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枚2000年前的漢代“五銖錢”, 在集幣市場裡1元人民幣可以買上1枚。 即便是距今2300年前戰國時代的燕國貨幣“明刀”, 市場報價也就是100多元人民幣, 還是品相上乘。
然而, 同是戰國時代的“三孔布幣”, 集幣市場價格1枚6-8萬元, 僅100多年前問世的清代“祺祥重寶”、太平天國“天國通寶”, 市場價格都在萬元以上。
珍品“三孔布幣”
以上所述充分說明, 古錢幣完全不是一些古幣收藏者新手所信奉的那樣“越古越值錢”, 越古價值越高。 為什麼?
資深藏家解釋說, 古錢幣價值價格何以有天壤之別, 主要原因在於遵循收藏鐵律, 即“物以稀為貴”, 也就是古錢幣的價值價格取決於存世量的多少。
千年古代史, 朝代興亡事。 歷史上錢幣的命運也與政治變遷、經濟興衰分不開, 有的朝代強盛延續數十數百年, 並且發行單一品種的貨幣, 因此存世量就很大, 而有的王朝剛剛試鑄了一些樣幣就改朝換代,
五銖錢
漢代“五銖錢“為什麼便宜?其實, “五銖錢”已不僅是漢代錢, 而是從漢代中期一直使用到隋朝末年, 延續長達600多年, 年復一年鑄制發行, 存世量能不多嗎?
戰國“明刀”為何便宜?因為“明刀”雖然僅僅流行於燕國,
宋代宣和通寶
還有北宋, 歷經150多年, 經濟發達, 商業繁榮, 鑄錢之多更是空前絕後, 如宋神宗時, 每年鑄錢超過500萬貫, 不僅遍佈中國大江南北, 連外國也有出土,