夕, 張國華被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只要一天不退休, 我就堅守崗位一天。 我現在最想做的事, 就是將自己的技術傳授給年輕一代工人。 ”張國華說。 ③6

張國華感言

37年春秋, 37載堅守。 選擇了做工人, 就得有工匠的樣子。 我認為所謂“工匠精神”,

首先要敬業, 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敬畏之心, 視職業為自己的生命;其次要精業, 精通自己所從事的職業, 技藝要精湛;第三要奉獻, 要有擔當精神、犧牲精神, 耐得住寂寞, 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 既然選擇了堅守, 我就要做耕耘在企業發展征程上的老黃牛。 ③6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